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下室施工技术浅析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分析了高层建筑的地下室结构存在的问题,介绍了高层建筑地下室施工技术,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建筑;地下室;施工技术;浅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的拔地而起,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高层建筑的地下室由于施工技术的不够合理而出现了各种问题的情况,带给了人们很大的烦恼,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重视高层建筑地下室的施工技术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施工技术水平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并且使地下室的施工技术符合科学原理,为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这样才能够促进高层建筑的良性发展。
  1 高层建筑的地下室结构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的建筑规模越来越大,高层建筑也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一般在高层建筑设计时为了增加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都会在高层建筑中设计有地下室。但是地下室却由于施工技术的不同而存在着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建筑的安全性,还违背了经济、合理的设计原则。
  1.1 地下室中混凝土的浇筑问题
  地下室中的墙板混凝土一般采用赶浆法。由于混凝土的流向不是可以控制的,所以在施工的时候,可能还在这里施工,但是混凝土已经流到了十几米之外的地方。尤其是在墙壁与顶板同时进行浇注时,这种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也许等到浇注到那儿的时候,也许早就过了初凝。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当墙壁与顶板必须同时浇注时,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先浇注墙壁,等到墙壁的混凝土完全完成后再进行顶板的浇注。这样做就没有多大的问题了。
  第二个问题是,对于混凝土的施工计划及工序应该合理安排,并且要合理地留置施工缝,在浇注混凝土时应当保证要连续进行。此外,混凝土在下料时,应当避免混凝土下料时过厚、不对称及不均匀等情况。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就容易导致振捣作用的长度和半径不够,而且容易使混凝土漏振、不均匀、不密实,,使之产生蜂窝、孔洞的现象。
  1.2 地下室施工的抗震要求
  如果一个高层建筑的地下室施工技术的不得当,就会使建筑整体的抗震性大大减弱。一般情况下,对于半地下室的埋藏深度只有在大于地下室外地面以上的高度时,才能够不用计算建筑物的层数。在当前,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一般存在的此类问题有:半地下室的埋藏深度不够深。房屋的层数包括半地下室已经达到了8层,但是层数和总高度却超过了规定的要求。地下室的抗震等级为三级,而上部结构的抗震等级却为二级,那么根据相关的规范要求,此时地下室的一层的抗震等级也应该为二级等等诸多问题。
  2 高层建筑地下室施工技术
  2.1 地下室的结构施工技术
  在进行高层建筑的地下室的结构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到许多因素,比如防火、人防要求、设备管道、排水、采光、通风等因素的相互配合。例如在当地下室的长度设计超过规定的长度时,就需要与结构专业相配合,来确定是否需要在地下室设置一个变形缝。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建筑物的地下室中一般是尽可能少地设置变形缝或者是不設置变形缝。因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在地下中设置变形缝时,通常会使得变形缝处的防水处理变得比较复杂。
  这时候我们的施工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设置后浇带和合理地使用混凝外加剂或者是在地面上设缝而地下不设缝等方法来达到不用设缝的目的。倘若是地下室长度过长,那么采用设置后浇带的方式就难以解决这个问题。施工技术人员应该合理地调整平面并且将地下室分成几个较小的小地下室,在中间部分用较窄的通道使之连接起来,从而满足建筑使用以及管道相连接的目的和要求。所以建筑在最初的施工技术以及具体的施工阶段应当合理地设置具有采光功能的通风井。如果高层建筑的采光通风井施工效果的不够理想,与预期值相差太大的话,比如在外壁又附加了通风采光井,但是采光井却不能与地下室的顶层连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地下室保持结构稳定的功能丧失,从而不能满足那些高层建筑的深埋要求。
  2.2 关于地下室顶板结构施工技术的优化与探索
  在地下室中,地下室的顶板是高层建筑中其上部结构的一个水平的约束支座。如果它的刚度越大,那么它对于建筑物上部结构的所谓约束作用就会越好。所以说,地下室的顶板厚度一定不能太薄。通常情况下要求要大于等于160mm。同时,人防地下室的顶板厚度还要能够满足人防的要求。
  根据建筑设计的相关规范,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建筑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对于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板配筋率、楼板厚度以及楼层侧向刚度时都会有比较具体的要求,并且要求地下室的层数不应当少于两层。根据规范的确切规定,作为建筑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要采用现浇梁板的结构。而且要保证楼板的厚度不应当小于180mm。并且还不能有较大的洞口出现。
  2.3 关于地下室外墙施工技术的要求和相关注意点
  首先是关于荷载。地下室的外墙所能够承受的荷载包括水平荷载与竖向荷载两部分。其中竖向荷载包括了建筑上部以及地下室结构的楼盖传重以及本身的自重,而水平荷载则包括了侧向土压力、地面荷载和人防等效静荷载。但是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当中,风荷载及竖向荷载或者是在地震作用中产生的内力一般都不起控制作用。而墙体的配筋则主要是由垂直墙面的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来确定的。所以,在计算地下室外墙有关配筋的计算时,对那些高层的建筑外框架柱之间,按照双向板来计算板筋为最好。而对于竖向荷载比较小的外墙的扶壁桩,应当在它的内外两侧的主筋上也要适当地进行加强。
  2.4 关于地下室的抗浮及抗渗的相关控制措施
  地下室的抗浮设计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地下水位及其变幅。实际上在施工时仅仅是考虑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所能达到的极限状态,但是对于施工过程以及到来的洪水期却不够重视,所以也就容易造成地下室的抗浮设计不够合理进而导致的局部遭到破坏。另外,在处于同一个整体的有着大面积的地下室的上部常常建有多层住宅以及高层住宅。但是因为地下室的面积比较大而且形状又不太规则。尤其是当那些地下室的上部没有建筑的时候,对于抗浮问题的处理就更加困难,必须要进行一番细致的分析之后才能进行处理。
  地下室在设计过程中不但要满足抗浮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抗渗的要求。若使建筑物的地下室满足抗渗的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和改进:首先,要进行补偿收缩混凝土。然后是设置一个膨胀带。其次,还要在混凝土的早期设置后浇带。最后,可以在墙体中设置一道水平暗梁,来增强混凝土的抗拉能力。
  3 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满足人们对增加高层建筑有效面积的强烈要求,现在很多高层建筑都设有地下室。但是由于相当多的地下室没有满足人们多方面的要求和期望,所以导致很多人对既能满足功能需求,又比较经济、安全、可靠的地下室很渴望拥有。本文着重讲述高层建筑中地下室施工技术的常见问题以及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法等。
  参考文献:
  [1] 李潘武.浅谈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J].科技资讯,2009,(11).
  [2] 李万福.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要点[J].价值工程,2010,(5).
  [3] 徐建军.建筑结构设计常见及疑难问题解析[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2).
  [4] 郑志辉,于英霞,地下工程防水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致富向导2009, (17).
  [5] 张晓华,地下室防水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J],山西建筑,2008, (18).
  [6] 杨嗣信主编.高层建筑施工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曲卡直接穿刺法在制备后腹腔气腹中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对2002年6月以来开展的46例后腹腔镜手术制备后腹腔气腹所需要的时间、有无穿刺误伤腹膜、是否转开放手术、有无术后并发皮下气肿进行分析.19例为传统小切口进入组,采用传统小切口进入法建立后腹腔气腹,27例为曲卡直接穿刺组,采用曲卡直接穿刺法建立后腹腔气腹.结果 传统小切口进入组所需要的时间为25~35 min(平均为30 min),6例
肝星状细胞(HSC)是启动肝纤维化(HF)整个事件的开端,在HF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活化的HSC在肝损伤部位移行、增殖,表达各种细胞外信号转导通路蛋白,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和细胞因子(CK),是HF形成的中心环节[1];在HF的恢复期,有与肝脏疤痕降解一致的广泛性的HSC凋亡[2]。
目的 以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片为对照,评价参七颗粒治疗瘀阻脑络型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 共观察瘀阻脑络型血管性痴呆231例,治疗组115例,给予口服参七颗粒;对照组116例,口服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片.结果 治疗组中医证侯积分、MMSE智能积分、ADL生活自理能力积分与对照组相似.部分单项症状体征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凝血功能的改变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参七颗粒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 要:尽管人们对水泵采用变速调节所带来的节能效果早已熟知,但对供暖系统循环水泵并联运行究竟应采用何种调节方式才能使其节能效果更好,仍然还存在着一定的认识问题。本文以两台供暖循环水泵并联为例,用解析的方法对变工况下分别采用同步调速与非同步调速运行状况及能耗进行了分析和计算,阐明了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非同步调速运行方式的不合理性并对由此所引发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循环水泵;工况变化;变速调节;
摘要:本文作者阐述了建筑供配电的概念,介绍了建筑供配电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供配电;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筑业也在不断发展,建筑物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其服务内容与项目都离不开供电,并且对供配电技术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建筑供配電技术,以保证供电的安全和可靠,达到技术与经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