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真正要提高的是学生的素质,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做到“会学”,“善学”,为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指导方法
要教会学生会学,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教学任务,在素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更多地亲自尝试与探索,更多地激发他们的心智活动和思维活动,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积极投入到教与学中去,才能真正做到:既“学会”,也“会学”。
一、会预习——在预习中激发兴趣。
指导学生会预习是搞好学习的重要前提。很多初中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只认为学习就是上课听讲,下课作业,作业做完,万事大吉。由于没有预习,听课没有针对性,抓不住重点,听课效率就很低。因此,预习好才能学习好,要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预习方法,一要教会方法,二要设计好提纲。
教给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时,反复阅读,先粗后细,即先将整节课文粗略浏览一次,掌握概貌,有点印象,然后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纲再细读一次,抓住重点,把握关键,研究难点,特别对基本概念、基本运算,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认真反复地看一二次,甚至几次。对疑点、难点作好笔录,待堂上解决。
设好提纲。预习提纲的作用一是勾画每节课的知识架构,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二是设置知识疑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必须做到:原则上突出“趣”字,形式上突出“新”字,内容上突出“巧”字,最后落实到“乐”字,使学生愿意学,高兴学。
二、会上课——在课堂上培养创新能力。
指导学生上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要让学生明确上课不纯粹是听课。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就要引导学生在课堂里调动各种感官,充分发挥左脑与右脑的功能(特别右脑的功能),才能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教师在上课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做到“六动”:
1.动眼看。上课可以采用“看一看,议一议,练一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眼看。通过让学生多看书,多看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如分步观察、对比观察、归纳观察等),做到多样性;学会对观察对象(题目、图形、教具)全面分析,做到全面性;学会对观察对象的条件逐个分析研究,做到准确性和深刻性。(数学问题中不少隐蔽条件,要仔细观察才可以揭示出来)
2.动耳听。要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不仅要听老师讲解,也要听同学发言,要学会边听、边想、边记,使思维更加敏捷,记忆更加牢固。
3.动口议(读)。上课动口议就是积极发言,这是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知识反馈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疑引读,叩开思维之门;也可以质疑导议,激励发散思维;或通过释疑排难,指导集中思维。在学生动口议的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知识反馈,思维碰撞,突发奇思,可以收到互相启发,开拓思路,全面提高的效果。
4.动手做。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才能提高动手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拼一拼,做一做,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通过这些具体的、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悟出规律,培养 创新能力。
5.动笔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讲精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动笔练。要练好,就要求教师备课时精心策划,设置一些探索性练习及针对性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动笔写,还要教会学生记好课堂笔记。“记”是为思和听服务的,要引导学生学会边听边记,边想边记。学会记要点、记疑点、记难点、记方法和记思路;要学会对课堂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把书本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
6.动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疑,让学生动脑筋思考。以疑激思,强化训练,长期培养,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培养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会温习——在温习时引起联想。
一是紧扣笔记复习功课。课后,学生要根据老师课堂讲解的新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对照笔记细读课文,回顾记忆,深化、理解和巩固知识。
二是认真审题,独立完成作业。首先指导学生在做每次做作业时,学会找出题目给出条件的实质及互相联系,架构已知条件与所求结论的内在联系,然后才能动手做题,通过寻找内在联系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其次是做完作业后要进行反思与总结,进一步研究问题是怎样引导出来的?解题思路是怎样展开的?有无其它解题方法?不同解法优劣如何?能否把题目修改与拓宽?等等,这样可以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目的性与完整性,提高创新的能力;再者,在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学会使用符号、图形表示语言文字,用式子表示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由模仿到创新独立完成作业,逐渐掌握良好的数学表达能力,规范的、条理化的、清晰的书写格式,以最快、最好、最准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是结合旧课,预习新课。做完作业后,立即要进行预习新课,加深对旧知识的记忆,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知识点变为线连结在一起,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四、会总结——在总结后产生升华。
复习总结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既不能以大量的练习题代替,也不能仅仅是所过学知识的重复与再现,而是一种思维形式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我们要教会学生总结,就要做到下面几点:
1.教学生学会纵向连结。学完每节、每章以后,要启发学生学会按因果,逆转等关系进行纵向串连,把知识点连结起来,变成线;学会把各章节的知识进行整理,排列,找出异同,形成知识链。
2.教学生学会横向联系。把各章节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综合归纳,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使之成为知识系统。
3. 引导学生学会节、章、单元、学期的总结。经过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思维的秩序性与层次性,将学过的知识不断升华,螺旋式向上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会学呢?怎样才能指导学生“会学”呢?要使学生“会学”,教师必须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下足功夫,要教会学生会预习,会上课,会温习,会总结。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指导方法
要教会学生会学,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教学任务,在素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更多地亲自尝试与探索,更多地激发他们的心智活动和思维活动,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积极投入到教与学中去,才能真正做到:既“学会”,也“会学”。
一、会预习——在预习中激发兴趣。
指导学生会预习是搞好学习的重要前提。很多初中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只认为学习就是上课听讲,下课作业,作业做完,万事大吉。由于没有预习,听课没有针对性,抓不住重点,听课效率就很低。因此,预习好才能学习好,要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预习方法,一要教会方法,二要设计好提纲。
教给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时,反复阅读,先粗后细,即先将整节课文粗略浏览一次,掌握概貌,有点印象,然后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纲再细读一次,抓住重点,把握关键,研究难点,特别对基本概念、基本运算,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认真反复地看一二次,甚至几次。对疑点、难点作好笔录,待堂上解决。
设好提纲。预习提纲的作用一是勾画每节课的知识架构,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二是设置知识疑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必须做到:原则上突出“趣”字,形式上突出“新”字,内容上突出“巧”字,最后落实到“乐”字,使学生愿意学,高兴学。
二、会上课——在课堂上培养创新能力。
指导学生上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要让学生明确上课不纯粹是听课。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就要引导学生在课堂里调动各种感官,充分发挥左脑与右脑的功能(特别右脑的功能),才能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教师在上课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做到“六动”:
1.动眼看。上课可以采用“看一看,议一议,练一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眼看。通过让学生多看书,多看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如分步观察、对比观察、归纳观察等),做到多样性;学会对观察对象(题目、图形、教具)全面分析,做到全面性;学会对观察对象的条件逐个分析研究,做到准确性和深刻性。(数学问题中不少隐蔽条件,要仔细观察才可以揭示出来)
2.动耳听。要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不仅要听老师讲解,也要听同学发言,要学会边听、边想、边记,使思维更加敏捷,记忆更加牢固。
3.动口议(读)。上课动口议就是积极发言,这是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知识反馈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疑引读,叩开思维之门;也可以质疑导议,激励发散思维;或通过释疑排难,指导集中思维。在学生动口议的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知识反馈,思维碰撞,突发奇思,可以收到互相启发,开拓思路,全面提高的效果。
4.动手做。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才能提高动手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拼一拼,做一做,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通过这些具体的、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悟出规律,培养 创新能力。
5.动笔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讲精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动笔练。要练好,就要求教师备课时精心策划,设置一些探索性练习及针对性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动笔写,还要教会学生记好课堂笔记。“记”是为思和听服务的,要引导学生学会边听边记,边想边记。学会记要点、记疑点、记难点、记方法和记思路;要学会对课堂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把书本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
6.动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疑,让学生动脑筋思考。以疑激思,强化训练,长期培养,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培养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会温习——在温习时引起联想。
一是紧扣笔记复习功课。课后,学生要根据老师课堂讲解的新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对照笔记细读课文,回顾记忆,深化、理解和巩固知识。
二是认真审题,独立完成作业。首先指导学生在做每次做作业时,学会找出题目给出条件的实质及互相联系,架构已知条件与所求结论的内在联系,然后才能动手做题,通过寻找内在联系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其次是做完作业后要进行反思与总结,进一步研究问题是怎样引导出来的?解题思路是怎样展开的?有无其它解题方法?不同解法优劣如何?能否把题目修改与拓宽?等等,这样可以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目的性与完整性,提高创新的能力;再者,在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学会使用符号、图形表示语言文字,用式子表示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由模仿到创新独立完成作业,逐渐掌握良好的数学表达能力,规范的、条理化的、清晰的书写格式,以最快、最好、最准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是结合旧课,预习新课。做完作业后,立即要进行预习新课,加深对旧知识的记忆,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知识点变为线连结在一起,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四、会总结——在总结后产生升华。
复习总结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既不能以大量的练习题代替,也不能仅仅是所过学知识的重复与再现,而是一种思维形式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我们要教会学生总结,就要做到下面几点:
1.教学生学会纵向连结。学完每节、每章以后,要启发学生学会按因果,逆转等关系进行纵向串连,把知识点连结起来,变成线;学会把各章节的知识进行整理,排列,找出异同,形成知识链。
2.教学生学会横向联系。把各章节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综合归纳,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使之成为知识系统。
3. 引导学生学会节、章、单元、学期的总结。经过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思维的秩序性与层次性,将学过的知识不断升华,螺旋式向上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会学呢?怎样才能指导学生“会学”呢?要使学生“会学”,教师必须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下足功夫,要教会学生会预习,会上课,会温习,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