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胃切除在贲门癌治疗中的地位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21406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5例贲门癌全胃切除病人重建消化道以食管空肠Roux-Y吻合为主者18例(72%),食管空肠端侧吻合6例(24%),空肠双“S”代胃吻合1例(4%)。全组无手术死亡率,亦无吻合口瘘或其它并发症。本组按TNM分期,Ⅱ期2例,Ⅲ~Ⅳ期23例。除1例贲门胃窦双原发早期癌外,均有多个淋巴结转移,平均值为8.8/13。一年内死亡12例,生存率为52%(13/25),二年内死亡16例,生存率为36%(9/25)。证实较晚期较大的贲门癌,只要病人一般情况良好,可积极行全胃切除术。食管空肠Roux-Y式吻合较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更具优越性,并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对80例法乐氏四联症病人心肌结构病理改变分析,结果表明心肌细胞肥大程度与心功能指标有一定的关系。一部分四联症病例心肌纤维发生增生肥大,肥大的程度对射血分数无影响(P>0.05),但与心脏每搏量和年龄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并对术后恢复有一定的影响。提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尽早手术为宜。
期刊
选择1984年8月至1990年12月作心脏瓣膜替换术资料齐全者783例为分析对象。对术前24个变量作多因素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手术早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为:(1)心脏扩大程度;(2)心功能状态;(3)瓣膜病变类型和术式;(4)肺血管血流动力学和改变。MS病人手术效果最好,而MVD+AVD及双瓣替换术者死亡率较高。左室乳头肌病理证实:心肌细胞变性,线粒体溶解、嵴断裂及消失、肌原纤维消失及胶原纤维增
期刊
期刊
对32例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变化的分析显示,血小板数目及功能在体外循环中的变化与体外循环时间的对数呈负相关(P<0.001);体外循环中某一时区(T)内血小板数的下降(L)与该段时间的长短及血小板进入该时区时的功能状态呈正相关。
自1979年5月开展双瓣替换术,1980年7月开展三瓣替换术以来,至1991年6月我们已为181例病人施行了多瓣膜替换术。除6例细菌性心内膜炎和1例退行性病变外,其他病人均为风湿性心脏病。本组病例包括175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替换术,5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替换术,1例二尖瓣、三尖瓣双瓣替换术。121例应用生物瓣,60例应用机械瓣,其中17例为生物瓣衰败失功后而再次施行双瓣替换术者。术前心功
观察11例中低温28~30℃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病人不同时期血浆丙二醛(MDA)及甲2-巨球蛋白(α2M)的变化,结果显示:MDA自开放升主动脉后5分钟起至手术结束时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α2M自CPB开始后进行性降低,至CPB停止时达最低(P<0.01);两者的变化在CPB期间呈负相关(r=-0.88,P<0.05)。MDA的改变与文献报道一致,在再灌注早期明显升高;α2M在CP
35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分为Ⅰ组对照组,Ⅱ组丹参组,Ⅲ组别嘌呤醇组,Ⅳ组川芎嗪组。分别测量体外循环期间血中过氧化脂质浓度和肺循环前(右房)、后(左房)血中白细胞数。结果示氧自由基产生与体外循环时间成正比;循环开放后短时间内血浆中过氧化脂质含量迅速上升并有白细胞肺内消耗。应用丹参、别嘌呤醇、川芎嗪能有效地清除体外循环过程中所产生的氧自由基。丹参、川芎嗪可减少白细胞肺内消耗,减轻肺损伤。
40例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连续测量离子钙浓度和pH值。结果表明:以乳酸林格氏液预充时,离子钙在转流15min最低(1.04±0.08mmol/L),此与血液稀释有关;转流期间由于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至开放主动脉时离子钙值已接近正常,停机时已达转流前水平。因而在开放主动脉早期,无需使用钙剂。停转流后15min离子钙值最高(1.39±0.15mmol/L),与我们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时常规合用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