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而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却有意无意地以教师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写不出个性鲜明的作文自然不足为怪。新课程背景下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习作时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如何实现这种转变?我认为具体应做好以下三点:重视方法指导与习作感悟相结合;习作的结果评价和习作的发展过程评价相结合;教师单向性讲评与多元民主开放性习作评改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天地才会春色满园,生机盎然!
关键词:作文教学 感悟 个性 互动 发展
当前,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不尽如人意常慨叹不已:有些题材陈旧,缺乏新意;有些抄袭例文,生搬硬套;有些假话成篇,脱离实际;而能倾吐心声抒写真情的文章少之又少。反过来,学生对作文也兴趣索然,甚至讨厌害怕。于是,老师们常常认为:现在的学生缺少“写作细胞”,思维僵化,缺乏个性,作文难教啊!究其原因,我认为重要的是我们老师没有打开学生的生活空间与思维天地,没有触及学生生活中的情绪与需要,更没有让学生从写作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与情绪体验,无形之中让学生在作文的泥淖中挣扎着。
那么,我们该怎样帮助高中生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用心去阅读生活,从而从内心世界里流淌出有灵性活力的欢歌呢?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以学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凸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要还学生以应有的主体权利,尽可能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显然,作文教学应张扬学生写作个性,关注学生主体发展。而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却有意无意地以教师自我为中心,只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评价学生的作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写不出个性鲜明的作文自然不足为怪。新课程背景下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习作时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如何实现这种转变?我认为应当做好以下三点:
一.重视方法指导与习作感悟相结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写好作文,自然离不开教师适时的方法指导。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作文是学生写的,学生缺少体验感悟,方法再多、再妙也是徒然。因而如果我们过分地注重方法指导,将文章的“开头——过程——结尾”用什么样的方法写,怎样写,都一一讲述得具体透彻,甚至将整节课时间都用于指导上,往往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我曾就如何写好作文的开头作了专题指导,介绍了诗词名句的引用入题、排比比喻的铺陈式入题等多种优化开头的方法,并用具体示例进行了说明,本以为会取得不错的效果,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写作时学生确实加以了运用,但有些引用与话题毫无联系,而且开头似乎是千篇一律,千姿百态、万家争鸣的景象几乎成了空中楼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而要张扬学生的写作个性,我们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习作感悟。正如叶圣陶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那么如何培养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毕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才能让学生的心灵、思想说话,才能让他们借助于习作描绘出心灵发展的轨迹,真正展现出个性的风采。其次要精心设计好话题,身边小事、社会热点、故事传说、精美时文等都可作为选择的话题,但话题必须要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深刻得去感悟。再次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不可否认,对与同一个话题的认识,有些同学比较深刻,有些同学则比较肤浅。写作前,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介绍自己的写作思路,讨论其他同学的构思方法,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进而激发起学生的个性表现欲。需要注意的是,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一个民主的对话者,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定论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起他们参与讨论的热情。最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吐露心声,写出真实的感悟。常言道:言为心声。可事实上,有些同学作文时却不吐露心声,他们迫于老师的权威性见解,常常否定内心真实的感悟,而通过胡编乱造、虚构故事来曲意迎合教师的喜好,结果人云亦云,个性全无。因而教师一定要多方引导,积极鼓励学生写出真实的 感悟,即使学生的感悟显得稚嫩可笑,也不要横加指责,毕竟让学生保持一份写作的热情,还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给学生一个摸索的过程,这对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是大有益处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激活学生作文的兴趣与热情,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富有灵魂的生活之歌与生命之歌的抒发呢?
1. 巧用课文中的情境,帮助学生构筑丰润牢固的写作精神家园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语文课堂中要注重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因为在感悟体验中能唤醒激活学生的记忆、联想与想象。优美散文《荷塘月色》静美中萦绕着的淡淡喜悦和哀愁,《我与地坛》对苦难的深沉的体验,主人公在苦难中的涅槃,无一不对学生产生震撼的力量;李白的飘逸洒脱,苏轼的豁达旷放,李清照的凄婉哀绝都呈现出直锲人心的憾人魅力。如果我们的老师把握住了语文课堂,就会让它成为我们学生情感家园里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学习诗歌《虞美人》,不妨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抒情主人公李煜,发挥想象,体会登楼眺望,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国破家亡之愁,似一江春水滚滚东流,真实而深沉;学习散文《河塘夜色》,不妨先找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在一个类似河塘的地方坐一坐走一走,即使没有这样一个河塘,月下静坐任思绪飘飞,不也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心理体验吗?
2. 利用影视文化中的情境,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生活的空间
影视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是当今世界最富魅力的综合艺术,借鉴影视文化艺术为学生作文服务,可以使学生用较为独特的感知方式和审美眼光去发掘生活,使才情性灵得到释放,写出较有深度和广度的作文。
教师可以抓住影片中最能引起学生共鸣、使之产生强烈震撼力的情节和镜头进行艺术感染和熏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譬如近段时间学生最喜欢追韩剧,韩剧是典型的情感剧,俊男靓女们在唯美的爱情中爱得死去回来,一波数折,情节起伏跌宕,让青少年学生欲罢不能。一味地堵,不仅不起作用,只能加深学生的反感和代沟。有一段时间,我在学生的周记中读到学生们正沉迷在韩剧《天国的阶梯》中时,我赶紧上网看了一遍,发现这是一部浓缩了人性中真善美的片子,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此片围绕四个青年男女的爱情展开,以“让对方幸福”为情感线索,车诚俊冲破重重阻力要与心爱的女孩子韩静书结为伉俪,韩泰华用牺牲自己的生命成全韩静书的幸福,这过程确实让人感动得泪不自禁。我剪辑结尾在课堂上放映。结尾是一组长镜头画面:车诚俊挽着韩静书伫立在韩泰华获奖的画作《天国的阶梯》前,静书用泰华捐献的眼角膜凝视着这幅画和心爱的人诚俊的脸,希望泰华哥画作得奖和亲眼看到心爱的人的脸这两个理想都实现了,她觉得生命再无遗憾,请求诚俊牵着她的手向海边走去。海在潮起潮涌,如烟似雾,苍苍茫茫;天空灰蒙蒙,又似飘来一片美丽的云彩,泰华已在天国,“在天国等我,静书!”画外音响起,那忧伤凄美又深情的乐曲,渐渐响起又飘远,让人沉浸在淡淡的忧郁和哀愁的画面之中。对爱情的极度执著,真善美淋漓尽致的展示,车诚俊、韩泰华和韩静书三人闪光的灵魂让我们感动得泣不成声,死并不可怕,只要心里有爱,只要能让心爱的人幸福就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天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会相遇么?这种画面情感丰富,意蕴深沉,玄妙空灵,对写作很有教益,教给我们用富有想象力的画面构造组织,教给我们怎样用画面来表情达意。这时让学生用激发的情感通过想象在心底构造需要的画面,再用语言去描摹它,学生很容易入情入境地写出有色彩、构图和灵魂的文章。韩剧之所以大受青年学生欢迎,不仅仅是因为画面唯美、人物靓力英俊,更主要是演员们逼真地将爱情理想宣扬到了极致的状态,这种人心深处的向往,最能引起情窦初开的学生们的共鸣。教师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动情点,引导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能识善恶、辨美丑、分真伪,摒弃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恶习,促使思想感情内化,写出有素养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文章来。正如法国著名哲学家狄德罗说:“只有情感,而且只有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
作文教学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淘金的过程。在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构筑学生写作的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金子越来越多,越来越亮。
二.习作的结果评价和习作的发展过程评价相结合
我们的教师往往从学生习作的内容是否充实、中心是否明确、语言是否流畅优美、结构是否完整、条理是否清晰这些结果性的指标来综合评判学生习作的优劣。作为考场作文,这毋庸置疑。但如果作为日常习作训练,却容易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提出过高的要求,对于那些不会写或写的不好的学生只会挫伤他们的习作自信心,使他们对作文产生一种畏惧甚至厌恶的情绪,进而将习作变成纯粹意义上的应付式或应试式。这样也就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张扬学生的习作个性了。
习作,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中写作”。如果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又怎能写出优秀的作文?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习作的发展过程:首先教师要预设好不同学生的达成目标。全班几十名学生,其写作能力是不相同的,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尺度来衡量,武断地判定一次习作几篇为优,几篇为良,几篇为差;而应针对不同的个体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多通过纵向比较来判定一个学生习作的发展状况。例如张君习作水平一般,每次与优生的作文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横向比较成绩只能判定为“中”。我们能说张君的作文水平没有进步吗?不能,我们应纵向比较他每次的细致情况,如果说他的叙事已由先前的含糊不清变得条理分明了,他已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实感悟了,我们就应认为他有进步,就应判定他为“优”。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位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得到发展。其次教师要注意挖掘习作过程中的“个性”、“亮点”。无论多差的习作,只要我们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品评,总是能发现其中的一两个亮点。对于习作中的亮点,我们不要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如“这个词真传神,将人物的动作写活了”、“简短的几句话,就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逼真的图画,妙!”、“你的语言进步真快”、“结尾收结有力,真棒!”等等,也许它们会是一场及时雨,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学生辛勤劳作的成果,得到了教师的赞赏,自然会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更高的要求投入到新的习作中去。再者教师要灵活多变地进行针对性训练。学生的习作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普遍性问题,诸如材料陈旧、语言乏味等等,针对这些共性问题,我们可以灵活多变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比如,为了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注意从时代中撷取写作素材,我播放了一段刘翔刻苦训练和雅典奥运会勇夺110米栏金牌的录象,然后让学生讨论,刘翔这个事例在作文中可以用来表现哪些话题。通过讨论,大家发现同一个事例可以用来表现“惊喜”“超越”“挑战自我”“起点”等话题。这就启发学生,原来我们日常习作的话题,是可以从时代中选取鲜活的素材的,而不必“老生常谈”。再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可以采用仿写、对对联等多种灵活的形式,通过举行别开生面的竞赛活动(老师当观众,学生当评委,自主评判),来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发展氛围,让我们的语言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提高。
三.教师单向性讲评与多元民主开放性习作评改相结合
评改作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写作的优势与不足,继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由教师进行单向性的作文评改。由于批阅的时间短,批改的任务重,教师容易以自身主观标准去评价作文,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进而导致评价落差大,使部分学生的写作热情受到打击。
科学的作文评价体系是互动的,双方的。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把自己放在评改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地位上,提供最好的信息反馈,进一步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以帮助他们找到办法来到达写作目标。《语文评价标准》明确要求:“让学生学会评价与修改自己的作文。”“要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因而,我们应改变传统的单向性习作评改的做法,积极探讨多元的民主开放性习作评改的方法,使作文评改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所谓“多元民主开放性习作评改”就是既强调教师参与习作评改,也强调学生参与习作评改,形成三种互动的习作评改方式:师生评改、生生间评改及学生自我评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习作评改中来,促使学生就自己的习作有更深刻更主动的反思,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在写作上不断取长补短,获取进步。
总之,作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自觉地用自己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他们眼中及内心那丰富多彩的世界。柏拉图说过,人的本质是精神的,而精神的本质是理性,理性的本质则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和发现。如果我们能用丰富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科学发展的作文评价模式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开发学生的精神资源,带着激情,踏着理性,相信中学生作文的天地将会满园春色万紫千红争奇斗艳!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黎奇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作文教学 感悟 个性 互动 发展
当前,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不尽如人意常慨叹不已:有些题材陈旧,缺乏新意;有些抄袭例文,生搬硬套;有些假话成篇,脱离实际;而能倾吐心声抒写真情的文章少之又少。反过来,学生对作文也兴趣索然,甚至讨厌害怕。于是,老师们常常认为:现在的学生缺少“写作细胞”,思维僵化,缺乏个性,作文难教啊!究其原因,我认为重要的是我们老师没有打开学生的生活空间与思维天地,没有触及学生生活中的情绪与需要,更没有让学生从写作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与情绪体验,无形之中让学生在作文的泥淖中挣扎着。
那么,我们该怎样帮助高中生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用心去阅读生活,从而从内心世界里流淌出有灵性活力的欢歌呢?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以学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凸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要还学生以应有的主体权利,尽可能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显然,作文教学应张扬学生写作个性,关注学生主体发展。而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却有意无意地以教师自我为中心,只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评价学生的作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写不出个性鲜明的作文自然不足为怪。新课程背景下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习作时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如何实现这种转变?我认为应当做好以下三点:
一.重视方法指导与习作感悟相结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写好作文,自然离不开教师适时的方法指导。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作文是学生写的,学生缺少体验感悟,方法再多、再妙也是徒然。因而如果我们过分地注重方法指导,将文章的“开头——过程——结尾”用什么样的方法写,怎样写,都一一讲述得具体透彻,甚至将整节课时间都用于指导上,往往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我曾就如何写好作文的开头作了专题指导,介绍了诗词名句的引用入题、排比比喻的铺陈式入题等多种优化开头的方法,并用具体示例进行了说明,本以为会取得不错的效果,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写作时学生确实加以了运用,但有些引用与话题毫无联系,而且开头似乎是千篇一律,千姿百态、万家争鸣的景象几乎成了空中楼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而要张扬学生的写作个性,我们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习作感悟。正如叶圣陶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那么如何培养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毕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才能让学生的心灵、思想说话,才能让他们借助于习作描绘出心灵发展的轨迹,真正展现出个性的风采。其次要精心设计好话题,身边小事、社会热点、故事传说、精美时文等都可作为选择的话题,但话题必须要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深刻得去感悟。再次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不可否认,对与同一个话题的认识,有些同学比较深刻,有些同学则比较肤浅。写作前,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介绍自己的写作思路,讨论其他同学的构思方法,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进而激发起学生的个性表现欲。需要注意的是,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一个民主的对话者,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定论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起他们参与讨论的热情。最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吐露心声,写出真实的感悟。常言道:言为心声。可事实上,有些同学作文时却不吐露心声,他们迫于老师的权威性见解,常常否定内心真实的感悟,而通过胡编乱造、虚构故事来曲意迎合教师的喜好,结果人云亦云,个性全无。因而教师一定要多方引导,积极鼓励学生写出真实的 感悟,即使学生的感悟显得稚嫩可笑,也不要横加指责,毕竟让学生保持一份写作的热情,还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给学生一个摸索的过程,这对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是大有益处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激活学生作文的兴趣与热情,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富有灵魂的生活之歌与生命之歌的抒发呢?
1. 巧用课文中的情境,帮助学生构筑丰润牢固的写作精神家园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语文课堂中要注重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因为在感悟体验中能唤醒激活学生的记忆、联想与想象。优美散文《荷塘月色》静美中萦绕着的淡淡喜悦和哀愁,《我与地坛》对苦难的深沉的体验,主人公在苦难中的涅槃,无一不对学生产生震撼的力量;李白的飘逸洒脱,苏轼的豁达旷放,李清照的凄婉哀绝都呈现出直锲人心的憾人魅力。如果我们的老师把握住了语文课堂,就会让它成为我们学生情感家园里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学习诗歌《虞美人》,不妨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抒情主人公李煜,发挥想象,体会登楼眺望,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国破家亡之愁,似一江春水滚滚东流,真实而深沉;学习散文《河塘夜色》,不妨先找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在一个类似河塘的地方坐一坐走一走,即使没有这样一个河塘,月下静坐任思绪飘飞,不也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心理体验吗?
2. 利用影视文化中的情境,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生活的空间
影视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是当今世界最富魅力的综合艺术,借鉴影视文化艺术为学生作文服务,可以使学生用较为独特的感知方式和审美眼光去发掘生活,使才情性灵得到释放,写出较有深度和广度的作文。
教师可以抓住影片中最能引起学生共鸣、使之产生强烈震撼力的情节和镜头进行艺术感染和熏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譬如近段时间学生最喜欢追韩剧,韩剧是典型的情感剧,俊男靓女们在唯美的爱情中爱得死去回来,一波数折,情节起伏跌宕,让青少年学生欲罢不能。一味地堵,不仅不起作用,只能加深学生的反感和代沟。有一段时间,我在学生的周记中读到学生们正沉迷在韩剧《天国的阶梯》中时,我赶紧上网看了一遍,发现这是一部浓缩了人性中真善美的片子,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此片围绕四个青年男女的爱情展开,以“让对方幸福”为情感线索,车诚俊冲破重重阻力要与心爱的女孩子韩静书结为伉俪,韩泰华用牺牲自己的生命成全韩静书的幸福,这过程确实让人感动得泪不自禁。我剪辑结尾在课堂上放映。结尾是一组长镜头画面:车诚俊挽着韩静书伫立在韩泰华获奖的画作《天国的阶梯》前,静书用泰华捐献的眼角膜凝视着这幅画和心爱的人诚俊的脸,希望泰华哥画作得奖和亲眼看到心爱的人的脸这两个理想都实现了,她觉得生命再无遗憾,请求诚俊牵着她的手向海边走去。海在潮起潮涌,如烟似雾,苍苍茫茫;天空灰蒙蒙,又似飘来一片美丽的云彩,泰华已在天国,“在天国等我,静书!”画外音响起,那忧伤凄美又深情的乐曲,渐渐响起又飘远,让人沉浸在淡淡的忧郁和哀愁的画面之中。对爱情的极度执著,真善美淋漓尽致的展示,车诚俊、韩泰华和韩静书三人闪光的灵魂让我们感动得泣不成声,死并不可怕,只要心里有爱,只要能让心爱的人幸福就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天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会相遇么?这种画面情感丰富,意蕴深沉,玄妙空灵,对写作很有教益,教给我们用富有想象力的画面构造组织,教给我们怎样用画面来表情达意。这时让学生用激发的情感通过想象在心底构造需要的画面,再用语言去描摹它,学生很容易入情入境地写出有色彩、构图和灵魂的文章。韩剧之所以大受青年学生欢迎,不仅仅是因为画面唯美、人物靓力英俊,更主要是演员们逼真地将爱情理想宣扬到了极致的状态,这种人心深处的向往,最能引起情窦初开的学生们的共鸣。教师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动情点,引导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能识善恶、辨美丑、分真伪,摒弃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恶习,促使思想感情内化,写出有素养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文章来。正如法国著名哲学家狄德罗说:“只有情感,而且只有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
作文教学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淘金的过程。在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构筑学生写作的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金子越来越多,越来越亮。
二.习作的结果评价和习作的发展过程评价相结合
我们的教师往往从学生习作的内容是否充实、中心是否明确、语言是否流畅优美、结构是否完整、条理是否清晰这些结果性的指标来综合评判学生习作的优劣。作为考场作文,这毋庸置疑。但如果作为日常习作训练,却容易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提出过高的要求,对于那些不会写或写的不好的学生只会挫伤他们的习作自信心,使他们对作文产生一种畏惧甚至厌恶的情绪,进而将习作变成纯粹意义上的应付式或应试式。这样也就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张扬学生的习作个性了。
习作,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中写作”。如果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又怎能写出优秀的作文?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习作的发展过程:首先教师要预设好不同学生的达成目标。全班几十名学生,其写作能力是不相同的,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尺度来衡量,武断地判定一次习作几篇为优,几篇为良,几篇为差;而应针对不同的个体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多通过纵向比较来判定一个学生习作的发展状况。例如张君习作水平一般,每次与优生的作文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横向比较成绩只能判定为“中”。我们能说张君的作文水平没有进步吗?不能,我们应纵向比较他每次的细致情况,如果说他的叙事已由先前的含糊不清变得条理分明了,他已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实感悟了,我们就应认为他有进步,就应判定他为“优”。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位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得到发展。其次教师要注意挖掘习作过程中的“个性”、“亮点”。无论多差的习作,只要我们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品评,总是能发现其中的一两个亮点。对于习作中的亮点,我们不要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如“这个词真传神,将人物的动作写活了”、“简短的几句话,就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逼真的图画,妙!”、“你的语言进步真快”、“结尾收结有力,真棒!”等等,也许它们会是一场及时雨,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学生辛勤劳作的成果,得到了教师的赞赏,自然会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更高的要求投入到新的习作中去。再者教师要灵活多变地进行针对性训练。学生的习作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普遍性问题,诸如材料陈旧、语言乏味等等,针对这些共性问题,我们可以灵活多变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比如,为了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注意从时代中撷取写作素材,我播放了一段刘翔刻苦训练和雅典奥运会勇夺110米栏金牌的录象,然后让学生讨论,刘翔这个事例在作文中可以用来表现哪些话题。通过讨论,大家发现同一个事例可以用来表现“惊喜”“超越”“挑战自我”“起点”等话题。这就启发学生,原来我们日常习作的话题,是可以从时代中选取鲜活的素材的,而不必“老生常谈”。再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可以采用仿写、对对联等多种灵活的形式,通过举行别开生面的竞赛活动(老师当观众,学生当评委,自主评判),来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发展氛围,让我们的语言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提高。
三.教师单向性讲评与多元民主开放性习作评改相结合
评改作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写作的优势与不足,继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由教师进行单向性的作文评改。由于批阅的时间短,批改的任务重,教师容易以自身主观标准去评价作文,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进而导致评价落差大,使部分学生的写作热情受到打击。
科学的作文评价体系是互动的,双方的。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把自己放在评改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地位上,提供最好的信息反馈,进一步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以帮助他们找到办法来到达写作目标。《语文评价标准》明确要求:“让学生学会评价与修改自己的作文。”“要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因而,我们应改变传统的单向性习作评改的做法,积极探讨多元的民主开放性习作评改的方法,使作文评改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所谓“多元民主开放性习作评改”就是既强调教师参与习作评改,也强调学生参与习作评改,形成三种互动的习作评改方式:师生评改、生生间评改及学生自我评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习作评改中来,促使学生就自己的习作有更深刻更主动的反思,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在写作上不断取长补短,获取进步。
总之,作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自觉地用自己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他们眼中及内心那丰富多彩的世界。柏拉图说过,人的本质是精神的,而精神的本质是理性,理性的本质则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和发现。如果我们能用丰富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科学发展的作文评价模式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开发学生的精神资源,带着激情,踏着理性,相信中学生作文的天地将会满园春色万紫千红争奇斗艳!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黎奇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