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观念生成及其嬗变

来源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spor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字的后起并不代表“诗”这种文体的后起.在“诗”字出现之前,已存在“诗”.由“诗”之文体到“诗”字的出现并用以指称“诗”之文体,经历颇长的时间.对“诗”的把握应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诗”字出现之前“诗”文体的存在状况,且称为“诗Ⅰ”;二是“诗”字出现之后并用以指称“诗”之文体的状况,为“诗Ⅱ”.“诗言志”说的提出虽然当以“诗”字出现为前提,但“诗言志”之观念显然早于“诗”字出现.“诗Ⅰ”阶段的“诗”大都伴随祭祀仪式,是一定祭仪的产物,其中的“志”主要呈现公共的、群体性的特质.当然,早期的“诗”确实存在个体性、私人化情感,不过这种个体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为群体的性质.随着“诗”字的出现,不仅促使“诗Ⅱ”阶段的到来,也使“诗言志”的内涵发生新的变化.“诗”字的出现是与《诗经》联系在一起的,“诗Ⅱ”阶段的“诗言志”主要体现为献诗陈志、赋诗言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它们与《诗经》紧密相关.当然,“诗言志”还存在其他一些说法.整体言之,“诗言志”的内涵是不断发展、演变的,不同时期的“诗”有着不同的“志”.
其他文献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和难点.浙江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突破口与主攻点是“提低扩中”,可从五个方面重点着力:深入推进“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改革;促进民营企业向“共富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美丽乡村向“共富乡村”的迭代升级;打造共同富裕文化与人文场景;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生活适应教育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年间在美国中等教育领域出现的教育改革运动,“伊利诺伊中等学校课程计划”是生活适应教育运动树立的州典型.课程改革重视基础调查,提倡社会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强调学校和社区合作,开设以问题为中心的“共同学习”课程,注重加强中学与大学之间的联系,着力培养青少年有效生活的态度、能力和习惯,体现了实用主义、社会效率和社会重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