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育的魅力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uallle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都十分注重对学生的音乐教育。
  一、音乐教育是培养想像力和直觉的最佳手段
  人的想像力和艺术直觉、判断能力、协调能力等都是感性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些基本能力就不会有更高能力发展的可能性,而音乐教育正是培养这些能力的最佳途径。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研究理论物理学,但是他还有极高的音乐修养和非凡的音乐才华。在音乐方面所具有的能力,同样在其他领域里发挥了出来,他16岁时创造的最初构想,从根本上改变了迄今为止物理学的常规理论。这也许正是他那种超出常人的音乐感觉所勾画出的美好蓝图。他说:“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可以说音乐是想像力的源泉,让人们的思绪随着它的翅膀海阔天空地飞翔。这是爱因斯坦热爱音乐的一个重要原因。爱因斯坦自己说,他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他拉小提琴。他拉提琴时曾多次得到珍贵的灵感,使其研究的学术问题一点即通。音乐解放了他的思想,让他的想像展翅高飞。
  二、音乐能激发人的情感
  音乐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内心感觉,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和谐能力。世界上的声音不计其数,有成千上万种声音无时不在我们身边围绕。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声音最美好动人,是所有耳朵都愿意倾听的,那就是音乐。音乐世界里的声音充满了生命的美好情感,它与单纯的声音完全不同。正是音乐的存在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因为无论是演唱、演奏和欣赏,都要求人们精神专注,要引起记忆、想像及思维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另一方面,音乐也能培养人的情感体验能力、情感调节能力和情感传递能力。
  身在异乡的人们,一首《思乡曲》便能引发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新中国历史上,正是《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一首首乐曲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鼓舞着一批批热血青年奔赴前线,奋勇杀敌。因此,音乐在激发学生的情感教育中起着推波助澜和强化作用。
  三、音乐能使人形成高尚的品格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音乐称为“上帝的语言”,他认为音乐可以“浸润心灵”,可以使人的性格变得“高尚”,可以陶冶感情、振奋精神。这些观点成为西方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柳斌在“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的审美教育”中谈到:“审美的特殊性质,在于通过审美活动来教育学生。这种教育不是靠讲道理、靠逻辑的力量来说服人,而是靠形象、靠感性的力量来感染人。”真正的音乐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学习音乐的技巧,还要让学生懂得音乐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终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站在提高匈牙利文化水平的高度来普及音乐教育,他坚信音乐有塑造性格甚至改造人的力量,对人的情感的影响是任何语言都难以替代的。长久以来,喜欢音乐的人们一直在受到莫扎特的影响,我们从他的音乐中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而这些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是超越一切的。这正是音乐教育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的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
  四、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音乐对促进大脑健康发展特别是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当学生聆听音乐时,可以触发内心积极性的情感(喜爱、快乐、兴趣等),使消极情感(悲痛、厌恶、愤怒等)得以宣泄。在优美的音乐中,动听的旋律、轻松的节奏和悦耳的音色可以减轻人的抑郁情绪,使人身心愉快、精神焕发、心境良好。如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便会觉得自己充满了与命运拼搏的力量;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就仿佛自己的胸怀也容得下整个世界。这是因为音乐传入人的耳膜,会刺激大脑中枢神经,使人的身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如激素、酶等,产生抗疲劳、助消化和调节神经的作用。
  罗杰·诺斯曾说过:“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黑格尔也曾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要消除现代社会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最好的方式和途径就是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因为美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反应方式的教育,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的情感和理想,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与和谐的状态。因此,音乐教育是造就完美人格的基本方式与最佳途径。作为音乐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想像力,体会音乐的真谛,要让这美的艺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等。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素养,以达到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达成教育目标?本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些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
期刊
摘 要:情感是人们对周围客观现实的心理体验,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知过程。英语教学不仅是教学生一门语言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而且同时还传递着母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因此英语学习除了基本认知过程外,还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情感因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要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和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动机,要创设情景,组织教学,恰当运用身体语言以此激发学生英语
期刊
犹太人弗利德·迪克·布朗德斯是一位女画家,在被关进集中营后,教那里的孩子们画画,他们不画集中营地狱般的生活,而是画花、风景,希望让孩子们被毁灭的心灵能得到恢复。1944年10月9日,46岁的弗利德·迪克·布朗德斯被送入毒气室。1.5万名曾经生活在特莱西恩施塔特的犹太孩子,只有100多名幸存下来。  很长时间里,人们无法理解和接受:在集中营之中,绘画依然美丽。这些被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犹太儿童的图
期刊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而且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采用更加新颖、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则有着更高的要求。创新的目的不是为了高分、高升学率,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成为当前中
期刊
摘 要: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有助于小学生记忆歌词,也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表现欲和想象力。音乐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体态律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要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态律动 小学音乐 课堂教学  一、体态律动简析  体态律动是指将人的肢体动作和韵律感密切结合在一起
期刊
摘 要:新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怎样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意识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原动力。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关键时期,所以培养小学生
期刊
创造是人们为实现某种目标作用于客体而进行信息、物质、能量变化,产生一种前所未有、新颖、独特、对社会有益的成果的活动。再造性思维指重新运用过去在类似的情景中学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例如照例题解答类似的习题,只要用再造性思维就可以了。创造性思维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但是还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冲破旧框框,借助于想象与联想,才能产生新颖的设想。这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就犹为重要了。在教学
期刊
所谓习惯,是由于长时间的经验或重复在后天养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一年级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要抓住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在养成教育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期刊
曾经有媒体报道说,做作业成了一些学生的苦差事。的确,很多学生都对老师布置的“题海”式作业头痛不已,背诵几个乘法口、完成几道应用题、诀摘抄几个公式——为了这些作业,有的学生甚至在灯下奋战到子夜一点才收工。  面对这种局面,身为教师,我们开始反思:难道没有作业才是正确的做法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现代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
期刊
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都体现了早在很多年前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认为语文教学要走向素质教育轨道,就应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放在首要地位。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搞好语文朗读教学呢?  一、教师标准范读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