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分析及对策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98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因素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也在发生变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包括信仰明确、现实功利等不同类型。应该从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三位一体的联动教育机制等措施入手,帮助大学生端正入党动机。
  关键词: 大学生 入党动机 思想政治教育
  一、 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面临新的课题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承担着发展社会事业、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大学生是一群具有较高思想文化素质的人,信息革命和全球化进程中各种社会思潮多元交汇,一定程度地促使当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逐渐呈现多元化特征。
  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端正与否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而影响到全体党员的先进性、凝聚力和战斗力。
  举国上下共同为“中国梦”奋斗的历史时刻,当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教育面临着双重机遇和挑战,如何端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新的课题。在大学生入党动机多样化的情况下,研究分析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类型,分析影响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因素,保证新进党员质量,研究大学生的入党心理系统的变化和现状,结合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成因,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对高校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尝试分析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调查问卷参考社会心理学相关研究,以选择题为主,共20道,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3份,其中有效问卷490份,有效回收率为99.4%。其中男生364人(74.3%),女生126人(25.7%);中共党员296人(60.4%),群众194人(39.6%);学生干部256人(52.2%),非学生干部234人(47.8%)。由此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分布广泛覆盖面相对均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上能够反映在校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实际状况。
  三、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类型与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入党动机类型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心理学理论,经系统分析与总结,我们将大学生入党动机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信仰明确型。无论是从学生自我的主观心理还是他人的客观心理评价看,绝大部分学生申请加入党组织,都是基于对共产主义的高度信仰。他们坚信党的领导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按照党员的标准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对党有着深刻的认知,理论基础扎实,积极关心国际国内大事,主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乐于帮助同学并积极为同学们服务。
  (2)自我成就型。这类学生对党有一定的认识和朴素的感情,但不够深刻,有比较强烈的入党愿望,把入党与个人发展、成长成才联系起来,作为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担任一定的学生干部职务,学业成绩优秀且日常表现突出,综合素质高[4]。经过党组织正面引导和教育,能将实现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主动思考如何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自己的贡献。其入党心理能够转化为积极明确的信仰型。
  (3)现实功利型。希望在毕业时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或择业时选择的面更广,某些学生存在功利性入党的心理。功利性入党者关心的是个人的利益,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力遏制大学生在入党心理上的功利化倾向[5],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中国梦”的希望。
  (4)影响从众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同辈群体之间在心理志趣上有较强的示范和感染作用,在行为选择上会出现附和从众,跟风随流的倾向[6]。某些学生因为很多同学都想入党于是自己也想入,别人交入党申请书自己也交,对为什么要入党没有明确的想法。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入党目的不清晰主要是由于大学生个体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对党的理论知识了解不够全面深入而导致的。
  (5)虚荣被动型。这类学生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和虚荣心。他们入党是认为能够得到亲属同学朋友的赞许和羡慕,而不是内在需求。还有些同学入党是因为父母的要求。他们的家人十分重视他们入党,在家人一系列的劝导下,他们不情愿地申请了入党,但主观上并没有入党愿望,是被动接受的。这类学生需要更多的入党教育和考察,使他们不仅从行动上而且从思想上向党组织靠拢。
  (6)复合交织型。人的心理是一个复合体,一个人有时会产生多重入党心理,且这些心理还可能相互转化。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并不是单纯的一种,而是多种影响因素都包含在里面,比如有的学生既想通过入党实现自己的政治信仰,又想在以后的就业中为自己增加砝码。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生,加强交流,不断了解他们的真实心理活动,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使他们积极从思想上向党靠拢。
  2.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归因分析
  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认为,社会行为和社会动机都可以在周围的环境中找到影响其产生、变化、发展的相关原因,并可以对这些行为和动机进行解释说明。根据调研结果,本研究从以下方面进行归因分析。
  (1)个人因素。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此,个人原因是影响大学生入党动机类型的根本所在。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使某些学生学习政治理论是迫于升学的压力,被动学习,只是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将朴素的情感升华为对共产主义的高度信仰。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处于少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称之为狂风暴雨时期,其年龄决定了他们尚未形成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从而也就决定了他们的自觉性不高,对现实关心较多,理想信念较淡漠,而行动上又往往表现出盲动和急功近利[5]。
  (2)社会因素。当代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大学生入党心理的形成产生了冲击。某些青年学生对某些社会矛盾,住房问题、教育不公平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认识较片面,以偏概全,不能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把党和国家的前途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上大学生的就业择业竞争异常激烈,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非常重视,而是否是党员就是他们判断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7]。因此大学生申请入党的动机受就业现实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功利化现象。   (3)家庭因素。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已成普遍现象,入党渐渐成为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但是这样的父母往往会把孩子带入急功近利的误区,即功利地入党,只知道有好处而忽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且在思想道德教育与价值导向上,父母往往强调要有政治诉求[7],而忽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四、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教育建议
  研究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网络文化等多个层次提出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教育建议。
  1.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思政课程,应该丰富其形式:第一,结合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特点,适当安排不同年龄的专业教师开展座谈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第二,组织学生社团在国家民族重大纪念日开展宣传活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第三,建设校园爱国爱党文化标示系统,在学校层面要结合本校师生前辈爱国爱党历史运动事迹,完善校园雕塑、标语、文化衫等文化标示系统;第四,妥善利用现代化信息传播媒体,建立微博微信等党建知识平台,缩短党建党教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应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三级服务体系。学校成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建立一批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咨询师队伍;每个学院配备至少一名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教师心理委员,负责院级层面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培养和培训一批学生心理委员,做好朋辈辅导,基本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理健康联系人。引导他们重新建构一个完整的入党动机系统,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党的崇高目标统一起来[9]。
  3.建立三位一体联动教育机制
  社会是个大熔炉,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大学生健康的入党心理和端正的入党动机离不开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学校党支部要加强同社区党支部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和交流,共同做好学生的入党教育工作,吸收更多优秀大学生加入党的大家庭中。
  4.强化实践教育
  实践是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深入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历练社会,塑造情操。因此,高校要经常组织鼓励大学生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在实践中加深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理解,逐步克服功利思想和虚荣思想,端正入党动机。
  我们在看到学生入党心理不确定性、复杂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可塑性。高校对学生进行入党教育时,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开展活动,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使其入党心理更健康,入党动机更端正。学校应将大学生入党心理和动机教育渗透到学生党建工作的各个方面,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21卷,第345页.
  [3]黄建华,大学生入党动机与政治信仰教育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5).
  [4]侯燕,沙爱红.新时期大学生入党动机分析与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3):93-96.
  [5]龙溪虎,杨艳.大学生功利性入党动机探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2,31(2):78-79.
  [6]靳丹.大学生政治观现状浅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2012,32(1):85-86.
  [7]李薇,章志图.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现状与对策[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1):138-141.
  [8]彭榕.“场”视角下的中国青年网络参与[J].中国青年研究,2012(5):35-40.
  [9]张汉芳.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科学性与有效性的心理学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校党建,2009(4):35-37.
  [10]陶文昭.网络意见领袖群体崛起与挑战[J].人民论坛,2012(6).
  项目:重庆大学党建研究项目
其他文献
摘 要: “三全育人”强调在德育实践过程中,要“全员”、“全程”和“全方位”地协调多种力量,齐抓共管,搭建一个立体的德育平台,发挥德育实践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力量。“三全育人”模式中的人员要素、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是该系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三根支柱,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相互侧重。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三全育人”模式是一个整体性和开放性兼具的系统,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关键词: 三全育人 系统论 德育 
摘 要: 英国BBC推出的《神探夏洛克》顺应了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消费文化,改编了原著中不能与时俱进的“滞胀”因素,在影片中纳入了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一些噱头来保障票房的收入,同时大力革新了原著中对于福尔摩斯的定义。在成功的同时,也凸显了消费文化中传统价值观的改变,这种形式上“尽美”而价值上“不尽善”的电影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值得大众反思的。  关键词: 消费文化 神探夏洛克 价值观  消费文
摘 要: 目前,柘荣马仙尚未有系统的理论阐述,一些领域存在空缺,本文重点分析柘荣马仙信仰介入界域引导社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所造成的原因,并探讨柘荣马仙信仰介入界域社会充分发挥政治经济效用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马仙信仰 界域社会 引领 政治经济 柘荣县  根据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的符号权力的文化社会学,他把文化解释为具有特殊的积累法则、交换法则与运行法则的一种关于实践与符号权力的政治经
摘 要: 本文以南化院中山科创园为例,简述其概况,分析其科教资源优势,提出科创园的科教资源与创新资源呈耦合状态并分析其耦合情况,研究科创园的科教资源与创新资源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正在启动建设的高职科创园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 南化院中山科创园 科教资源 创新资源 耦合  我国自1999年启动大学科技园建设以来,许多高等院校纷纷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多经验,大学科技园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对于占高等
摘 要: 在小说《拉格泰姆时代》中,多克托罗从20世纪70年代的视角,重构了美国“进步时代”抗争与寻求解放的女性,真实和虚构女性人物的融合反映了20世纪初期美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小说塑造了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女性人物,包括激进女权主义者、中上层社会白人女性、妓女、黑人和犹太女性。在历史的变革中,她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女权运动的影响,试图摆脱受奴役的状态,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同社会、命运进行抗争,寻求解放
摘 要: 由中国先锋戏剧代表人物刁亦男导演,并获得第64届柏林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的影片《白日焰火》,还未上映即引发了全社会的震动。导演十年磨一剑的倾情力作随着影片的上映,其火爆程度持也持续升温。影片在关注社会事件的基础上展现了背后深不可测的情感纠葛。本文将以女性主义叙事手法审视该片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女性的失语与反拨,从桂纶镁所扮演的吴志贞的视角出发,徐徐拉开阐释女性在现代化生活中思想情状的大幕。 
摘 要: 庄子的生活环境使其放浪形骸,达观自得,其作品弥漫生意盎然的自然之美感。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使得他考虑个体生存论意义,探讨现实人的价值和幸福。他的理想价值的构筑主要体现在他对当时思想界的现实弊端的无情批判。庄子思想是对现实世界的无言反抗,其表现为通过个体自我逃逸社会属性而固守自由自在的自然本性。  关键词: 庄子 庄子思想 《庄子集释》  一、引言  据《史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摘 要: 中学阶段学生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七生”和“七类家庭子女”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教育。教育者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分析这些特殊的教育对象,从改变观念、调整心态做起,同时善于敏锐地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做到关心体贴、积极鼓励。  关键词: “七类学生” “七类家庭子女” 叛逆期 师爱教育  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爱学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
摘 要: 本文主要以积极心理学中的萨提亚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大学公共选修课课堂的观察与实践,从三个方面论述“学生主体性”对大学师生关系建立的作用,从而肯定“学生主体性”在大学师生关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大学师生关系 主体性 萨提亚理论 公选课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和学术界十分关心的问题。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对教育教学有着极大
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对我校学生沟通方式与效用进行分析得出现存在的问题:第一大学生间沟通方式较单一、灵活综合使用不普遍 ;第二大学生在选择沟通方式上比较重情感、轻理性; 第三不太在意沟通效果,二次沟通率较低;第三生源地的不同、是否为独生子女具有差异性,然后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提高生生间的有效沟通率。  关键词: 沟通 沟通方式 沟通效用  韦恩·佩斯曾说:“沟通是人们和组织得以生存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