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东风1964年,中国开始了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三线建设。1965年,二汽项目正式上马。
三上三下
其实,一汽开始建设时,国家就考虑建二汽了。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得正紧,志愿军的汽车损毁非常大,给养,物资运不上去,直接影响到了前方战事。年底,毛主席提出“要建设第二汽车厂”。
1953年1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局上报了《第二汽车厂建设说明书》,当时的设想是仿制2.5吨的嘎斯50,年产量定在10万辆以上。二汽的厂址最早选在武汉的青山,中央也决定由湖北省包建。但是,当时国际形势紧张,武汉地区空中目标显著,不宜建大的工厂。1956年1月,二汽的厂址改定在成都郊区保和场。但毕竟当时国力不足,石油缺乏,二汽被迫缓建。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央第二次提出建设二汽,1958年,志愿军回国,在讨论一个师的安排时,毛主席说:“干脆,把他们都给二汽吧”。他还提出在湖南建厂。李富春是湖南人,一听要在湖南建,他立刻安排选址,厂址最后定在湖南常德一个原日军废弃的飞机场。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国民经济连续三年的空前危机使二汽项目又一次被搁置。
1964年,虽然国民经济全面复苏,但国际环境却因越战的扩大而急转直下,备战神经绷得更紧。以军车为主产品的“二汽”建设已如箭在弦上。1964年末,二汽第三次上马。
开进武当山
根据“山、散、洞”的方针,“进山”成了二汽选址重于一切的原则。
当年办一汽的饶斌到二汽时已经50多岁了,多年的辛劳使他得了心脏病。别人劝他注意身体,他却说:“这算啥子嘛,人家白求恩52岁到中国来,不但钻山沟,还出生入死救伤员。我也52岁,不过钻钻山沟,还是为我们中国自己的事情。”
饶斌带领着二汽选址小组,拄着棍子终日在大山里转。他们总是夹着皮包,人们就戏称他们为“皮包公司”。那么多的山沟,条条都要勘察,大家只好分开走,一人管一条。有一次,天都黑了,饶斌却不见了。众人慌忙点燃篝火作路标,却仍然不见人影,赶紧分头进山,才把迷路的他找到。当他们最后走出山时,竟然听到远处的虎啸。
选址时,对“山,散,洞”的方针,也有过争论。1966年8月3日,时任一机部部长的段君毅来到十堰视察后说,隐蔽和分散是需要的,但也要看生产的合理性,要算经济账。“最隐蔽的方案可能是最浪费的方案,基建投资增加三分之一就不干了,你们的汽车成本要同第一汽车厂比较,分散后仓库和动力站房要增加多少?运输费要增加多少?厂房小了生产是否可行?”
后来,著名的老营厂址方案获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二汽厂址定在了十堰。
厂区规划
二汽厂址确定之后,就要做厂区规划。
在“山,散,洞”的原则上,中央又提出八条意见,其要点是:山势越陡峭,峡谷越窄小,对空隐蔽越有利,选点时,山的高差不低于150米;工业建筑群要一贴,二埋、三嵌、四散、五藏、六进洞,七伪装;一个建筑群的总面积应控制在2万平方米上下,几个建筑群应布置在相邻的山沟里,建筑群之间的空间距离不得少于1000米;一个车间的长度不超过70米,宽度不大于20米,单体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应控制在1000平方米左右,最大的车间不宜超过3000平方米;建筑尽可能小些,矮些,要修单层厂房,试验楼,研究楼一般不要超过两层:生产主要设施(如电源、水泵站等)和关键部分应当藏在山洞里,要去掉工厂的标志特征,屋顶不做气楼,砌墙不要红砖,要用油漆涂色伪装墙面,门窗不宜过大,要遮掉玻璃的反光,还可仿照民房设计厂房立面;为了目标隐蔽,居民点,主要设施和生产关键部分要分散得远一些。
艰难初创
当时的十堰,只是大山里一个落后小镇,里里外外不过几十户人家。要说这里有什么工业基础,那就只有几间叮叮当当的铁匠铺和几间豆腐房了。这地方为什么叫“十堰”?老乡说,因为这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垒起整整十道堰才能开出地来。选址小组选中这里真可说是煞费苦心。而工厂在生产管理,工艺流程,技术互动,零部件传输,人事交往以及职工生活,文化娱乐等各方面面临的困难显而易见。二汽的初创工作艰苦异常。
为了尽快架设高压输电线路,使许多大型机械设备运转起来,3000多名建设者从30公里外的邓湾码头拉回了100多根水泥电线杆;之后又沿途修路补桥,克服种种困难运来了58吨重的变电器;然而,在短时间内,怎样才能把架设高压线的大铁塔运到并且安装在从丹江到十堰100多公里沿线的群山顶上,成了一时的难题。关键时刻,沿途的广大群众迅速行动起来,在缺少必要的机械运输和牵引设备的情况下,采取拆装分解,人拉肩扛的办法,硬是在60天内把270座铁塔搬到了山顶并完成安装,保障了十堰按时顺利通电,极大地促进了二汽的工程建设。
一次山洪暴发,用于二汽建设的大量钢材被洪水吞没,1000多名职工投入激流,硬是把几百吨的钢材连拉带拽转移到安全地带。
随县民工黄光国在施工中不幸牺牲,为二汽建设献出了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悲痛中的黄妈妈又毅然把小儿子送到工地。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二汽初具规模。二十四个专业厂分布在二十多条山沟里,号称“百里车城”。
1970年3月,十堰市正式建立。二汽的建立和发展使中国的版图上又添了一座新城。
深山聚宝
二汽建设处于一个特定的国际环境,没有任何外援,完全靠自己。建设中采用了“包建”、“聚宝”的方法,就是由国内的老厂包建二汽的一个个专业厂,把全国已经有的三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集中到二汽,使得二汽工程达到了当时国内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人才当然是最大的“宝贝”。大笔在十堰这么一圈,千军万马就开始调动。东北人、上海人、武汉人……汽车人争先恐后地报名。五、六万人撇家舍业,千里迢迢,一起杀向了那沉寂了数千年的山沟。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刚一动员,就有大批人挤破头来报名,最后不得不采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而那些被批准调往二汽的人就别提多高兴了,又是请客,又是换新装,过年似的。
筹备处领导成员之一陈祖涛曾回忆:“第一代去的都是审查再审查,都是精华进去的。”他说的一点不假。饶斌之所以敢接过建设二汽这颗帅印,是因为他心中有本账,将一汽的人才“宝贝”网罗其中,他要把这些“宝贝”聚到二汽去。当年,仅处级以上干部就有100多名被饶斌点将,带到了二汽。
十堰的大山里曾经有红军的革命根据地,二汽创业者们踏着当年红军的脚印,在这里开拓着中国汽车工业的根据地。陈祖涛说:“当时征了很多地。我和军区刘司令员等,征一两亩地要喝三次酒。先找小队,把队长 诘来喝酒,同意了,还得找大队,到了大队又喝酒,还不行,还要到公社去喝。人们管这叫过三关。
二汽是国内第一家自主创建的卡车制造厂。为实现“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我国汽车工业体系”,武当山下,天当被,地当床。一盏马灯,一双草鞋,一根扁担,一个席棚。恶劣的环境,火热的生活,崇高的事业,将一颗颗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英雄车,王牌车
正因为有了优秀人才,在极其简陋的工厂里,在极其简易的试验室里,一台由1784把刀具组装的“千手观音”,代表当时相当高水平的汽缸体大拉床制造出来了。据不完全统计,靠着自己的力量和技术,当时共有五百多条专业化生产线,自动线被制造出来,直接促进了全国机械工业水平的跨代式的提高。
为了早日设计出适合部队需要的车型,1965年,王汝缇率领一帮人马深入十堰以外的白水轿车部队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没有试验场地的情况下,进行车型方案设计。经过多轮辛苦实验,1966年7月1日,终于试制出了两吨越野车的第一轮样车。这一切使二汽建设者更加有信心,有干劲,加快了产品的试制、生产。
二汽又相继开发生产出了东风EQ140等车型,完善了建厂初期的新产品型谱。
1975年6月,经过近6年艰苦奋斗,第一个基本车型东风EQ240越野车的生产能力基本形成,又经过3年努力,1978年7月建成了东风5吨民用载货车的生产能力,至此,二汽建设初具规模。
老东风人的心里,1978年12月9日是一个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那天,东风接到上级通知,紧急调集1000辆五吨载重车,1000辆两吨半越野车待命。一下子要这么多车,引起了东风人的猜想。后来,东风人才知道:这些车要开赴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要问东风车的质量怎样?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部队最清楚。越南多山,道路又因为多雨而布满泥泞,很容易让人想起抗美援朝时我军面临的境况。但是时代不同了,部队装备了二汽东风车,这种车马力大,速度快,最善爬坡(能上45°的陡坡),战士们说,无论什么样的路,东风车都能冲上去。越是没路的地方,东风车就越显神通。
一次,一辆东风越野车在行进中滚下了山,翻了几个跟头后又四轮着地,战士一踩油门,竟然照跑不误!战士们对东风汽车,不仅有一份钦佩,更有一份感情。部队官兵称东风车“伤亡少、突击性强,带少量弹药,缴获大”,称东风车是“英雄车,王牌车”,他们给东风公司的锦旗上写着:“功臣车”。老山前线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曾慕名专程来到东风,抚摸着立下战功的“功臣车”,激动地题词:“东风载我上前线,凯旋回敬造车人!”
东风汽车在战争中的表现,像神话一样迅速传遍了神州大地。“真没想到啊!我们的车也能为国防建设作贡献了。”每每想起这一事,老东风人都会发出由衷的感慨。
由于车型好,质量好,东风车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
全是中国造
二汽的建设水平,美国人有过中肯的评价。
1978年,二汽和美国通用公司讨论合作发展重型车,美方代表来到当时尚未对外国人开放的十堰市。
通用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仔细观看了二汽的每一个专业厂和基本上由二汽自己制造的全部生产设备,观看了二汽自产的汽车表演,有的还开着二汽的汽车转了一圈。对厂房、设备、产品,他们都很赞赏,满嘴“OK”。当听说这些全部是二汽自己设计和制造的,他们表现出了惊讶和不理解——根本不相信中国有能力建设这么大,这么现代化的汽车厂。陈祖涛记得,美国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在二汽的建设过程中,有多少外国人帮助你们?当时,陈祖涛非常自豪地回答,二汽完全是我们自己动手建设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与。看出他们的疑惑,陈祖涛对通用的高级工程师爱德华兹说:“我是二汽的总工程师,负责二汽建设的全部技术问题,你不相信这是我们自己的成果,那你提问吧,我和我的12个副总可以当面回答你们提出的任何技术问题。”对方也不含糊,陈祖涛逐个地回答,美方代表终于服气了。
东风标识“双飞燕”
1979年11月,二汽通过《二汽建设报》向全厂发出有奖征集“厂微”设计图案的号召。
二汽在当时已经进行了三年的产品制造生产,品牌就是“东风”,因此,厂徽的设计规定必须在“东风”二字上进行,用文字或图形都可以。东风双飞燕标识的设计者、老东风人艾德昆先生回忆:“对二汽厂标的设计,从一开始我就意识到必须要在构思图案上下功夫。但几经反复,我发现用文字组成图案很难实现预想的效果,因为无论用汉字或字母来表示,感觉都很一般,而且没有突破。”
据艾德昆回忆,用汉字“东风”二字作为商标的,在全国各地各行业能够找出很多,比比皆是,显然很难突出二汽的个性。用字母作图案也不理想。
然而,直接用图形来表示“东风”显然更具挑战。“风”可以感知,但用眼睛却看不到它的形象,而“东风”就更没有具体形象了。在无数次的设计构想推翻后,矫健的飞燕,突然让他找到了灵感。“东风是个名词,但她总会给人以春天的联想。所谓东风送暖,东风带给人们的,是美好的春天,是灿烂的阳光,是和煦的春风。”
燕子是东风送来的,而有燕子的地方,就一定有东风,用燕子来构思“东风”的标识图案是最理想的选择。于是,一个圆环中两只飞燕首尾相衔,翻飞旋转、具有动感的“双燕”图开始越来越清晰地印入脑海。其中,“圆环既象征飞速旋转的车轮,又象征人类居住的地球;比翼双飞的春燕在疾风中翱翔,寓‘二’于中,象征二汽生机勃勃,前进不止。”
为使图案更简洁大方,艾德昆采用艺术变形的手法,在设计中取燕子最突出的剪形尾羽作为图案基础。此外,图案的旋转也象征着汽车的发动机、车轮都是旋转运动的,而整幅图案象征着二汽生产的东风汽车,正以风神般的速度奔驰全球。
设计构思答辩时,艾德昆最后一段话让所有在场人为之感动:“二汽尽管建设于崇山峻岭之中,但她必然要像飞鸟一样翱翔并冲向广阔的蓝天。而盛产于鄂西北山林中、自由穿梭飞翔于云中的燕子,正是寄托着二汽建设者全部情与思的吉祥物。”
三上三下
其实,一汽开始建设时,国家就考虑建二汽了。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得正紧,志愿军的汽车损毁非常大,给养,物资运不上去,直接影响到了前方战事。年底,毛主席提出“要建设第二汽车厂”。
1953年1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局上报了《第二汽车厂建设说明书》,当时的设想是仿制2.5吨的嘎斯50,年产量定在10万辆以上。二汽的厂址最早选在武汉的青山,中央也决定由湖北省包建。但是,当时国际形势紧张,武汉地区空中目标显著,不宜建大的工厂。1956年1月,二汽的厂址改定在成都郊区保和场。但毕竟当时国力不足,石油缺乏,二汽被迫缓建。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央第二次提出建设二汽,1958年,志愿军回国,在讨论一个师的安排时,毛主席说:“干脆,把他们都给二汽吧”。他还提出在湖南建厂。李富春是湖南人,一听要在湖南建,他立刻安排选址,厂址最后定在湖南常德一个原日军废弃的飞机场。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国民经济连续三年的空前危机使二汽项目又一次被搁置。
1964年,虽然国民经济全面复苏,但国际环境却因越战的扩大而急转直下,备战神经绷得更紧。以军车为主产品的“二汽”建设已如箭在弦上。1964年末,二汽第三次上马。
开进武当山
根据“山、散、洞”的方针,“进山”成了二汽选址重于一切的原则。
当年办一汽的饶斌到二汽时已经50多岁了,多年的辛劳使他得了心脏病。别人劝他注意身体,他却说:“这算啥子嘛,人家白求恩52岁到中国来,不但钻山沟,还出生入死救伤员。我也52岁,不过钻钻山沟,还是为我们中国自己的事情。”
饶斌带领着二汽选址小组,拄着棍子终日在大山里转。他们总是夹着皮包,人们就戏称他们为“皮包公司”。那么多的山沟,条条都要勘察,大家只好分开走,一人管一条。有一次,天都黑了,饶斌却不见了。众人慌忙点燃篝火作路标,却仍然不见人影,赶紧分头进山,才把迷路的他找到。当他们最后走出山时,竟然听到远处的虎啸。
选址时,对“山,散,洞”的方针,也有过争论。1966年8月3日,时任一机部部长的段君毅来到十堰视察后说,隐蔽和分散是需要的,但也要看生产的合理性,要算经济账。“最隐蔽的方案可能是最浪费的方案,基建投资增加三分之一就不干了,你们的汽车成本要同第一汽车厂比较,分散后仓库和动力站房要增加多少?运输费要增加多少?厂房小了生产是否可行?”
后来,著名的老营厂址方案获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二汽厂址定在了十堰。
厂区规划
二汽厂址确定之后,就要做厂区规划。
在“山,散,洞”的原则上,中央又提出八条意见,其要点是:山势越陡峭,峡谷越窄小,对空隐蔽越有利,选点时,山的高差不低于150米;工业建筑群要一贴,二埋、三嵌、四散、五藏、六进洞,七伪装;一个建筑群的总面积应控制在2万平方米上下,几个建筑群应布置在相邻的山沟里,建筑群之间的空间距离不得少于1000米;一个车间的长度不超过70米,宽度不大于20米,单体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应控制在1000平方米左右,最大的车间不宜超过3000平方米;建筑尽可能小些,矮些,要修单层厂房,试验楼,研究楼一般不要超过两层:生产主要设施(如电源、水泵站等)和关键部分应当藏在山洞里,要去掉工厂的标志特征,屋顶不做气楼,砌墙不要红砖,要用油漆涂色伪装墙面,门窗不宜过大,要遮掉玻璃的反光,还可仿照民房设计厂房立面;为了目标隐蔽,居民点,主要设施和生产关键部分要分散得远一些。
艰难初创
当时的十堰,只是大山里一个落后小镇,里里外外不过几十户人家。要说这里有什么工业基础,那就只有几间叮叮当当的铁匠铺和几间豆腐房了。这地方为什么叫“十堰”?老乡说,因为这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垒起整整十道堰才能开出地来。选址小组选中这里真可说是煞费苦心。而工厂在生产管理,工艺流程,技术互动,零部件传输,人事交往以及职工生活,文化娱乐等各方面面临的困难显而易见。二汽的初创工作艰苦异常。
为了尽快架设高压输电线路,使许多大型机械设备运转起来,3000多名建设者从30公里外的邓湾码头拉回了100多根水泥电线杆;之后又沿途修路补桥,克服种种困难运来了58吨重的变电器;然而,在短时间内,怎样才能把架设高压线的大铁塔运到并且安装在从丹江到十堰100多公里沿线的群山顶上,成了一时的难题。关键时刻,沿途的广大群众迅速行动起来,在缺少必要的机械运输和牵引设备的情况下,采取拆装分解,人拉肩扛的办法,硬是在60天内把270座铁塔搬到了山顶并完成安装,保障了十堰按时顺利通电,极大地促进了二汽的工程建设。
一次山洪暴发,用于二汽建设的大量钢材被洪水吞没,1000多名职工投入激流,硬是把几百吨的钢材连拉带拽转移到安全地带。
随县民工黄光国在施工中不幸牺牲,为二汽建设献出了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悲痛中的黄妈妈又毅然把小儿子送到工地。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二汽初具规模。二十四个专业厂分布在二十多条山沟里,号称“百里车城”。
1970年3月,十堰市正式建立。二汽的建立和发展使中国的版图上又添了一座新城。
深山聚宝
二汽建设处于一个特定的国际环境,没有任何外援,完全靠自己。建设中采用了“包建”、“聚宝”的方法,就是由国内的老厂包建二汽的一个个专业厂,把全国已经有的三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集中到二汽,使得二汽工程达到了当时国内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人才当然是最大的“宝贝”。大笔在十堰这么一圈,千军万马就开始调动。东北人、上海人、武汉人……汽车人争先恐后地报名。五、六万人撇家舍业,千里迢迢,一起杀向了那沉寂了数千年的山沟。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刚一动员,就有大批人挤破头来报名,最后不得不采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而那些被批准调往二汽的人就别提多高兴了,又是请客,又是换新装,过年似的。
筹备处领导成员之一陈祖涛曾回忆:“第一代去的都是审查再审查,都是精华进去的。”他说的一点不假。饶斌之所以敢接过建设二汽这颗帅印,是因为他心中有本账,将一汽的人才“宝贝”网罗其中,他要把这些“宝贝”聚到二汽去。当年,仅处级以上干部就有100多名被饶斌点将,带到了二汽。
十堰的大山里曾经有红军的革命根据地,二汽创业者们踏着当年红军的脚印,在这里开拓着中国汽车工业的根据地。陈祖涛说:“当时征了很多地。我和军区刘司令员等,征一两亩地要喝三次酒。先找小队,把队长 诘来喝酒,同意了,还得找大队,到了大队又喝酒,还不行,还要到公社去喝。人们管这叫过三关。
二汽是国内第一家自主创建的卡车制造厂。为实现“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我国汽车工业体系”,武当山下,天当被,地当床。一盏马灯,一双草鞋,一根扁担,一个席棚。恶劣的环境,火热的生活,崇高的事业,将一颗颗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英雄车,王牌车
正因为有了优秀人才,在极其简陋的工厂里,在极其简易的试验室里,一台由1784把刀具组装的“千手观音”,代表当时相当高水平的汽缸体大拉床制造出来了。据不完全统计,靠着自己的力量和技术,当时共有五百多条专业化生产线,自动线被制造出来,直接促进了全国机械工业水平的跨代式的提高。
为了早日设计出适合部队需要的车型,1965年,王汝缇率领一帮人马深入十堰以外的白水轿车部队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没有试验场地的情况下,进行车型方案设计。经过多轮辛苦实验,1966年7月1日,终于试制出了两吨越野车的第一轮样车。这一切使二汽建设者更加有信心,有干劲,加快了产品的试制、生产。
二汽又相继开发生产出了东风EQ140等车型,完善了建厂初期的新产品型谱。
1975年6月,经过近6年艰苦奋斗,第一个基本车型东风EQ240越野车的生产能力基本形成,又经过3年努力,1978年7月建成了东风5吨民用载货车的生产能力,至此,二汽建设初具规模。
老东风人的心里,1978年12月9日是一个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那天,东风接到上级通知,紧急调集1000辆五吨载重车,1000辆两吨半越野车待命。一下子要这么多车,引起了东风人的猜想。后来,东风人才知道:这些车要开赴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要问东风车的质量怎样?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部队最清楚。越南多山,道路又因为多雨而布满泥泞,很容易让人想起抗美援朝时我军面临的境况。但是时代不同了,部队装备了二汽东风车,这种车马力大,速度快,最善爬坡(能上45°的陡坡),战士们说,无论什么样的路,东风车都能冲上去。越是没路的地方,东风车就越显神通。
一次,一辆东风越野车在行进中滚下了山,翻了几个跟头后又四轮着地,战士一踩油门,竟然照跑不误!战士们对东风汽车,不仅有一份钦佩,更有一份感情。部队官兵称东风车“伤亡少、突击性强,带少量弹药,缴获大”,称东风车是“英雄车,王牌车”,他们给东风公司的锦旗上写着:“功臣车”。老山前线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曾慕名专程来到东风,抚摸着立下战功的“功臣车”,激动地题词:“东风载我上前线,凯旋回敬造车人!”
东风汽车在战争中的表现,像神话一样迅速传遍了神州大地。“真没想到啊!我们的车也能为国防建设作贡献了。”每每想起这一事,老东风人都会发出由衷的感慨。
由于车型好,质量好,东风车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
全是中国造
二汽的建设水平,美国人有过中肯的评价。
1978年,二汽和美国通用公司讨论合作发展重型车,美方代表来到当时尚未对外国人开放的十堰市。
通用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仔细观看了二汽的每一个专业厂和基本上由二汽自己制造的全部生产设备,观看了二汽自产的汽车表演,有的还开着二汽的汽车转了一圈。对厂房、设备、产品,他们都很赞赏,满嘴“OK”。当听说这些全部是二汽自己设计和制造的,他们表现出了惊讶和不理解——根本不相信中国有能力建设这么大,这么现代化的汽车厂。陈祖涛记得,美国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在二汽的建设过程中,有多少外国人帮助你们?当时,陈祖涛非常自豪地回答,二汽完全是我们自己动手建设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与。看出他们的疑惑,陈祖涛对通用的高级工程师爱德华兹说:“我是二汽的总工程师,负责二汽建设的全部技术问题,你不相信这是我们自己的成果,那你提问吧,我和我的12个副总可以当面回答你们提出的任何技术问题。”对方也不含糊,陈祖涛逐个地回答,美方代表终于服气了。
东风标识“双飞燕”
1979年11月,二汽通过《二汽建设报》向全厂发出有奖征集“厂微”设计图案的号召。
二汽在当时已经进行了三年的产品制造生产,品牌就是“东风”,因此,厂徽的设计规定必须在“东风”二字上进行,用文字或图形都可以。东风双飞燕标识的设计者、老东风人艾德昆先生回忆:“对二汽厂标的设计,从一开始我就意识到必须要在构思图案上下功夫。但几经反复,我发现用文字组成图案很难实现预想的效果,因为无论用汉字或字母来表示,感觉都很一般,而且没有突破。”
据艾德昆回忆,用汉字“东风”二字作为商标的,在全国各地各行业能够找出很多,比比皆是,显然很难突出二汽的个性。用字母作图案也不理想。
然而,直接用图形来表示“东风”显然更具挑战。“风”可以感知,但用眼睛却看不到它的形象,而“东风”就更没有具体形象了。在无数次的设计构想推翻后,矫健的飞燕,突然让他找到了灵感。“东风是个名词,但她总会给人以春天的联想。所谓东风送暖,东风带给人们的,是美好的春天,是灿烂的阳光,是和煦的春风。”
燕子是东风送来的,而有燕子的地方,就一定有东风,用燕子来构思“东风”的标识图案是最理想的选择。于是,一个圆环中两只飞燕首尾相衔,翻飞旋转、具有动感的“双燕”图开始越来越清晰地印入脑海。其中,“圆环既象征飞速旋转的车轮,又象征人类居住的地球;比翼双飞的春燕在疾风中翱翔,寓‘二’于中,象征二汽生机勃勃,前进不止。”
为使图案更简洁大方,艾德昆采用艺术变形的手法,在设计中取燕子最突出的剪形尾羽作为图案基础。此外,图案的旋转也象征着汽车的发动机、车轮都是旋转运动的,而整幅图案象征着二汽生产的东风汽车,正以风神般的速度奔驰全球。
设计构思答辩时,艾德昆最后一段话让所有在场人为之感动:“二汽尽管建设于崇山峻岭之中,但她必然要像飞鸟一样翱翔并冲向广阔的蓝天。而盛产于鄂西北山林中、自由穿梭飞翔于云中的燕子,正是寄托着二汽建设者全部情与思的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