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知识结构的建立、道德情操的形成、意志品质的铸炼、心理素质的培养,没有一样是能离得开阅读的。古今中外科学巨人的事例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高一同学来自各个学校,同学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情况不明,为此,笔者对高一(5)班49位同学的课外阅读现状作了一次调查,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阅读兴趣较浓厚
阅读兴趣直接反映着求知欲,调查中喜欢和较喜欢的有40人占81%,不喜欢的没有。这说明绝大多数同学是好学上进的。
喜欢24,较喜欢16, 有点喜欢9, 不喜欢0 。
二、阅读目的较正确
不同的阅读动机决定着不同的阅读行为(选择何种书目,采取何种读法等)和不同的阅读效果(有益的正效应、有害的负效应等)。调查表明大多数同学目的明确、认识清楚,是为求知而读书,为发展而读书,分别占69%和77%,但也有目标不明,动机不纯的,人数虽少却是不容忽视的。
三、阅读内容较广泛
就全班看阅读种类尚丰富,但就个人看,一般只读一至二种,文理交叉,兼收并蓄的少,此外就报纸看,主要集中在本市地方报。
上述情况,基本正常。调查中也暴露出课外阅读方面问题不少,值得深思。
其一,阅读方式失当: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指阅读书目的随意性,二是指阅读时间的随意性,有计划的仅15人,只占30%,随意性的22人,占44%之多!课外书籍,浩似海洋,而人的生命有限,即使不干任何事也读不完,青少年正当成长发育阶段,如果能有计划地读一批好书,肯定会使他们受益不尽;反之如果不加选择地随意读书,就如一日三餐,主食、另食不分,加上有一顿,没一顿,长此以往必然闹病,不利于健康。阅读方式的不当反映了阅读目的的模糊,这与缺乏阅读指导有关,必须引起重视。
其二、阅读习惯不良,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阅读方法不对,从调查看,读书只看轮廓,跳着读的分别为17人(占34%)和10人(20%)两项相加竟达27人,占55%!而细细读的仅35人,占71%。大家知道,任何一部优质的著作,都是作者艰苦的脑力劳动的结果,必然是内容的完整性,思维的逻辑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的完美统一体。阅读的过程应该而且也可以是从内容到形式,从思维到语言的各方面综合全面的学习过程,如果是只图情节的大致了解或某些内容的猎奇,就不能全面吸收书中的精华,而且久而久之,还会养成粗枝大叶,挂一漏万的坏习惯,当然也有人主张读书“不求甚解”,但那是针对已具有相当阅读水平的人而言,对青少年学生说首先提倡的应是认真,细心地读书。二是读过算数,不加思索,不做笔记或卡片。从调查看出,读后思考的仅9人,只占18%。
知识的吸收也如食物的吸收一样,必须经过消化,而事理的领悟,则必须借助思考。这一点不少同学忽视了,孔子也早已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正是学与思必须结合。这也是缺乏指导的结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在大量的长期的阅读过程中才能养成。
其三,阅读数量不足:一定的量变才能引起事物的质变。一个高中生,一学期中读一到两本书,一学期150天平均每天才吸收多少知识?这么少的阅读量怎么能体现阅读效果呢,怎么谈得上提高阅读水平呢?
其四、阅读时间太少: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其中,阅读时间在45分钟,有6人,阅读时间在30分钟有11人,阅读时间在15分钟有3人,说不出具体时间的有22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从分析中我们了解到主要有,学习太紧张,学习负担重。作业、讲义加上考试频繁,有时一周考几门,学生疲于应付,哪有时间,哪来兴致读书?而不读书,知识积累少,理解力差,造成学习困难,更没时间和精力读书,最后形成一个负效应“怪圈”。最终只能导致学生全面素质的下降,此种境况,实在令人担忧。
四、结论
1、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议学校深入调查、采取措施,真正减轻课业负担,严格控制各科作业量,限制测验、考试次数,必须把课外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能主动放心地读、自由愉快地读。
2、加强阅读指导:针对读书无序、方法不当,习惯不良等问题,教师、家长应热情支持学生读书,更应指导他们读书,语文科当仁不让,尤应努力,其余各科是否也有一个课外阅读指导的问题。笔者建议各课能否都开设有关的课外阅读课,对学生从内容到方法都给予具体的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课外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深信,学生一旦真正进入了自由阅读的海洋,必将会锻炼成乘风破浪的水手,扬帆远航的船长。
高一同学来自各个学校,同学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情况不明,为此,笔者对高一(5)班49位同学的课外阅读现状作了一次调查,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阅读兴趣较浓厚
阅读兴趣直接反映着求知欲,调查中喜欢和较喜欢的有40人占81%,不喜欢的没有。这说明绝大多数同学是好学上进的。
喜欢24,较喜欢16, 有点喜欢9, 不喜欢0 。
二、阅读目的较正确
不同的阅读动机决定着不同的阅读行为(选择何种书目,采取何种读法等)和不同的阅读效果(有益的正效应、有害的负效应等)。调查表明大多数同学目的明确、认识清楚,是为求知而读书,为发展而读书,分别占69%和77%,但也有目标不明,动机不纯的,人数虽少却是不容忽视的。
三、阅读内容较广泛
就全班看阅读种类尚丰富,但就个人看,一般只读一至二种,文理交叉,兼收并蓄的少,此外就报纸看,主要集中在本市地方报。
上述情况,基本正常。调查中也暴露出课外阅读方面问题不少,值得深思。
其一,阅读方式失当: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指阅读书目的随意性,二是指阅读时间的随意性,有计划的仅15人,只占30%,随意性的22人,占44%之多!课外书籍,浩似海洋,而人的生命有限,即使不干任何事也读不完,青少年正当成长发育阶段,如果能有计划地读一批好书,肯定会使他们受益不尽;反之如果不加选择地随意读书,就如一日三餐,主食、另食不分,加上有一顿,没一顿,长此以往必然闹病,不利于健康。阅读方式的不当反映了阅读目的的模糊,这与缺乏阅读指导有关,必须引起重视。
其二、阅读习惯不良,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阅读方法不对,从调查看,读书只看轮廓,跳着读的分别为17人(占34%)和10人(20%)两项相加竟达27人,占55%!而细细读的仅35人,占71%。大家知道,任何一部优质的著作,都是作者艰苦的脑力劳动的结果,必然是内容的完整性,思维的逻辑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的完美统一体。阅读的过程应该而且也可以是从内容到形式,从思维到语言的各方面综合全面的学习过程,如果是只图情节的大致了解或某些内容的猎奇,就不能全面吸收书中的精华,而且久而久之,还会养成粗枝大叶,挂一漏万的坏习惯,当然也有人主张读书“不求甚解”,但那是针对已具有相当阅读水平的人而言,对青少年学生说首先提倡的应是认真,细心地读书。二是读过算数,不加思索,不做笔记或卡片。从调查看出,读后思考的仅9人,只占18%。
知识的吸收也如食物的吸收一样,必须经过消化,而事理的领悟,则必须借助思考。这一点不少同学忽视了,孔子也早已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正是学与思必须结合。这也是缺乏指导的结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在大量的长期的阅读过程中才能养成。
其三,阅读数量不足:一定的量变才能引起事物的质变。一个高中生,一学期中读一到两本书,一学期150天平均每天才吸收多少知识?这么少的阅读量怎么能体现阅读效果呢,怎么谈得上提高阅读水平呢?
其四、阅读时间太少: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其中,阅读时间在45分钟,有6人,阅读时间在30分钟有11人,阅读时间在15分钟有3人,说不出具体时间的有22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从分析中我们了解到主要有,学习太紧张,学习负担重。作业、讲义加上考试频繁,有时一周考几门,学生疲于应付,哪有时间,哪来兴致读书?而不读书,知识积累少,理解力差,造成学习困难,更没时间和精力读书,最后形成一个负效应“怪圈”。最终只能导致学生全面素质的下降,此种境况,实在令人担忧。
四、结论
1、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议学校深入调查、采取措施,真正减轻课业负担,严格控制各科作业量,限制测验、考试次数,必须把课外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能主动放心地读、自由愉快地读。
2、加强阅读指导:针对读书无序、方法不当,习惯不良等问题,教师、家长应热情支持学生读书,更应指导他们读书,语文科当仁不让,尤应努力,其余各科是否也有一个课外阅读指导的问题。笔者建议各课能否都开设有关的课外阅读课,对学生从内容到方法都给予具体的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课外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深信,学生一旦真正进入了自由阅读的海洋,必将会锻炼成乘风破浪的水手,扬帆远航的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