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同为书面语言的表达方式,读与写之间的关系是天然的,读是对语言的理解、是信息的输入;写是思想的表达、是信息的输出。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读课文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让学生分析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遣词运用技巧。阅读教学直通写作教学,读中包括写。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积极引导,促使学生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读”中仿“写”,激发写作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来源,同样,阅读也可以是写作的来源。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还是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让学生慢慢从读继而到写。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火烧云》的第一自然段给学生出示了一个写人的范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句式描写其他的事物。开始时,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按照例句仿写,后面可以逐渐灵活处理,学生越写越自然。因此,学生阅读的时候先要认真思考,观察和寻找文章这一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比较、分析,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句式描写出来的事物和场景感人,并且效果逼真。
比如,《火烧云》中作者就连用了七个“ 变成 了”,用这个变化的句式,将一副动态的景象呈现了出来。到这里,老师进一步使用文本资源,在课件中出示如下句式: (什么时候) (什么景物)变成 (什么样)了。让学生思考,试着把这个句子填写完整。通过这样的句式练习,有的学生写道:秋天到了,苹果变成红的了,梨变成黄的了,柿子也变成红的了等等。接下来老师如何相机点拨:如果是夏天呢?冬天呢?春天呢?大地的哪些景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了,这时写作就有了生活这一巨大的源头活水。
抓住“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是上好写作课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读”自然地走向“写”,重点就在“自然”这个词上,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对文章“读”的感悟是根本,只有学生有了要表达的思想,有话要说了,才能将“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领悟阅读,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中,教师从课文的文本内容挖掘出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让学生认真阅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几个词,哪一句话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的呢?即让学生从“写”返回到“读”中,加深和提升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赵州桥》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一个总分段式,作者对于栏板上图案的描写非常生动细致!描写各图案的句子间运用的一个新的标点符号“;”分号,学生第一次认识这样的符号。因此,笔者设计了一个片断描写的环节,要求学生仿照这一自然段的写法,自己也写一写赵州桥。要求用上总分句式和分号。有的学生这样写到:“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一条张牙舞爪、腾云驾雾的龙,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有的刻着几朵牡丹,它们各有各的模样,有一朵还是花骨朵,有一朵开了两、三片花瓣,有一朵全展开啦;有的刻着一只美丽的孔雀,它正站在山顶,昂起头,展开斑斓的尾屏,好象要和别人比美呢!这些雕刻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表达范式,如总分段式、分号的使用等等,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写作方法指导,又使学生从具体的写作中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这就是广受大家关注的情感阅读,即通过自己的写真实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提升阅读的情感体验,这是“读”与“写”关系的进一步结合。
读写结合,提升写作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让阅读的过程变成学生写作方法的学习过程;同时在学生的“读”与“写”的练习中,不仅是从“读”到“写”,还要从“写”再回到“读”,在这个来回中,促成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有篇课文——《可贵的沉默》,这篇文章的思想性非常强,重点和难点是学生的情感体悟。如果简单地将文章的主旨思想告诉学生,学生很难获得心灵上的感悟和收获。课文中“……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这里都描写了什么?为什么是犯了错误的可爱的神色呢?要学生理解这些,可以找大家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再让大家想一想那沉默的一分钟里,孩子们都想了些什么呢?这里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呢?为什么要用省略号呢?通过学生结合自己在家发脾气的实例,让学生明白作者省略的内容和情感,进而学会了最难的心理描写。
“读”和“写”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师将“读”与“写”结合的关键点分析、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从“读”走向“写”,再从“写”中回到“读”里。阅读教学最终的指向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发现“读”与“写”的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建构一个读写结合的有效课堂。
“读”中仿“写”,激发写作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来源,同样,阅读也可以是写作的来源。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还是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让学生慢慢从读继而到写。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火烧云》的第一自然段给学生出示了一个写人的范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句式描写其他的事物。开始时,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按照例句仿写,后面可以逐渐灵活处理,学生越写越自然。因此,学生阅读的时候先要认真思考,观察和寻找文章这一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比较、分析,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句式描写出来的事物和场景感人,并且效果逼真。
比如,《火烧云》中作者就连用了七个“ 变成 了”,用这个变化的句式,将一副动态的景象呈现了出来。到这里,老师进一步使用文本资源,在课件中出示如下句式: (什么时候) (什么景物)变成 (什么样)了。让学生思考,试着把这个句子填写完整。通过这样的句式练习,有的学生写道:秋天到了,苹果变成红的了,梨变成黄的了,柿子也变成红的了等等。接下来老师如何相机点拨:如果是夏天呢?冬天呢?春天呢?大地的哪些景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了,这时写作就有了生活这一巨大的源头活水。
抓住“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是上好写作课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读”自然地走向“写”,重点就在“自然”这个词上,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对文章“读”的感悟是根本,只有学生有了要表达的思想,有话要说了,才能将“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领悟阅读,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中,教师从课文的文本内容挖掘出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让学生认真阅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几个词,哪一句话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的呢?即让学生从“写”返回到“读”中,加深和提升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赵州桥》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一个总分段式,作者对于栏板上图案的描写非常生动细致!描写各图案的句子间运用的一个新的标点符号“;”分号,学生第一次认识这样的符号。因此,笔者设计了一个片断描写的环节,要求学生仿照这一自然段的写法,自己也写一写赵州桥。要求用上总分句式和分号。有的学生这样写到:“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一条张牙舞爪、腾云驾雾的龙,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有的刻着几朵牡丹,它们各有各的模样,有一朵还是花骨朵,有一朵开了两、三片花瓣,有一朵全展开啦;有的刻着一只美丽的孔雀,它正站在山顶,昂起头,展开斑斓的尾屏,好象要和别人比美呢!这些雕刻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表达范式,如总分段式、分号的使用等等,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写作方法指导,又使学生从具体的写作中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这就是广受大家关注的情感阅读,即通过自己的写真实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提升阅读的情感体验,这是“读”与“写”关系的进一步结合。
读写结合,提升写作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让阅读的过程变成学生写作方法的学习过程;同时在学生的“读”与“写”的练习中,不仅是从“读”到“写”,还要从“写”再回到“读”,在这个来回中,促成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有篇课文——《可贵的沉默》,这篇文章的思想性非常强,重点和难点是学生的情感体悟。如果简单地将文章的主旨思想告诉学生,学生很难获得心灵上的感悟和收获。课文中“……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这里都描写了什么?为什么是犯了错误的可爱的神色呢?要学生理解这些,可以找大家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再让大家想一想那沉默的一分钟里,孩子们都想了些什么呢?这里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呢?为什么要用省略号呢?通过学生结合自己在家发脾气的实例,让学生明白作者省略的内容和情感,进而学会了最难的心理描写。
“读”和“写”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师将“读”与“写”结合的关键点分析、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从“读”走向“写”,再从“写”中回到“读”里。阅读教学最终的指向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发现“读”与“写”的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建构一个读写结合的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