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在其兴盛时期都是重视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现在从几个方面做一些历史考察。
一、 科技创新是奠定国家兴盛的经济基础的重要因素
古代国家,有专凭武力就可以强大起来并征服广大地区的,如蒙古大帝国。近代大工业兴起以后,这样的情况就不存在了。强国一定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而经济发达又与科技发达有密切的关系。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后来又扩展到全世界,改变了人类的命运。瓦特从1763年起致力于改进铁匠纽可门的蒸汽机的动力装置,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后,终于造成可以连续运动的蒸汽机。蒸汽机的出现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以人力、兽力、风力、水力为动力来源的依赖,能使用自己创造的动力来驱动机器,从而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这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瓦特是一名工匠和技师,他懂得一点科学,但不多。他在改进蒸汽机的过程中应用了布莱克在热学方面的发现。这意味着科学和技术结合的萌芽。最初的蒸汽机只能单向往复,以后瓦特得到波尔顿的经费赞助,继续研究,终于在1782年制成了复动式蒸汽机(又称万能蒸汽机)。复动式蒸汽机的制成,基本完成了蒸汽机的发明和改造过程。试验成功以后,波尔顿就从一个制纽扣的商人一变而成为蒸汽机的第一个制造家。这是技师和制造家(最早的一批工业资本家)的结合。没有这种结合,科学和技术结合的产物仍然不可能大规模地在工业中推广。当时有一件事,值得十分注意,就是瓦特和波尔顿等人组织的“月社”团体。所以取名“月社”,是因其社员们在月圆之夜轮流在各家聚会,在一种自由的气氛中,讨论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以及理论上的新事件。“月社”是个比较松散的组织,没有会章,但集中了当时英国一部分优秀的人物。例如制铁家威尔琴森、激进作家戴、博物学家达尔文(查理斯·达尔文的祖父)、化学家普利斯特利、哲学家休谟、经济学家斯密、地质学家赫腾等人。“月社”的建立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工业结合的历史要求。以上说明了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三者的最早的结合,这种结合虽然还是初步的、处于萌芽状态的,但有着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英国发明蒸汽机后,欧美各国相继采用,工业发展进入“蒸汽时代”。最初的蒸汽机是用手工制造的,每一台蒸汽机的部件都有可能不同,精密程度不高。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这种情况必须改变,于是导致了一个新的工业部门,即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工业的诞生。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使英国成为第一个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工业化的实现,使英国经济繁荣起来。1850~1870年间,英国经济迅速发展,远远超过以往年代。到1860年占世界人口2%和欧洲人口10%的英国几乎生产了世界工业产品的40%~50%。19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直到1880年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享有“世界工厂”的声誉。雄厚的经济基础,使英国得以称霸19世纪。
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其促成的生产力大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在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在先进国家特别是德国和美国,涌现出一批发明家,如西门子(1866年发明电机)、爱迪生(1879年发明电灯)等人,正是通过把他们的发明运用到生产中去,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中,最突出的是电气、内燃机和化工。电能的应用、电气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人类从此进入电气时代。
由于两次工业革命的首尾交叉,起步较晚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和美国,可同时吸收两次工业革命最合用的成果,故发展十分迅速。统一后的德国,从1870年到1900年大约30年间,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在德国经济中,煤炭和钢铁的结合产生了欧洲最大的钢铁工业。1875年,德国钢产量约为35万吨,1890年为320万吨,1900年为740万吨,居欧洲首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产钢国。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90年代后期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德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广泛利用电力方面居世界的首位。化学工业(化学肥料、合成染料、合成纤维等等)的发展在19世纪后期最为显著。1877年,德国占了世界合成染料的一半,1900年以后这一比例上升到90%。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工业已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列宁说:“1871年以后,德国实力的增强要比英、法快两三倍。”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美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加快转化为生产力。以电力为代表的新兴工业部门的崛起,使美国在19世纪末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时,领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79年,爱迪生研制成世界第一支白炽电灯泡。1882年9月,第一座中心发电站在纽约建成。90年代末,美国的重要城市都建立了发电厂,大企业已普遍使用电力。美国的钢产量,1875年还不到40万吨,到1900年猛增到1018万吨,是世界产量的43%。19世纪最后40年,美国工业发展极其迅速。1860年,美国工业生产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居第4位,到1890年已跃居世界首位,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3弱。美利坚民族具有积极进取、讲究实效的精神,较少受传统束缚,富于创新精神。1888年恩格斯曾到美国旅行,他的印象是:“这个新世界由于藐视一切继承的和传统的东西而远远超过我们这些旧式的、沉睡的欧洲人;这个新世界是由现代的人们根据现代的、实际的、合理的原则在处女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他们这个前进最快的民族对于每一个新的改进方案,会纯粹从它的实际利益出发马上进行实验,这个方案一旦被认为是最好的,差不多在第二天就会立即实行。”19世纪中后期是美国技术发明的黄金时代。1790~1860年的70年中,美国专利局批准的专利总计36000件,平均每年500多件,而1860~1890年的30年中,批准的专利高达44万件,平均每年14000多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要比以前紧密得多了。科学在工业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而且人们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程度也比以前大大提高。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最为辉煌的时代。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的创建,是20世纪确立的当代科学最伟大的理论体系,它们又各自带动了一批新兴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诞生。自然科学理论对工业的作用更为突出。科学通过技术的媒介应用于生产,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现在,从科学原理到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越来越短了:1885年到1919年平均时间是37年;1920年到1944年平均是24年;从1945年到1964年平均是14年。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使用已上升到第一位。20世纪初期,经济增长主要靠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仅为20%左右。二次大战以后,1950~1970年间,科技进步所占比重在发达国家平均为49%。到20世纪80年代,在发达国家所占比例已上升为60%~8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35%。
美国从19世纪末一直到今天,始终是世界上第一号经济强国,这与它的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有很大关系。以物理学、化学和医学这三项诺贝尔奖而论,从1910年到今天,美国共获奖212次,英、德、法三国共获奖171次,美国一国超过英德法三国的总和。(美国获奖次数在1940年前与英、法、德三国每个国家比都不如,1941年以后获奖次数猛增)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率先走上信息经济的道路。它十分重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2000年,美国研发开支达2640亿美元,占世界研发总开支的45%。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美国商务部报告说,1995年以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增幅平均达到2.8%,比1973年到1995年间的1.4%提高了一倍,其中一半以上归功于信息技术产业。
苏联自1917年建立政权后到1937年,在短短的20年内,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在世界上的排名,工业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和欧洲第4位一跃而为1937年的世界第2位和欧洲第1位。这与它重视科技有相当大的关系。1918年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的提纲中写道:“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 普鲁士的铁路秩序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1920年2月,根据列宁的提议,成立了国家电气化委员会。1920年12月举行的第八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批准了《全俄电气化计划》,列宁把这个计划称作“第二个党纲”。列宁说:“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列宁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有名公式。斯大林也很重视科技。1931年2月4日,他提出了在新的现代的技术基础上改造国民经济一切部门的方针。他说:苏联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年至100年。“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苏联“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为此,“布尔什维克应当掌握技术。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在国家兴旺发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越到后来越大,而推进科技发展,关键是敢于和善于创新。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十六大报告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2004年1月17日,温家宝同志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强调:“科技创新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战略高技术对科技能力提升和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和军事竞争的制高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命题中的“科学”,是单指自然科学呢?还是也包括社会科学呢?笔者认为,应当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社会科学领域的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与自然科学一样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例如,20世纪50年代马寅初先生提倡节制生育,不仅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反而批判他是新马尔萨斯人口论,结果后来中国多了几亿人口,给经济带来了极大压力,也影响到人口素质。
二、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有赖于教育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是第一资源。
人才的成长又有赖于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在教育方面,一些强国也有重要的创新。德国大学有很高的水平。例如:哥廷根大学从18世纪中就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允许自由讲学,并采用研讨班等新的教学形式。到19世纪下半叶,这所大学已人才辈出。20世纪物理学、数学方面的许多重大成就都是在哥廷根大学产生的,大学成为科学发展的基地。普鲁士教育大臣威廉·冯·洪堡于1810年创建的柏林洪堡大学,是又一所有名的大学。它以“教学与科学研究统一”、“学术自由”作为办学的方针,成为德国高等学校的榜样。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晚,但很快赶了上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德国大学培育了许多优秀的科学人才。
社会应用科学越广泛,就要求有更多的受过教育的人才,因此中小学教育十分重要。1852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先颁布义务教育法,此后美国各州、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都陆续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学龄儿童必须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受教育的时间,开始时是4年、5年,以后逐渐增加,到现在少则8年,多则12年。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列宁说:“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要顺利发展下去,就不能没有稳定的代表制度,就不能不给予在‘文化’方面必然有较高要求的人民以一定的政治权利。这种一定程度的文化要求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连同它的高度技术、复杂性、灵活性、能动性以及全世界竞争的飞速发展等条件所造成的。”日本在二次大战战败后,经济残破,但不久就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起来。吉田茂在《游荡的百年》一书中称之为“奇迹般的特变”。这种“奇迹般的特变”是如何出现的呢?原因之一在于日本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很发达。日本从1905年至1960年的55年内,物的资本增长了近6倍,劳动力只增长了0.7倍,国民收入却增长了近71倍,在此期间教育经费增加了22倍。这就是说,用很少的劳动力作用于增加不多的物,却能得到更多的物质财富。
总之,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三、 思想理论创新对于国家兴盛具有重大的先导意义
思想理论创新虽然不像科技创新那样具体,那样显而易见,但释放出来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对于国家的兴盛往往起着先导性的作用。例如,在西方历史上,文艺复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文艺复兴是从意大利兴起,后来逐渐传播到尼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新文化运动,它萌发于14世纪,在16世纪前半期达于顶峰。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们的注意力从来世转到现世,从以神为中心转到以人为中心。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理想、人的力量,宣扬人就是尘世的上帝。文艺复兴是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的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代表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最初发展阶段,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以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例,足以看出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在很长的时间内,各国共产党人都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短暂阶段。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宣布:“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恢复时期以后,在1952年又宣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已经完成”,现在已处于“从社会主义不断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时期,但当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还远远落在美国的后面。赫鲁晓夫上台后,在1959年苏共21大上报告中,说苏联已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即全面开展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1961年苏共22大新党纲提出在20年内苏联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计划。这种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观空想,后来当然是破灭了。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不再谈建成共产主义,说苏联已“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安德罗波夫再次降调,以“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代替“发达社会主义速成论”。但这时的苏联根本不够发达社会主义的资格,所以“起点论”仍然是错误的。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有过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毛病。邓小平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国吃了苦头。中国吃苦头不只这十年,这以前,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980年他说:“现在我们正在总结建国三十年的经验。总起来说,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关系重大。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最近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思想理论方面的重大创新。2004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极其深刻、丰富,我们应当认真学习。
四、 制度创新对于国家兴盛具有稳固性、根本性的意义
建立一种新的制度,可以对国家兴盛产生稳固的保证作用,可以产生全方位、根本性的作用。下举两例,予以说明。
(一) 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这种制度与封建专制制度相比,是一个巨大的创新。英国是“议会之母”。在13世纪的一百年间,英国宪法史上的两个重要基础——1215年的《大宪法》和议会都产生了。以后经过1640~1660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查理二世的复辟,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才确立了议会的主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到18世纪中叶,国王的权力已经消退,立法权已高出行政权。以后又经过1832年的议会改革以及几次议会改革(1867、1884~1885),英国的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便成熟了。今天,议会制度已成为欧美国家的流行制度,维护资产阶级统治(这是就国体而言,就政体而言则有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两种,共和制更为普遍),但也有它的优点。首先,在作为统治阶级内部有充分的民主,不使某一个政党、某一个集团占有压倒优势,个人更不能拥有独裁权力,这有利于资产阶级统治的稳定。毛泽东说:“讲到宪法,资产阶级是先进的。英国也好,法国也好,美国也好,资产阶级都有过革命时期,宪法就是他们在那个时期开始搞起的。我们对资产阶级民主不能一笔抹杀,说他们的宪法在历史上没有地位”。毛泽东还说过: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英国的议会民主制度行为最久,最为稳健,英国保持强盛的时间也最长。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我国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所未有的制度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从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1992年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经过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到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当其兴盛时,都是富于创新精神,生气勃勃的,但当其走向衰落时,则丧失了进取精神,变得死气沉沉。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努力创新,那么各个人的创新就能汇聚成全民族的创新,由此释放出来的力量是巨大无比、无穷无尽的,足以保证我们在国际间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著名历史学家)
一、 科技创新是奠定国家兴盛的经济基础的重要因素
古代国家,有专凭武力就可以强大起来并征服广大地区的,如蒙古大帝国。近代大工业兴起以后,这样的情况就不存在了。强国一定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而经济发达又与科技发达有密切的关系。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后来又扩展到全世界,改变了人类的命运。瓦特从1763年起致力于改进铁匠纽可门的蒸汽机的动力装置,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后,终于造成可以连续运动的蒸汽机。蒸汽机的出现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以人力、兽力、风力、水力为动力来源的依赖,能使用自己创造的动力来驱动机器,从而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这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瓦特是一名工匠和技师,他懂得一点科学,但不多。他在改进蒸汽机的过程中应用了布莱克在热学方面的发现。这意味着科学和技术结合的萌芽。最初的蒸汽机只能单向往复,以后瓦特得到波尔顿的经费赞助,继续研究,终于在1782年制成了复动式蒸汽机(又称万能蒸汽机)。复动式蒸汽机的制成,基本完成了蒸汽机的发明和改造过程。试验成功以后,波尔顿就从一个制纽扣的商人一变而成为蒸汽机的第一个制造家。这是技师和制造家(最早的一批工业资本家)的结合。没有这种结合,科学和技术结合的产物仍然不可能大规模地在工业中推广。当时有一件事,值得十分注意,就是瓦特和波尔顿等人组织的“月社”团体。所以取名“月社”,是因其社员们在月圆之夜轮流在各家聚会,在一种自由的气氛中,讨论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以及理论上的新事件。“月社”是个比较松散的组织,没有会章,但集中了当时英国一部分优秀的人物。例如制铁家威尔琴森、激进作家戴、博物学家达尔文(查理斯·达尔文的祖父)、化学家普利斯特利、哲学家休谟、经济学家斯密、地质学家赫腾等人。“月社”的建立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工业结合的历史要求。以上说明了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三者的最早的结合,这种结合虽然还是初步的、处于萌芽状态的,但有着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英国发明蒸汽机后,欧美各国相继采用,工业发展进入“蒸汽时代”。最初的蒸汽机是用手工制造的,每一台蒸汽机的部件都有可能不同,精密程度不高。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这种情况必须改变,于是导致了一个新的工业部门,即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工业的诞生。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使英国成为第一个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工业化的实现,使英国经济繁荣起来。1850~1870年间,英国经济迅速发展,远远超过以往年代。到1860年占世界人口2%和欧洲人口10%的英国几乎生产了世界工业产品的40%~50%。19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直到1880年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享有“世界工厂”的声誉。雄厚的经济基础,使英国得以称霸19世纪。
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其促成的生产力大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在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在先进国家特别是德国和美国,涌现出一批发明家,如西门子(1866年发明电机)、爱迪生(1879年发明电灯)等人,正是通过把他们的发明运用到生产中去,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中,最突出的是电气、内燃机和化工。电能的应用、电气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人类从此进入电气时代。
由于两次工业革命的首尾交叉,起步较晚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和美国,可同时吸收两次工业革命最合用的成果,故发展十分迅速。统一后的德国,从1870年到1900年大约30年间,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在德国经济中,煤炭和钢铁的结合产生了欧洲最大的钢铁工业。1875年,德国钢产量约为35万吨,1890年为320万吨,1900年为740万吨,居欧洲首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产钢国。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90年代后期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德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广泛利用电力方面居世界的首位。化学工业(化学肥料、合成染料、合成纤维等等)的发展在19世纪后期最为显著。1877年,德国占了世界合成染料的一半,1900年以后这一比例上升到90%。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工业已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列宁说:“1871年以后,德国实力的增强要比英、法快两三倍。”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美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加快转化为生产力。以电力为代表的新兴工业部门的崛起,使美国在19世纪末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时,领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79年,爱迪生研制成世界第一支白炽电灯泡。1882年9月,第一座中心发电站在纽约建成。90年代末,美国的重要城市都建立了发电厂,大企业已普遍使用电力。美国的钢产量,1875年还不到40万吨,到1900年猛增到1018万吨,是世界产量的43%。19世纪最后40年,美国工业发展极其迅速。1860年,美国工业生产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居第4位,到1890年已跃居世界首位,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3弱。美利坚民族具有积极进取、讲究实效的精神,较少受传统束缚,富于创新精神。1888年恩格斯曾到美国旅行,他的印象是:“这个新世界由于藐视一切继承的和传统的东西而远远超过我们这些旧式的、沉睡的欧洲人;这个新世界是由现代的人们根据现代的、实际的、合理的原则在处女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他们这个前进最快的民族对于每一个新的改进方案,会纯粹从它的实际利益出发马上进行实验,这个方案一旦被认为是最好的,差不多在第二天就会立即实行。”19世纪中后期是美国技术发明的黄金时代。1790~1860年的70年中,美国专利局批准的专利总计36000件,平均每年500多件,而1860~1890年的30年中,批准的专利高达44万件,平均每年14000多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要比以前紧密得多了。科学在工业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而且人们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程度也比以前大大提高。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最为辉煌的时代。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的创建,是20世纪确立的当代科学最伟大的理论体系,它们又各自带动了一批新兴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诞生。自然科学理论对工业的作用更为突出。科学通过技术的媒介应用于生产,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现在,从科学原理到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越来越短了:1885年到1919年平均时间是37年;1920年到1944年平均是24年;从1945年到1964年平均是14年。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使用已上升到第一位。20世纪初期,经济增长主要靠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仅为20%左右。二次大战以后,1950~1970年间,科技进步所占比重在发达国家平均为49%。到20世纪80年代,在发达国家所占比例已上升为60%~8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35%。
美国从19世纪末一直到今天,始终是世界上第一号经济强国,这与它的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有很大关系。以物理学、化学和医学这三项诺贝尔奖而论,从1910年到今天,美国共获奖212次,英、德、法三国共获奖171次,美国一国超过英德法三国的总和。(美国获奖次数在1940年前与英、法、德三国每个国家比都不如,1941年以后获奖次数猛增)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率先走上信息经济的道路。它十分重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2000年,美国研发开支达2640亿美元,占世界研发总开支的45%。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美国商务部报告说,1995年以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增幅平均达到2.8%,比1973年到1995年间的1.4%提高了一倍,其中一半以上归功于信息技术产业。
苏联自1917年建立政权后到1937年,在短短的20年内,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在世界上的排名,工业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和欧洲第4位一跃而为1937年的世界第2位和欧洲第1位。这与它重视科技有相当大的关系。1918年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的提纲中写道:“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 普鲁士的铁路秩序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1920年2月,根据列宁的提议,成立了国家电气化委员会。1920年12月举行的第八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批准了《全俄电气化计划》,列宁把这个计划称作“第二个党纲”。列宁说:“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列宁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有名公式。斯大林也很重视科技。1931年2月4日,他提出了在新的现代的技术基础上改造国民经济一切部门的方针。他说:苏联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年至100年。“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苏联“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为此,“布尔什维克应当掌握技术。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在国家兴旺发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越到后来越大,而推进科技发展,关键是敢于和善于创新。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十六大报告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2004年1月17日,温家宝同志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强调:“科技创新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战略高技术对科技能力提升和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和军事竞争的制高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命题中的“科学”,是单指自然科学呢?还是也包括社会科学呢?笔者认为,应当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社会科学领域的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与自然科学一样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例如,20世纪50年代马寅初先生提倡节制生育,不仅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反而批判他是新马尔萨斯人口论,结果后来中国多了几亿人口,给经济带来了极大压力,也影响到人口素质。
二、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有赖于教育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是第一资源。
人才的成长又有赖于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在教育方面,一些强国也有重要的创新。德国大学有很高的水平。例如:哥廷根大学从18世纪中就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允许自由讲学,并采用研讨班等新的教学形式。到19世纪下半叶,这所大学已人才辈出。20世纪物理学、数学方面的许多重大成就都是在哥廷根大学产生的,大学成为科学发展的基地。普鲁士教育大臣威廉·冯·洪堡于1810年创建的柏林洪堡大学,是又一所有名的大学。它以“教学与科学研究统一”、“学术自由”作为办学的方针,成为德国高等学校的榜样。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晚,但很快赶了上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德国大学培育了许多优秀的科学人才。
社会应用科学越广泛,就要求有更多的受过教育的人才,因此中小学教育十分重要。1852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先颁布义务教育法,此后美国各州、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都陆续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学龄儿童必须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受教育的时间,开始时是4年、5年,以后逐渐增加,到现在少则8年,多则12年。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列宁说:“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要顺利发展下去,就不能没有稳定的代表制度,就不能不给予在‘文化’方面必然有较高要求的人民以一定的政治权利。这种一定程度的文化要求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连同它的高度技术、复杂性、灵活性、能动性以及全世界竞争的飞速发展等条件所造成的。”日本在二次大战战败后,经济残破,但不久就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起来。吉田茂在《游荡的百年》一书中称之为“奇迹般的特变”。这种“奇迹般的特变”是如何出现的呢?原因之一在于日本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很发达。日本从1905年至1960年的55年内,物的资本增长了近6倍,劳动力只增长了0.7倍,国民收入却增长了近71倍,在此期间教育经费增加了22倍。这就是说,用很少的劳动力作用于增加不多的物,却能得到更多的物质财富。
总之,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三、 思想理论创新对于国家兴盛具有重大的先导意义
思想理论创新虽然不像科技创新那样具体,那样显而易见,但释放出来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对于国家的兴盛往往起着先导性的作用。例如,在西方历史上,文艺复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文艺复兴是从意大利兴起,后来逐渐传播到尼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新文化运动,它萌发于14世纪,在16世纪前半期达于顶峰。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们的注意力从来世转到现世,从以神为中心转到以人为中心。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理想、人的力量,宣扬人就是尘世的上帝。文艺复兴是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的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代表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最初发展阶段,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以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例,足以看出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在很长的时间内,各国共产党人都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短暂阶段。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宣布:“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恢复时期以后,在1952年又宣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已经完成”,现在已处于“从社会主义不断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时期,但当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还远远落在美国的后面。赫鲁晓夫上台后,在1959年苏共21大上报告中,说苏联已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即全面开展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1961年苏共22大新党纲提出在20年内苏联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计划。这种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观空想,后来当然是破灭了。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不再谈建成共产主义,说苏联已“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安德罗波夫再次降调,以“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代替“发达社会主义速成论”。但这时的苏联根本不够发达社会主义的资格,所以“起点论”仍然是错误的。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有过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毛病。邓小平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国吃了苦头。中国吃苦头不只这十年,这以前,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980年他说:“现在我们正在总结建国三十年的经验。总起来说,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关系重大。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最近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思想理论方面的重大创新。2004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极其深刻、丰富,我们应当认真学习。
四、 制度创新对于国家兴盛具有稳固性、根本性的意义
建立一种新的制度,可以对国家兴盛产生稳固的保证作用,可以产生全方位、根本性的作用。下举两例,予以说明。
(一) 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这种制度与封建专制制度相比,是一个巨大的创新。英国是“议会之母”。在13世纪的一百年间,英国宪法史上的两个重要基础——1215年的《大宪法》和议会都产生了。以后经过1640~1660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查理二世的复辟,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才确立了议会的主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到18世纪中叶,国王的权力已经消退,立法权已高出行政权。以后又经过1832年的议会改革以及几次议会改革(1867、1884~1885),英国的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便成熟了。今天,议会制度已成为欧美国家的流行制度,维护资产阶级统治(这是就国体而言,就政体而言则有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两种,共和制更为普遍),但也有它的优点。首先,在作为统治阶级内部有充分的民主,不使某一个政党、某一个集团占有压倒优势,个人更不能拥有独裁权力,这有利于资产阶级统治的稳定。毛泽东说:“讲到宪法,资产阶级是先进的。英国也好,法国也好,美国也好,资产阶级都有过革命时期,宪法就是他们在那个时期开始搞起的。我们对资产阶级民主不能一笔抹杀,说他们的宪法在历史上没有地位”。毛泽东还说过: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英国的议会民主制度行为最久,最为稳健,英国保持强盛的时间也最长。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我国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所未有的制度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从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1992年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经过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到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当其兴盛时,都是富于创新精神,生气勃勃的,但当其走向衰落时,则丧失了进取精神,变得死气沉沉。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努力创新,那么各个人的创新就能汇聚成全民族的创新,由此释放出来的力量是巨大无比、无穷无尽的,足以保证我们在国际间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著名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