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中外优秀教师,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个秘密:他们的职业幸福是从学生中获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中,经常与学生在一起,观察自然,谈论读书,参加活动。我们小学教师的榜样斯霞、霍懋珍等老师无论上课下课、放学节假,都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她们获得了教育的成功,体会到教师的快乐和幸福。
在我们中间也有许多老师,一有空就往学生中间跑,学生读书她备课批改,学生活动她参与,与学生谈生活趣闻、学习感受,像父母,也像兄妹,建起师生感情桥梁,师生和谐,教育教学开展顺利,老师在学生中间,好像自己回到了童年,看到了学生的进步成长,老师们从中获得了职业的成功感。
因此,笔者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要获得职业的幸福,就要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为伍,甘愿成为一名“孩子王”。
教师在学生中间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最好时机,也为培养师生情感创造了条件。教师如果愿意到学生中间去,就意味着老师喜欢教育这份工作,说明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有感情,或者说愿意培育师生那一份情感。我们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愿不愿意到学生中间去,是否可以成为一个教师职业情感的标尺?教师来到学生中间,就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机会,为建立师生情感创造了条件。根据人际交往学理论,人的情感建立是与交往次数成正比的。要实现有效教育,首先学生要喜欢老师,尽管学生天生具有向师性,但是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这种倾向会不断减弱,作为教师就应该不断为此加温,使得教师可亲可信可敬。教师到学生中间应该是教育的需要。
教师在学生中间是教师了解研究学生的最好时机,也使教师获得更多的教育契机。教育是一种师生双向活动,尽管在很多时候,教师把握着教育进程,有着教育活动的强势,但是教育活动的成效显现,最终由学生决定,所以,我们在教育设计中,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我们怎样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只有到学生中间去。新课改教育理念中,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的教育要站在学生的视角,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组织教育。如何把握,如何获得,就需要教师到学生中间,让学生把自己的意愿吐露给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如果学生把教师作为心理的入侵者,处处防着老师,把自己包裹起来,教师就不可能获得教育的成功。所以师生之间没有一定情感基础就不可能有教育。教师在学生中间除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料以外,还能获得更多教育契机,实现教育无痕。现代教育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这样一个狭窄的天空,尤其是德育。教师在学生中间,通过教师的行为向学生示范,通过对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学会做人,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罗杰斯曾指出,“教育的发起,不依赖教师的教学技术,不依赖他在该领域的精博知识,不依赖他的授课计划,不依赖他对视听教具的应用,不依赖他利用的程序教学,不依赖他的讲授和演示,不依赖众多的书籍。”促进有意义的教学,依赖于教师和学习者彼此关系之中的某些态度。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使得老师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这是教育的基础。
教师在学生中间是教师获得职业成就感的最好途径,也为教师成长提出了方向。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更是教师职业成绩成效的体现者。教师在学生中间,为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上的困惑,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指点迷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会体会到自己在学生中的价值,获得学生的理解、尊重、爱,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教师每当毕业的学生来看他时,都会有一种感动。教师在学生中间,由于教学相长,让老师知道自己缺少什么,使得自己的专业学习有了方向,不至于夜郎自大而没有学习的动力而产生职业的倦怠。
教师在课堂教育时走到学生中间,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不要把自己当作真理的化身。教师要成为一个共同的学习者,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观点。教师还要经常地走下讲台,走到课堂中与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或微笑、或抚摸,与学生有更多的心理沟通。有时教师要把讲台让给学生,要把选题留给学生,使得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课外活动时走到学生中,把自己当作学生团队中的一员,享受活动的快乐。学生组织,教师参与。学生有了老师的信任,信心更足;学生有了困难教师提供帮助,学生觉得老师值得信任。在活动中,师生可以全面地交流和了解,老师就会发现学生的可爱,学生就会觉得教师可敬。教师在活动中发挥了教育引导作用,实现了润物无声。
教师在课间闲暇时走到学生中。教师能否在课余时间走到学生中间,取决于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教师对职业的追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来说相对比较宽松,没有太多的压力,心智可以自由释放。教师在这时候,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游戏娱乐,既可以建立情感,又可以观察学生分析研究学生。教师工作忙,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教师如果有这份心,抽出一点时间,到学生中间去走走,可为教育活动提供一片灿烂的天空。
教师通过网络走到学生中。在现代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作为老师要运用现代媒体走到学生中间,不要让学生感受老师背负着教育的使命,否则,老师不可能走到他们中间,就是偶尔能够进入,学生也会拉起一道防线,使得你的进入失去意义和效果,弄不好为会带来教育的负面影响。
“我热爱教育工作,因为它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人,我在工作中首先去认识人,观察他们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如果善于对待和善于琢磨,就能使人成才。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能够看到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要做到:心到、情到、身份到。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老师要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找到适合他们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教育的困境获得教育的成功。教师到学生中间是行动,也是观念,更是情感。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源于学生的成才成长,这是教师的职业价值所在。
在我们中间也有许多老师,一有空就往学生中间跑,学生读书她备课批改,学生活动她参与,与学生谈生活趣闻、学习感受,像父母,也像兄妹,建起师生感情桥梁,师生和谐,教育教学开展顺利,老师在学生中间,好像自己回到了童年,看到了学生的进步成长,老师们从中获得了职业的成功感。
因此,笔者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要获得职业的幸福,就要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为伍,甘愿成为一名“孩子王”。
教师在学生中间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最好时机,也为培养师生情感创造了条件。教师如果愿意到学生中间去,就意味着老师喜欢教育这份工作,说明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有感情,或者说愿意培育师生那一份情感。我们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愿不愿意到学生中间去,是否可以成为一个教师职业情感的标尺?教师来到学生中间,就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机会,为建立师生情感创造了条件。根据人际交往学理论,人的情感建立是与交往次数成正比的。要实现有效教育,首先学生要喜欢老师,尽管学生天生具有向师性,但是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这种倾向会不断减弱,作为教师就应该不断为此加温,使得教师可亲可信可敬。教师到学生中间应该是教育的需要。
教师在学生中间是教师了解研究学生的最好时机,也使教师获得更多的教育契机。教育是一种师生双向活动,尽管在很多时候,教师把握着教育进程,有着教育活动的强势,但是教育活动的成效显现,最终由学生决定,所以,我们在教育设计中,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我们怎样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只有到学生中间去。新课改教育理念中,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的教育要站在学生的视角,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组织教育。如何把握,如何获得,就需要教师到学生中间,让学生把自己的意愿吐露给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如果学生把教师作为心理的入侵者,处处防着老师,把自己包裹起来,教师就不可能获得教育的成功。所以师生之间没有一定情感基础就不可能有教育。教师在学生中间除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料以外,还能获得更多教育契机,实现教育无痕。现代教育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这样一个狭窄的天空,尤其是德育。教师在学生中间,通过教师的行为向学生示范,通过对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学会做人,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罗杰斯曾指出,“教育的发起,不依赖教师的教学技术,不依赖他在该领域的精博知识,不依赖他的授课计划,不依赖他对视听教具的应用,不依赖他利用的程序教学,不依赖他的讲授和演示,不依赖众多的书籍。”促进有意义的教学,依赖于教师和学习者彼此关系之中的某些态度。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使得老师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这是教育的基础。
教师在学生中间是教师获得职业成就感的最好途径,也为教师成长提出了方向。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更是教师职业成绩成效的体现者。教师在学生中间,为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上的困惑,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指点迷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会体会到自己在学生中的价值,获得学生的理解、尊重、爱,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教师每当毕业的学生来看他时,都会有一种感动。教师在学生中间,由于教学相长,让老师知道自己缺少什么,使得自己的专业学习有了方向,不至于夜郎自大而没有学习的动力而产生职业的倦怠。
教师在课堂教育时走到学生中间,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不要把自己当作真理的化身。教师要成为一个共同的学习者,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观点。教师还要经常地走下讲台,走到课堂中与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或微笑、或抚摸,与学生有更多的心理沟通。有时教师要把讲台让给学生,要把选题留给学生,使得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课外活动时走到学生中,把自己当作学生团队中的一员,享受活动的快乐。学生组织,教师参与。学生有了老师的信任,信心更足;学生有了困难教师提供帮助,学生觉得老师值得信任。在活动中,师生可以全面地交流和了解,老师就会发现学生的可爱,学生就会觉得教师可敬。教师在活动中发挥了教育引导作用,实现了润物无声。
教师在课间闲暇时走到学生中。教师能否在课余时间走到学生中间,取决于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教师对职业的追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来说相对比较宽松,没有太多的压力,心智可以自由释放。教师在这时候,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游戏娱乐,既可以建立情感,又可以观察学生分析研究学生。教师工作忙,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教师如果有这份心,抽出一点时间,到学生中间去走走,可为教育活动提供一片灿烂的天空。
教师通过网络走到学生中。在现代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作为老师要运用现代媒体走到学生中间,不要让学生感受老师背负着教育的使命,否则,老师不可能走到他们中间,就是偶尔能够进入,学生也会拉起一道防线,使得你的进入失去意义和效果,弄不好为会带来教育的负面影响。
“我热爱教育工作,因为它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人,我在工作中首先去认识人,观察他们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如果善于对待和善于琢磨,就能使人成才。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能够看到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要做到:心到、情到、身份到。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老师要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找到适合他们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教育的困境获得教育的成功。教师到学生中间是行动,也是观念,更是情感。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源于学生的成才成长,这是教师的职业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