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课后,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节课我上得成功吗?”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课上,我的学生快乐吗?他们在课中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得到了享受吗?”两种不同的反思角度,折射出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学生观。赞可夫说过:“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才能和禀赋。”然而,当我们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却分明看到了以下令人深思的镜头。
一、课堂的纪律如此“井然”
上课伊始,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环视教室一周后,微笑着说:“第×组的×××同学坐得最端正,最有精神。”顿时,学生们像得到了一种感应,于是所有学生个个腰板笔直,正襟端正。临近下课,师生又投入极大的热情来评比本节课中最守纪律的个人和小组,并给予表扬与奖励,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尤其居多。
思考:学生就在这种“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之下,欲动不敢,欲言不能,一节课下来可谓是身心劳累。难道音乐课的乐趣在于“比比谁的纪律好”吗?
二、精彩的旁边不是“平淡”
欣赏课中,教师经常运用延迟评价策略,“耐心”地倾听学生听赏后的各种见解。等学生相继发言后,此时肯定有一位学生的回答和标准答案相近,教师总爱问:“你们觉得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谁的最精彩?”可想而知,在教师心目中认定最精彩者此刻定是一脸灿烂,而其他发言的学生则悄然无声了。
思考:课堂上,教师看重答案,还是参与讨论的学生?是不是每位发言的学生都在教师心中有一个合适的评价位置呢?精彩的旁边不是平淡,而是一个个智慧火花的闪现,每个学生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精彩。
三、个性的展现遭此“厄运”
如教学《海》一课时,教师这样设计:第一步听“平静的海”,第二步听“发怒的海”,最后请学生分组演一演。音乐响起,很多学生都扮演吼叫的海浪上下起伏,只有一位学生竟然拿起长尺在“飞舞”,引得其他学生哈哈大笑。教师顿时生气了,停下音乐,斥问他:“你在演什么?”他很得意地说:“老师,我觉得那起伏的音乐好像是‘哪吒闹海’。”这下,教室里笑得像炸开了锅。结果,这位学生课后被作为破坏课堂教学的典范来“批斗”,从此他在音乐课上再也不敢“乱”表演了。
思考:教师这样做不是在丰富学生的想像力,而是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抑制了学生的情感。
如何让每一位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尽职不超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呢?
一、教学设计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在共同探究中享受
我们要求教师备课必须做到目标明确,过程清楚,结构严谨,环节相扣。到了课堂上,教师心中已有了一个十分明确的预设教学流程,只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规定的时间内逐一落实即可。师生在这种预设的教学中失去了灵性、个性、创造性,教学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模式。音乐课堂本身是充满生命力的精神活动,如果师生丧失了激情的对话交流,丧失了对乐曲的审美体验,丧失了即兴的创编表演,那这堂课就不能称为成功的教学。因此,教学设计要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所谓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这样,才能使师生在共同探究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课堂氛围少些刻板,多一些自由——在心灵放飞中享受
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堂一直保持着秩序井然,教师自我陶醉的范唱,学生循规蹈矩的表演。但是,我们认真自省一下,在这种看似有序的课堂氛围背后,学生在想些什么,他们的“神”究竟在哪儿?因此,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在这种氛围中尽情释放,自由地创作。音乐课堂应处于有序和无序的中间地带,形成一种“形散而神聚”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时空、思想以及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力,使音乐课堂成为师生共同营造的快乐天堂。
三、评价学生少一些不足,多一些亮点——在成功自信中享受
音乐课堂中,学生在唱、奏、演的实践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出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权利,而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评价时一定要讲究策略和艺术。对其不足,既不能漠视不理,也不能斤斤计较,要在学生不足的背后看到“亮点”,并在评价中使学生树立自信。
一、课堂的纪律如此“井然”
上课伊始,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环视教室一周后,微笑着说:“第×组的×××同学坐得最端正,最有精神。”顿时,学生们像得到了一种感应,于是所有学生个个腰板笔直,正襟端正。临近下课,师生又投入极大的热情来评比本节课中最守纪律的个人和小组,并给予表扬与奖励,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尤其居多。
思考:学生就在这种“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之下,欲动不敢,欲言不能,一节课下来可谓是身心劳累。难道音乐课的乐趣在于“比比谁的纪律好”吗?
二、精彩的旁边不是“平淡”
欣赏课中,教师经常运用延迟评价策略,“耐心”地倾听学生听赏后的各种见解。等学生相继发言后,此时肯定有一位学生的回答和标准答案相近,教师总爱问:“你们觉得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谁的最精彩?”可想而知,在教师心目中认定最精彩者此刻定是一脸灿烂,而其他发言的学生则悄然无声了。
思考:课堂上,教师看重答案,还是参与讨论的学生?是不是每位发言的学生都在教师心中有一个合适的评价位置呢?精彩的旁边不是平淡,而是一个个智慧火花的闪现,每个学生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精彩。
三、个性的展现遭此“厄运”
如教学《海》一课时,教师这样设计:第一步听“平静的海”,第二步听“发怒的海”,最后请学生分组演一演。音乐响起,很多学生都扮演吼叫的海浪上下起伏,只有一位学生竟然拿起长尺在“飞舞”,引得其他学生哈哈大笑。教师顿时生气了,停下音乐,斥问他:“你在演什么?”他很得意地说:“老师,我觉得那起伏的音乐好像是‘哪吒闹海’。”这下,教室里笑得像炸开了锅。结果,这位学生课后被作为破坏课堂教学的典范来“批斗”,从此他在音乐课上再也不敢“乱”表演了。
思考:教师这样做不是在丰富学生的想像力,而是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抑制了学生的情感。
如何让每一位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尽职不超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呢?
一、教学设计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在共同探究中享受
我们要求教师备课必须做到目标明确,过程清楚,结构严谨,环节相扣。到了课堂上,教师心中已有了一个十分明确的预设教学流程,只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规定的时间内逐一落实即可。师生在这种预设的教学中失去了灵性、个性、创造性,教学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模式。音乐课堂本身是充满生命力的精神活动,如果师生丧失了激情的对话交流,丧失了对乐曲的审美体验,丧失了即兴的创编表演,那这堂课就不能称为成功的教学。因此,教学设计要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所谓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这样,才能使师生在共同探究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课堂氛围少些刻板,多一些自由——在心灵放飞中享受
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堂一直保持着秩序井然,教师自我陶醉的范唱,学生循规蹈矩的表演。但是,我们认真自省一下,在这种看似有序的课堂氛围背后,学生在想些什么,他们的“神”究竟在哪儿?因此,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在这种氛围中尽情释放,自由地创作。音乐课堂应处于有序和无序的中间地带,形成一种“形散而神聚”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时空、思想以及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力,使音乐课堂成为师生共同营造的快乐天堂。
三、评价学生少一些不足,多一些亮点——在成功自信中享受
音乐课堂中,学生在唱、奏、演的实践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出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权利,而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评价时一定要讲究策略和艺术。对其不足,既不能漠视不理,也不能斤斤计较,要在学生不足的背后看到“亮点”,并在评价中使学生树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