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休闲体育应是以满足人们休闲需要为价值取向的体育活动。随着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将逐年增加,休闲体育在高校的发展有了广阔的空间,休闲体育教育将成为学校体育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休闲体育理念和养成大学生体育休闲活动的规范行为和良好习惯,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休闲体育 大学生 意义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5-000-01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大学生用于完成学业的规定时间将逐年减少,而自由支配的时间将逐年增加,这就给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休闲体育教育将成为学校体育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休闲体育理念和养成大学生体育休闲活动的规范行为和良好习惯,将直接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休闲体育概述
对休闲体育的定义,国际上没有权威的统一标准。国外休闲体育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初见端倪。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体育作为“人类着手建造的美丽的精神家园”,是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休闲生活方式。日本休闲体育振兴协会曾这样阐述休闲体育,“不管是什么体育项目,只要把它作为一种休闲的体育运动,从而达到欢欣鼓舞、身心快乐、心情开朗、消除疲劳等目的时,都可称之为休闲体育。”
综合诸家观点,并结合上述有关体育和休闲的概念,休闲体育应是以满足人们休闲需要为价值取向的各种体育活动。
二、休闲体育在高校开展的必要性
(一)休闲体育的开展可以满足社会需求
休闲体育作为现代体育的发展标志,无论其普及程度或开展规模,都已不亚于竞技体育。开展休闲体育休闲活动,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组织和指导,这些专业人士需要对体育休闲又较为深刻的理解,并具有一定的体育技巧、心理调适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指导者的这些素质需要进行系统的培养,而高校所具有的雄厚师资力量、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适宜于培养体育休闲人员。
(二)休闲体育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适应终身体育的要求
学校体育加强休闲体育教育,积极鼓励学生以健康的身体运动方式从事休闲活动,也可以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改变过去体育教学所带有的浓厚的强制性的特点,促进封闭的体育向开放的体育过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要满足人们的休闲要求,就要以其趣味性来吸引人们。而休闲体育的目的就在于丰富生活内容,增添生活乐趣,在寓教于乐中净化情感、缓解压力、平静心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完善人际交往。
(三)休闲体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休闲观
我们知道健康向上的休闲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及社会的进步;相反,消极的休闲嗜好,不仅容易伤害自身,甚至有可能形成反社会的行为,积极参与体育休闲运动是最有效、最有趣、最积极,也是最廉价的途径。为此,要培养学生对休闲体育运动的兴趣与习惯,视经常性的休闲运动为一种高尚、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并逐渐形成自觉行为。
三、休闲体育在高校开展的意义
(一)增进学生身体健康
休闲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主,在活动者积极意识的支配下,使机体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良性变化。这样可以转移大脑的紧张兴奋点,加速身体疲劳的恢复,实行“积极性”休息,从而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学习效率,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也可以促进人体内脏器官肌体的改善和机能的提高;还可以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免疫力和对外界伤害的抵抗力,以适应在未来的社会中从事生产劳动、生活学习的需要。
(二)调整学生精神状态
休闲体育不仅可以满足人体生理机能的需要,而且是一种追求人的身心满足,注重活动过程的快乐体验。科学研究发现,经常进行体育活动能促使内咖呔、LHD-2等“快乐素”的分泌。这些物质能够起到调节情绪、振奋精神的作用。从心理角度理解,当体内能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紧张与不平衡状态,必须找到途径释放紧张力,使人感到舒畅和快乐。
(三)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休闲体育不但能促使大学生更多地进行户外活动,接近大自然,活动身体,舒展筋骨,而且能较容易得提供一个轻松、亲切、宜人的交际环境。学生之间交往的更加频繁,使他们在活动中能相互鼓励、平等交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休闲体育活动在拓展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内容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群体意识和交往能力,提高了其社会适应能力。
四、结束语
休闲体育作为“人类着力建造的精神家园”,其内容丰富、娱乐性好、趣味性高、参与面广,既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是大学生实现健康教育的重要领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长久的体育行为、习惯和意识更能体现关注大学生健康,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适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休闲体育是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的重要形式,是大学生实现身心健康、人格完善、追求人生命意义的需求中一条有效、健康、科学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于可红,梁若雯.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1):25-28.
[2] 卢峰.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5):4-8.
[3] 陈立国.休闲体育教材化[J].体育学刊.2004(3):11-13.
关键词 休闲体育 大学生 意义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5-000-01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大学生用于完成学业的规定时间将逐年减少,而自由支配的时间将逐年增加,这就给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休闲体育教育将成为学校体育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休闲体育理念和养成大学生体育休闲活动的规范行为和良好习惯,将直接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休闲体育概述
对休闲体育的定义,国际上没有权威的统一标准。国外休闲体育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初见端倪。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体育作为“人类着手建造的美丽的精神家园”,是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休闲生活方式。日本休闲体育振兴协会曾这样阐述休闲体育,“不管是什么体育项目,只要把它作为一种休闲的体育运动,从而达到欢欣鼓舞、身心快乐、心情开朗、消除疲劳等目的时,都可称之为休闲体育。”
综合诸家观点,并结合上述有关体育和休闲的概念,休闲体育应是以满足人们休闲需要为价值取向的各种体育活动。
二、休闲体育在高校开展的必要性
(一)休闲体育的开展可以满足社会需求
休闲体育作为现代体育的发展标志,无论其普及程度或开展规模,都已不亚于竞技体育。开展休闲体育休闲活动,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组织和指导,这些专业人士需要对体育休闲又较为深刻的理解,并具有一定的体育技巧、心理调适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指导者的这些素质需要进行系统的培养,而高校所具有的雄厚师资力量、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适宜于培养体育休闲人员。
(二)休闲体育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适应终身体育的要求
学校体育加强休闲体育教育,积极鼓励学生以健康的身体运动方式从事休闲活动,也可以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改变过去体育教学所带有的浓厚的强制性的特点,促进封闭的体育向开放的体育过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要满足人们的休闲要求,就要以其趣味性来吸引人们。而休闲体育的目的就在于丰富生活内容,增添生活乐趣,在寓教于乐中净化情感、缓解压力、平静心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完善人际交往。
(三)休闲体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休闲观
我们知道健康向上的休闲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及社会的进步;相反,消极的休闲嗜好,不仅容易伤害自身,甚至有可能形成反社会的行为,积极参与体育休闲运动是最有效、最有趣、最积极,也是最廉价的途径。为此,要培养学生对休闲体育运动的兴趣与习惯,视经常性的休闲运动为一种高尚、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并逐渐形成自觉行为。
三、休闲体育在高校开展的意义
(一)增进学生身体健康
休闲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主,在活动者积极意识的支配下,使机体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良性变化。这样可以转移大脑的紧张兴奋点,加速身体疲劳的恢复,实行“积极性”休息,从而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学习效率,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也可以促进人体内脏器官肌体的改善和机能的提高;还可以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免疫力和对外界伤害的抵抗力,以适应在未来的社会中从事生产劳动、生活学习的需要。
(二)调整学生精神状态
休闲体育不仅可以满足人体生理机能的需要,而且是一种追求人的身心满足,注重活动过程的快乐体验。科学研究发现,经常进行体育活动能促使内咖呔、LHD-2等“快乐素”的分泌。这些物质能够起到调节情绪、振奋精神的作用。从心理角度理解,当体内能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紧张与不平衡状态,必须找到途径释放紧张力,使人感到舒畅和快乐。
(三)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休闲体育不但能促使大学生更多地进行户外活动,接近大自然,活动身体,舒展筋骨,而且能较容易得提供一个轻松、亲切、宜人的交际环境。学生之间交往的更加频繁,使他们在活动中能相互鼓励、平等交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休闲体育活动在拓展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内容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群体意识和交往能力,提高了其社会适应能力。
四、结束语
休闲体育作为“人类着力建造的精神家园”,其内容丰富、娱乐性好、趣味性高、参与面广,既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是大学生实现健康教育的重要领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长久的体育行为、习惯和意识更能体现关注大学生健康,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适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休闲体育是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的重要形式,是大学生实现身心健康、人格完善、追求人生命意义的需求中一条有效、健康、科学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于可红,梁若雯.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1):25-28.
[2] 卢峰.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5):4-8.
[3] 陈立国.休闲体育教材化[J].体育学刊.2004(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