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涉及个人隐私、国家机密、人事变动、夫妻生活方面的敏感提问。这些提问,既难于回答,若粗暴拒绝,又会失礼于别人,可谓“答亦忧,不答亦忧”。如何根据既不泄密,又不失礼的原则,沉着机智地回答好这些提问呢?
一法:以假代真
1984年2月9日,莫斯科呈现异象——电台播放古典乐曲,国际部长乌斯季诺夫暂缓赴印度访问,苏共最高领导人安德罗波夫的儿子被从瑞典召回……这一切,使敏感的西方人士怀疑是安德罗波夫死了。当夜在美国国务院举行的宴会上,美国高级官员纷纷向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探问安德罗波夫已故的传闻是否属实。多勃雷宁不动声色回答:“如果他已死了,我会在这里吗?”接着又摆事实说:“前不久,我回莫斯科述职时曾谒见安德罗波夫,他精神甚佳,就是有点感冒,但仍照常办公。我看不要再谈这个问题,不然,他好好地都会被气死的。”其实,安德罗波夫在头一天就已病故,只是克里姆林宫仍在安排权力转移,故密而不宣。这么重大的一个问题,竟被多勃雷宁“以假代真”地掩饰过去了。
二法:巧转话题
当你遇到敏感的问题时,如果不想从正面回答,就要转移话题巧妙地应答。一是顺着问话往相连的问题上转。日本著名电影演员中野良子到上海进行艺术活动时,有人问这位三十五岁还未结婚的电影艺术家准备什么时候结婚?中野良子十分友好而机智地回答说:“如果我结婚,就到中国来度蜜月。”这一回答既爽朗又巧妙,把“何时结婚”的问题转成了“在何地度蜜月”的问题,既避开了自己不想公开的问题。又是巧妙地把话转向相反的问题。春秋时期齐宣王想效法齐恒、晋文称霸于诸侯,谋取霸权,便问孟子:“齐恒公和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子以“仲尼之徒主张王道,反对霸道,我没听说过这件事”为理由对齐宣王所提之问作了侧面回避,接着话题一转说:“如果一定要我说,那么就说说王道吧。”顺势给齐宣王上了一课。
三法:谈笑风生
就是用谈笑的形式来发议论,把一些严肃的问题融汇在笑语中,从而达到在笑声中纯化提问者的心理敏感度和掩饰自己内心秘密的目的。在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记者招待会上李鹏、田纪云、姚依林副总理答记者问。李鹏居中就坐,有个记者问道:“这个顺序和座次是否与总理人选有关?”李鹏同志笑脸相迎地接过这极其敏感的话头答道:“这不是总理的位置。”一语引来众笑。接着又边笑边说:“我今天之所以坐在这里,是我们三个人事先商量好由我首先回答问题。”全场笑声四起。李鹏同志从容自如、谈笑风生的回答,既指出了记者猜测毫无根据,又使会场充满了生气。
四法:以问治问
本来是被问人的事,但有时答者为了不泄露自己的秘密,可采取反提问的办法来控制对方的问话,达到以问致答的目的。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里任要职。一天,一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看,低声问:“你能保密吗?”那位朋友答道:“当然能。”罗斯福微笑着说:“那么,我也能。”罗斯福在这里跳出问者的问话另行发问,进而达到了“以问治问”的目的。
五法:义正辞严
在社交场合特别是在外交活动中,当对方的问话涉及到一些敏感的问题时,答者即应敏捷地义正辞严地作答。1980年秋,邓小平在北京接受了驰名西方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采访。当谈到对毛主席看法问题时,法拉奇问道:“中国人民在讲到‘四人帮’时,把很多错误都归咎于‘四人帮’。说的是‘四人帮’,但他们却伸出的是五个手指?”邓小平敏锐感到,问者是想借“中国人”之口,把毛主席同‘四人帮’混为一谈。于是答道:“毛主席的错误同林彪、‘四人帮’的问题的性质是不同的。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六法:委婉含蓄
有人向黄宗英提出了“是否再嫁”的问题。这对年近花甲的著名影星和作家黄宗英来讲,是一个十分敏感且又属于“隐私”的问题。黄宗英答道:“我已经嫁给了大海,就不能再嫁给小河了,要嫁就要嫁给汪洋。”这样,既释了问者之疑,又显得十分得体。
七法:佯装听误
有时被问者用佯装“听错了话”进行回答,也是有效方法之一。某市干部A找公安局从事保密工作的B同志说:“据说全市明晚戒严捕罪犯,是吗?”B同志心里一震,马上佯装听误地反问道:“什么?你说我泄露了秘密!?”接着又申辩道:“公安部门的事,我是从来不乱讲的,你可别错怪了人!”A同志看B同志“一本正经”的样子,于是就将错就错地把问话掩饰起来,拉起了其他话题。
八法:避而不答
有位外国电台记者,问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可否解释一下相对论与现代空间时代的关系?”话一出口泰勒立即瞪大了眼睛:“我怎么能解释呢?爱因斯坦用了十三年时间才确定了这个公式。”言下之意,可敬的记者,你提的问题太外行了。
九法:含糊其辞
某县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将甲乙两乡合并为镇,一时干部、群众围绕谁当党委书记的事情猜开了谜。一些人找县委组织部打听,组织部长回答说:“如果本地有合适的对象,就发动群众在本地选,并且欢迎你多向组织推荐人选。”问者听了自知没趣,便主动岔开话题。这位部长“含糊其辞”的回答,既顾全了问者“面子”,又保住了人事秘密,可谓两全其美。
十法:寓庄于谐
美国一青年,拿着乐谱手稿去见著名作曲家罗西尼,并当面演奏起来。罗西尼边听边脱帽,年轻人问:“是不是屋里太热了?”罗西尼说:“不!我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一见熟人就脱帽。在你的曲子里,我碰的熟人太多了,所以不得不频频脱帽!”罗西尼明明知道青年人抄袭了别人的作品,但不明说,而是用“碰到熟人太多”来表达“你的稿子是抄袭别人的”真意,加上脱帽动作的配合,从而产生了诙谐的效果。
一法:以假代真
1984年2月9日,莫斯科呈现异象——电台播放古典乐曲,国际部长乌斯季诺夫暂缓赴印度访问,苏共最高领导人安德罗波夫的儿子被从瑞典召回……这一切,使敏感的西方人士怀疑是安德罗波夫死了。当夜在美国国务院举行的宴会上,美国高级官员纷纷向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探问安德罗波夫已故的传闻是否属实。多勃雷宁不动声色回答:“如果他已死了,我会在这里吗?”接着又摆事实说:“前不久,我回莫斯科述职时曾谒见安德罗波夫,他精神甚佳,就是有点感冒,但仍照常办公。我看不要再谈这个问题,不然,他好好地都会被气死的。”其实,安德罗波夫在头一天就已病故,只是克里姆林宫仍在安排权力转移,故密而不宣。这么重大的一个问题,竟被多勃雷宁“以假代真”地掩饰过去了。
二法:巧转话题
当你遇到敏感的问题时,如果不想从正面回答,就要转移话题巧妙地应答。一是顺着问话往相连的问题上转。日本著名电影演员中野良子到上海进行艺术活动时,有人问这位三十五岁还未结婚的电影艺术家准备什么时候结婚?中野良子十分友好而机智地回答说:“如果我结婚,就到中国来度蜜月。”这一回答既爽朗又巧妙,把“何时结婚”的问题转成了“在何地度蜜月”的问题,既避开了自己不想公开的问题。又是巧妙地把话转向相反的问题。春秋时期齐宣王想效法齐恒、晋文称霸于诸侯,谋取霸权,便问孟子:“齐恒公和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子以“仲尼之徒主张王道,反对霸道,我没听说过这件事”为理由对齐宣王所提之问作了侧面回避,接着话题一转说:“如果一定要我说,那么就说说王道吧。”顺势给齐宣王上了一课。
三法:谈笑风生
就是用谈笑的形式来发议论,把一些严肃的问题融汇在笑语中,从而达到在笑声中纯化提问者的心理敏感度和掩饰自己内心秘密的目的。在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记者招待会上李鹏、田纪云、姚依林副总理答记者问。李鹏居中就坐,有个记者问道:“这个顺序和座次是否与总理人选有关?”李鹏同志笑脸相迎地接过这极其敏感的话头答道:“这不是总理的位置。”一语引来众笑。接着又边笑边说:“我今天之所以坐在这里,是我们三个人事先商量好由我首先回答问题。”全场笑声四起。李鹏同志从容自如、谈笑风生的回答,既指出了记者猜测毫无根据,又使会场充满了生气。
四法:以问治问
本来是被问人的事,但有时答者为了不泄露自己的秘密,可采取反提问的办法来控制对方的问话,达到以问致答的目的。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里任要职。一天,一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看,低声问:“你能保密吗?”那位朋友答道:“当然能。”罗斯福微笑着说:“那么,我也能。”罗斯福在这里跳出问者的问话另行发问,进而达到了“以问治问”的目的。
五法:义正辞严
在社交场合特别是在外交活动中,当对方的问话涉及到一些敏感的问题时,答者即应敏捷地义正辞严地作答。1980年秋,邓小平在北京接受了驰名西方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采访。当谈到对毛主席看法问题时,法拉奇问道:“中国人民在讲到‘四人帮’时,把很多错误都归咎于‘四人帮’。说的是‘四人帮’,但他们却伸出的是五个手指?”邓小平敏锐感到,问者是想借“中国人”之口,把毛主席同‘四人帮’混为一谈。于是答道:“毛主席的错误同林彪、‘四人帮’的问题的性质是不同的。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六法:委婉含蓄
有人向黄宗英提出了“是否再嫁”的问题。这对年近花甲的著名影星和作家黄宗英来讲,是一个十分敏感且又属于“隐私”的问题。黄宗英答道:“我已经嫁给了大海,就不能再嫁给小河了,要嫁就要嫁给汪洋。”这样,既释了问者之疑,又显得十分得体。
七法:佯装听误
有时被问者用佯装“听错了话”进行回答,也是有效方法之一。某市干部A找公安局从事保密工作的B同志说:“据说全市明晚戒严捕罪犯,是吗?”B同志心里一震,马上佯装听误地反问道:“什么?你说我泄露了秘密!?”接着又申辩道:“公安部门的事,我是从来不乱讲的,你可别错怪了人!”A同志看B同志“一本正经”的样子,于是就将错就错地把问话掩饰起来,拉起了其他话题。
八法:避而不答
有位外国电台记者,问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可否解释一下相对论与现代空间时代的关系?”话一出口泰勒立即瞪大了眼睛:“我怎么能解释呢?爱因斯坦用了十三年时间才确定了这个公式。”言下之意,可敬的记者,你提的问题太外行了。
九法:含糊其辞
某县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将甲乙两乡合并为镇,一时干部、群众围绕谁当党委书记的事情猜开了谜。一些人找县委组织部打听,组织部长回答说:“如果本地有合适的对象,就发动群众在本地选,并且欢迎你多向组织推荐人选。”问者听了自知没趣,便主动岔开话题。这位部长“含糊其辞”的回答,既顾全了问者“面子”,又保住了人事秘密,可谓两全其美。
十法:寓庄于谐
美国一青年,拿着乐谱手稿去见著名作曲家罗西尼,并当面演奏起来。罗西尼边听边脱帽,年轻人问:“是不是屋里太热了?”罗西尼说:“不!我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一见熟人就脱帽。在你的曲子里,我碰的熟人太多了,所以不得不频频脱帽!”罗西尼明明知道青年人抄袭了别人的作品,但不明说,而是用“碰到熟人太多”来表达“你的稿子是抄袭别人的”真意,加上脱帽动作的配合,从而产生了诙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