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余粮怎么说

来源 :广州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2009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在世,钱不够花。
  假使人生如网游,我怀疑这是个基础设定。
  至于那些生下来就掉到金山银山里的极少数,属于游戏开发团队老大的亲友团。
  或者不是第一次玩游戏,比如说,这一趟玩游戏的时候,如果你架桥铺路放生散尽家财拯救地球什么的,下一趟来的时候,一注册就有机会领到系统派发的新手大礼包,最豪华的限量款。
  这样的传说得算是游戏攻略,就是验证反馈的结果不知道在哪里能看,也没说万一不靠谱能上哪儿喊冤差评去,你爱信不信。
  总而言之人人都在找点钱花,到底多少点才算是点,因人而异可以从毫厘而至无穷大,富有富的各路传奇如有神助,穷有穷的台风过处满目沧夷。
  为了保证“人生在世,钱不够花”的设定一直成立,还有个“相对匮乏”保驾护航。
  多年以前有位叫理查德·康尼夫的作家,用田野调查的方式研究了一堆富人,写了本《富人物种起源》,书里就说到过,富人们都不觉得自己富,因为有钱这事,得看你和谁比。
  有位当时身家9.6亿美元的富人,因为离那个神奇的十亿(billion)还差了点,就曾经哀怨地说:“每次看到那些身家三四十亿的人,你就会自问:我到底什么地方不如人?”是啊,這前有楷模后有追兵的,一天不登榜首一天压力山大,胜利登顶了也还压力山大。
  据说心理学上,把这种不按客观标准做自我评价,而是以一个精选的同僚团体为标准,和自己做比较,然后把自己给比幽怨了的心态,叫作“相对匮乏”。
  换成咱们的说法,大概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以我的理解,这句话的通常意思,其实是不鼓励随便进行这种操作的,所以直接剧透了操作后果。
  按书里提到的富人起源考据,有这么几段:
  “人类进化约在10万年前大致达到与目前相同的形态,考古学家普遍认为,第一个富人现身大约是在一万年前。
  这个富人的配备当然不是劳力士手表或钻石,而是类似鹰嘴豆的东西。大约就在现今的叙利亚和土耳其边界的某个地方,有一群人定居下来,发明了农耕。考古学家的说法大都是:人口增加、气候改变、粮食短缺等原因迫使人们不得不舍弃从前的狩猎和采集生活方式,而改采农耕方式,而少数强势家族在某个遥远的冬季,因为作物收成有盈余而发了财。
  这最初农耕的作物可能是原始小麦或苦巢菜,或新石器时代七种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但是考古学家老觉得是鹰嘴豆,这种作物确实很容易成为我们印象中富人种种行径的物质基础。鹰嘴豆可以囤积,可以用来换取别的物品,可以用来聚集土地、权势、性伴侣,以及各种小东小西。”
  如果咱们把这事本土化一下,可以和鹰嘴豆媲美的恰巧有那么一样。
  《岭南文库》丛书里专门有本《岭南文化》,那上面说:
  “广东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将野生稻变为人工栽培的地区,英德牛栏洞出土有距今约12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的非籼非粳水稻硅质体。曲江马坝石峡遗址也出土有4000多到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栽培水稻遗迹……说明在广府民系地区,稻米已开始作为食物的补充。经过漫长岁月的实践,提高了稻米产量,才开始长达数千年以稻米为主食的生活。”
  参照鹰嘴豆致富的逻辑推论,那么粤地最早的富人是囤了好多米而发财。
  迄今地道粤语里形容有钱,都不叫有钱,叫有米。“他们家非常有米”的意思,是这家非一般地有钱。
  找活路找工作,说是“揾米路”,蛇有蛇路鼠有鼠路,各有各的米路。
  发薪水叫作“出粮”,发双薪叫作“出双粮”,加薪倒是不叫作加粮,叫“加人工”。
  老板和客户群,总之能让你有钱赚的都可以叫作“米饭班主”,过年时节给家里米缸贴张红纸,上面写着“常满”,给家里娃或者宠物起个小名,也可以叫“有米”,意思和来富旺财差不多。
  从前有位阿姐和我讨论,特别踏实,安全感的实质是指什么,瞎琢磨了一通回答说:“家有余粮?最好是米烂陈仓?”你看米烂陈仓也是形容非常富裕的。
  反正钱的事情,在粤地方言里和大米脱不了关系,其来有自。
  那么北方形容别家有钱怎么说?有矿?有面?好奇去查了一下,小麦其实并非我国原产,起源于西亚,大约在距今5000年左右进入我国。比水稻的种植历史少了一半。
  “经过漫长的旅程,小麦逐渐适应了我国的土壤环境,成为外来作物最成功的一个。在我国农耕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小麦自出现在我国后,经历了一个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推广过程,直至唐宋以后才基本上完成了在我国的定位。小麦的推广改变了我国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也改变了国人的食物习惯。”
  算了那还是说有矿吧。说有鱼塘鸡场的不行,家财万贯,喘气带毛的不算,因为停电几天或者来一场禽流感,即刻归零,哭都没用。
  也许总结起来,古早年代是囤着耐储存的必需消耗品比较有机会做富人,到今天就不太管用了,反正不打仗不遭灾的话,咱们现在囤盐囤压缩饼干和肉罐头是当不了地主的。
  围观地主倒是可以。
  前几年住过一个小区,开发商本人就住在那里,业主们挺高兴,起码这物业管理好啊,不好了就可以去直接邂逅开发商本人,提个改进建议对吧。有两回去楼盘的酒店里吃饭,觉得今天这出品真不错啊,后来发现,人这老板恰好过来吃饭呢。
  那几年物业管理真是挺好的,偶然到酒店地下停车场里晃过一圈数了数,那里停了他家半个亿的一溜名车。话说那辆迈巴赫的齐柏林确实好看,私下嘀咕八卦,这才叫车吧,奔驰宝马在旁边都被比成了渣渣。
  好东西谁不喜欢,查了一下车价,当即就说,去买张彩票还是有希望的……订车的时候还要被审核资格的,比如您的第一辆车是什么品牌?我和朋友琢磨了一下怎么填表:第一辆,自行车,凤凰牌的?第二辆,摩托车,本田的?当时还年轻吧,就这点事情乐得和傻子似的。
  再后来,开发商又建了个3.0版的新豪宅楼盘,搬新家了。这原本楼盘的业主们果然就不那么乐呵了,财富溢出效应溢到新楼盘去了嘛。   但八卦还是有得听的,比如说私人飞机,比如说从别省平移古建筑过来家门口玩,光是运费若干,比如说新花园名贵树木若干,台班费连吊带种若干,光是这私家园林也有半个亿……这算是米烂陈仓的近距离围观真人版。
  再再后来,我就搬到山里的村屋小区围观邻居了。
  至于为什么是围观而不是自观,应该不算是匮乏心理,而是真觉得,本人搂着几个盒饭钱的下中农一枚,不小心进了富农们的地盘。
  互联网的富豪们养猪,我的邻居们则热烈地养了鸡鸭鹅,有一天我遛弯的时候,甚至还听到了羊叫声。
  山下有一户的邻居签了20年租约,而后轰隆隆地在花园里花费十来万建了个养鱼池,要自己养鱼吃。
  我听得都迷了,直接蹦下去伸长脖子参观了好几回,那鱼池大池套小池,像以前有种叫作华容道的七巧板玩具似的构造,以本人的下中农思路,这是要亩产多少才能把成本给吃回来……热烈地送了人家一本《科学养鱼50问》,顺便问:你家的鱼以后能卖我几条不?
  再就是种菜。邻居们打招呼时都热情地说,来我家摘菜啊!我没种菜,热情回答说来我家摘花好像也不太合适,这天就有点聊不下去。自家没特产,不太好办。
  有一次还真干了件蠢事,邻居说来我家摘菜呀,我居然脑子进水地就真进去了,人家精心料理的菜啊,从外围一叶叶掐下来给我,那菜心人自己都舍不得吃,本人默默暴汗自省中,您这造的是什么孽啊亲。
  也有邻居种菜大丰收的,去年这时候我被邻居派发了一堆萝卜,泥乎乎的,然后吃了一礼拜萝卜。
  本着投桃报李的原则,我憋到了中秋才抱着盒定制月饼送人家,結果又被人塞了几包免税店买回来的烟。回家默了半晌,这事,没完了啊。
  至于果树,有追求的业主都用上滴灌了,树种要好,营养也给得科学精准到位。
  村屋小区业主群里,人拼团买的都是鸡粪鸽子粪牛粪。业主们的家长住这儿,还有会养蜂的,咱家非洲芙蓉一开花,就招来一窝蜂,门都差点不敢出。
  所以我估计,重建自己的食品供应链这事,是家有余粮之后的人们特别爱干的,重建这个重建那个,吃喝拉撒一样样来。
  至于描述乍富,印象深刻的当数HG.威尔斯于1909年发表的小说《托诺·邦盖》,里面有那么几句:
  “他们大惊之余开始热烈地采购。”
  “他们一头栽进去,就像栽进某种事业”。
  其中有一位,“一旦开始采购,就开始激烈地采购……他就像一心要表达什么东西而采购,他是在为了使人吃惊愕然而购买;他渐强地买,极强地买,强到无以复加……”每每想到这句,我就觉得被卷进了一场壮观的交响乐。
  而最喜欢的金句,出自唐代韦庄:“花开疑乍富,花落似初贫。万物不如酒,四时唯爱春。”
  俗世俗事都被说得花团锦簇那么好。
   责任编辑:杨 希
其他文献
1  川沙,名字很美——大川流沙。  川,黄浦江与东海;沙,江沙与海沙。  此地,清嘉庆十年(1805)设抚民厅,为县制。管辖范围涵盖黄浦江以东广大滨海地区。从川沙县城摇橹划船进上海滩,晨发而夕至。1925年,上川铁路建成通车,一个小时就可以自县城直抵浦江,客人下火车,再乘船,到浦西去谋生、求学、交易、相亲、诉讼、革命、逛十里洋场……  宋庆龄、黄炎培、杨斯盛、胡适等人的面容背影,曾经在川沙县城与
期刊
疾苦之事,不足以对外人道。  就拿我来说吧,55岁的年纪,患有严重腰椎病。在我们农村,上有老下有小,这样的年纪正当令,腰椎坏掉,等于成了一个废物。所幸我父母早逝,少了奉养之虞;我和老婆只生有一个女儿。好在这女儿打小争气,不用我多操心。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律师,生活上不需我供给,时而还会对我有所周济……所以说我出来做保安,并不指靠那每月1500块的工资活着,只是不想让自己过早闲下来。家里有几亩地,春
期刊
凌晨一点,我从午夜食堂取了餐,放入外卖箱,跨上电动车,正准备赶往市医院,只听叮咚一声,进来一份订单。送餐地点是红豆公园的望月亭,备注里还有一句话:陪我聊天,一直聊到天亮,每小时100元。  作为一名夜间骑手,我接过许多稀奇古怪的订单,见过不少难以琢磨的买家。我曾在凌晨一点赶到便利店,取了一盒唇膏,送到五公里之外的酒店,交给一个大波浪头的女人。我实在搞不明白,已经大半夜了,为什么非要抹唇膏?我曾在凌
期刊
鸡刚叫头遍,莫米尔被奶奶从炕上拎起。他站在炕沿上困得睁不开眼睛,迷迷糊糊被奶奶硬套上衣服,塞给他一个竹笼,打发他出门去扯猪草。这是莫米尔暑假每天固定的早课,奶奶定下的规矩,男人不能睡懒觉,否则太阳晒到屁股就吸走了你的阳气,叫你一辈子做不成男人。莫米尔才九岁,还不算男人,他不懂什么是“做男人”,听奶奶第一次这么说,便反问得奶奶张口结舌。后来再问,望着一脸稚气的莫米尔,奶奶躲不过去,左右看了看,把嘴贴
期刊
1  早晨六点闹铃响起之前,阿倩做了一个梦。梦见她和泽熙并排躺在床上,赤身裸体地搂抱在一起。泽熙一边亲吻她的耳朵,一边说喜欢她。梦里的阿倩还是年轻时候的样子,跟泽熙之间,既像是谈恋爱,又像是偷情。心里甜蜜又紧张,担心被别人看见。  阿倩醒来口干舌燥,浑身软绵绵的,一点力气都没有。她奇怪做这样的梦,泽熙妈妈知道了会不会追到梦里来拿刀砍她?想起前同事因愤怒而变了形的脸,阿倩心里滋生出一丝报复他人的快感
期刊
立 春  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一),立春日,立春的具体时刻是下午17:03:12。时序好生奇妙,时钟滴滴答答走到那一刻,立春了。有些地方讲究,说这一刻要“躲春”,大约因为灰调子的冬天把人烦闷久了,人们一下子会受不住那亮闪闪的一刻。事实上,新冠疫情大面积肆虐以来,从正月初一到立春,人们已经在家封闭十余天了。这天,我忍不住,出门、去了河边。  黄河是兰州亘古不变的基底,是兰州城的根由。一年的这一时段,
期刊
纵观刘震云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其线索可谓异常分明:如果从作者1979年发表的第一个短篇《瓜地一夜》算起,讫于最近的一部长篇《吃瓜时代的儿女们》,那么刘震云的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以短篇小说为主,时间是1979年到1986年;第二个阶段主要以中篇小说为主,时间是1986年到1991年;第三个阶段以长篇小说为主,时间从1991年开始讫于今日。细读这二十余个短篇、九个中篇以及九个长篇,我
期刊
娘的叹息  那个时候,我上小学。也许初中了。反正是在大队里,就是村里,五里路,一半公路,一半小路。雨天穿着靴子,打着赤脚,打着雨伞,披着塑料布,一群孩子往前走。  学生不少,一个年级一个班吧,小学到初中也是几百。老师除了本地的,还有外来的知识青年。教常识的陈老师就是个女知青。还记得她的一句话:春分前后,阳光照射赤道附近。常识是什么课,现在没有这一门了。今天看一篇专家的文章,无力评价,但觉得它不符合
期刊
林小娜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回酉北的第三天,刘一哲才知道消息。像以前她每次回来时一样,刘一哲没有直接给她打电话,而是让廖萍萍联系她,约她有空时同学们聚一聚。自然不是因为刘一哲不知道她国内用的手机号,他也确实从没问过她的手机号,但她父母家的座机号他是有的,一直存在手机通讯录上。上周日他还登门看望过林伯和谢姨,他们没告诉过他小娜要回来。这么些年来,刘一哲根本就没有直接约她的习惯了,当然也怕约不出来她。刘一哲
期刊
1 雾  这个故事从雾里开始。  爸爸在秋天的大雾里做早操。他伸展着手臂,像鸟儿,矫健的兽类,做着雾里那一群人中最为标准的动作。我为爸爸的动作自豪,为爸爸自豪。我喜欢这样的爸爸。他是我的爸爸,而不是别人的。  我还没上学,没有什么更高级的认识。但知道爸爸是怎么一回事——是别人抢不走的,只属于妈妈、弟弟和我的人。  现在他站在白茫茫的雾里,在最前面,第一排,伸展着手臂,背对着白雾里若隐若现的一群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