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社会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其目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质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具体表现。孔子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可见,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对语文学习及小学生的自身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培养良好的质疑意识
1.学前疑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把质疑作为预习环节的一个重要内容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提出各种问题。这不仅使预习情况得以反馈,也为高效课堂作好了铺垫。如《小狮子》一文,开课我就问道:“通过预习,你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解决的呢?”有不少学生质疑课文最后一句话:“你现在是一只真正的小狮子了。”有的问道:“什么是真正的小狮子?”又有的问道:“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小狮子?”这两个问题恰恰紧扣课文的重难点。于是我按学生的思路,抓住这两个问题轻松地展开了课堂教学。学前质疑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渴望,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时疑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一问一答的简单过程。它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认真听讲很重要,而边听边思考更重要。引导质疑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如学习《我是什么》一文时,我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质疑:“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又变成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做‘雪’。”学生的 “为什么”可真多呀,有的问:“雨、雹子、雪都是水变成的,怎么不一样呢?”有的问:“为什么雨是‘落’下来的,雹子是‘打’下来的,而雪又是‘飘’下来的呢?” 其实这两个问题也是我课前预设的,这两个问题也是本节课中词语运用的一个难点。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己讨论,再抛掷粉笔和一张纸做演示,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落”“打”“飘”的不同,也体会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我想,学生质疑后教师的讲解远比直接教授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玩跷跷板”的意识,不让“问”成为教师的专权,引导学生会思考、会质疑,在“高低互动”中轻松学习。
3.学后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后疑正是如此。课堂教学的结束不代表思维的终止、知识的结束,在教学任务结束后设计质疑环节,既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又是知识与思维的延伸。学后还能质疑正体现了学生勤于思考,大胆求知的好品质。这种好品质的培养比问题本身更重要。《林中乐队》一文讲完后,在质疑环节中,有一位平时胆小、不爱发言的小男孩举起了小手,我惊喜地请他来说自己的疑问,他不好意思地问道:“老师,文中写的是火红的水鸟把长嘴伸到水里,而插图上却是白色的,水鸟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对照图文我也一愣,其他学生也开始议论纷纷。于是我赶紧查阅资料,得知水鸟有白色的,也有红色的,只是课文的文字描写与插图不相符。在大家的提议下,我就此问题给教材编辑部写了一封信,很快我们收到了回信,反映的问题得到了认可。我很诚恳地表扬了这位小男孩,他变得更自信了。第二年教材中那只“白色水鸟”已经变成了一只“火红色的水鸟”。学后疑激励着学生“学中思,思中学”,使求知的欲望和智慧的脚步在不断前行。
二、提高质疑能力
由于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的质疑能力存在差异,往往提出偏离主题,无价值、无深度,甚至与语文学科无关的问题。质疑环节往往耗时过长,且意义不大,教师也左右为难。如何打破这种僵局呢?
1.保护小学生的质疑兴趣
小学生因年龄特点,头脑中的小问号总也说不完,质疑兴趣很浓。我们成年人看来很简单、很幼稚的问题,却是孩子们智慧的闪现。教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一些“无关”的问题置之不理,而要以肯定的态度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乐于质疑的好习惯。
2.提高质疑水平
引导小学生敢疑、敢问还不够,我们还要教给其方法,使他们“会问”。“受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食,而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学中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就是训练学生学会找到发问的落脚点。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基本方法,根据课文内容、类型侧重点的不同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上下文衔接处提问,由课题发问,从关键的字、词、句上发问,根据写作背景或文章的妙笔之处发问等。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求异,促使质疑水平不断提高。
总之,质疑能力的培养能激起学生更强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质疑让教育充满活力,质疑让智慧的火花光芒四射!
一、培养良好的质疑意识
1.学前疑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把质疑作为预习环节的一个重要内容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提出各种问题。这不仅使预习情况得以反馈,也为高效课堂作好了铺垫。如《小狮子》一文,开课我就问道:“通过预习,你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解决的呢?”有不少学生质疑课文最后一句话:“你现在是一只真正的小狮子了。”有的问道:“什么是真正的小狮子?”又有的问道:“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小狮子?”这两个问题恰恰紧扣课文的重难点。于是我按学生的思路,抓住这两个问题轻松地展开了课堂教学。学前质疑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渴望,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时疑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一问一答的简单过程。它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认真听讲很重要,而边听边思考更重要。引导质疑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如学习《我是什么》一文时,我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质疑:“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又变成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做‘雪’。”学生的 “为什么”可真多呀,有的问:“雨、雹子、雪都是水变成的,怎么不一样呢?”有的问:“为什么雨是‘落’下来的,雹子是‘打’下来的,而雪又是‘飘’下来的呢?” 其实这两个问题也是我课前预设的,这两个问题也是本节课中词语运用的一个难点。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己讨论,再抛掷粉笔和一张纸做演示,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落”“打”“飘”的不同,也体会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我想,学生质疑后教师的讲解远比直接教授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玩跷跷板”的意识,不让“问”成为教师的专权,引导学生会思考、会质疑,在“高低互动”中轻松学习。
3.学后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后疑正是如此。课堂教学的结束不代表思维的终止、知识的结束,在教学任务结束后设计质疑环节,既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又是知识与思维的延伸。学后还能质疑正体现了学生勤于思考,大胆求知的好品质。这种好品质的培养比问题本身更重要。《林中乐队》一文讲完后,在质疑环节中,有一位平时胆小、不爱发言的小男孩举起了小手,我惊喜地请他来说自己的疑问,他不好意思地问道:“老师,文中写的是火红的水鸟把长嘴伸到水里,而插图上却是白色的,水鸟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对照图文我也一愣,其他学生也开始议论纷纷。于是我赶紧查阅资料,得知水鸟有白色的,也有红色的,只是课文的文字描写与插图不相符。在大家的提议下,我就此问题给教材编辑部写了一封信,很快我们收到了回信,反映的问题得到了认可。我很诚恳地表扬了这位小男孩,他变得更自信了。第二年教材中那只“白色水鸟”已经变成了一只“火红色的水鸟”。学后疑激励着学生“学中思,思中学”,使求知的欲望和智慧的脚步在不断前行。
二、提高质疑能力
由于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的质疑能力存在差异,往往提出偏离主题,无价值、无深度,甚至与语文学科无关的问题。质疑环节往往耗时过长,且意义不大,教师也左右为难。如何打破这种僵局呢?
1.保护小学生的质疑兴趣
小学生因年龄特点,头脑中的小问号总也说不完,质疑兴趣很浓。我们成年人看来很简单、很幼稚的问题,却是孩子们智慧的闪现。教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一些“无关”的问题置之不理,而要以肯定的态度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乐于质疑的好习惯。
2.提高质疑水平
引导小学生敢疑、敢问还不够,我们还要教给其方法,使他们“会问”。“受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食,而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学中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就是训练学生学会找到发问的落脚点。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基本方法,根据课文内容、类型侧重点的不同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上下文衔接处提问,由课题发问,从关键的字、词、句上发问,根据写作背景或文章的妙笔之处发问等。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求异,促使质疑水平不断提高。
总之,质疑能力的培养能激起学生更强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质疑让教育充满活力,质疑让智慧的火花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