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高专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

来源 :科技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musi1314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境微生物学是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围绕专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培养而设立的必修课程。笔者结合课程特点及自身的教学经历,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课程评价进行了介绍,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高专 环境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73-01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具有职业理想、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技能,面向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环境卫生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噪声等污染的监测与治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学习,学生需达到水质检测工中级工或污水处理工中级工的要求,其核心课程之一就是环境微生物学。
  1 教学目标
  通过企业调研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确立了该专业职业岗位群。在职业岗位群中,环境分析工、环境监测工、污水处理工的核心课程之一就是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应该围绕“核心职业能力”进行,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相关知识,能识别环境中微生物种类,能分离和培养微生物,掌握环境微生物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微生物监测技术与污染控制、微生物治理技术等核心能力,并能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具备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取及组织实施应坚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紧紧围绕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按照近期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发展“迁移可用”的原则,结合实际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科学构建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一致,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有利于学生零距离就业。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旨在阐明如何在环境工程系统的运转中,利用微生物的巨大潜力,对污染物进行降解与转化,控制和消除环境污染。结合本专业后续课程需要,以及学生获取职业技能证书的需要,突出在环境治理工程中与微生物相关的实用内容。
  该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内容由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两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教学课时30学时,内容为三部分:微生物的基础;环境中微生物的监测;微生物在环境污染中尤其是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实际操作学时18学时,主要实验项目有: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培养基的配置及灭菌;微生物纯种分离、培养和细菌总数的测定。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按照提出工作任务、分析讨论、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的程序组织实施,便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方法及手段
  环境微生物学涉及的知识点多、学科门类多,具有较强的广度与深度,其研究对象是微生物,一般人们看不见、摸不着,是微观的、抽象的,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学习兴趣不浓。另外在目前注册入学招生的形势下,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觉性较差。针对专业岗位群特点、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启发性教育和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1 采用专题讨论
  对与环境工程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内容的教学,如丝状细菌、污泥膨胀等,可采用专题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并整理成文,课中积极发言,课后认真总结,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3.2 互动式教学法
  教师在课前准备教案和讲稿时,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思考和分析的兴奋点,课中鼓励学生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课后布置思考题,促进学生对课堂上所学内容的消化和理解,征求学生对老师讲课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教学效果。
  3.3 进行现场教学
  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其工程特色和实践性。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法。在讲解微生物治理水污染时,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际生产场所,如到扬州汤汪污水处理厂、六圩污水处理厂等单位进行实地观摩。为了提高观摩效果,让学生能结合实际在单位有步骤的参观学习,教师可事先结合实习单位进行现场备课,编写详细的参观实习任务书和指导书,对实习的各个环节提出详细的要求,并告诉学生每个环节应注意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操作,让学生有目的性地、有针对性地参观学习。另外在现场邀请实习单位的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为学生进行现场讲解,其内容都是工程实践中常见的具体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学生听起来特别认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4 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操作在本课程教学中占很大比重,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此实验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采取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大胆探索,教师积极引导、注重启发的实验教学模式。
  3.5 多媒体与网络资源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文字、图像、动画等素材有机地组织起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灵活地把教学内容以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方便教师讲解,利于学生理解,使学生更直接、直观地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充分利用世界大学城等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4 课程评价
  课程考核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教与学的指挥棒。为了更好地检验教学效果,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参照岗位职业标准,课程评价采用综合评价方式,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占60%)和终结性考核(占40%)组成。注重过程考核并制定考核标准可加强对学生平时的监管,促进学生从“依耐性学习”向“自觉性学习”转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终结性考核采取开卷考试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点。
  5 结语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掌握环境治理工程中与微生物相关知识是毕业生从事专业技术岗位必备的基本要求。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以致用是每个任课教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束琴霞.浅谈高职《环境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J].广西轻工业,2011(10):139.
  [2] 郝卓莉.基于工作过程的《环境微生物》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1(25):246-247.
  [3] 王虹,谢占玲,李德英.环境微生物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3(19):255-256.
其他文献
分析了短文写作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英语短文写作部分缺乏系统指导,是英文写作成为很多学生英语学习的弱项的原因,提出了从短文写
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巨著《墨子》以及现代体育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指出尽管跨越时空,二者之间依然存在很多相通之处,值得探讨。
分析了和谐社会的内含,探讨了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人际信任走向的特点。
我国加入WTO为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国际贸易"绿色化"趋势也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和挑战,那就是绿色壁垒.这个名
以人类技术进步的历史为基础,从教育的技术化、技术性以及技术价值三方面对教育的技术性进行了探讨,认为技术已内化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技术的价值是通过教育价值的实现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