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传统的“作文教学难”似乎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障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不少的学生对作文有一种莫名的惧怕感,写作文常常感到“无从下笔、无话可写”。他们认为一般人很难把作文写好,基于这样的思维定势,长久以来,我们也无计可施,有力不从心感。直到有幸参与了对语文新教材的实验教学,在不断的实践和思辨中,才发现造成“作文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教师的“思维和认识”出现了偏差,导致作文教学从一开始就缺乏科学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就好比要把十几年才能完成的三峡工程妄想短期完成,这不难是不可能的,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怎样来克服这个历史性的痼疾呢?通过对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我的个人管见是:
一、深刻领会“课标”精神,科学认识小学习作教学的本质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作文”二字,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作文一习作”这一转变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蕴含了对小学习作教学本质规律的科学认识。《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的要求是:
(一)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二)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三)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还特别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小学生习作教学的实质是一种练习,一个过程。因为小学生从“思维一口语一书面表达”是一个心理结构改组的鸿沟,这一年龄特征决定了小学生习作教学只能循序渐进,分步落实。而不能把“习作”等同于“创作”,拿成人的眼光和水平去评价学生的习作。无端的拔高标准,只能让学生感到写作文太难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视作文为沉重的负担,毫无乐趣可言,从而形成怕写和不会写的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传统作文教学的根本弊端所在。
二、寻求新课标与习作教学操作行为的最佳切入点
(一)兴趣为先,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这是保证学生习作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新教材中,就尤其注重了降低写的门槛,激发写的兴趣,养成写的习惯。只要学生愿意写了,那就是最大的成功!在习作教学中,我按教材编排启发、引导学生:心里怎么想的,嘴里就怎么说;嘴里怎么说的,笔下就怎么写。学生只要敢写、肯写,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我都大力表扬,热情鼓励。学生的习作只要有一点点可取之处,我就会当堂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成功,增强习作的信心。长期坚持这样,学生就越写越想写、越写越爱写。最关键的还在于学生从心理上克服了写作的畏难情绪。
(二)注重积累、学以致用。我认为“注重积累、学以致用”是解决传统作文教学中无从表达、无话可写最关键的技术。《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我对这部分的理解就是“积累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同时也为学生拓展了写作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里讲的是“作文先做人”的文学理论,即“人对生活的认识水平越高,文章的水平自然就会越高”的道理。这是终身学习,终身积累才能办得到的,包括课外阅读、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我在这里着重谈的是课堂上的语言积累。学习和积累语言,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我在阅读教学中就建立了这样的意识,指导学生一边理解课文内容一边摘抄积累优美词句。为此,还专门设立了优美词句积累本。在习作指导时读懂习作要求,范文引路,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记忆和积累上。有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一些词句,毕竟学生才读三年级,才上路,扶上马,送一程,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当然,仅仅拥有众多的好词好句还远远不行。还要指导学生选择材料、提炼材料,初步学会用词造句,联句成段,联段成篇。对于这一点,鲁迅先生认为:除了多写多练,别无他途。写作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活动,只有经常练习才能提高,就好比唱歌需要经常吊嗓子,运动员需要经常锻炼一样。
(责任编校:合欢)
一、深刻领会“课标”精神,科学认识小学习作教学的本质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作文”二字,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作文一习作”这一转变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蕴含了对小学习作教学本质规律的科学认识。《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的要求是:
(一)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二)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三)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还特别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小学生习作教学的实质是一种练习,一个过程。因为小学生从“思维一口语一书面表达”是一个心理结构改组的鸿沟,这一年龄特征决定了小学生习作教学只能循序渐进,分步落实。而不能把“习作”等同于“创作”,拿成人的眼光和水平去评价学生的习作。无端的拔高标准,只能让学生感到写作文太难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视作文为沉重的负担,毫无乐趣可言,从而形成怕写和不会写的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传统作文教学的根本弊端所在。
二、寻求新课标与习作教学操作行为的最佳切入点
(一)兴趣为先,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这是保证学生习作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新教材中,就尤其注重了降低写的门槛,激发写的兴趣,养成写的习惯。只要学生愿意写了,那就是最大的成功!在习作教学中,我按教材编排启发、引导学生:心里怎么想的,嘴里就怎么说;嘴里怎么说的,笔下就怎么写。学生只要敢写、肯写,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我都大力表扬,热情鼓励。学生的习作只要有一点点可取之处,我就会当堂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成功,增强习作的信心。长期坚持这样,学生就越写越想写、越写越爱写。最关键的还在于学生从心理上克服了写作的畏难情绪。
(二)注重积累、学以致用。我认为“注重积累、学以致用”是解决传统作文教学中无从表达、无话可写最关键的技术。《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我对这部分的理解就是“积累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同时也为学生拓展了写作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里讲的是“作文先做人”的文学理论,即“人对生活的认识水平越高,文章的水平自然就会越高”的道理。这是终身学习,终身积累才能办得到的,包括课外阅读、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我在这里着重谈的是课堂上的语言积累。学习和积累语言,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我在阅读教学中就建立了这样的意识,指导学生一边理解课文内容一边摘抄积累优美词句。为此,还专门设立了优美词句积累本。在习作指导时读懂习作要求,范文引路,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记忆和积累上。有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一些词句,毕竟学生才读三年级,才上路,扶上马,送一程,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当然,仅仅拥有众多的好词好句还远远不行。还要指导学生选择材料、提炼材料,初步学会用词造句,联句成段,联段成篇。对于这一点,鲁迅先生认为:除了多写多练,别无他途。写作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活动,只有经常练习才能提高,就好比唱歌需要经常吊嗓子,运动员需要经常锻炼一样。
(责任编校: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