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集基础理论、基本训练、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测控专业“知识面宽泛,课程重点不突出、培养方向不具体”的问题,本科生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重学历、轻能力”的问题进行了重点改革和保障机制建设,实践表明我们的教改方案取得了很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三位一体;课程群建设;浸润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40-02
一、针对测控专业知识面宽泛,课程重点不突出、培养方向不具体的问题,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模块化和教学内容模块化
传统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知识面宽,涉及到光、机、电、计算机等各个方面,知识体系比较杂,重点不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为此我们优化整合了教学资源,既符合学科发展要求,又依托学校的办学条件,以仪器科学与技术的两个二级学科“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为主线,进行课程群建设,确立专业发展的两个方向。通过与国内知名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燕山大学等交流,与中环仪表集团、天津汽车模具集团等国内大企业的沟通,以及毕业生校友的反馈,了解社会对测控人才的需求要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情况,以“巩固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构建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夯实学科基础课,强化整合专业课,取消、调整和合并一些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关性不强的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增开特色课与创新性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新的培养计划体现了三个特点。
1.突出特色,借助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优势特色本科专业的优势,加强了精密仪器与机械课程群建设。
2.整合了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课程群,高度集成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体现了仪器科学的学科特点。
3.增加了创新性,新增“测控系统创新设计”、“前沿技术讲座”等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课程,引导同学把握专业前沿,培育创新意识和技能。进行课程模块化和教学内容模块化建设,做到因需施教,因材施教。课程模块化是指根据课程之间的承接关系,进行课程模块化设置,有意向在“精密仪器及机械”领域发展的同学,可以有重点地选择该课程群的主要模块,并加大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而意欲在“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方向发展的同学,也可以针对性地重点学习该方向的内容。教学内容模块化是指在课程内部模块化,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要求、中等要求和较高要求,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及科研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因需施教,因材施教,全面完善测控专业创新型人才理论课程体系。持续改进理论课教学,根据社会需求和同学们对测控前沿知识的渴望,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持续丰富改进理论教学内容,开设“测控专业前沿讲座”、“测控专业创新设计”等一系列具有前沿与创新性质的选修课,建设高水平教材“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设计实用教程”,从大一同学入学开始就有针对性地灌输专业意识,明确发展方向,引导学生专业发展。
二、针对本科生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采用“浸润式实践”方式
首先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实验室的硬件。通过学校、学院和积极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资金,购置了教学一线必需的仪器设备60多套,构建了传感技术实验平台、测控系统综合实验平台、电机控制实验平台、单片机应用实验平台、虚拟仪器实验平台、光电综合实验平台等,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整合与拓展课内外实验,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内实验中,减小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题,提高学生进行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教师科研招募计划、创新计划、数字化资源建设、学生科技竞赛、启智科技夏令营活动、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进行无缝连接,其中本科生毕业设计80%以上来自于教师科研。那些有浓厚科研兴趣的学生可以以“项目驱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围绕一个主题,连续深入地研究下去。建立开放实验室,通过课外讲座的形式,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专业意识教育和创新思维教育;在共性培养的基础上,构建灵活多样的实践方式,培养具有个性的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建立开放实验室的长效机制,吸收本科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完成大学生创新计划;吸收学生参加“数字化资源”建设;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开展启智科技夏令营活动等。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和课程设计题目库,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在开放实验室完成实践环节,通过科技竞赛和师生合作科研项目,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学生从入学以来就一直沉浸在“浸润式实践”的环境中,在耳濡目染中循序渐进,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和科研意识。
三、针对本科生培养中“重学历、轻能力”的问题,构建测控专业创新型人才能力训练体系
以基础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学术讲座为支撑,构建测控专业创新型人才能力训练体系,包括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训练、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创业训练等三个层次、四个方面内容的能力训练,最终落实到应用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保障机制
以科学严格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做保障,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严格执行、落到实处,形成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培养计划中,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对课程体系每年进行一次小调整,四年进行一次大调整;对理论课的教学大纲及讲义进行定期内部交流;每年与其他高校进行教学工作交流;保证每周一次进行教研活动;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发表教改论文;建立严格的实验室管理与长期开放的机制,制定实践教学管理文件20个,保证实践教学有序有效开展;对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对教师指导学生竞赛给予奖励等在制度上给予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文文,吴晔,洪占勇,等.测控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建设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33(1):13-16.
[2]林玉池,毕玉玲,马凤鸣,等.测控技术与仪器实践能力训练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隋修武,焦晓光,葛辉.以创新性实验计划引领测控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33-134.
[4]隋修武,桑宏强,李大鹏,张建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42-43.
[5]范福玲,常静.测控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9):152-153.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三位一体;课程群建设;浸润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40-02
一、针对测控专业知识面宽泛,课程重点不突出、培养方向不具体的问题,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模块化和教学内容模块化
传统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知识面宽,涉及到光、机、电、计算机等各个方面,知识体系比较杂,重点不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为此我们优化整合了教学资源,既符合学科发展要求,又依托学校的办学条件,以仪器科学与技术的两个二级学科“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为主线,进行课程群建设,确立专业发展的两个方向。通过与国内知名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燕山大学等交流,与中环仪表集团、天津汽车模具集团等国内大企业的沟通,以及毕业生校友的反馈,了解社会对测控人才的需求要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情况,以“巩固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构建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夯实学科基础课,强化整合专业课,取消、调整和合并一些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关性不强的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增开特色课与创新性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新的培养计划体现了三个特点。
1.突出特色,借助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优势特色本科专业的优势,加强了精密仪器与机械课程群建设。
2.整合了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课程群,高度集成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体现了仪器科学的学科特点。
3.增加了创新性,新增“测控系统创新设计”、“前沿技术讲座”等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课程,引导同学把握专业前沿,培育创新意识和技能。进行课程模块化和教学内容模块化建设,做到因需施教,因材施教。课程模块化是指根据课程之间的承接关系,进行课程模块化设置,有意向在“精密仪器及机械”领域发展的同学,可以有重点地选择该课程群的主要模块,并加大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而意欲在“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方向发展的同学,也可以针对性地重点学习该方向的内容。教学内容模块化是指在课程内部模块化,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要求、中等要求和较高要求,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及科研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因需施教,因材施教,全面完善测控专业创新型人才理论课程体系。持续改进理论课教学,根据社会需求和同学们对测控前沿知识的渴望,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持续丰富改进理论教学内容,开设“测控专业前沿讲座”、“测控专业创新设计”等一系列具有前沿与创新性质的选修课,建设高水平教材“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设计实用教程”,从大一同学入学开始就有针对性地灌输专业意识,明确发展方向,引导学生专业发展。
二、针对本科生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采用“浸润式实践”方式
首先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实验室的硬件。通过学校、学院和积极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资金,购置了教学一线必需的仪器设备60多套,构建了传感技术实验平台、测控系统综合实验平台、电机控制实验平台、单片机应用实验平台、虚拟仪器实验平台、光电综合实验平台等,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整合与拓展课内外实验,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内实验中,减小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题,提高学生进行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教师科研招募计划、创新计划、数字化资源建设、学生科技竞赛、启智科技夏令营活动、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进行无缝连接,其中本科生毕业设计80%以上来自于教师科研。那些有浓厚科研兴趣的学生可以以“项目驱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围绕一个主题,连续深入地研究下去。建立开放实验室,通过课外讲座的形式,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专业意识教育和创新思维教育;在共性培养的基础上,构建灵活多样的实践方式,培养具有个性的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建立开放实验室的长效机制,吸收本科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完成大学生创新计划;吸收学生参加“数字化资源”建设;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开展启智科技夏令营活动等。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和课程设计题目库,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在开放实验室完成实践环节,通过科技竞赛和师生合作科研项目,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学生从入学以来就一直沉浸在“浸润式实践”的环境中,在耳濡目染中循序渐进,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和科研意识。
三、针对本科生培养中“重学历、轻能力”的问题,构建测控专业创新型人才能力训练体系
以基础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学术讲座为支撑,构建测控专业创新型人才能力训练体系,包括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训练、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创业训练等三个层次、四个方面内容的能力训练,最终落实到应用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保障机制
以科学严格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做保障,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严格执行、落到实处,形成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培养计划中,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对课程体系每年进行一次小调整,四年进行一次大调整;对理论课的教学大纲及讲义进行定期内部交流;每年与其他高校进行教学工作交流;保证每周一次进行教研活动;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发表教改论文;建立严格的实验室管理与长期开放的机制,制定实践教学管理文件20个,保证实践教学有序有效开展;对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对教师指导学生竞赛给予奖励等在制度上给予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文文,吴晔,洪占勇,等.测控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建设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33(1):13-16.
[2]林玉池,毕玉玲,马凤鸣,等.测控技术与仪器实践能力训练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隋修武,焦晓光,葛辉.以创新性实验计划引领测控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33-134.
[4]隋修武,桑宏强,李大鹏,张建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42-43.
[5]范福玲,常静.测控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9):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