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材料是指一些具有本地域特征和本土特色的自然生活材料,其具有取材容易、可塑性强等特点。我园周边环境优美、自然生活材料丰富,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各种草茎、树叶、植物的种子、蔬菜瓜果、农作物秸秆、形态各异的鹅卵石、螺丝等,还有生活中的各种劳动工具。发掘与利用好幼儿身边的这些乡土材料,不仅能促使幼儿园教育的生活化、个性化、多样化,更有利于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使幼儿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与自然的感知与了解。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乡土材料怎样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带着疑问,我们展开了以下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园内外得天独厚的自然材料,不仅是孩子们趣味收集的对象,也是美工区中丰富的物质操作材料,能促进幼儿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创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知。故我们带领幼儿感受大自然的奇妙,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让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乡土材料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如春天,我们带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小草都发芽了,各种好看的花儿是怎么突然冒出来的呢?”“小鱼儿在小池塘里欢快地游来游去,会有小蝌蚪吗?”孩子们在说说、看看、找找、挑挑中发现这些奇妙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夏至刚过,我们带领孩子们来到“蜜蜂农场”采摘时令蔬果,他们戴着草帽、挎上小篮子不一会儿就满载而归。瞧,紫紫的茄子、红红的番茄,还有长长的刀豆、紫扁豆等。孩子们专心致志地和同伴一起观察,尝试绘画出多彩的蔬果。秋天,孩子们散步时一定会来到幼儿园的小花园,他们总会被飘落在地上的各种树叶所吸引,不约而同地捡起自己最喜欢的树叶宝宝,并和同伴交流树叶的形状、颜色。接着,生成了“树叶变变变”的美术游戏。在这样快乐的体验中,孩子们个个都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小小艺术家。
经过讨论,师幼一起将收集的乡土材料分类摆放在美工区。一是,根据乡土材料的形状分类,像纸盒、砖头、泥块、瓦块等按块状摆放,线状的有毛线、丝线、棉线、麻绳、草绳等,捡来的小石子、小珍珠则被标注成点状标记。二是,根据乡土材料的性质分类,草树木类有花卉、树叶、树枝、竹子等,瓜果作物类有种子、葫芦、麦穗、麦秆等,昆虫动物类有蛋壳、羽毛等,海贝沙石类有贝壳、海螺、沙子、泥巴、鹅卵石、螃蟹壳等,废旧物品类有瓶子、纸盘、草帽、麻袋等,劳动工具类有竹篮子、筛子、渔网、铁锹等。三是,根据乡土材料的原材料、半成品等来分类。孩子们将收集到的乡土材料分门别类后,在美工区中能更有效、更便捷地选用这些乡土材料进行创作,在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中激发潜在的美术细胞。
我园地处城乡之间,为凸显我园乡土自然的主题氛围,我们把利用乡土材料制成的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融入幼儿园的环境之中。将乡土美术作品的教育性、艺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让幼儿园的环境“活”起来,“美”起来。如幼儿对螃蟹壳、旧草帽进行彩绘,然后把绘制好的螃蟹壳装饰在草帽上,将草帽悬挂在美工室墙面。当幼儿看到墙面上美丽的材料后,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呀,好漂亮哦。螃蟹爬到墙上咯……”此时的幼儿在不经意间已对这些美术作品的无穷魅力产生了新的感受。又如,我们把秸秆裁剪成一根根长为50厘米的小长条,然后用麻绳缝制成秸秆帘子,并让幼儿用不同色彩的颜料涂抹秸秆帘子,最后把各色秸秆帘子悬挂在班级外面的走廊中。幼儿还把自己用各类豆子制成的种子贴画、树叶剪贴画等张贴在秸秆帘上,使秸秆帘子充满了童趣。自制的秸秆帘子不仅价廉,还能让幼儿在做一做、看一看中,对乡土材料的使用产生更多的创意和浓厚的兴趣。
此外,我们还将收集到的葫芦进行彩绘后悬挂起来;在彩绘过的大水缸里种植本地区特有的水生植物;用裁剪好的蓝印花布将大小纸箱装饰成一个个储物箱,用来收集和分类投放不同的乡土材料……将乡土材料与幼儿园环境巧妙融合,不仅凸显了我园环境的乡土主题特色,更让幼儿在感受这些美好事物的同时衍生新的创意。
乡土材料是幼儿在美术区域中进行创作的有效载体,是不会说话的教师,它为孩子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是孩子获取知识、發展能力的重要工具。在美工区中,幼儿运用乡土材料能激发其主动创作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养成敢于探究的学习品质,极大提升了美术创新能力。
(一)同种乡土材料在美工区中的多种玩法
同一种乡土材料在进行创作时可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教师可鼓励、引导幼儿使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展现不同的效果。如把橘皮裁撕成一块一块之后可以拼贴出不同的物品,还可以在拼贴的基础上进行橘皮创意想象画等;一些小小的贝壳串在一起能制成漂亮的贝壳风铃,大小不同的贝壳通过添画能绘成小猪、熊猫、企鹅、七星瓢虫等小动物。小小的花瓣晾干、压平,贴在卡纸上再进行装饰可以制作成书签,也可以和其他自然物组合变成一幅趣味自然画。
(二)同种乡土材料在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创作
幼儿十分喜欢在美工区中操作丰富多彩的乡土材料,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目标重在“动手”,不在造型、创造;而中班幼儿开始接触一些美术工具,所以要在了解工具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乡土材料进行自由创作;大班幼儿就能较熟练地使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并具有一定立体造型的能力。对于种子的创作,小班幼儿可使用胶水把种子直接粘贴在已经画好的事物轮廓的大致位置;中班幼儿可以利用种子在纸上进行自由粘贴,粘贴出一些简单的物象形态;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动手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可以几人合作制作立体物象,还可以加入一定的情节等,从而创作出更具情境性的作品。
(三)同种乡土材料赋予不同幼儿的多元操作
亲子外出采摘时路边不知名的小花野草,男孩子一般都用来做装饰,女孩子则更喜欢用来做发夹、项链,将各类花朵、狗尾巴草等简单搭配制作成手捧花束。捡来的柳条,巧手的孩子们用来做花环,富有爱心的孩子还尝试做起了鸟窝。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丝瓜络,有的幼儿热衷于用其切面拓印,有的幼儿将玉米粒贴在丝瓜络上做眼睛,结合其他自然物,瞬间就变成了可爱的丝瓜络娃娃。大大小小的石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幼儿会把它们组合、拼贴成各种动物造型,而有的幼儿则喜欢在石头上进行添画,赋予了这些材料鲜活的生命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如初夏季节,我们直接把泥巴投放到美工区内供幼儿创作,让幼儿充分体验操作、探索泥巴带来的乐趣。在主题“金色的秋天”中,我们带领幼儿观察身边的美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进行水粉画创作,绘画出《美丽的藤蔓》等作品。孩子们将收集到的秋天的果实切面,进行拓印,一幅幅生动作品又点亮了幼儿的作品墙。幼儿还将丰富多彩的乡土材料进行多元组合,如把豆子做成女孩子的眼睛,把银杏落叶拼贴组合成女孩子的裙子,把小红椒做成女孩子的嘴巴,把树枝做成女孩子的四肢等。当冬天的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兴奋地用捡到的竹枝或枯树枝在户外雪地上画下自己所看见的美丽景色,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绘画能力,也让幼儿体会到绘画方式的多样性。雨后的沙池地松软湿润,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近距离感受大自然中的景物,并用贝壳、树枝、稻草等进行美术活动,在广袤的大自然里拓宽幼儿的学习空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美术创意能力。
如何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有效开发和利用身边丰富的乡土材料,是我园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实践与探索,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情趣盎然的美术环境,让幼儿在充满浓浓乡土气息的氛围中自由、自主的进行创作,让幼儿在斑斓多姿的美术世界里创造、愉悦地遨游,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收集、分类乡土材料,培养幼儿发现美的能力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园内外得天独厚的自然材料,不仅是孩子们趣味收集的对象,也是美工区中丰富的物质操作材料,能促进幼儿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创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知。故我们带领幼儿感受大自然的奇妙,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让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乡土材料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如春天,我们带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小草都发芽了,各种好看的花儿是怎么突然冒出来的呢?”“小鱼儿在小池塘里欢快地游来游去,会有小蝌蚪吗?”孩子们在说说、看看、找找、挑挑中发现这些奇妙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夏至刚过,我们带领孩子们来到“蜜蜂农场”采摘时令蔬果,他们戴着草帽、挎上小篮子不一会儿就满载而归。瞧,紫紫的茄子、红红的番茄,还有长长的刀豆、紫扁豆等。孩子们专心致志地和同伴一起观察,尝试绘画出多彩的蔬果。秋天,孩子们散步时一定会来到幼儿园的小花园,他们总会被飘落在地上的各种树叶所吸引,不约而同地捡起自己最喜欢的树叶宝宝,并和同伴交流树叶的形状、颜色。接着,生成了“树叶变变变”的美术游戏。在这样快乐的体验中,孩子们个个都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小小艺术家。
经过讨论,师幼一起将收集的乡土材料分类摆放在美工区。一是,根据乡土材料的形状分类,像纸盒、砖头、泥块、瓦块等按块状摆放,线状的有毛线、丝线、棉线、麻绳、草绳等,捡来的小石子、小珍珠则被标注成点状标记。二是,根据乡土材料的性质分类,草树木类有花卉、树叶、树枝、竹子等,瓜果作物类有种子、葫芦、麦穗、麦秆等,昆虫动物类有蛋壳、羽毛等,海贝沙石类有贝壳、海螺、沙子、泥巴、鹅卵石、螃蟹壳等,废旧物品类有瓶子、纸盘、草帽、麻袋等,劳动工具类有竹篮子、筛子、渔网、铁锹等。三是,根据乡土材料的原材料、半成品等来分类。孩子们将收集到的乡土材料分门别类后,在美工区中能更有效、更便捷地选用这些乡土材料进行创作,在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中激发潜在的美术细胞。
二、在环境中融入乡土材料,创设幼儿感受美的氛围
我园地处城乡之间,为凸显我园乡土自然的主题氛围,我们把利用乡土材料制成的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融入幼儿园的环境之中。将乡土美术作品的教育性、艺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让幼儿园的环境“活”起来,“美”起来。如幼儿对螃蟹壳、旧草帽进行彩绘,然后把绘制好的螃蟹壳装饰在草帽上,将草帽悬挂在美工室墙面。当幼儿看到墙面上美丽的材料后,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呀,好漂亮哦。螃蟹爬到墙上咯……”此时的幼儿在不经意间已对这些美术作品的无穷魅力产生了新的感受。又如,我们把秸秆裁剪成一根根长为50厘米的小长条,然后用麻绳缝制成秸秆帘子,并让幼儿用不同色彩的颜料涂抹秸秆帘子,最后把各色秸秆帘子悬挂在班级外面的走廊中。幼儿还把自己用各类豆子制成的种子贴画、树叶剪贴画等张贴在秸秆帘上,使秸秆帘子充满了童趣。自制的秸秆帘子不仅价廉,还能让幼儿在做一做、看一看中,对乡土材料的使用产生更多的创意和浓厚的兴趣。
此外,我们还将收集到的葫芦进行彩绘后悬挂起来;在彩绘过的大水缸里种植本地区特有的水生植物;用裁剪好的蓝印花布将大小纸箱装饰成一个个储物箱,用来收集和分类投放不同的乡土材料……将乡土材料与幼儿园环境巧妙融合,不仅凸显了我园环境的乡土主题特色,更让幼儿在感受这些美好事物的同时衍生新的创意。
三、多元使用乡土材料,发展幼儿表达美的能力
乡土材料是幼儿在美术区域中进行创作的有效载体,是不会说话的教师,它为孩子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是孩子获取知识、發展能力的重要工具。在美工区中,幼儿运用乡土材料能激发其主动创作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养成敢于探究的学习品质,极大提升了美术创新能力。
(一)同种乡土材料在美工区中的多种玩法
同一种乡土材料在进行创作时可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教师可鼓励、引导幼儿使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展现不同的效果。如把橘皮裁撕成一块一块之后可以拼贴出不同的物品,还可以在拼贴的基础上进行橘皮创意想象画等;一些小小的贝壳串在一起能制成漂亮的贝壳风铃,大小不同的贝壳通过添画能绘成小猪、熊猫、企鹅、七星瓢虫等小动物。小小的花瓣晾干、压平,贴在卡纸上再进行装饰可以制作成书签,也可以和其他自然物组合变成一幅趣味自然画。
(二)同种乡土材料在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创作
幼儿十分喜欢在美工区中操作丰富多彩的乡土材料,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目标重在“动手”,不在造型、创造;而中班幼儿开始接触一些美术工具,所以要在了解工具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乡土材料进行自由创作;大班幼儿就能较熟练地使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并具有一定立体造型的能力。对于种子的创作,小班幼儿可使用胶水把种子直接粘贴在已经画好的事物轮廓的大致位置;中班幼儿可以利用种子在纸上进行自由粘贴,粘贴出一些简单的物象形态;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动手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可以几人合作制作立体物象,还可以加入一定的情节等,从而创作出更具情境性的作品。
(三)同种乡土材料赋予不同幼儿的多元操作
亲子外出采摘时路边不知名的小花野草,男孩子一般都用来做装饰,女孩子则更喜欢用来做发夹、项链,将各类花朵、狗尾巴草等简单搭配制作成手捧花束。捡来的柳条,巧手的孩子们用来做花环,富有爱心的孩子还尝试做起了鸟窝。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丝瓜络,有的幼儿热衷于用其切面拓印,有的幼儿将玉米粒贴在丝瓜络上做眼睛,结合其他自然物,瞬间就变成了可爱的丝瓜络娃娃。大大小小的石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幼儿会把它们组合、拼贴成各种动物造型,而有的幼儿则喜欢在石头上进行添画,赋予了这些材料鲜活的生命感。
四、因时使用乡土材料,拓宽幼儿创造美的空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如初夏季节,我们直接把泥巴投放到美工区内供幼儿创作,让幼儿充分体验操作、探索泥巴带来的乐趣。在主题“金色的秋天”中,我们带领幼儿观察身边的美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进行水粉画创作,绘画出《美丽的藤蔓》等作品。孩子们将收集到的秋天的果实切面,进行拓印,一幅幅生动作品又点亮了幼儿的作品墙。幼儿还将丰富多彩的乡土材料进行多元组合,如把豆子做成女孩子的眼睛,把银杏落叶拼贴组合成女孩子的裙子,把小红椒做成女孩子的嘴巴,把树枝做成女孩子的四肢等。当冬天的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兴奋地用捡到的竹枝或枯树枝在户外雪地上画下自己所看见的美丽景色,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绘画能力,也让幼儿体会到绘画方式的多样性。雨后的沙池地松软湿润,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近距离感受大自然中的景物,并用贝壳、树枝、稻草等进行美术活动,在广袤的大自然里拓宽幼儿的学习空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美术创意能力。
如何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有效开发和利用身边丰富的乡土材料,是我园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实践与探索,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情趣盎然的美术环境,让幼儿在充满浓浓乡土气息的氛围中自由、自主的进行创作,让幼儿在斑斓多姿的美术世界里创造、愉悦地遨游,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