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斌玉/译
摘 要:哲学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选择一种“审慎的生活”,过程哲学强调自然世界的时间性和人类社会的共同体,其优越性在于能够促进传统与现代的沟通。现代社会的暴力、冲突、衰退、贫困等都是缺少真正沟通的结果,过程哲学恰恰可以用来建设一种“创造性的和谐”。
关键词:过程哲学;创造性和谐;可持续性共同体
作者简介:杰伊·麦克丹尼尔(Jay McDaniel),美国汉德瑞克斯学院(Hendrix College)哲学与宗教系教授,国际著名过程哲学家,著有《根与翼》等。
译者简介:李斌玉(1973-),女,山西太原人,哲学博士,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教师,从事文化传播研究。
中图分类号:B71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7)04-0014-07收稿日期:2007- 05-10
这篇论文的目的是介绍一种名为“过程哲学”的当代哲学运动的主要观点,并在介绍过程中说明21世纪哲学家能担当的三种关键职能。首先,哲学家能促进“审慎的生活”;其次,哲学家能在科学与心灵、生态与经济、教育与创造性、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第三,哲学家能与商业、政府、教育以及其他行业人士协作,为他们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从而有利于产生充满创造力的、富于同情心的、公正的、参与的、通晓科学的、令人心灵愉悦的、兼顾所有人的共同体,为了表述方便,我们将其称为“可持续性共同体”。在地球能容纳的人口和可提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持续性共同体为人类生活提供支持。
当哲学家承担起前文提到的三种职能时,他们可以促进共同体中的创造性和谐精神的发展,他们生活于其中,帮助人们超越如上所述的谬误。建立沟通、促进可持续性共同体的发展和鼓励审慎生活都是创造性和谐这个较大观念的组成部分。
当然,哲学家承担起这三种职能的同时,他们还会从事传统上与哲学相关的活动:追问宇宙结构、人生目的这样的大问题,揭示逻辑谬误,披露错误的二元对立。如果他们是专业哲学家,他们还会花时间研究哲学史并传授给他人。前文提到的三种职能不是穷尽性的,实际上,大部分过程哲学家花费大量时间考虑这些大问题,他们所写的很多文章是关于这些问题的,但是从过程哲学的观点看,如果哲学家们真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那么这三种职能是格外重要的。考虑到这个世界的需要,看来这个世界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哲学家来协助可持续性共同体的产生,促进审慎生活,建立科学与心灵的沟通,提升和谐与创造性的双重价值。
一、过程哲学与审慎的生活
什么是审慎生活?如它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这种生活方式是:(1)所持的信念以证据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的心血来潮或社会压力为基础;(2)自由行动是出于有意识的意愿而非冲动;(3)不断地探求什么是真、什么是善,而不假装已有定论;(4)乐于学习,因为一个人处于自由开放的探求之网中。以上定义的审慎生活不单是保持信念的问题,它还是一种行为方式,追求某种结果的产生,而这种追求出自于对何为真、孰为善的有限认识。这些结果可以包括为:减少世界中的痛苦,促进他人的福祉,保护环境,成为好父母。如果一个人以审慎的方式生活,我们会在他的生活方式中发现智慧,这种智慧不仅表现在他(或她)拥护的观念中,而且显示于他同别人相互影响的方式中,我们从一个人的行动中了解他的哲学。
审慎生活意味着谦逊而敏锐地认识到生活是一个过程。它不宣称对真理和至善的占有,相反,它宣称找寻真理和至善。因此,在审慎生活中,真理和至善是不断调整的目标,就好比当我们向地平线前进时,地平线不断变化。我们可以走向地平线或远离它,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可以离地平线更近,但我们永远不能站在地平线之上,审慎生活亦是如此,审慎生活的人们知道,真、 善、 美——理解、同情与和谐——永远要比他们所理解和经历到的真、善、美更丰富。审慎生活的目的不是终结而是成熟,这让我们想起孔子在《论语》中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有些人会认为,孔子在七十岁上到达了完全的真理。但是从孔子在《论语》中闪耀的个性光辉来考虑,看来更有道理的理解是:孔子在那个岁数上感觉自己更加接近真理了。孔子不是止于终点,而是臻于成熟。
审慎生活是个人义务的生活。丘吉尔说过审慎生活是选择的生活,是社会和历史条件造就的,他(或她)也是由过去所作出的个人选择造就的。即使这些过去的选择部分地决定了一个人当前所面临的情境,他总是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以选择如何应对当前的情境,因此,审慎生活预设了未来是开放的。它不是一条我们将要行经的道路,相反,它是一条正在展开的路线,我们的脚步参与了这条路线的创造。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这个问题:哲学家能做什么?哲学家所能做的事情之一是通过在他自己生活中践行审慎生活来促进社会中的审慎生活。通过道德榜样的力量,哲学家向世人昭示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能够在多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得以表达,并给世界带来希望。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各种年纪的人获得审慎生活的技巧。审慎生活的技巧可以通过各类教育——科学、人文、道德和美学教育——来培养。每个课堂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了解由老师示范的审慎生活,通过各种各样的互动活动去践行审慎生活的艺术。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文理学院中小班教学如此重要的原因,它也是一些学校强调所谓的互动教育的原因,在这种教育下学生从事本科阶段的研究,自己动手探寻真理。存在许多促进审慎生活的方式,这意味着有很多方式可以将“哲学”纳入课程,无论它是否被叫做哲学。
以上对审慎生活的描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对哲学观的介绍,这个哲学观体现于本论文的其余部分,它被称为过程哲学。这种哲学深受怀特海哲学的影响。对怀特海主义者来说,前文论述的德性非常重要:谦逊,开放,理智,倾听他人,追求真理和至善,承担个人义务,以行动而不仅仅以言语表达真理。怀特海提供给世界的是一种引导审慎生活以及更广义的创造性和谐生活的世界观。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践行审慎生活的人都会赞同(或应该赞同)过程哲学,相反,这意味着过程哲学家支持审慎生活,即使审慎生活呈现为对过程哲学进行批判的形式。由此出现一个问题:什么是过程哲学?
从广义上说,过程哲学是任何一种主张存在或实体的存在(它内在的本质)是一个成为的过程,这一过程表现在与其他实体的交互作用中的人生观。根据这种理解,我们最好把过程哲学与那些我们称之为静态哲学的理论进行比较。静态哲学把原子、分子、活细胞和人描绘成本身完整独立的事实;而过程哲学将它们描绘成一个同他者关联的创造性综合体。静态哲学将宇宙描绘成一个有着既定未来的封闭系统;而过程哲学把宇宙描绘成一个有着并未完全被过去决定的开放未来的创造性过程。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些要点,我们来看一个例证。
假设有一个生活在中国或美国某地的六岁小女孩。静态的视角会把她描述成一个存在的自我,然后再加上她同父母的关系。她同父母的关系类似于在一个句子中谓词被加到主词上。我们可以拿掉谓词,但那个主词还在。相反,过程的视角认为,女儿正是在同父母的互动行为中成为自我的。谓词——即她同父母互动的方式——是她之所以为人的组成部分,如果这些谓词被拿掉并被其他谓词替换,那么她就不是我们所说的那个小女孩了。这并不等于说小女孩被简化为父母如何看她或是她缺少自我价值。她是自己生活的主体,而不只是他人的客体。但这说明她自身拥有的价值是在与包括她父母在内的他人发生关联的语境下产生的。她不是孤立的自我,而是共同体中的人。
在包括中国和东亚其他地区在内的世界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过程哲学家。有些学者认为,为世界所知的最早和最原初的过程哲学思想是中国呈献给世界的。《易经》给我们的宇宙定义为:宇宙充满事件,而事件以自发的创造性的方式相互作用,产生各种关联模式;在变化的必然性下这些关联模式含义无穷。儒家进一步强调,人作为集体中的人,其职责在于对社会关系网络作出回应。道家谈到宇宙,把宇宙看作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其中人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并且鼓励人们致力于更大整体的和谐。中国佛教的华严宗给我们的宇宙定义为:在一个互即互入或互为存有的网络中,宇宙间每个实体存在于其他的实体中。中国佛教的禅宗强调作为觉悟产生之处的体验的每一次当下时刻。这些哲学流派都体现了过程哲学的这一或那一方面。
现在“过程哲学”这个词已经专门用来标示一个特定的哲学类别,这得感谢怀特海。过程主义的怀特海版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由自然科学——尤其是进化生物学、量子论和相对论——支撑的。一些人说(只有一半是玩笑),怀特海哲学是用西方方式把握中国传统思想,并把科学掺入其中。如果这说法是正确的,那么怀特海版的过程哲学构成了东西方的桥梁。例如,有人提出,怀特海哲学使那些受儒家和道家思维方式影响的人们可以清晰地、符合科学地向那些包括西方听众在内的受科学影响的广泛听众阐明他们的观点;同时它还能使那些受科学影响的人们去认识并学习道家和儒家的智慧。
为了同当代惯例保持一致,在论文的剩余部分我使用“过程哲学”一词来标示受怀特海哲学影响的人生观,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也指社会和哲学方面的文化运动。这一文化运动的众多参与者将过程哲学理解为指向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风格,它们能在许多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被表达出来,它们能在世界中产生创造性、治疗性的效果。过程方式的生活强调,以尊重和关心生命共同体的方式生活,致力于同他人和自然界的创造性和谐,扎根于文化遗产的精华,对新观念保持开放。它着重指出,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而且将人类看作基于生物进化和人类身体结构的共同经验的分享。过程哲学把科学、精神、美学和伦理看作人类生活视野内的价值源泉,号召人们从这些源泉出发敞开自己的视野。它将宇宙描绘为一个事件的有机进化过程,在其中事件与其他事件相联系,一个事件与每个其他事件、与其自身都创造性地、自发性地相联系。这些事件正是建构现实的材料,既体现于人类经验的单个时刻,也体现于原子深处的能量量子。基于对事件的强调,许多人把过程哲学的观点看作“事件宇宙学”而非“物质宇宙学”。过程哲学把现实整体看作动词而非名词,这说明即使我们星球上最持久的物质——例如石头和山川——也可以作为事件的过程被很好地理解。
至少有四种过程哲学吸收了怀特海哲学,过去的80年里它们一直在发展。它们以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受到怀特海哲学的影响。
1. 怀特海主义的形而上学提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将科学、美学、精神和伦理学的视野整合为一个单一的、整合性的观照世界的方式。怀特海主义的世界观帮助人们揭示世界的多个维度如何成为单一动态整体的各部分。怀特海主义以这种方式克服了众多的二元论,这些二元论——尤其是事实和价值、身体和心灵、人类和自然、思考和感觉之间的二元对立——一直是西方哲学的组成部分。利用这种以科学方式建构的形而上学框架,很多学者发展了怀特海主义的科学哲学,其中怀特海思想的多个方面同量子力学、进化生物学和相对论相关联。
2. 怀特海主义的社会哲学提出建设共同体的方针,这些共同体是充满创造力的、富有同情心的、公正的、参与性的、承担生态责任的、令人心灵愉悦的、兼顾所有人的。这些社会哲学中的某些方面聚焦于生命的经济维度,我们可称之为经济学的过程方法。另外一些方面关注个人道德、法律和政治领域的问题。全部过程学说都强调,在对共同体福祉的考虑中增加生态学的维度,并以怀特海的价值理论为基础。怀特海主义的价值理论强调,对他者、对更大的整体来说,所有生命都有其自身价值。过程主义的社会哲学已提出商业伦理、城市发展、乡村发展和管理理论的过程主义的解决之路。
3. 怀特海主义的教育哲学提出关于教学和课程学习的理念,提出教育的目标应该有利于上述的共同体的出现,应该为教育改革的可能性提供机会。这些教育哲学不仅着眼于实践技术的获得,而且关注促进各年龄段学生的创造力、原创性和服务意识的发展。
4. 怀特海主义的文化和心灵哲学指出了在世界中的生存方式——处于和谐的、创造性的、心灵愉悦的各种生命旅程中的所有人都可以拥抱这种生存方式。这些文化哲学尤其强调,和谐与创造性是在世界中有意义地生活的指导性原则,和谐与创造性被看作美的形式。
这四种传统中的过程主义哲学家都认识到过程哲学的传统本身就处于过程中。他们认识到文化和理智传统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因此能够与时俱进。科学、宗教、哲学和艺术的传统亦是如此。一个健康的宗教传统,如同一个健康的科学传统,应该对任何新思想保持开放,能够随时间流逝自我修正。受过程精神的鼓舞,过程主义哲学家们很自然地将自身看作对怀特海主义传统的增加和扩充,以新方式应用它,在必要之处修补它。哲学家们希望,通过应用和修正,过程哲学的传统将在21世纪保持活力,为人类生活提供意义,并且在实业家、教育家和政府中构建起公共原则。
二、从破除成见到建立沟通
怀特海主义传统下的过程哲学的目标是建设性的。对于一部分哲学家来说,基本的和至为重要的职责之一是破除错误的二元论和揭示错误的预设,它带有较强的解构色彩。古印度哲学家龙树(Nagarjuna)被刻画成这样一位哲学家:他写文章展现他人观点中的内在矛盾,但不提供建设性的可替代的选择,他的目标是帮助人们进入某种澄明境界——即对所处之“位”不执著。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是这种类型的哲学家。《申辩篇》所描绘的苏格拉底是这种人:他把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之处暴露出来,于是人们就会意识到他们立足于其上的概念基础压根儿就不牢靠。苏格拉底告诉我们,他的智慧在于他知道自己无知,因此他乐于求知。龙树和苏格拉底呈现了哲学的一种职能——破除成见。
从过程哲学的视角看,在21世纪的生活中破除成见仍然有重要意义。不但有必要帮助人们意识到他们的预设可能是错的,而且有必要揭露那些损害他人和自己的预设,破除错误的二元对立。我指的是,在错误的二元对立下,人们头脑中对立的、似乎不可调和的观念和价值使得他们相信,如果某一方获得肯定,另一方就必然被否定。然而,正是“二元对立是错误的”这个观念说明二元对立可以转换为互补性。哲学家可以从破除成见转向建立沟通。
过程哲学非常强调建立沟通。多年来过程主义哲学家一直在以下元素之间搭建各种沟通的桥梁:东方与西方、科学与心灵、佛教与基督教、美的智慧与科学的智慧、教育与创造性、生态学与经济学、物理学与生物学、心理学与生理学、天体物理学与神学、商业与伦理、事实与价值、思考与感觉、认知与情感、人类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对于众多的过程主义哲学家来说,最后两座桥梁格外重要,它们将其他桥梁包括在内。哲学家们相信,健康的21世纪需要建设他们所说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共同体。这些后现代主义共同体建立在现代性的精华之上——包括对理性、人人参与的民主、批判性思维、科学的重视;它摒除了现代性的糟粕——包括忽视生态要素、过分强调个人主义、拒斥传统、忽视艺术智慧对科学视野的补充、过分强调发展的西方模式。另外他们认为,这些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共同体也能吸收源自传统的精华——包括传统宗教和艺术的智慧。例如在中国,一个建设性的后现代中国应该建立在现代工业生活的精华之上,并且从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丰厚资源中汲取精华。
如果不同共同体都从自身的视角理解包容的可持续性所蕴含的意义,世界各地的人们所面临的文化困境必然会出现。问题在于,处于不同世界观中的人们在各自的世界观中都陷入同一种困境:他们被困在两种令人不满的生活选择之间,其中的任何一种生活选择都将导致暴力、贫穷、衰退、环境退化和社会生活崩溃的问题。我将这两种生活选择称为“无根的消费主义”和“无翼的传统主义”。
我使用的“无根的消费主义”和“无翼的传统主义”两词是从一条古代谚语中化用过来的。谚语说,父母所能给予孩子的最大礼物就是根和翼。根指的是扎根于传统和社会价值的智慧;翼指的是探险、开拓和对未来的开放心态。谚语将智者之识带给父母,但它尚未表达的含义是父母也需要根和翼。父母能给予孩子根和翼的最佳办法就是在生活中给自己根和翼,成为孩子的表率。
过程哲学家们立刻要补充的是,教育家也应带给人们根和翼。一个社会的文化氛围部分取决于家庭教育,部分取决于学校教育。从过程哲学的观点看,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单纯是为发展中的经济提供工作技术,它还为健康的生活提供智慧。当一个孩子在学校和家庭有机会获得“根”和“翼”,他(她)就非常有可能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成员、成为(包括工作同事在内的)他人的榜样。
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世界各地的教育中存在一个典型问题:重 “根”而轻“翼”,重重复而轻创造,重记忆而轻好奇。对“翼”的忽视阻碍了孩子的活力,孩子变成了只会死记硬背的考试机器而不是享受“思想探险”(怀特海主义的说法)之快乐的学习者。当今世界哲学的功能之一(如果它被介绍给成人甚至孩子的话)是帮助人们恢复理智探险的感觉。真正的可持续性共同体有“根”又有“翼”,理智探险的感觉会成为共同体“翼”的维度上的一部分。
“根”隐喻安全、稳定和平衡。当人们归属于健康的共同体、生活于令人愉快的环境中时,人们能体会到安全、稳定和平衡。当一个人处于一个促进“根”发展的共同体中时,他或她会以互助的精神给予和接纳他人。共同体可以是家庭、村庄、工厂、地区、民族团体、宗教和国家或其他联合体,也可以是地点。地点可以是舒适的自然或人为景观:乡村的山川河流,城市的公园商店。当这些共同体和地点合为一体,它们就构成人们所说的“家”。家是人生活的地方,家是人归属的社区,家是人的心灵之地。
“翼”隐喻探险、创造、开拓和希望。即使人们从与他人的稳定关系中受益,他们依然需要享受新奇、希望,未来不同于往昔的感觉。探险的需要不能替代对稳定性的要求。尤其是在经受考验时,人们渴望回归自己熟悉的、可预见的环境。但是对新奇、多样、差异的需求同样存在。如果不与时俱进,即使良好的关系也可能变得乏味。文化、文明和宗教也须与时俱进。最终,对创新的需求会同对秩序的要求一样强大有力。人们需要熟悉,但也需要惊奇;人们需要秩序,但也需要一些“混乱”。
21世纪对“根”和“翼”的需求格外重要,因为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困在现代工业生活导致的两种令人不满的选择中。第一种选择是无根的消费主义——生活的目的被简化为挣钱和占有更多的财产;第二种选择是无翼的传统主义——生活的目的被简化为紧紧抓住熟悉的、经过过去时间检验的东西,而对新机遇没有开放的态度。无根的消费主义体现在一些人身上,这些人始终在追求幸福的途中而从未到达终点,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不占有更多的财产,自己就不可能真正快乐。这些人愿意用外貌、财富和市场成就来衡量人生,因此忘掉了“根”的美德:同情与尊重。无翼的传统主义体现在另一些人身上,这些人害怕新事物、意外和任何看上去不熟悉的事物,因为他们紧抓着那些他们熟悉的事物不放。他们把“好的东西”和“传统的东西”相等价,把自己封闭起来,拒斥那些意外产生的新视野、新经验。无根的消费主义有翼无根;无翼的传统主义有根无翼。
无翼的传统主义有多种形式。有时它采取政治保守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们紧紧抓住某种政治哲学的教条,拒绝接受新思想。这些人在心中做出圈内和圈外的划分,把自己看作是圈内的。通常他们无法同那些圈外人进行有意义的讨论,因此他们无法进入审慎生活。作为一个美国公民,有时我通过这个视角观察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国会里两党既不能说服对方也不能同对方和解,因为他们被坚定追求团队团结和思想体系的不可动摇所蒙蔽。
在其他场合,无翼的传统主义采取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形式。这种原教旨主义是当代世界的一个显著问题,它是宗教内部和宗教之间的严重冲突的根源之一。宗教原教旨主义吸收传承下来的宗教教义和活动,并将其奉为神明,这样,这些教义和活动就成为新思维的障碍,当出现这些障碍时,宗教本身成为健康生活的障碍。
过程哲学提出,正如科学必须通过自我校正才能发展,宗教也必须以同样的自我批判精神进行自我校正,宗教原教旨主义正面临这个问题。健康的科学的明确特征是,愿意让自己的思想接受检验,如果它们被证明是错误的,允许进行修正。宗教人士在进行类似的自我校正时处于比科学家更有利的位置——在传统表现健康时,他们也有对传统的某些方面进行纠正的自由。他们需要了解发展中的传统是能够与时俱进的,这样他们能在传统的历史中加入新的篇章。
无翼的传统主义的停滞存在问题,但也可理解。许多宗教的原教旨主义者本身反对那些现代工业文明强加给他们的、成问题的世俗文化倾向。他们反对另一种令人不满的生活选择:无根的消费主义。
无根的消费主义完全不同于创造性的消费。创造性的消费是享受商品和服务,这些商品和服务是以对环境友好的方式生产和消费的,它们把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能生活得更安适,充实人的身心。创造性消费的对象是有益的食品、舒适的住房、迷人的服装、良好的保健和有趣的娱乐形式,令人满意的劳动和高品质的教育使得创造性消费成为可能。某些消费品对生存和正义是必需的,这里正义指分享他人的命运,也就是一个人的善使另一个人的善成为可能。世界上太多的人忍受着贫穷、疾病、失业、重役和无望,太多的人生活在不公平的环境中,这些都是悲剧。
无根的消费主义不同于创造性的消费,前者阻碍商品和服务的公平分享。无根的消费主义是一种文化氛围,当文化被诸如竞争、社会地位之类的市场驱动的价值所充斥时,当更加社会性的价值(例如分享他人的命运)被排斥时,无根的消费主义就产生了。无根的消费主义将炫耀的消费生活理想化或英雄化,在这种消费生活中一个人作为成功生活的典范被他人嫉妒。在这种观念下,如果一个人比他人占有更多的财产、在向上攀爬的阶梯上超过他人,他(或她)就“成功了”或“实现了”。因此,当消费主义盛行时,公平的观念被阻碍,某些人不得不居于底层,这样在塔尖上的人才能感到他们凌驾于他人之上。
究其根本,无根的消费主义远不止是炫耀性消费,它是一种使人获得自我认同的人生哲学:它告诉人们,年复一年地、无休无止地购买更多的消费品标志着这人已经功成名就;它教育人们,要根据消费驱动下的指标、金钱的拥有量、社会地位的高低、财产的多寡来判定人的魅力程度,并以此衡量自己的价值;它告诉人们,他们首先是消费者其次才是公民,其结果是他们的私有财产比公共利益更重要。无根的消费主义认为,挣钱比家庭更重要,挣钱的工作是唯一值得做的工作;生活是一场奔向物质成功的比赛,有人赢就必定有人输。在刚才的分析中,被消费主义消费掉的不只是物质性的商品和服务,消费掉的还有作为自我身份标记的地位符号。无须赘言,当此类价值主宰了社会,社会必将分崩离析。雄心勃勃比做个好人更重要;充满魅力比慈爱亲切更重要;物质上成功比做个好父母、好邻居、好朋友更重要。消费主义的社会代价是排他的个人主义、对家庭和社会的忽视、对金钱过分看重、身不由己的忙碌的生活方式以及把生活等同于消费而导致的“失衡感”。这就是为什么产生在中国的问题——没有消费主义是否可能——在美国也同样严峻。消费主义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创造性的和谐
无根的消费主义和无翼的传统主义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文化面貌呈现在不同人的身上,世界各地都需要一个创造性的选择以替代无根的消费主义和无翼的传统主义。我将这种选择称为创造性的和谐之路。我用“和谐”这个词来说明同他人和自然愉快相处而产生的稳定感和安全感;用“创造性”这个词来说明创造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既满足同他人和自然愉快相处,又对尚未出现的新事物保持开放。创造性的和谐既是社会性的,又是个人性的和主动的。说它是社会性的,意思是普遍的仁爱和分享他人命运的能力将人们凝聚成团队,创造性的和谐可以在团队中得以体现。说它是个人性的,意思是创造性的和谐可以在个人(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城市的还是乡村的,中国人还是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说它是主动的,意思是创造性的和谐是通过自主选择而不是通过外部强制出现于个人或共同体的生活中。创造性的和谐是自由的生活方式,它必然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如果它是外部强加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性的。
创造性的和谐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乡村以乡村的方式来表达创造性的和谐,城市用城市的方式来表达,小孩用小孩的方式来体会创造性的和谐,奶奶用奶奶的方式来体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和谐是更宏大的生活过程的一部分。从生物进化论那里我们了解到生命以简单的形态开始,然后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分化。从天体物理学那里我们了解到宇宙开始于有限的能量的无量纲点,有限的能量由此膨胀产生原子和分子、恒星和行星。看来宇宙更倾向于多样性而非单一性,创造性和谐的观念亦是如此。创造性和谐致力于与他者协调一致,但同时也为多样性和差异性欢欣鼓舞。相反地,创造性和谐会被同质性或整齐划一所扼杀,因此,创造性和谐可以理解为一种源于自然进化过程本身的人类生活方式,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这种生活方式对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是必需的,它参与到更强大的宇宙创造力本身中。
创造性和谐不同于停滞的和谐。停滞的和谐会存在于这样的社会或集团中:社会或集团紧抓本土习俗不放,以致于这些习俗变成对需要探险精神的年轻人的扼杀。这种停滞的和谐令人窒息,为了了解世界必须将其根除。另一方面,创造性和谐不以牺牲对未来的开放性为代价获得平衡。创造性和谐知道,即使是继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政治或宗教)也要与时俱进,人们能为自己的历史加入新的篇章。创造性的和谐是动态的和谐,它将探险意识、均衡意识、团体感和对新机遇的开放感相结合。创造性的和谐有根有翼,因此,创造性的和谐有助于抵消当今人类面临的两类谬误:错误定位的创造性的谬误;错误定位的安全感的谬误。
错误定位的创造性的谬误承认人类求新的需要,并把这种需要导入对绝对的物质主义和自我中心的关注中,如此一来忽略了真相——人类并不需要占有太多,有时可能会为其所累。这是一个在许多富裕国家存在的问题。这些国家的人民成为他们财产的奴隶,他们失去了创造性节俭的能力——学会享受更简单、更自然的乐趣。错误定位的安全感的谬误承认人类对共同体和传统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引导进对继承下来的思想方式(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宗教方面的)的盲目迷恋,如此一来把新思想排除在外。这是一个在宗教或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的社会里存在的问题。这些国家的人民成为安全感的奴隶,总担心如果他们不尊重权威有可能出事。这两个谬误都存在问题,因为它们没有给人类生活带来幸福。人类生活需要寻找一条道路,即实现人类对共同体的需要和对传统的尊重又保障人类对探险和求新精神的需要,这就是对创造性和谐的需要。
创造性和谐是一种充满爱心的、生态上敏感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把对地球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尊重结为一体。创造性和谐是友好的、富于创造性的、有同情心的和生态上明智的生活方式的自然表达。例如,骑自行车和走路可以成为这种生活方式的显现,在工作中尊重他人、孝顺父母和长辈也可以成为这种生活方式的显现。一个人可以以创造性和谐的精神来种庄稼,也可以用这种精神来做生意。创造性和谐与其说是一条特定的、人必须践行其上的道路,不如说是一种行走方式,这种行走方式能容纳许多不同的道路,创造性和谐能够被个人、共同体、文化和国家所表达。
创造性和谐不是任何一种文化或宗教的财产。道教徒、佛教徒和基督徒可以从各自的传统出发实现创造性和谐;非宗教人士也能实现创造性和谐。非洲人会有非洲人的表达方式,北美人会有北美人的表达方式。每种文化有其特有的传统,每种传统都能帮助人们进入这种表达方式中。创造性和谐就像道家的道,有多种表达,而且永不会枯竭。尽管事实上创造性和谐是多文化的,但是在让世界接纳创造性和谐的使命中,中国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因为和谐在中国儒道释的文化传统中一直是中心主题。实事求是地说,中国人在和谐生活上更胜他人一筹。任何文化都无法实现其最高理想,中国在过去的一百多年历史中饱受战争和暴力之苦,但事实上中国所秉持的观念值得与世界分享,值得在日常生活中发扬光大。现在中国人将这些思想奉为国宝,以此方式来理解这些传统是正确的。这些文化传统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这些观念也体现于当下的生活方式中。在中国语境下发展过程哲学可能是展现历史的文化财富如何成为未来机遇的一种方法。
[责任编辑 李小娟付洪泉]
摘 要:哲学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选择一种“审慎的生活”,过程哲学强调自然世界的时间性和人类社会的共同体,其优越性在于能够促进传统与现代的沟通。现代社会的暴力、冲突、衰退、贫困等都是缺少真正沟通的结果,过程哲学恰恰可以用来建设一种“创造性的和谐”。
关键词:过程哲学;创造性和谐;可持续性共同体
作者简介:杰伊·麦克丹尼尔(Jay McDaniel),美国汉德瑞克斯学院(Hendrix College)哲学与宗教系教授,国际著名过程哲学家,著有《根与翼》等。
译者简介:李斌玉(1973-),女,山西太原人,哲学博士,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教师,从事文化传播研究。
中图分类号:B71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7)04-0014-07收稿日期:2007- 05-10
这篇论文的目的是介绍一种名为“过程哲学”的当代哲学运动的主要观点,并在介绍过程中说明21世纪哲学家能担当的三种关键职能。首先,哲学家能促进“审慎的生活”;其次,哲学家能在科学与心灵、生态与经济、教育与创造性、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第三,哲学家能与商业、政府、教育以及其他行业人士协作,为他们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从而有利于产生充满创造力的、富于同情心的、公正的、参与的、通晓科学的、令人心灵愉悦的、兼顾所有人的共同体,为了表述方便,我们将其称为“可持续性共同体”。在地球能容纳的人口和可提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持续性共同体为人类生活提供支持。
当哲学家承担起前文提到的三种职能时,他们可以促进共同体中的创造性和谐精神的发展,他们生活于其中,帮助人们超越如上所述的谬误。建立沟通、促进可持续性共同体的发展和鼓励审慎生活都是创造性和谐这个较大观念的组成部分。
当然,哲学家承担起这三种职能的同时,他们还会从事传统上与哲学相关的活动:追问宇宙结构、人生目的这样的大问题,揭示逻辑谬误,披露错误的二元对立。如果他们是专业哲学家,他们还会花时间研究哲学史并传授给他人。前文提到的三种职能不是穷尽性的,实际上,大部分过程哲学家花费大量时间考虑这些大问题,他们所写的很多文章是关于这些问题的,但是从过程哲学的观点看,如果哲学家们真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那么这三种职能是格外重要的。考虑到这个世界的需要,看来这个世界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哲学家来协助可持续性共同体的产生,促进审慎生活,建立科学与心灵的沟通,提升和谐与创造性的双重价值。
一、过程哲学与审慎的生活
什么是审慎生活?如它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这种生活方式是:(1)所持的信念以证据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的心血来潮或社会压力为基础;(2)自由行动是出于有意识的意愿而非冲动;(3)不断地探求什么是真、什么是善,而不假装已有定论;(4)乐于学习,因为一个人处于自由开放的探求之网中。以上定义的审慎生活不单是保持信念的问题,它还是一种行为方式,追求某种结果的产生,而这种追求出自于对何为真、孰为善的有限认识。这些结果可以包括为:减少世界中的痛苦,促进他人的福祉,保护环境,成为好父母。如果一个人以审慎的方式生活,我们会在他的生活方式中发现智慧,这种智慧不仅表现在他(或她)拥护的观念中,而且显示于他同别人相互影响的方式中,我们从一个人的行动中了解他的哲学。
审慎生活意味着谦逊而敏锐地认识到生活是一个过程。它不宣称对真理和至善的占有,相反,它宣称找寻真理和至善。因此,在审慎生活中,真理和至善是不断调整的目标,就好比当我们向地平线前进时,地平线不断变化。我们可以走向地平线或远离它,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可以离地平线更近,但我们永远不能站在地平线之上,审慎生活亦是如此,审慎生活的人们知道,真、 善、 美——理解、同情与和谐——永远要比他们所理解和经历到的真、善、美更丰富。审慎生活的目的不是终结而是成熟,这让我们想起孔子在《论语》中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有些人会认为,孔子在七十岁上到达了完全的真理。但是从孔子在《论语》中闪耀的个性光辉来考虑,看来更有道理的理解是:孔子在那个岁数上感觉自己更加接近真理了。孔子不是止于终点,而是臻于成熟。
审慎生活是个人义务的生活。丘吉尔说过审慎生活是选择的生活,是社会和历史条件造就的,他(或她)也是由过去所作出的个人选择造就的。即使这些过去的选择部分地决定了一个人当前所面临的情境,他总是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以选择如何应对当前的情境,因此,审慎生活预设了未来是开放的。它不是一条我们将要行经的道路,相反,它是一条正在展开的路线,我们的脚步参与了这条路线的创造。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这个问题:哲学家能做什么?哲学家所能做的事情之一是通过在他自己生活中践行审慎生活来促进社会中的审慎生活。通过道德榜样的力量,哲学家向世人昭示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能够在多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得以表达,并给世界带来希望。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各种年纪的人获得审慎生活的技巧。审慎生活的技巧可以通过各类教育——科学、人文、道德和美学教育——来培养。每个课堂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了解由老师示范的审慎生活,通过各种各样的互动活动去践行审慎生活的艺术。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文理学院中小班教学如此重要的原因,它也是一些学校强调所谓的互动教育的原因,在这种教育下学生从事本科阶段的研究,自己动手探寻真理。存在许多促进审慎生活的方式,这意味着有很多方式可以将“哲学”纳入课程,无论它是否被叫做哲学。
以上对审慎生活的描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对哲学观的介绍,这个哲学观体现于本论文的其余部分,它被称为过程哲学。这种哲学深受怀特海哲学的影响。对怀特海主义者来说,前文论述的德性非常重要:谦逊,开放,理智,倾听他人,追求真理和至善,承担个人义务,以行动而不仅仅以言语表达真理。怀特海提供给世界的是一种引导审慎生活以及更广义的创造性和谐生活的世界观。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践行审慎生活的人都会赞同(或应该赞同)过程哲学,相反,这意味着过程哲学家支持审慎生活,即使审慎生活呈现为对过程哲学进行批判的形式。由此出现一个问题:什么是过程哲学?
从广义上说,过程哲学是任何一种主张存在或实体的存在(它内在的本质)是一个成为的过程,这一过程表现在与其他实体的交互作用中的人生观。根据这种理解,我们最好把过程哲学与那些我们称之为静态哲学的理论进行比较。静态哲学把原子、分子、活细胞和人描绘成本身完整独立的事实;而过程哲学将它们描绘成一个同他者关联的创造性综合体。静态哲学将宇宙描绘成一个有着既定未来的封闭系统;而过程哲学把宇宙描绘成一个有着并未完全被过去决定的开放未来的创造性过程。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些要点,我们来看一个例证。
假设有一个生活在中国或美国某地的六岁小女孩。静态的视角会把她描述成一个存在的自我,然后再加上她同父母的关系。她同父母的关系类似于在一个句子中谓词被加到主词上。我们可以拿掉谓词,但那个主词还在。相反,过程的视角认为,女儿正是在同父母的互动行为中成为自我的。谓词——即她同父母互动的方式——是她之所以为人的组成部分,如果这些谓词被拿掉并被其他谓词替换,那么她就不是我们所说的那个小女孩了。这并不等于说小女孩被简化为父母如何看她或是她缺少自我价值。她是自己生活的主体,而不只是他人的客体。但这说明她自身拥有的价值是在与包括她父母在内的他人发生关联的语境下产生的。她不是孤立的自我,而是共同体中的人。
在包括中国和东亚其他地区在内的世界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过程哲学家。有些学者认为,为世界所知的最早和最原初的过程哲学思想是中国呈献给世界的。《易经》给我们的宇宙定义为:宇宙充满事件,而事件以自发的创造性的方式相互作用,产生各种关联模式;在变化的必然性下这些关联模式含义无穷。儒家进一步强调,人作为集体中的人,其职责在于对社会关系网络作出回应。道家谈到宇宙,把宇宙看作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其中人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并且鼓励人们致力于更大整体的和谐。中国佛教的华严宗给我们的宇宙定义为:在一个互即互入或互为存有的网络中,宇宙间每个实体存在于其他的实体中。中国佛教的禅宗强调作为觉悟产生之处的体验的每一次当下时刻。这些哲学流派都体现了过程哲学的这一或那一方面。
现在“过程哲学”这个词已经专门用来标示一个特定的哲学类别,这得感谢怀特海。过程主义的怀特海版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由自然科学——尤其是进化生物学、量子论和相对论——支撑的。一些人说(只有一半是玩笑),怀特海哲学是用西方方式把握中国传统思想,并把科学掺入其中。如果这说法是正确的,那么怀特海版的过程哲学构成了东西方的桥梁。例如,有人提出,怀特海哲学使那些受儒家和道家思维方式影响的人们可以清晰地、符合科学地向那些包括西方听众在内的受科学影响的广泛听众阐明他们的观点;同时它还能使那些受科学影响的人们去认识并学习道家和儒家的智慧。
为了同当代惯例保持一致,在论文的剩余部分我使用“过程哲学”一词来标示受怀特海哲学影响的人生观,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也指社会和哲学方面的文化运动。这一文化运动的众多参与者将过程哲学理解为指向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风格,它们能在许多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被表达出来,它们能在世界中产生创造性、治疗性的效果。过程方式的生活强调,以尊重和关心生命共同体的方式生活,致力于同他人和自然界的创造性和谐,扎根于文化遗产的精华,对新观念保持开放。它着重指出,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而且将人类看作基于生物进化和人类身体结构的共同经验的分享。过程哲学把科学、精神、美学和伦理看作人类生活视野内的价值源泉,号召人们从这些源泉出发敞开自己的视野。它将宇宙描绘为一个事件的有机进化过程,在其中事件与其他事件相联系,一个事件与每个其他事件、与其自身都创造性地、自发性地相联系。这些事件正是建构现实的材料,既体现于人类经验的单个时刻,也体现于原子深处的能量量子。基于对事件的强调,许多人把过程哲学的观点看作“事件宇宙学”而非“物质宇宙学”。过程哲学把现实整体看作动词而非名词,这说明即使我们星球上最持久的物质——例如石头和山川——也可以作为事件的过程被很好地理解。
至少有四种过程哲学吸收了怀特海哲学,过去的80年里它们一直在发展。它们以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受到怀特海哲学的影响。
1. 怀特海主义的形而上学提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将科学、美学、精神和伦理学的视野整合为一个单一的、整合性的观照世界的方式。怀特海主义的世界观帮助人们揭示世界的多个维度如何成为单一动态整体的各部分。怀特海主义以这种方式克服了众多的二元论,这些二元论——尤其是事实和价值、身体和心灵、人类和自然、思考和感觉之间的二元对立——一直是西方哲学的组成部分。利用这种以科学方式建构的形而上学框架,很多学者发展了怀特海主义的科学哲学,其中怀特海思想的多个方面同量子力学、进化生物学和相对论相关联。
2. 怀特海主义的社会哲学提出建设共同体的方针,这些共同体是充满创造力的、富有同情心的、公正的、参与性的、承担生态责任的、令人心灵愉悦的、兼顾所有人的。这些社会哲学中的某些方面聚焦于生命的经济维度,我们可称之为经济学的过程方法。另外一些方面关注个人道德、法律和政治领域的问题。全部过程学说都强调,在对共同体福祉的考虑中增加生态学的维度,并以怀特海的价值理论为基础。怀特海主义的价值理论强调,对他者、对更大的整体来说,所有生命都有其自身价值。过程主义的社会哲学已提出商业伦理、城市发展、乡村发展和管理理论的过程主义的解决之路。
3. 怀特海主义的教育哲学提出关于教学和课程学习的理念,提出教育的目标应该有利于上述的共同体的出现,应该为教育改革的可能性提供机会。这些教育哲学不仅着眼于实践技术的获得,而且关注促进各年龄段学生的创造力、原创性和服务意识的发展。
4. 怀特海主义的文化和心灵哲学指出了在世界中的生存方式——处于和谐的、创造性的、心灵愉悦的各种生命旅程中的所有人都可以拥抱这种生存方式。这些文化哲学尤其强调,和谐与创造性是在世界中有意义地生活的指导性原则,和谐与创造性被看作美的形式。
这四种传统中的过程主义哲学家都认识到过程哲学的传统本身就处于过程中。他们认识到文化和理智传统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因此能够与时俱进。科学、宗教、哲学和艺术的传统亦是如此。一个健康的宗教传统,如同一个健康的科学传统,应该对任何新思想保持开放,能够随时间流逝自我修正。受过程精神的鼓舞,过程主义哲学家们很自然地将自身看作对怀特海主义传统的增加和扩充,以新方式应用它,在必要之处修补它。哲学家们希望,通过应用和修正,过程哲学的传统将在21世纪保持活力,为人类生活提供意义,并且在实业家、教育家和政府中构建起公共原则。
二、从破除成见到建立沟通
怀特海主义传统下的过程哲学的目标是建设性的。对于一部分哲学家来说,基本的和至为重要的职责之一是破除错误的二元论和揭示错误的预设,它带有较强的解构色彩。古印度哲学家龙树(Nagarjuna)被刻画成这样一位哲学家:他写文章展现他人观点中的内在矛盾,但不提供建设性的可替代的选择,他的目标是帮助人们进入某种澄明境界——即对所处之“位”不执著。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是这种类型的哲学家。《申辩篇》所描绘的苏格拉底是这种人:他把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之处暴露出来,于是人们就会意识到他们立足于其上的概念基础压根儿就不牢靠。苏格拉底告诉我们,他的智慧在于他知道自己无知,因此他乐于求知。龙树和苏格拉底呈现了哲学的一种职能——破除成见。
从过程哲学的视角看,在21世纪的生活中破除成见仍然有重要意义。不但有必要帮助人们意识到他们的预设可能是错的,而且有必要揭露那些损害他人和自己的预设,破除错误的二元对立。我指的是,在错误的二元对立下,人们头脑中对立的、似乎不可调和的观念和价值使得他们相信,如果某一方获得肯定,另一方就必然被否定。然而,正是“二元对立是错误的”这个观念说明二元对立可以转换为互补性。哲学家可以从破除成见转向建立沟通。
过程哲学非常强调建立沟通。多年来过程主义哲学家一直在以下元素之间搭建各种沟通的桥梁:东方与西方、科学与心灵、佛教与基督教、美的智慧与科学的智慧、教育与创造性、生态学与经济学、物理学与生物学、心理学与生理学、天体物理学与神学、商业与伦理、事实与价值、思考与感觉、认知与情感、人类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对于众多的过程主义哲学家来说,最后两座桥梁格外重要,它们将其他桥梁包括在内。哲学家们相信,健康的21世纪需要建设他们所说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共同体。这些后现代主义共同体建立在现代性的精华之上——包括对理性、人人参与的民主、批判性思维、科学的重视;它摒除了现代性的糟粕——包括忽视生态要素、过分强调个人主义、拒斥传统、忽视艺术智慧对科学视野的补充、过分强调发展的西方模式。另外他们认为,这些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共同体也能吸收源自传统的精华——包括传统宗教和艺术的智慧。例如在中国,一个建设性的后现代中国应该建立在现代工业生活的精华之上,并且从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丰厚资源中汲取精华。
如果不同共同体都从自身的视角理解包容的可持续性所蕴含的意义,世界各地的人们所面临的文化困境必然会出现。问题在于,处于不同世界观中的人们在各自的世界观中都陷入同一种困境:他们被困在两种令人不满的生活选择之间,其中的任何一种生活选择都将导致暴力、贫穷、衰退、环境退化和社会生活崩溃的问题。我将这两种生活选择称为“无根的消费主义”和“无翼的传统主义”。
我使用的“无根的消费主义”和“无翼的传统主义”两词是从一条古代谚语中化用过来的。谚语说,父母所能给予孩子的最大礼物就是根和翼。根指的是扎根于传统和社会价值的智慧;翼指的是探险、开拓和对未来的开放心态。谚语将智者之识带给父母,但它尚未表达的含义是父母也需要根和翼。父母能给予孩子根和翼的最佳办法就是在生活中给自己根和翼,成为孩子的表率。
过程哲学家们立刻要补充的是,教育家也应带给人们根和翼。一个社会的文化氛围部分取决于家庭教育,部分取决于学校教育。从过程哲学的观点看,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单纯是为发展中的经济提供工作技术,它还为健康的生活提供智慧。当一个孩子在学校和家庭有机会获得“根”和“翼”,他(她)就非常有可能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成员、成为(包括工作同事在内的)他人的榜样。
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世界各地的教育中存在一个典型问题:重 “根”而轻“翼”,重重复而轻创造,重记忆而轻好奇。对“翼”的忽视阻碍了孩子的活力,孩子变成了只会死记硬背的考试机器而不是享受“思想探险”(怀特海主义的说法)之快乐的学习者。当今世界哲学的功能之一(如果它被介绍给成人甚至孩子的话)是帮助人们恢复理智探险的感觉。真正的可持续性共同体有“根”又有“翼”,理智探险的感觉会成为共同体“翼”的维度上的一部分。
“根”隐喻安全、稳定和平衡。当人们归属于健康的共同体、生活于令人愉快的环境中时,人们能体会到安全、稳定和平衡。当一个人处于一个促进“根”发展的共同体中时,他或她会以互助的精神给予和接纳他人。共同体可以是家庭、村庄、工厂、地区、民族团体、宗教和国家或其他联合体,也可以是地点。地点可以是舒适的自然或人为景观:乡村的山川河流,城市的公园商店。当这些共同体和地点合为一体,它们就构成人们所说的“家”。家是人生活的地方,家是人归属的社区,家是人的心灵之地。
“翼”隐喻探险、创造、开拓和希望。即使人们从与他人的稳定关系中受益,他们依然需要享受新奇、希望,未来不同于往昔的感觉。探险的需要不能替代对稳定性的要求。尤其是在经受考验时,人们渴望回归自己熟悉的、可预见的环境。但是对新奇、多样、差异的需求同样存在。如果不与时俱进,即使良好的关系也可能变得乏味。文化、文明和宗教也须与时俱进。最终,对创新的需求会同对秩序的要求一样强大有力。人们需要熟悉,但也需要惊奇;人们需要秩序,但也需要一些“混乱”。
21世纪对“根”和“翼”的需求格外重要,因为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困在现代工业生活导致的两种令人不满的选择中。第一种选择是无根的消费主义——生活的目的被简化为挣钱和占有更多的财产;第二种选择是无翼的传统主义——生活的目的被简化为紧紧抓住熟悉的、经过过去时间检验的东西,而对新机遇没有开放的态度。无根的消费主义体现在一些人身上,这些人始终在追求幸福的途中而从未到达终点,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不占有更多的财产,自己就不可能真正快乐。这些人愿意用外貌、财富和市场成就来衡量人生,因此忘掉了“根”的美德:同情与尊重。无翼的传统主义体现在另一些人身上,这些人害怕新事物、意外和任何看上去不熟悉的事物,因为他们紧抓着那些他们熟悉的事物不放。他们把“好的东西”和“传统的东西”相等价,把自己封闭起来,拒斥那些意外产生的新视野、新经验。无根的消费主义有翼无根;无翼的传统主义有根无翼。
无翼的传统主义有多种形式。有时它采取政治保守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们紧紧抓住某种政治哲学的教条,拒绝接受新思想。这些人在心中做出圈内和圈外的划分,把自己看作是圈内的。通常他们无法同那些圈外人进行有意义的讨论,因此他们无法进入审慎生活。作为一个美国公民,有时我通过这个视角观察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国会里两党既不能说服对方也不能同对方和解,因为他们被坚定追求团队团结和思想体系的不可动摇所蒙蔽。
在其他场合,无翼的传统主义采取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形式。这种原教旨主义是当代世界的一个显著问题,它是宗教内部和宗教之间的严重冲突的根源之一。宗教原教旨主义吸收传承下来的宗教教义和活动,并将其奉为神明,这样,这些教义和活动就成为新思维的障碍,当出现这些障碍时,宗教本身成为健康生活的障碍。
过程哲学提出,正如科学必须通过自我校正才能发展,宗教也必须以同样的自我批判精神进行自我校正,宗教原教旨主义正面临这个问题。健康的科学的明确特征是,愿意让自己的思想接受检验,如果它们被证明是错误的,允许进行修正。宗教人士在进行类似的自我校正时处于比科学家更有利的位置——在传统表现健康时,他们也有对传统的某些方面进行纠正的自由。他们需要了解发展中的传统是能够与时俱进的,这样他们能在传统的历史中加入新的篇章。
无翼的传统主义的停滞存在问题,但也可理解。许多宗教的原教旨主义者本身反对那些现代工业文明强加给他们的、成问题的世俗文化倾向。他们反对另一种令人不满的生活选择:无根的消费主义。
无根的消费主义完全不同于创造性的消费。创造性的消费是享受商品和服务,这些商品和服务是以对环境友好的方式生产和消费的,它们把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能生活得更安适,充实人的身心。创造性消费的对象是有益的食品、舒适的住房、迷人的服装、良好的保健和有趣的娱乐形式,令人满意的劳动和高品质的教育使得创造性消费成为可能。某些消费品对生存和正义是必需的,这里正义指分享他人的命运,也就是一个人的善使另一个人的善成为可能。世界上太多的人忍受着贫穷、疾病、失业、重役和无望,太多的人生活在不公平的环境中,这些都是悲剧。
无根的消费主义不同于创造性的消费,前者阻碍商品和服务的公平分享。无根的消费主义是一种文化氛围,当文化被诸如竞争、社会地位之类的市场驱动的价值所充斥时,当更加社会性的价值(例如分享他人的命运)被排斥时,无根的消费主义就产生了。无根的消费主义将炫耀的消费生活理想化或英雄化,在这种消费生活中一个人作为成功生活的典范被他人嫉妒。在这种观念下,如果一个人比他人占有更多的财产、在向上攀爬的阶梯上超过他人,他(或她)就“成功了”或“实现了”。因此,当消费主义盛行时,公平的观念被阻碍,某些人不得不居于底层,这样在塔尖上的人才能感到他们凌驾于他人之上。
究其根本,无根的消费主义远不止是炫耀性消费,它是一种使人获得自我认同的人生哲学:它告诉人们,年复一年地、无休无止地购买更多的消费品标志着这人已经功成名就;它教育人们,要根据消费驱动下的指标、金钱的拥有量、社会地位的高低、财产的多寡来判定人的魅力程度,并以此衡量自己的价值;它告诉人们,他们首先是消费者其次才是公民,其结果是他们的私有财产比公共利益更重要。无根的消费主义认为,挣钱比家庭更重要,挣钱的工作是唯一值得做的工作;生活是一场奔向物质成功的比赛,有人赢就必定有人输。在刚才的分析中,被消费主义消费掉的不只是物质性的商品和服务,消费掉的还有作为自我身份标记的地位符号。无须赘言,当此类价值主宰了社会,社会必将分崩离析。雄心勃勃比做个好人更重要;充满魅力比慈爱亲切更重要;物质上成功比做个好父母、好邻居、好朋友更重要。消费主义的社会代价是排他的个人主义、对家庭和社会的忽视、对金钱过分看重、身不由己的忙碌的生活方式以及把生活等同于消费而导致的“失衡感”。这就是为什么产生在中国的问题——没有消费主义是否可能——在美国也同样严峻。消费主义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创造性的和谐
无根的消费主义和无翼的传统主义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文化面貌呈现在不同人的身上,世界各地都需要一个创造性的选择以替代无根的消费主义和无翼的传统主义。我将这种选择称为创造性的和谐之路。我用“和谐”这个词来说明同他人和自然愉快相处而产生的稳定感和安全感;用“创造性”这个词来说明创造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既满足同他人和自然愉快相处,又对尚未出现的新事物保持开放。创造性的和谐既是社会性的,又是个人性的和主动的。说它是社会性的,意思是普遍的仁爱和分享他人命运的能力将人们凝聚成团队,创造性的和谐可以在团队中得以体现。说它是个人性的,意思是创造性的和谐可以在个人(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城市的还是乡村的,中国人还是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说它是主动的,意思是创造性的和谐是通过自主选择而不是通过外部强制出现于个人或共同体的生活中。创造性的和谐是自由的生活方式,它必然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如果它是外部强加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性的。
创造性的和谐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乡村以乡村的方式来表达创造性的和谐,城市用城市的方式来表达,小孩用小孩的方式来体会创造性的和谐,奶奶用奶奶的方式来体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和谐是更宏大的生活过程的一部分。从生物进化论那里我们了解到生命以简单的形态开始,然后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分化。从天体物理学那里我们了解到宇宙开始于有限的能量的无量纲点,有限的能量由此膨胀产生原子和分子、恒星和行星。看来宇宙更倾向于多样性而非单一性,创造性和谐的观念亦是如此。创造性和谐致力于与他者协调一致,但同时也为多样性和差异性欢欣鼓舞。相反地,创造性和谐会被同质性或整齐划一所扼杀,因此,创造性和谐可以理解为一种源于自然进化过程本身的人类生活方式,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这种生活方式对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是必需的,它参与到更强大的宇宙创造力本身中。
创造性和谐不同于停滞的和谐。停滞的和谐会存在于这样的社会或集团中:社会或集团紧抓本土习俗不放,以致于这些习俗变成对需要探险精神的年轻人的扼杀。这种停滞的和谐令人窒息,为了了解世界必须将其根除。另一方面,创造性和谐不以牺牲对未来的开放性为代价获得平衡。创造性和谐知道,即使是继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政治或宗教)也要与时俱进,人们能为自己的历史加入新的篇章。创造性的和谐是动态的和谐,它将探险意识、均衡意识、团体感和对新机遇的开放感相结合。创造性的和谐有根有翼,因此,创造性的和谐有助于抵消当今人类面临的两类谬误:错误定位的创造性的谬误;错误定位的安全感的谬误。
错误定位的创造性的谬误承认人类求新的需要,并把这种需要导入对绝对的物质主义和自我中心的关注中,如此一来忽略了真相——人类并不需要占有太多,有时可能会为其所累。这是一个在许多富裕国家存在的问题。这些国家的人民成为他们财产的奴隶,他们失去了创造性节俭的能力——学会享受更简单、更自然的乐趣。错误定位的安全感的谬误承认人类对共同体和传统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引导进对继承下来的思想方式(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宗教方面的)的盲目迷恋,如此一来把新思想排除在外。这是一个在宗教或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的社会里存在的问题。这些国家的人民成为安全感的奴隶,总担心如果他们不尊重权威有可能出事。这两个谬误都存在问题,因为它们没有给人类生活带来幸福。人类生活需要寻找一条道路,即实现人类对共同体的需要和对传统的尊重又保障人类对探险和求新精神的需要,这就是对创造性和谐的需要。
创造性和谐是一种充满爱心的、生态上敏感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把对地球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尊重结为一体。创造性和谐是友好的、富于创造性的、有同情心的和生态上明智的生活方式的自然表达。例如,骑自行车和走路可以成为这种生活方式的显现,在工作中尊重他人、孝顺父母和长辈也可以成为这种生活方式的显现。一个人可以以创造性和谐的精神来种庄稼,也可以用这种精神来做生意。创造性和谐与其说是一条特定的、人必须践行其上的道路,不如说是一种行走方式,这种行走方式能容纳许多不同的道路,创造性和谐能够被个人、共同体、文化和国家所表达。
创造性和谐不是任何一种文化或宗教的财产。道教徒、佛教徒和基督徒可以从各自的传统出发实现创造性和谐;非宗教人士也能实现创造性和谐。非洲人会有非洲人的表达方式,北美人会有北美人的表达方式。每种文化有其特有的传统,每种传统都能帮助人们进入这种表达方式中。创造性和谐就像道家的道,有多种表达,而且永不会枯竭。尽管事实上创造性和谐是多文化的,但是在让世界接纳创造性和谐的使命中,中国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因为和谐在中国儒道释的文化传统中一直是中心主题。实事求是地说,中国人在和谐生活上更胜他人一筹。任何文化都无法实现其最高理想,中国在过去的一百多年历史中饱受战争和暴力之苦,但事实上中国所秉持的观念值得与世界分享,值得在日常生活中发扬光大。现在中国人将这些思想奉为国宝,以此方式来理解这些传统是正确的。这些文化传统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这些观念也体现于当下的生活方式中。在中国语境下发展过程哲学可能是展现历史的文化财富如何成为未来机遇的一种方法。
[责任编辑 李小娟付洪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