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學生网络舆论使高校舆论格局发生变化,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对象。基于大学生网民的群体特殊性,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无序性、侵占性、易变性。当前,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要具有及时性,不能采取高压政策或片面追求完美效果,应注重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关键词]集群;大学生;网络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5 — 0153 — 02
当前,大学生网络舆论逐渐成为高校舆论生态的重要变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关注集群效应下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变,有助于更好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大学生网络舆论关乎高校和谐稳定
开展大学生网络舆论建设,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舆论是不同个体依托于各种载体直接或间接地表明自己立场和观点,基于立场和观点的相同或相近,进而在集群效应下汇聚壮大,演变成为某种趋势性态度的社会现象。网络舆论,即形成和发生于网络领域的舆论形态。当前,资讯高度发达,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的高技术高性能特点,使得对新鲜事物敏感的大学生成了使用它的活跃群体,是网络发展的重要推动者”〔1〕,大学生作为当前网络使用人数最多的重要群体,在网络舆论的传播和生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注大学生网络舆论,重视大学生网络舆论建设、运用和管理,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网络舆论既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更是当前关乎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网络为大学生的舆论生成提供了肥沃土壤,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的主要功能在于便捷有效的观点交谈、意见发表、权益维护。由于大学生网民数量众多,致使一些大学生在网络舆论的冲击下,其思想独立性难以坚守,容易走向极端,进而大学生网络舆论体现出盲目从众性,冲动偏激性。一定意义上,大学生网络舆论使高校舆论格局发生变化,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对象。传统意义下,高校舆论格局主要由高校所掌控和布局,沿袭着自上而下的方式作用于大学生,依托于校报、校园广播、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生工作队伍等,主导着高校舆论的发展。然而,当前时代境遇下,网络为大学生话语表达提供了便利,使大学生获得了不同于传统的言论载体,并且这种载体一定意义上还游离于高校的掌控之外,因而大学生网络舆论成为高校舆论的基本组成和重要变量,使原来自上而下梯级推进的高校舆论格局受到挑战,大学生与校方之间的言论主动权显得平面化,校方不再是唯一的高校舆论发布者和创造者,大学生网络舆论对高校和谐稳定的影响作用日渐突出。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典型的群体特征
基于大学生网民的群体特殊性,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专属于这一群体的典型特征:
第一,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无序性。所谓无序性,即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是自主自发的,可能基于一种难以预知的原因,亦可能在某个难以预测的时间,让人难以捉摸和把控。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大学生网络舆论可能转化为大学生危机事件。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充足的正义意识,在网络舆论形成中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网络的开放性,为大学生畅所欲言和指点江山提供了便利,使大学生网络舆论易于形成便于扩散。然而,大学生群体毕竟数量巨大,大学生网民是当前我国网民群体是最为庞大的群体,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其信息关注点不一,进而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爆发点和扩散点往往随机产生,无序存在,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
第二,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侵占性。大学生网络舆论一旦形成,在对其他大学生的影响上呈现出显著侵占性。大学生往往会基于情感共鸣而一呼百应,短期内生成网络舆论。所谓侵占性,即一旦大学生网络舆论形成,那么这一网络舆论对其他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往往是必然的,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壮大势如破竹,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其他大学生基于同辈群体的高度契合性,对源自大学生之手的网络舆论几乎缺乏抵抗力,他们本能地会选择认可并迅速加入传播壮大这一舆论的队伍中去。他们不会主动鉴别真假或作理性思考,而会基于本性善良而毫无保留地对这一趋势性态度持全面信任姿态,进而加入推动和壮大这一网络舆论的大潮。
第三,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易变性。大学生群体长期生活于校园内,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磨炼,缺乏真正的现实生活经历,因此他们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和判断不太成熟,使大学生网络舆论呈现出一定的易变性。网络空间充斥的各种思想观点和价值判断易于影响他们对社会事件的认识和判断,使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一定的易变性。这种易变性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利弊并存。一定程度上,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易变性可认为是其可塑性,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介入和积极引领,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向着正确、健康、积极的方向演变。同时,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易变性亦为一些错误思想观点的侵入提供了可乘之机。“从舆论形成的过程来看,网络最终浮现的主流声音,虽然反映了部分网民的意见与态度,但同时还要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2〕,由于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社会思潮,充满了各种利益纷争,因而大学生群体易于被其他网民所左右和利用,使大学生网络舆论沦为少数分子的“话语转播人”。
三、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第一,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要具有及时性。大学生网络舆论相对于传统的现实舆论而言具有集群效应,传统的大学生现实舆论往往局限于某个班级、某个年级或某个专业,而大学生网络舆论在集群效应作用下,会短时间内蔓延到整个校园网络,大学生之间不仅在网络上推动舆论的传播壮大,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会在口口传播中推动舆论的传播壮大,使这一舆论可能会突破单个大学校园的局限,演变为全社会整个网络的舆论事件。同时,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不够全面,他们在网络舆论中易于受到刺激,网络舆论中偏激、错误的信息会给他们造成强烈的巨大冲击,进而激化他们的负面情绪,扩大舆论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可能做出各种现实非理性行为,引发现实危机事件。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开展及时引导,就是要在舆论形成之前或刚刚形成之时就要介入,开展主动的舆论引导工作,反之,会极大的加剧舆论引导的难度。一旦某种大学生网络舆论形成,其他大学生在接触到这一网络舆论时,会对与之相关的信息如饥似渴并坚定地深信不疑,如果引导工作不及时,未能第一时间公布权威真实信息,那么其他大学生群体将会被他们他接受到的第一个信息所牢牢占据,无论这种这一信息的真实性或价值立场,都会让最初接受到的大学生深信不疑,增强对他们的思想引导难度。 第二,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不能采取高压政策或片面追求完美效果。少数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于担心大学生网络舆论演变成现实危机事件,进而对大学生采取高压政策,利用各种校规校纪对大学生施压,禁止他们对某一网络舆论的讨论。事实上,这是不现实的。在校方高压政策压力下,表面上大学生似乎停止了对这一网络舆论的参与,事实上他们依然会在口口传播或其他非正式场合利用自己的方式來参与和推动这一网络舆论。而且,校方的高压政策既可能激发他们的抵触情绪,让原本就处于叛逆期的大学生更加抵制校方引导,又可能使大学生误认为校方对同学的“禁言”式高压政策恰恰表明了这一舆论中隐藏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使大学生对网络舆论中夹杂的各种偏激、错误信息更加深信不疑。因此,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只能“引”,不能“堵”,不可片面追求完美效果,企图让所有大学生都端正认识,站在主流立场看待网络舆论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在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中,应允许少数大学生存在差异观点,求同存异,包容多样,引领多数,只要实现了对多数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即可,让主体大学生去引导和影响少数存在不同观点的大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选择。
第三,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要多措并举。大学生网络舆论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只凭借单一举措往往难以获得理想效果。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重构良好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需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综合作力。在引导主体上,既要重点建设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中学生党员和优秀分子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党员和优秀分子成为网络舆论引领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在网络领域弘扬主旋律、坚持真善美的榜样和楷模,发挥他们对其他大学生的示范引领功能。在引导方法上,既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大学生网络舆论引领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基于现代技术应用办法潜移默化地净化网络空间,为积极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创设条件,向消极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创造障碍。在引导手段上,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关怀和思想疏导功能,又要建立健全高校的大学生网络表达的规章制度,保障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理性平台,使大学生网络表达失范行为的惩处有据可依,加强和完善高校的“依法治网”工作,推动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规范化、有序化、制度化。
〔参 考 文 献〕
〔1〕尚俊杰,等.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作用及其引导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10,(08).
〔2〕彭兰.关于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几组关系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9,(12).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关键词]集群;大学生;网络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5 — 0153 — 02
当前,大学生网络舆论逐渐成为高校舆论生态的重要变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关注集群效应下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变,有助于更好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大学生网络舆论关乎高校和谐稳定
开展大学生网络舆论建设,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舆论是不同个体依托于各种载体直接或间接地表明自己立场和观点,基于立场和观点的相同或相近,进而在集群效应下汇聚壮大,演变成为某种趋势性态度的社会现象。网络舆论,即形成和发生于网络领域的舆论形态。当前,资讯高度发达,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的高技术高性能特点,使得对新鲜事物敏感的大学生成了使用它的活跃群体,是网络发展的重要推动者”〔1〕,大学生作为当前网络使用人数最多的重要群体,在网络舆论的传播和生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注大学生网络舆论,重视大学生网络舆论建设、运用和管理,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网络舆论既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更是当前关乎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网络为大学生的舆论生成提供了肥沃土壤,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的主要功能在于便捷有效的观点交谈、意见发表、权益维护。由于大学生网民数量众多,致使一些大学生在网络舆论的冲击下,其思想独立性难以坚守,容易走向极端,进而大学生网络舆论体现出盲目从众性,冲动偏激性。一定意义上,大学生网络舆论使高校舆论格局发生变化,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对象。传统意义下,高校舆论格局主要由高校所掌控和布局,沿袭着自上而下的方式作用于大学生,依托于校报、校园广播、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生工作队伍等,主导着高校舆论的发展。然而,当前时代境遇下,网络为大学生话语表达提供了便利,使大学生获得了不同于传统的言论载体,并且这种载体一定意义上还游离于高校的掌控之外,因而大学生网络舆论成为高校舆论的基本组成和重要变量,使原来自上而下梯级推进的高校舆论格局受到挑战,大学生与校方之间的言论主动权显得平面化,校方不再是唯一的高校舆论发布者和创造者,大学生网络舆论对高校和谐稳定的影响作用日渐突出。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典型的群体特征
基于大学生网民的群体特殊性,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专属于这一群体的典型特征:
第一,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无序性。所谓无序性,即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是自主自发的,可能基于一种难以预知的原因,亦可能在某个难以预测的时间,让人难以捉摸和把控。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大学生网络舆论可能转化为大学生危机事件。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充足的正义意识,在网络舆论形成中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网络的开放性,为大学生畅所欲言和指点江山提供了便利,使大学生网络舆论易于形成便于扩散。然而,大学生群体毕竟数量巨大,大学生网民是当前我国网民群体是最为庞大的群体,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其信息关注点不一,进而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爆发点和扩散点往往随机产生,无序存在,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
第二,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侵占性。大学生网络舆论一旦形成,在对其他大学生的影响上呈现出显著侵占性。大学生往往会基于情感共鸣而一呼百应,短期内生成网络舆论。所谓侵占性,即一旦大学生网络舆论形成,那么这一网络舆论对其他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往往是必然的,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壮大势如破竹,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其他大学生基于同辈群体的高度契合性,对源自大学生之手的网络舆论几乎缺乏抵抗力,他们本能地会选择认可并迅速加入传播壮大这一舆论的队伍中去。他们不会主动鉴别真假或作理性思考,而会基于本性善良而毫无保留地对这一趋势性态度持全面信任姿态,进而加入推动和壮大这一网络舆论的大潮。
第三,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易变性。大学生群体长期生活于校园内,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磨炼,缺乏真正的现实生活经历,因此他们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和判断不太成熟,使大学生网络舆论呈现出一定的易变性。网络空间充斥的各种思想观点和价值判断易于影响他们对社会事件的认识和判断,使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一定的易变性。这种易变性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利弊并存。一定程度上,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易变性可认为是其可塑性,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介入和积极引领,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向着正确、健康、积极的方向演变。同时,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易变性亦为一些错误思想观点的侵入提供了可乘之机。“从舆论形成的过程来看,网络最终浮现的主流声音,虽然反映了部分网民的意见与态度,但同时还要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2〕,由于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社会思潮,充满了各种利益纷争,因而大学生群体易于被其他网民所左右和利用,使大学生网络舆论沦为少数分子的“话语转播人”。
三、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第一,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要具有及时性。大学生网络舆论相对于传统的现实舆论而言具有集群效应,传统的大学生现实舆论往往局限于某个班级、某个年级或某个专业,而大学生网络舆论在集群效应作用下,会短时间内蔓延到整个校园网络,大学生之间不仅在网络上推动舆论的传播壮大,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会在口口传播中推动舆论的传播壮大,使这一舆论可能会突破单个大学校园的局限,演变为全社会整个网络的舆论事件。同时,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不够全面,他们在网络舆论中易于受到刺激,网络舆论中偏激、错误的信息会给他们造成强烈的巨大冲击,进而激化他们的负面情绪,扩大舆论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可能做出各种现实非理性行为,引发现实危机事件。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开展及时引导,就是要在舆论形成之前或刚刚形成之时就要介入,开展主动的舆论引导工作,反之,会极大的加剧舆论引导的难度。一旦某种大学生网络舆论形成,其他大学生在接触到这一网络舆论时,会对与之相关的信息如饥似渴并坚定地深信不疑,如果引导工作不及时,未能第一时间公布权威真实信息,那么其他大学生群体将会被他们他接受到的第一个信息所牢牢占据,无论这种这一信息的真实性或价值立场,都会让最初接受到的大学生深信不疑,增强对他们的思想引导难度。 第二,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不能采取高压政策或片面追求完美效果。少数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于担心大学生网络舆论演变成现实危机事件,进而对大学生采取高压政策,利用各种校规校纪对大学生施压,禁止他们对某一网络舆论的讨论。事实上,这是不现实的。在校方高压政策压力下,表面上大学生似乎停止了对这一网络舆论的参与,事实上他们依然会在口口传播或其他非正式场合利用自己的方式來参与和推动这一网络舆论。而且,校方的高压政策既可能激发他们的抵触情绪,让原本就处于叛逆期的大学生更加抵制校方引导,又可能使大学生误认为校方对同学的“禁言”式高压政策恰恰表明了这一舆论中隐藏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使大学生对网络舆论中夹杂的各种偏激、错误信息更加深信不疑。因此,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只能“引”,不能“堵”,不可片面追求完美效果,企图让所有大学生都端正认识,站在主流立场看待网络舆论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在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中,应允许少数大学生存在差异观点,求同存异,包容多样,引领多数,只要实现了对多数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即可,让主体大学生去引导和影响少数存在不同观点的大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选择。
第三,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要多措并举。大学生网络舆论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只凭借单一举措往往难以获得理想效果。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重构良好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需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综合作力。在引导主体上,既要重点建设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中学生党员和优秀分子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党员和优秀分子成为网络舆论引领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在网络领域弘扬主旋律、坚持真善美的榜样和楷模,发挥他们对其他大学生的示范引领功能。在引导方法上,既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大学生网络舆论引领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基于现代技术应用办法潜移默化地净化网络空间,为积极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创设条件,向消极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创造障碍。在引导手段上,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关怀和思想疏导功能,又要建立健全高校的大学生网络表达的规章制度,保障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理性平台,使大学生网络表达失范行为的惩处有据可依,加强和完善高校的“依法治网”工作,推动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规范化、有序化、制度化。
〔参 考 文 献〕
〔1〕尚俊杰,等.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作用及其引导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10,(08).
〔2〕彭兰.关于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几组关系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9,(12).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