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初中生的大脑神经系统正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他们的学习最容易从兴趣出发、被兴趣左右,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都和兴趣紧密相连。我在物理教学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感到物理学习有趣有用。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一切心理活动都是贯穿着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良好的氛围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学生对新知识开始都感兴趣,注意力也集中,他们急于知道这些新知识与他们日常生活有何关系,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帮助他们认识所关心的事物对自己是有用的,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如果他们感到与自己无关,不知道新知识对他们有何用,就会感到是一种负担,兴趣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这样就完不成教学任务。我在教《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一节时,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征,在导入新课时讲了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有一次我将刚烧开的一大壶水不小心泼到了脚上,当时痛得很厉害,但我却不看医生,不花一分钱,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烫伤治好了,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当你学完今天新课《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后,你会觉得学习物理真有用!这样学生在置疑的氛围下很感兴趣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他们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下,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然后告诉学生:我被烫伤后马上把脚连同鞋和裤子浸入冷水桶里。灼痛的感觉逐渐减小,过一会儿几乎不痛了,我抬脚离开水面后又感到灼痛难熬。于是再次把脚浸入冷水中,痛感又逐渐消失了。这样反复几次,越到后来痛感越小。大约浸泡三十多分钟、烫伤完全好了。然后启发学生讨论并明确:当高温的开水向低温的皮肤传递热量,使皮肤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表皮和真皮肌肉充血红肿,而引起伤痛,当脚伸进冷水后高温红肿的脚放热,低温的冷水吸热,通过热传递皮肤的温度降到足够低时,烫伤部位的红肿消失,烫伤便治好了。根据热传递的规律冰水、冰块比冷水的效果更好,还要告诉学生,冷水治烫伤要及时,若皮肤烫伤延误时机,使皮肤起水泡后此法不能用,可能会引起感染并发症。由于教师本人亲身经历,令学生更信服。
二、通过设置情境,产生兴趣
设置情境是为了激发人的心理过程的情感活动,使听课的学生做体验和思维活动,感染情感色彩,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每节课的开头,课题的引入是精心设计情境的好时机,在讲述初二物理《引言》一节时,我一开始就做些简单实验。如“瓶口吞蛋”、“纸片托水蛾”、“静电吸引纸屑”等,然后设问:学习物理有趣吗?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在今后的物理学习中你会知道的。
提出一个学生意想不到而且迫切希望知道答案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激情状态,一旦新课完成答案自然得出。这样的情境,具有令人向往的效果。如讲初二物理《惯性、惯性现象》一节时,我们可以将一木块置于小车之上,而小车又置于较小斜度的斜面上,然后提出当拉小车沿斜面匀速前进时,小车突然与斜面上的障碍物撞击而停止时,木块将向哪里倾倒?部分学生回答“向下”,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向上倒”学生惊疑,教师通过演示,当他们看到确实如此时,就会积极思维,通过教师的诱导、分析,他们会恍然大悟。
激起学生兴趣可根据教材内容有多种设计方法。
三、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更能引起兴趣
初中生是抽象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还是抽象思维的成熟期。但仍然依靠感性材料的帮助,直观形象的帮助,才能逐步获得抽象的理解。实用性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实验对他们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教师演示时,要力求可见度大,重点突出,操作熟练,效果明显,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教师要用清晰的语言恰当的时候介绍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和方法,指导观察,组织讨论,引导分析、归纳,使学生不停留在无意注意看热闹上,而是通过实验学习物理知识,培养观察、思维能力,掌握操作技能,把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
四、控制教学难度,激发兴趣
兴趣跟一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是紧密联系的,它也有指导性。有兴趣的事物,一定符合一个人具备的接受程度,不太容易也不太难,不太深也不太浅。自尊心和好奇心是构成学生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太浅,学生觉得无味,看低了他们;太难、太刁,学生又觉得被捉弄了,并产生了高不可攀的恐惧心理。所以上物理课时,不能任意增加难度。
另外,作业也不能过多过难,这不仅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也使他们失去了学好物理的兴趣。少年时期的初中生,一般都有上进心,但又缺乏恒心。有的贪玩,学习易受情绪影响,还不善于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适当的考试和竞赛,使他们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总结成败和经验教训,留心改正,以图补救。胜者加倍努力以图再胜。老师出题要紧扣教材,试题是以90%左右的人及格为好,优秀率以40%左右为好。试题太难,学生会产生悲观情绪,太易会产生“轻敌”情绪,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教与学。老师出题要以推动学习激发兴趣为宗旨。
另外,提问和蔼可亲,礼貌待人,具有启发性。耐心提示,不可态度生硬。学生答题时,要热情倾听,答完后准确评价。答得好、有创见的,给予热情鼓励和表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其勇气可佳,以保护其自尊心不受伤害,让学生保持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一切心理活动都是贯穿着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良好的氛围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学生对新知识开始都感兴趣,注意力也集中,他们急于知道这些新知识与他们日常生活有何关系,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帮助他们认识所关心的事物对自己是有用的,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如果他们感到与自己无关,不知道新知识对他们有何用,就会感到是一种负担,兴趣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这样就完不成教学任务。我在教《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一节时,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征,在导入新课时讲了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有一次我将刚烧开的一大壶水不小心泼到了脚上,当时痛得很厉害,但我却不看医生,不花一分钱,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烫伤治好了,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当你学完今天新课《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后,你会觉得学习物理真有用!这样学生在置疑的氛围下很感兴趣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他们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下,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然后告诉学生:我被烫伤后马上把脚连同鞋和裤子浸入冷水桶里。灼痛的感觉逐渐减小,过一会儿几乎不痛了,我抬脚离开水面后又感到灼痛难熬。于是再次把脚浸入冷水中,痛感又逐渐消失了。这样反复几次,越到后来痛感越小。大约浸泡三十多分钟、烫伤完全好了。然后启发学生讨论并明确:当高温的开水向低温的皮肤传递热量,使皮肤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表皮和真皮肌肉充血红肿,而引起伤痛,当脚伸进冷水后高温红肿的脚放热,低温的冷水吸热,通过热传递皮肤的温度降到足够低时,烫伤部位的红肿消失,烫伤便治好了。根据热传递的规律冰水、冰块比冷水的效果更好,还要告诉学生,冷水治烫伤要及时,若皮肤烫伤延误时机,使皮肤起水泡后此法不能用,可能会引起感染并发症。由于教师本人亲身经历,令学生更信服。
二、通过设置情境,产生兴趣
设置情境是为了激发人的心理过程的情感活动,使听课的学生做体验和思维活动,感染情感色彩,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每节课的开头,课题的引入是精心设计情境的好时机,在讲述初二物理《引言》一节时,我一开始就做些简单实验。如“瓶口吞蛋”、“纸片托水蛾”、“静电吸引纸屑”等,然后设问:学习物理有趣吗?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在今后的物理学习中你会知道的。
提出一个学生意想不到而且迫切希望知道答案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激情状态,一旦新课完成答案自然得出。这样的情境,具有令人向往的效果。如讲初二物理《惯性、惯性现象》一节时,我们可以将一木块置于小车之上,而小车又置于较小斜度的斜面上,然后提出当拉小车沿斜面匀速前进时,小车突然与斜面上的障碍物撞击而停止时,木块将向哪里倾倒?部分学生回答“向下”,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向上倒”学生惊疑,教师通过演示,当他们看到确实如此时,就会积极思维,通过教师的诱导、分析,他们会恍然大悟。
激起学生兴趣可根据教材内容有多种设计方法。
三、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更能引起兴趣
初中生是抽象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还是抽象思维的成熟期。但仍然依靠感性材料的帮助,直观形象的帮助,才能逐步获得抽象的理解。实用性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实验对他们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教师演示时,要力求可见度大,重点突出,操作熟练,效果明显,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教师要用清晰的语言恰当的时候介绍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和方法,指导观察,组织讨论,引导分析、归纳,使学生不停留在无意注意看热闹上,而是通过实验学习物理知识,培养观察、思维能力,掌握操作技能,把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
四、控制教学难度,激发兴趣
兴趣跟一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是紧密联系的,它也有指导性。有兴趣的事物,一定符合一个人具备的接受程度,不太容易也不太难,不太深也不太浅。自尊心和好奇心是构成学生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太浅,学生觉得无味,看低了他们;太难、太刁,学生又觉得被捉弄了,并产生了高不可攀的恐惧心理。所以上物理课时,不能任意增加难度。
另外,作业也不能过多过难,这不仅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也使他们失去了学好物理的兴趣。少年时期的初中生,一般都有上进心,但又缺乏恒心。有的贪玩,学习易受情绪影响,还不善于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适当的考试和竞赛,使他们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总结成败和经验教训,留心改正,以图补救。胜者加倍努力以图再胜。老师出题要紧扣教材,试题是以90%左右的人及格为好,优秀率以40%左右为好。试题太难,学生会产生悲观情绪,太易会产生“轻敌”情绪,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教与学。老师出题要以推动学习激发兴趣为宗旨。
另外,提问和蔼可亲,礼貌待人,具有启发性。耐心提示,不可态度生硬。学生答题时,要热情倾听,答完后准确评价。答得好、有创见的,给予热情鼓励和表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其勇气可佳,以保护其自尊心不受伤害,让学生保持对物理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