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马克思恩格斯城市观的主要内容
1.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最初出现于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人类史的第一次大分工将农业和畜牧业逐步分离,这为城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其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变革,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得到丰富,人们为了满足日常生活中对多元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需,需要将生产出来的商品放置于一个人口相对聚集、社会关系相对开放的空间进行交易和消费,城市也在此过程中得以被无形建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城市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的形成过程与社会分工的发展趋势是同步的,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分工的类型与程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指出:“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市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1]也就是说:“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乡的分离和城市的发展。”[2]总而言之,社会之所有会出现分工,归根结底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但除这二者之外之外,政治、文化等因素也会对城市的产生造成影响。
2.城市发展形态结构状况
城市的形态结构是指城市内部空间各组成部分的空间结构和形态,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形态包括社会形态和物质环境形态,狭义的城市形态只单纯所指物质环境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居民第一次被划分为以分工和生产工具为基础的两大阶级。还指出道,在城市发展的初期,物质资料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现代城市的发展,产生了现代的工人阶级。在《共产主义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受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生产力大力提高和生产关系发生的变革进一步推动着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城市和乡村关系的分离和对立则是城市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
3.城市的功能变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角度对城市功能做了更加全面、详尽的说明,城市功能随着社会发展从单一走向多元。在古代,城市功能基本趋于单一,在当时城市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外敌的侵袭以及维护本国的政治统治。由于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城市的经济功能还未凸显出来。马克思认为,乡村经济在此时依然统治着城市。随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变革,资本主义方式被正式确立,城市的功能也日趋多元,城市的军事防御功能和政治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减弱,经济功能不断得到凸显,并上升为城市的主要功能。而当城市主要围绕着经济发展,经济功能不断加强,政治功能的地位也随之得到提升。城市日渐成为商业、金融、文化等发展的主要阵地,城市也慢慢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心,逐渐地成为世界的中心。城市功能的变化发展趋势以及城市产生的聚集和扩散效应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城市发展过程进行考察时所总结出的独特理论成果。
4.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使他们深知资本主义社会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弊端,这与他们所提倡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完全背道而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城市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对社会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于此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对立问题。资本主义社会下,城市和乡村的矛盾不但不能得以解决 ,反而使二者的矛盾向更加尖锐的方向发展。对于如何消除城乡差异,马克思和恩格斯借鉴了一部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想法,提出:“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3]的思想。恩格斯也在反《杜林论》中提到大工业在全国的均衡分布使城市和乡村消除差异成为可能。除此之外,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的消灭和交通工具的更新等也为消除城乡差距创造了条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城市中,即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不仅要求工业和农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异的消失,而且还要求城市和乡村差别的消失,也只有這样,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会变为可能。
二、马克思主义城市观对促进当代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启示
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然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现代城市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依托和最佳载体,随之而来的我国城市化的步伐也变得快速起来,我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当下指导我国城市发展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当人作为社会关系的主体时,城市则是这种关系的最佳载体。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人是推进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而城市发展反之对人造成影响。在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其基本矛盾,资本家对工人的无情剥削决定了人的劳动异化,造成了人的发展是片面且畸形的。这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想目标——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大相径庭。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归宿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我国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而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国过去在推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走过许多弯路,过于强调城镇化的量,而不求质,也忽视了人的作用。也在这一情况下,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凸显了出来。我国在未来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人的发展才是城市发展的最终归宿,在实现完全城镇化的同时,更好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做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有别的治理体制、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城乡分割的市场体系以及实行有别的投入机制,是我国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中的必然和应然。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切实解决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不平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让农村和城市比翼双飞、协调发展,才能着眼长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一书中曾指出,住宅问题,只有当社会已经得到充分改造,以致可能着手消灭城乡对立,消灭这个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已弄到极端地步的对立时,才能获得解决。由此可以看出实现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促进这一结果的重要推动力,离不开乡村的全面振兴。
3.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通通道,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实现城乡融合要以城乡要素自由流通为基础,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实现城乡人口双向自由流动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因为人才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在推进多方面的要素融合过程中,主要是加快社会发展建设,但其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城乡人口双向自由流动要激励城市各类人才下乡。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人们不愿意留在农村,向往大城市的繁花似锦。“三农”工作队伍中,有很多同志不热爱农村,不热爱农民,不懂得农业生产,不情愿学习农业知识,正是基于这种人才严重缺失的情况,我们要大力组建出一支热爱农村、热爱农民、懂得农业、学习农业的尖刀队伍,深深扎根于新农村建设中,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终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平等就业同同酬。农村劳动力在由农村流向城市的过程中,农民也脱离传统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为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增长和城市繁荣发展带来人口红利。但当前我国劳动力转移制度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吸纳的同时却无法保障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和权力。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关系和户籍制度障碍中。我国劳资关系严重失衡,资本为谋求自身利益以其强势地位使处农民工的利益受损。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但这一部分人并没有享受到务工所在地带来的发展成果,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收益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因此,要废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通通道,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1.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最初出现于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人类史的第一次大分工将农业和畜牧业逐步分离,这为城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其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变革,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得到丰富,人们为了满足日常生活中对多元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需,需要将生产出来的商品放置于一个人口相对聚集、社会关系相对开放的空间进行交易和消费,城市也在此过程中得以被无形建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城市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的形成过程与社会分工的发展趋势是同步的,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分工的类型与程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指出:“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市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1]也就是说:“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乡的分离和城市的发展。”[2]总而言之,社会之所有会出现分工,归根结底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但除这二者之外之外,政治、文化等因素也会对城市的产生造成影响。
2.城市发展形态结构状况
城市的形态结构是指城市内部空间各组成部分的空间结构和形态,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形态包括社会形态和物质环境形态,狭义的城市形态只单纯所指物质环境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居民第一次被划分为以分工和生产工具为基础的两大阶级。还指出道,在城市发展的初期,物质资料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现代城市的发展,产生了现代的工人阶级。在《共产主义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受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生产力大力提高和生产关系发生的变革进一步推动着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城市和乡村关系的分离和对立则是城市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
3.城市的功能变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角度对城市功能做了更加全面、详尽的说明,城市功能随着社会发展从单一走向多元。在古代,城市功能基本趋于单一,在当时城市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外敌的侵袭以及维护本国的政治统治。由于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城市的经济功能还未凸显出来。马克思认为,乡村经济在此时依然统治着城市。随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变革,资本主义方式被正式确立,城市的功能也日趋多元,城市的军事防御功能和政治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减弱,经济功能不断得到凸显,并上升为城市的主要功能。而当城市主要围绕着经济发展,经济功能不断加强,政治功能的地位也随之得到提升。城市日渐成为商业、金融、文化等发展的主要阵地,城市也慢慢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心,逐渐地成为世界的中心。城市功能的变化发展趋势以及城市产生的聚集和扩散效应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城市发展过程进行考察时所总结出的独特理论成果。
4.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使他们深知资本主义社会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弊端,这与他们所提倡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完全背道而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城市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对社会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于此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对立问题。资本主义社会下,城市和乡村的矛盾不但不能得以解决 ,反而使二者的矛盾向更加尖锐的方向发展。对于如何消除城乡差异,马克思和恩格斯借鉴了一部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想法,提出:“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3]的思想。恩格斯也在反《杜林论》中提到大工业在全国的均衡分布使城市和乡村消除差异成为可能。除此之外,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的消灭和交通工具的更新等也为消除城乡差距创造了条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城市中,即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不仅要求工业和农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异的消失,而且还要求城市和乡村差别的消失,也只有這样,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会变为可能。
二、马克思主义城市观对促进当代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启示
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然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现代城市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依托和最佳载体,随之而来的我国城市化的步伐也变得快速起来,我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当下指导我国城市发展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当人作为社会关系的主体时,城市则是这种关系的最佳载体。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人是推进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而城市发展反之对人造成影响。在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其基本矛盾,资本家对工人的无情剥削决定了人的劳动异化,造成了人的发展是片面且畸形的。这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想目标——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大相径庭。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归宿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我国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而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国过去在推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走过许多弯路,过于强调城镇化的量,而不求质,也忽视了人的作用。也在这一情况下,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凸显了出来。我国在未来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人的发展才是城市发展的最终归宿,在实现完全城镇化的同时,更好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做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有别的治理体制、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城乡分割的市场体系以及实行有别的投入机制,是我国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中的必然和应然。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切实解决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不平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让农村和城市比翼双飞、协调发展,才能着眼长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一书中曾指出,住宅问题,只有当社会已经得到充分改造,以致可能着手消灭城乡对立,消灭这个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已弄到极端地步的对立时,才能获得解决。由此可以看出实现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促进这一结果的重要推动力,离不开乡村的全面振兴。
3.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通通道,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实现城乡融合要以城乡要素自由流通为基础,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实现城乡人口双向自由流动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因为人才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在推进多方面的要素融合过程中,主要是加快社会发展建设,但其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城乡人口双向自由流动要激励城市各类人才下乡。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人们不愿意留在农村,向往大城市的繁花似锦。“三农”工作队伍中,有很多同志不热爱农村,不热爱农民,不懂得农业生产,不情愿学习农业知识,正是基于这种人才严重缺失的情况,我们要大力组建出一支热爱农村、热爱农民、懂得农业、学习农业的尖刀队伍,深深扎根于新农村建设中,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终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平等就业同同酬。农村劳动力在由农村流向城市的过程中,农民也脱离传统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为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增长和城市繁荣发展带来人口红利。但当前我国劳动力转移制度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吸纳的同时却无法保障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和权力。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关系和户籍制度障碍中。我国劳资关系严重失衡,资本为谋求自身利益以其强势地位使处农民工的利益受损。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但这一部分人并没有享受到务工所在地带来的发展成果,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收益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因此,要废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通通道,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