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时代又开始了!
30年来,深圳以“敢为天下先”,注定在改革杀出一条血路来,创造了无数的天下第一,率先完成中华“五千年未有之变局”。
三十而立,深圳又开始了一段新的改革征程,中国的发展仍期待深圳闯关探路,率先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
时代选择了深圳,深圳无愧于时代。在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深圳成为“撬动”这一伟大事业的重要支点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重要窗口。
30年立了什么?
30年,深圳“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探索和实践,先行先试,成功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探路。30年来,深圳以年均25.8%的速度,从一个不起眼的农业县变成了一个经济大市,去年全市实现了8200多亿元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达1.36万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准。
30年时间,深圳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那是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深圳人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这让全世界震惊。深圳人匆匆奔走的脚步踏响了时代前行的最强音,这是一个属于深圳的年代,“改革开放”成为这个城市的不二商标。
随着体制的改变,人才、资本、技术等各种经济要素开始向深圳汇集。其中,人的移动,对深圳发展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一个个怀着“深圳梦”的五湖四海人,抵达深圳时,梦想也同时抵达。在深圳这个“梦工场”中,生长出了招商、平安、中集、万科,以及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品牌企业。这些企业在深圳从零做起、成长壮大,如今代表民族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正是他们这些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企业,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动力,推动着深圳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进。
上世纪90年代,当全国大张旗鼓招商引资、与“三来一补”相伴相生的开发区遍地开花时,深圳却将目光移向高新技术,开始“第二次创业”;本世纪初,一直被认为“对文化没有发言资格”的深圳,公开宣布将文化作为立市之业。
正如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所说,前30年里,深圳敢于冲破旧的体制,“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探索和实践,成就突出,功不可没。现在来总结30年,可以发现中国改革事业进程当中,有许许多多的“第一”出自深圳,第一只股票、土地市场首次拍卖,等等,不胜枚举。
对此,平安集团的马明哲形象地说,我们多年来摸着石头过河,现在要上桥过河了。当年,大部分干部和企业家从内地奔向深圳时都是一无所有,来的时候甚至做好了失败的准备。正是凭着敢闯敢试、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努力,深圳用成功的实践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而立之年的困惑
30年改革开放,30年创业辉煌,30年也历经风雨,可谓是大发展,太困难,小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更困难。
如今三十年的深圳,也有了“成长的烦恼”。经过30年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后,改革越来越难,肉越来越少,硬骨头越来越多。
从三十年前成立经济特区开始,深圳这座改革的先锋城市,一直在困难中求发展。2003年,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激发千层浪,满城风雨起,产生了很大的连锁反应。当深圳内外都在讨论“被抛弃”时,对深圳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外迁潮开始了’此后有逐年递增之势,至2005年,迁出现象开始突显。
身负人口压力、土地资源、能源环境、靠“三来一补”发家的深圳,已开始感到改革越来越难。
滨海“蓄势待发”,浦东“后来居上”……有人嘲讽深圳“特区不特、风光不再”,担忧深圳“将被抛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猛烈拍击深圳湾,出口增速回落、油价电价攀升、人力成本增加……有人又开始怀疑深圳,甚至深圳自己也出现了“唱衰”之音。
今年,富士康12连跳血案背后,折射的是长期以来靠着人口红利增长的整个珠三角代工模式的深层次问题症结。在民生问题上,深圳政府有着太多的课程要补,户籍制度之外,政府如何从服务者角度提供稳定的就业保障,稳定的工资增长、稳定的幸福指数,这是一项考量智慧的长远大事。
对此,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敏说,深圳已是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利益格局更为复杂。“任何改革都会激化一些矛盾。凡是改革,都涉及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尤其剩下的都是革自己的命,需要非凡的勇气。”
改革发展带来的问题,其实何止深圳呢一深卸遇到的困难,也是中国目前遇到的困难!
2008年3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深圳调研时指出,深圳“要在民主政治方面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必须在这个最尖端的问题上有所作为”。两个月后,深圳在网站上高调发布两份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文件草案,引发巨大争议。随后,深圳迅速淡化政改议题,取而代之的提法是“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从而开始将行政体制改革置于各项改革之首。
深圳人知道,深圳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改革和快速发展带来的困难和问题,必须重新焕发“特区精神”,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为中国改革开放探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未来干什么?
峰回路转。
一度自嘲“特区不特”的深圳,终于拿到一柄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从而再次站到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镁光灯下,被赋于“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新使命。
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深圳考察工作并听取广东省和深圳市工作汇报。温家宝强调,经济特区30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过去30多年中国的发展变化,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温家宝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年来,各项事业都取得巨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不仅迅速改变了自身的面貌,而且对全国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经济特区必须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形势,瞄准新目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总理的话无疑为深圳加速推动行政改革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其实,中央一直将深圳定位为改革的排头兵。2009年5月,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其中,尤为意味深长的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赫然居于各项改革首位,这在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7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绝无仅有。紧随其后,深圳在大部制改革、扁平化管理、公务员分类改革、“教授治校”等诸多领域大胆试水、密集“闯关”,不少举措甚至开全国之先河。
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出题给深圳:“未来30年,深圳要干什么?”明1日,深圳特区扩至深圳全市,党中央和广东省委给深圳出了一道大题目。
按照这道大题目,深圳正在以大气魄谋划改革、开放、发展的大手笔:小政府、大社会,深港、全球合作圈,打造深圳的“新界”,高端服务业的国际化……
过去三十年,深圳改革者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未来三十年,希望是另一个崭新改革的开始……
30年来,深圳以“敢为天下先”,注定在改革杀出一条血路来,创造了无数的天下第一,率先完成中华“五千年未有之变局”。
三十而立,深圳又开始了一段新的改革征程,中国的发展仍期待深圳闯关探路,率先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
时代选择了深圳,深圳无愧于时代。在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深圳成为“撬动”这一伟大事业的重要支点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重要窗口。
30年立了什么?
30年,深圳“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探索和实践,先行先试,成功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探路。30年来,深圳以年均25.8%的速度,从一个不起眼的农业县变成了一个经济大市,去年全市实现了8200多亿元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达1.36万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准。
30年时间,深圳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那是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深圳人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这让全世界震惊。深圳人匆匆奔走的脚步踏响了时代前行的最强音,这是一个属于深圳的年代,“改革开放”成为这个城市的不二商标。
随着体制的改变,人才、资本、技术等各种经济要素开始向深圳汇集。其中,人的移动,对深圳发展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一个个怀着“深圳梦”的五湖四海人,抵达深圳时,梦想也同时抵达。在深圳这个“梦工场”中,生长出了招商、平安、中集、万科,以及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品牌企业。这些企业在深圳从零做起、成长壮大,如今代表民族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正是他们这些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企业,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动力,推动着深圳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进。
上世纪90年代,当全国大张旗鼓招商引资、与“三来一补”相伴相生的开发区遍地开花时,深圳却将目光移向高新技术,开始“第二次创业”;本世纪初,一直被认为“对文化没有发言资格”的深圳,公开宣布将文化作为立市之业。
正如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所说,前30年里,深圳敢于冲破旧的体制,“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探索和实践,成就突出,功不可没。现在来总结30年,可以发现中国改革事业进程当中,有许许多多的“第一”出自深圳,第一只股票、土地市场首次拍卖,等等,不胜枚举。
对此,平安集团的马明哲形象地说,我们多年来摸着石头过河,现在要上桥过河了。当年,大部分干部和企业家从内地奔向深圳时都是一无所有,来的时候甚至做好了失败的准备。正是凭着敢闯敢试、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努力,深圳用成功的实践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而立之年的困惑
30年改革开放,30年创业辉煌,30年也历经风雨,可谓是大发展,太困难,小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更困难。
如今三十年的深圳,也有了“成长的烦恼”。经过30年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后,改革越来越难,肉越来越少,硬骨头越来越多。
从三十年前成立经济特区开始,深圳这座改革的先锋城市,一直在困难中求发展。2003年,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激发千层浪,满城风雨起,产生了很大的连锁反应。当深圳内外都在讨论“被抛弃”时,对深圳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外迁潮开始了’此后有逐年递增之势,至2005年,迁出现象开始突显。
身负人口压力、土地资源、能源环境、靠“三来一补”发家的深圳,已开始感到改革越来越难。
滨海“蓄势待发”,浦东“后来居上”……有人嘲讽深圳“特区不特、风光不再”,担忧深圳“将被抛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猛烈拍击深圳湾,出口增速回落、油价电价攀升、人力成本增加……有人又开始怀疑深圳,甚至深圳自己也出现了“唱衰”之音。
今年,富士康12连跳血案背后,折射的是长期以来靠着人口红利增长的整个珠三角代工模式的深层次问题症结。在民生问题上,深圳政府有着太多的课程要补,户籍制度之外,政府如何从服务者角度提供稳定的就业保障,稳定的工资增长、稳定的幸福指数,这是一项考量智慧的长远大事。
对此,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敏说,深圳已是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利益格局更为复杂。“任何改革都会激化一些矛盾。凡是改革,都涉及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尤其剩下的都是革自己的命,需要非凡的勇气。”
改革发展带来的问题,其实何止深圳呢一深卸遇到的困难,也是中国目前遇到的困难!
2008年3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深圳调研时指出,深圳“要在民主政治方面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必须在这个最尖端的问题上有所作为”。两个月后,深圳在网站上高调发布两份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文件草案,引发巨大争议。随后,深圳迅速淡化政改议题,取而代之的提法是“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从而开始将行政体制改革置于各项改革之首。
深圳人知道,深圳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改革和快速发展带来的困难和问题,必须重新焕发“特区精神”,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为中国改革开放探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未来干什么?
峰回路转。
一度自嘲“特区不特”的深圳,终于拿到一柄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从而再次站到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镁光灯下,被赋于“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新使命。
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深圳考察工作并听取广东省和深圳市工作汇报。温家宝强调,经济特区30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过去30多年中国的发展变化,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温家宝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年来,各项事业都取得巨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不仅迅速改变了自身的面貌,而且对全国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经济特区必须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形势,瞄准新目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总理的话无疑为深圳加速推动行政改革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其实,中央一直将深圳定位为改革的排头兵。2009年5月,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其中,尤为意味深长的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赫然居于各项改革首位,这在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7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绝无仅有。紧随其后,深圳在大部制改革、扁平化管理、公务员分类改革、“教授治校”等诸多领域大胆试水、密集“闯关”,不少举措甚至开全国之先河。
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出题给深圳:“未来30年,深圳要干什么?”明1日,深圳特区扩至深圳全市,党中央和广东省委给深圳出了一道大题目。
按照这道大题目,深圳正在以大气魄谋划改革、开放、发展的大手笔:小政府、大社会,深港、全球合作圈,打造深圳的“新界”,高端服务业的国际化……
过去三十年,深圳改革者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未来三十年,希望是另一个崭新改革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