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雄鸡一声天下白。
翻开老黄历里的记忆,大年不是雄浑的子夜钟声迎来的,新春不是欢快的爆竹烟花迎来的,而是雄鸡高亢的啼鸣迎来的。雄鸡一声声高唱,一天天高唱,唱出了草木葳蕤、百花竞放春光。
2017年是农历丁酉年,又一个鸡年光临人间。
在约1.5亿年前,鸟类从恐龙中进化出来。始祖鸟一直被认为是鸟类祖先,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等人用最新的系统发育学分析发现,始祖鸟应属于早期恐爪龙类,而不属于鸟类,它不再被认为是最早的鸟类,150年的“鸟类始祖”的光环终于被摘下了。
原鸡在约800万年至900万年前出现,它们由鸡形目鸟类进化而来。原鸡分为几种,包括红原鸡、灰原鸡、绿原鸡和锡兰原鸡等。2004年12月9日,《自然》杂志发表了首个野生红原鸡全基因组测序图谱,此测序计划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于军教授等人于1999年提出,后由全球50多个研究机构历时5年共同完成。该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哺乳动物和基因组序列已知的其他物种之间的演化空白。
被测序的野生红原鸡编号“RJF256”,人送外号"红面温血鹰抓手"。现代家鸡往往被认为起源于红原鸡,不过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养鸡是由灰原鸡与红原鸡杂交而来,家鸡和原鸡还能正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因为数量稀少,原鸡已经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单。考古学家在包括江西万年仙人洞、陜西半坡、河北磁山、山东北辛、河南新郑裴李岗等多处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家鸡的遗骨。也就是说,早在8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已经拉开了人类驯化野鸡的大幕。悠久的驯化历史使鸡成为数量最广且最有价值的家禽之一。我国的鸡有56种74亚种。浙江萧山鸡、江苏南通狼山鸡、上海浦东鸡、山东寿光鸡、辽宁庄河大骨鸡、湖南桃源鸡、广东竹丝鸡都很出名。
人类驯养鸡,一方面是为了营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斗鸡和祭祀,所以出现了“中国四大斗鸡”:漳州斗鸡、中原斗鸡、吐鲁番斗鸡、西双版纳斗鸡。
鸡年到来,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终极问题的讨论再次兴起。
对此,科学家们以往已经从两个方向给出了相关的解释。
第一个观点是“先有蛋后有鸡”。2008年,加拿大阿尔伯塔卡尔加里大学古生物学者达拉-泽冷斯基通过对77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的研究后发现:恐龙首先建造了类似鸟窝的巢穴,产下了类似鸟蛋的蛋,然后恐龙再进化成鸟类,这表明,蛋是先于鸡存在的。鸡是由这些产下了类似鸡蛋的肉食恐龙进化而成。
第二个观点是“先有鸡后有蛋”。2001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叫“Ovocleidin-17(OC-17)”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会加快蛋壳的成型。如果没有OC-17,就无法形成鸡蛋,而如果没有鸡,就没有OC-17。
随后,谢菲尔德大学工程材料系博士科林·弗里曼在2014年对这一言论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直接指出OC-17与鸡蛋形成的必然关系:没有这种OC-17就没有蛋壳,有了蛋壳、蛋黄和保护小鸡的液体小鸡才有地方住,要是没有鸡卵巢里的OC-17就不可能有鸡蛋。因此,一定是先有鸡再有蛋。
在人们印象里,鸡是笨或蠢的代名词,呆若木鸡等成语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事实并非如此。前不久,《动物认知》杂志发表的文章称:鸡的智力水平被无端低估,在某种程度上,就算是智力最差的鸡,也与学步时期的孩子智力相当。
文章认为,鸡有独特的个性,不仅会运用策略智取对手,还懂得自己在啄食顺序中的地位,进行相关的演绎推理——这是人类到7岁才逐渐形成的能力。
该文作者是美国神经科学家洛丽·马里诺,她表示有充分证据证实鸡这种家禽对数字是有一定感知的。比如新孵出来的小鸡已能辨认不同数量之间的区别,它们对“加减法”这些基本的算术能表现出明显的识别能力。
研究者们在新出生五天的小鸡面前放置了两堆数量不同的食物,然后用隔板挡住小鸡的视线,小鸡还是能成功找出数量较多的那一堆食物。
另外,当母鸡面对两组数量不同的鸡蛋时,它会找出数量较多的那组优先进行孵化,当研究者把鸡蛋从一组移到另一组之后,它们仍然会选出数量较多的那组。这种十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力和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差不多。
更重要的是,马里诺发现,鸡有“自我意识”。
实验证实,鸡能等到合适的时机再做自己想做的事。科学家们给那些参与实验的鸡定下“规矩”,“吃饭”前等候的时间越长,被允许“吃饭”的时间也越长。结果发现,93%的鸡都能控制自己的进食欲望。而对人类幼童做同样的实验时,只有4岁以上的儿童才能控制住自己的食欲。
鸡的沟通方式也相当复杂,包括一系列不同的视觉展示和至少24种不同的鸣叫。家鸡拥有复杂的指示沟通能力,这涉及呼唤、展示和啼叫等传递信息的信号。
鸡能经历一系列复杂的消极和积极情绪,包括恐惧、期待和焦虑。它们与地铁中的上班族一样,都不会主动与“陌生人”交朋友。不仅单个小鸡有鲜明的个性,母鸡们也会表现出一系列单独的母性特质,并似乎会影响到小鸡的行为。家鸡们会互相欺骗,并互相观察、学习。(本刊综合)
翻开老黄历里的记忆,大年不是雄浑的子夜钟声迎来的,新春不是欢快的爆竹烟花迎来的,而是雄鸡高亢的啼鸣迎来的。雄鸡一声声高唱,一天天高唱,唱出了草木葳蕤、百花竞放春光。
2017年是农历丁酉年,又一个鸡年光临人间。
在约1.5亿年前,鸟类从恐龙中进化出来。始祖鸟一直被认为是鸟类祖先,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等人用最新的系统发育学分析发现,始祖鸟应属于早期恐爪龙类,而不属于鸟类,它不再被认为是最早的鸟类,150年的“鸟类始祖”的光环终于被摘下了。
原鸡在约800万年至900万年前出现,它们由鸡形目鸟类进化而来。原鸡分为几种,包括红原鸡、灰原鸡、绿原鸡和锡兰原鸡等。2004年12月9日,《自然》杂志发表了首个野生红原鸡全基因组测序图谱,此测序计划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于军教授等人于1999年提出,后由全球50多个研究机构历时5年共同完成。该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哺乳动物和基因组序列已知的其他物种之间的演化空白。
被测序的野生红原鸡编号“RJF256”,人送外号"红面温血鹰抓手"。现代家鸡往往被认为起源于红原鸡,不过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养鸡是由灰原鸡与红原鸡杂交而来,家鸡和原鸡还能正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因为数量稀少,原鸡已经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单。考古学家在包括江西万年仙人洞、陜西半坡、河北磁山、山东北辛、河南新郑裴李岗等多处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家鸡的遗骨。也就是说,早在8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已经拉开了人类驯化野鸡的大幕。悠久的驯化历史使鸡成为数量最广且最有价值的家禽之一。我国的鸡有56种74亚种。浙江萧山鸡、江苏南通狼山鸡、上海浦东鸡、山东寿光鸡、辽宁庄河大骨鸡、湖南桃源鸡、广东竹丝鸡都很出名。
人类驯养鸡,一方面是为了营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斗鸡和祭祀,所以出现了“中国四大斗鸡”:漳州斗鸡、中原斗鸡、吐鲁番斗鸡、西双版纳斗鸡。
鸡年到来,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终极问题的讨论再次兴起。
对此,科学家们以往已经从两个方向给出了相关的解释。
第一个观点是“先有蛋后有鸡”。2008年,加拿大阿尔伯塔卡尔加里大学古生物学者达拉-泽冷斯基通过对77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的研究后发现:恐龙首先建造了类似鸟窝的巢穴,产下了类似鸟蛋的蛋,然后恐龙再进化成鸟类,这表明,蛋是先于鸡存在的。鸡是由这些产下了类似鸡蛋的肉食恐龙进化而成。
第二个观点是“先有鸡后有蛋”。2001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叫“Ovocleidin-17(OC-17)”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会加快蛋壳的成型。如果没有OC-17,就无法形成鸡蛋,而如果没有鸡,就没有OC-17。
随后,谢菲尔德大学工程材料系博士科林·弗里曼在2014年对这一言论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直接指出OC-17与鸡蛋形成的必然关系:没有这种OC-17就没有蛋壳,有了蛋壳、蛋黄和保护小鸡的液体小鸡才有地方住,要是没有鸡卵巢里的OC-17就不可能有鸡蛋。因此,一定是先有鸡再有蛋。
在人们印象里,鸡是笨或蠢的代名词,呆若木鸡等成语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事实并非如此。前不久,《动物认知》杂志发表的文章称:鸡的智力水平被无端低估,在某种程度上,就算是智力最差的鸡,也与学步时期的孩子智力相当。
文章认为,鸡有独特的个性,不仅会运用策略智取对手,还懂得自己在啄食顺序中的地位,进行相关的演绎推理——这是人类到7岁才逐渐形成的能力。
该文作者是美国神经科学家洛丽·马里诺,她表示有充分证据证实鸡这种家禽对数字是有一定感知的。比如新孵出来的小鸡已能辨认不同数量之间的区别,它们对“加减法”这些基本的算术能表现出明显的识别能力。
研究者们在新出生五天的小鸡面前放置了两堆数量不同的食物,然后用隔板挡住小鸡的视线,小鸡还是能成功找出数量较多的那一堆食物。
另外,当母鸡面对两组数量不同的鸡蛋时,它会找出数量较多的那组优先进行孵化,当研究者把鸡蛋从一组移到另一组之后,它们仍然会选出数量较多的那组。这种十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力和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差不多。
更重要的是,马里诺发现,鸡有“自我意识”。
实验证实,鸡能等到合适的时机再做自己想做的事。科学家们给那些参与实验的鸡定下“规矩”,“吃饭”前等候的时间越长,被允许“吃饭”的时间也越长。结果发现,93%的鸡都能控制自己的进食欲望。而对人类幼童做同样的实验时,只有4岁以上的儿童才能控制住自己的食欲。
鸡的沟通方式也相当复杂,包括一系列不同的视觉展示和至少24种不同的鸣叫。家鸡拥有复杂的指示沟通能力,这涉及呼唤、展示和啼叫等传递信息的信号。
鸡能经历一系列复杂的消极和积极情绪,包括恐惧、期待和焦虑。它们与地铁中的上班族一样,都不会主动与“陌生人”交朋友。不仅单个小鸡有鲜明的个性,母鸡们也会表现出一系列单独的母性特质,并似乎会影响到小鸡的行为。家鸡们会互相欺骗,并互相观察、学习。(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