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纲呈现: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点导引:
探究学习的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其考查,不可能是无限开放的。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还是由命题者说了算,这有利于考试公平和评卷公正。其特点是题目的回答具有选择性,个性化色彩较浓。但是,选择应该是符合自己的选择,个性应该是符合情理的个性,不可能是任意为之的。
考点分析: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不同的角度”有正面与反面角度,有个人与民族角度,有历史与现实角度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术层面、哲学层面等;可能涉及的范畴,如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科学等。
(2)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即要求跳出文本本身挖掘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即要求考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考生要善于从文本中有分歧、有空白、有重点难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
考点特征:
①题型的主观性。②问题的启发性。③问题的开放性。④答案的拓展性与个性化。⑤答案的多元化与综合性。⑥答案的论述性。⑦评价的灵活性。
考点角度:1.在理性认知上做文章。2.在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上做文章。3.在贴近文本、整体感知上做文章。4.在文本的未定点或空白点上做文章。
1.在理性认知上做文章
“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等文本虽然在写法上可以综合多种表现手法,但它们的一大特点便是立足于事实,事情的叙写在文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诸多事情的背后究竟隐含着哪些“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命题者不会轻易放过。因此,这里面就有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和蕴涵着许多有待探究与阐发的问题,需要我们用理性的认知去加以判断。
例题举隅: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2.在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上做文章
“实用类文本”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考命题不会回避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的考察。“鉴赏评价”层级中的“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层级中的“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等都有可能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去“思考”“判断”,提出“见解”。
例题举隅:
潘建伟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在大学时就喜欢阅读《爱因斯坦文集》。“爱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让我坚定了研究物理的决心。让我感觉从简单的事实后面可以找到一个规律,现在、将来不会变。”可见文学对人的生活和事业具有影响作用。
你是否也读过一些让你坚定信念或改变观念的作品?请你谈谈感受并说明理由。
3.在贴近文本、整体感知上做文章
无论是分析综合,还是鉴赏评价,抑或是探究,都强调贴近文本,靠“文本”下篙,思维起于文本归于文本。超越文本的妄加发挥,是不适宜的。而整体感知,说白了就是不要将文本的组成“要件”肢解,而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读。“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等文本,有可能除正文之外,会附加诸如“背景资料”“补充介绍”等链接材料,阅读与解题时要善于将其与正文联系到一起进行信息的萃取、问题的提炼、价值的分析与意蕴的探究。
例题举隅:
丘吉尔在哈罗公学的成绩不佳,后来却成为著名的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请简要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4.在文本的未定点或空白点上做文章
任何一个文本(包括实用类文本)都有一些未定点或空白点,有的可能不是访谈双方讨论的中心话题,有的可能不是作者陈述的主要方面,有的可能是作者未作评判的事情主体间的意见分歧,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提出的疑点或难点等等。这些方面常常成为命题人用以考察学生的辨别能力强弱、思维品质高低的命题点。
例题举隅:
如果祥林嫂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如果阿毛没有被狼吃掉;如果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
如果上面的“如果”其中一个成为真实,那么她的命运会怎样?
考点常见的命题的设问方式:
1.对文本的社会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2.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3.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4.探究文本中的疑点、难点和空白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方法指导
1.有明确的观点。2.分点列出事实或理论依据。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具体步骤:
第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第二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 2. 3.……”,把理由分点罗列。
第三步: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点导引:
探究学习的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其考查,不可能是无限开放的。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还是由命题者说了算,这有利于考试公平和评卷公正。其特点是题目的回答具有选择性,个性化色彩较浓。但是,选择应该是符合自己的选择,个性应该是符合情理的个性,不可能是任意为之的。
考点分析: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不同的角度”有正面与反面角度,有个人与民族角度,有历史与现实角度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术层面、哲学层面等;可能涉及的范畴,如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科学等。
(2)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即要求跳出文本本身挖掘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即要求考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考生要善于从文本中有分歧、有空白、有重点难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
考点特征:
①题型的主观性。②问题的启发性。③问题的开放性。④答案的拓展性与个性化。⑤答案的多元化与综合性。⑥答案的论述性。⑦评价的灵活性。
考点角度:1.在理性认知上做文章。2.在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上做文章。3.在贴近文本、整体感知上做文章。4.在文本的未定点或空白点上做文章。
1.在理性认知上做文章
“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等文本虽然在写法上可以综合多种表现手法,但它们的一大特点便是立足于事实,事情的叙写在文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诸多事情的背后究竟隐含着哪些“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命题者不会轻易放过。因此,这里面就有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和蕴涵着许多有待探究与阐发的问题,需要我们用理性的认知去加以判断。
例题举隅: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2.在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上做文章
“实用类文本”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考命题不会回避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的考察。“鉴赏评价”层级中的“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层级中的“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等都有可能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去“思考”“判断”,提出“见解”。
例题举隅:
潘建伟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在大学时就喜欢阅读《爱因斯坦文集》。“爱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让我坚定了研究物理的决心。让我感觉从简单的事实后面可以找到一个规律,现在、将来不会变。”可见文学对人的生活和事业具有影响作用。
你是否也读过一些让你坚定信念或改变观念的作品?请你谈谈感受并说明理由。
3.在贴近文本、整体感知上做文章
无论是分析综合,还是鉴赏评价,抑或是探究,都强调贴近文本,靠“文本”下篙,思维起于文本归于文本。超越文本的妄加发挥,是不适宜的。而整体感知,说白了就是不要将文本的组成“要件”肢解,而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读。“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等文本,有可能除正文之外,会附加诸如“背景资料”“补充介绍”等链接材料,阅读与解题时要善于将其与正文联系到一起进行信息的萃取、问题的提炼、价值的分析与意蕴的探究。
例题举隅:
丘吉尔在哈罗公学的成绩不佳,后来却成为著名的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请简要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4.在文本的未定点或空白点上做文章
任何一个文本(包括实用类文本)都有一些未定点或空白点,有的可能不是访谈双方讨论的中心话题,有的可能不是作者陈述的主要方面,有的可能是作者未作评判的事情主体间的意见分歧,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提出的疑点或难点等等。这些方面常常成为命题人用以考察学生的辨别能力强弱、思维品质高低的命题点。
例题举隅:
如果祥林嫂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如果阿毛没有被狼吃掉;如果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
如果上面的“如果”其中一个成为真实,那么她的命运会怎样?
考点常见的命题的设问方式:
1.对文本的社会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2.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3.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4.探究文本中的疑点、难点和空白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方法指导
1.有明确的观点。2.分点列出事实或理论依据。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具体步骤:
第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第二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 2. 3.……”,把理由分点罗列。
第三步: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