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语文科高考复习点多、面广,任务艰巨,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的进步,是每一位高三学生共同的追求。笔者经过几届高三教学后对高三语文科复习总结反思出如下几点。
1文学作品阅读的问题
文学作品阅读题也即通常所说的“大阅读”题,它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是学生最头痛的题型,因为它是拉开学生语文高考成绩的关键部分之一。从一般的模拟测试情况来看,学生得分能达到1/2已经很不错了,原因在哪里呢?恐怕复习方法不当才是问题的症结。
(1)审题不清,题干要求不明。
不少学生在答题时没有看清楚题干要求就急于动笔。如有的学生将“表现手法”看成“表达方式”,有的学生则对题干中的一些限制性条件如“用原文语句回答”等视而不见。试想,如此的“低级错误”怎能得高分?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养成认真读题,仔细揣摩题干要求的习惯。
(2)忽视研读,答题想当然。
不少学生答题前并没有认真阅读文本,没有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而是用自己的想象代替文章的内容要点,用想当然的结论代替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而出现答案与问题无法有效对接或答题要点不齐而失分的现象。根源在于学生忽视阅读积累,缺乏领会文本信息,抓住文本中心答题的能力。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语文能力与素养的考查,复习备考过程中只有重视对文本的品读,尤其是对教材的深度解读,才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3)缺乏分析,泛泛而谈。
一种类型是生搬硬套所谓的答题技巧。不可否认,答题是有一定的技巧,但技巧的运用需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如果仅将如“深化主题”“前后呼应”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签”贴上去,而不是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说出到底是如何深化主题,如何做到前后呼应等,那么这样的答题得分是很低的。另一种类型是缺乏对具体语境的分析,抛开文本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洋洋洒洒作答。两种类型都不可能得高分,考试应该注意规范答题,要让答案表意清晰,问答对接中意,全面回答题目所考查的方向和内容。
2作文升格的问题
作文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作文题占据了60分,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写好作文需要长期的积累,平时多读多练,也要对生活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但作文训练是一项投入多,见效慢的工作,可考生又想尽可能地多得分,怎么办?笔者认为,除了注意积累素材,丰富知识,加强思维训练外,还要掌握基本的写作“格式”,解决“入格”的问题。
(1)开头结尾。
开头是文章的第一道风景线,考场作文宜开篇点题。作为议论文,开头提出论点要快,要鲜明;作为记叙文,开头宜直叙事件,起笔入题。作文的结尾要总结升华,如果阅卷老师看到最后都看不到点题或升华主旨的句子,他定会认为你的文章偏题或者扣题不明确,恐怕得分就是中等乃至中下分数,这定不是我们所追求的。
(2)行文结构。
作文的结构思路必须清晰,只有思路清晰才能让阅卷老师在有限的阅卷时间内抓到文章脉络。笔者提倡写议论文每段开头都有一个分论点或提引论点的句子,继而采用“总—分—总”或者“总—分”或者“分—总”等比较明晰的结构论证中心;写记叙文时开头引出材料,主题部分以生动形象的细节突出人物、事件,结尾部分作适当的抒情或议论,为文章点题,让阅卷老师感受到该文情节完整,主题突出,中心明确。
(3)论据的使用。
论据的选取要新颖典型,有说服力;论据的分析要时刻为中心服务,向文章的中心靠拢。如果没有丰厚的积累,在时间有限的考场作文中学生怎么才能达到这样要求呢?方法在于平时的积累。在整个高三学年里,教师要坚持发动学生搜集、整理素材,定期印发一定数量的作文素材、优秀作文等,给学生充电,学生则充分利用资料自觉落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活水”,论据材料陈旧的问题才有可能根除。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应针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作出展示分析修改,论据苍白重叠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3关于选修教材的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在整体目标上更指向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更突出其“人文性”。笔者认为,选修教材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让学生获得自由的发展空间,选做题的意图在于考查学生能否领会考题精神,能否抓住文本重点。对于选修教材就应该有所教有所不教,绝对不能像必修教材那样面面俱到,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视思维的训练,教学形式上力求做到“选”和“活”。此外,选修教材的教学应该是建立在深度体验基础上的多元解读,让学生把学习目标落实到“研”与“读”上面。
语文科高考复习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应用能力的提高,文化素养的培养,还需要鼓励个性的发展,可谓面面俱到,但只要能抓住要点,化繁为简,注意策略和方法,合理而科学地安排复习,相信我们就一定能在高考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
1文学作品阅读的问题
文学作品阅读题也即通常所说的“大阅读”题,它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是学生最头痛的题型,因为它是拉开学生语文高考成绩的关键部分之一。从一般的模拟测试情况来看,学生得分能达到1/2已经很不错了,原因在哪里呢?恐怕复习方法不当才是问题的症结。
(1)审题不清,题干要求不明。
不少学生在答题时没有看清楚题干要求就急于动笔。如有的学生将“表现手法”看成“表达方式”,有的学生则对题干中的一些限制性条件如“用原文语句回答”等视而不见。试想,如此的“低级错误”怎能得高分?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养成认真读题,仔细揣摩题干要求的习惯。
(2)忽视研读,答题想当然。
不少学生答题前并没有认真阅读文本,没有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而是用自己的想象代替文章的内容要点,用想当然的结论代替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而出现答案与问题无法有效对接或答题要点不齐而失分的现象。根源在于学生忽视阅读积累,缺乏领会文本信息,抓住文本中心答题的能力。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语文能力与素养的考查,复习备考过程中只有重视对文本的品读,尤其是对教材的深度解读,才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3)缺乏分析,泛泛而谈。
一种类型是生搬硬套所谓的答题技巧。不可否认,答题是有一定的技巧,但技巧的运用需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如果仅将如“深化主题”“前后呼应”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签”贴上去,而不是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说出到底是如何深化主题,如何做到前后呼应等,那么这样的答题得分是很低的。另一种类型是缺乏对具体语境的分析,抛开文本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洋洋洒洒作答。两种类型都不可能得高分,考试应该注意规范答题,要让答案表意清晰,问答对接中意,全面回答题目所考查的方向和内容。
2作文升格的问题
作文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作文题占据了60分,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写好作文需要长期的积累,平时多读多练,也要对生活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但作文训练是一项投入多,见效慢的工作,可考生又想尽可能地多得分,怎么办?笔者认为,除了注意积累素材,丰富知识,加强思维训练外,还要掌握基本的写作“格式”,解决“入格”的问题。
(1)开头结尾。
开头是文章的第一道风景线,考场作文宜开篇点题。作为议论文,开头提出论点要快,要鲜明;作为记叙文,开头宜直叙事件,起笔入题。作文的结尾要总结升华,如果阅卷老师看到最后都看不到点题或升华主旨的句子,他定会认为你的文章偏题或者扣题不明确,恐怕得分就是中等乃至中下分数,这定不是我们所追求的。
(2)行文结构。
作文的结构思路必须清晰,只有思路清晰才能让阅卷老师在有限的阅卷时间内抓到文章脉络。笔者提倡写议论文每段开头都有一个分论点或提引论点的句子,继而采用“总—分—总”或者“总—分”或者“分—总”等比较明晰的结构论证中心;写记叙文时开头引出材料,主题部分以生动形象的细节突出人物、事件,结尾部分作适当的抒情或议论,为文章点题,让阅卷老师感受到该文情节完整,主题突出,中心明确。
(3)论据的使用。
论据的选取要新颖典型,有说服力;论据的分析要时刻为中心服务,向文章的中心靠拢。如果没有丰厚的积累,在时间有限的考场作文中学生怎么才能达到这样要求呢?方法在于平时的积累。在整个高三学年里,教师要坚持发动学生搜集、整理素材,定期印发一定数量的作文素材、优秀作文等,给学生充电,学生则充分利用资料自觉落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活水”,论据材料陈旧的问题才有可能根除。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应针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作出展示分析修改,论据苍白重叠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3关于选修教材的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在整体目标上更指向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更突出其“人文性”。笔者认为,选修教材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让学生获得自由的发展空间,选做题的意图在于考查学生能否领会考题精神,能否抓住文本重点。对于选修教材就应该有所教有所不教,绝对不能像必修教材那样面面俱到,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视思维的训练,教学形式上力求做到“选”和“活”。此外,选修教材的教学应该是建立在深度体验基础上的多元解读,让学生把学习目标落实到“研”与“读”上面。
语文科高考复习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应用能力的提高,文化素养的培养,还需要鼓励个性的发展,可谓面面俱到,但只要能抓住要点,化繁为简,注意策略和方法,合理而科学地安排复习,相信我们就一定能在高考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