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宝健康的身体需要铁元素参与造血、维持生长发育、抵御感染性疾病,而正常足月的宝宝出生时体内储存的铁大约有280毫克,仅能满足出生后4~6个月的铁需求。因此,补铁是辅食添加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常见疾病,特别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贫血患病率更高。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缺铁可影响到宝宝的生长发育,以及运动、免疫等各种功能。婴幼儿期的严重缺铁,对孩子认知、学习能力和行为发育的影响,甚至不能被后期补铁所逆转。可见对于铁缺乏症和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及时干预,特别是能在发生前积极预防,对于宝宝的健康至关重要。
由于缺铁的表现不特异,重在早期预防和定期的健康体检与筛查,多观察宝宝的情况,有助于及早发现异常并及时干预。
● 在铁缺乏阶段,宝宝可表现为易烦躁,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
● 患有贫血的宝宝,会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黏膜和眼结膜苍白,疲劳乏力、食欲下降、头晕、心悸、指甲脆薄等。
● 如果贫血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体力下降,身体发育、注意力、记忆力等均受到影响,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
● 先天储铁不足
宝宝的储备铁主要来自妈妈,特别是在孕期的最后3个月储存最多,因此早产儿的铁储备较少,还有双胞胎、多胞胎或者妈妈孕期患严重贫血没有及时治疗等情况,宝宝都更易发生贫血。有研究显示,孕妈妈早期筛查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多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食物强化补铁和补充铁剂,不仅可降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更有助于降低婴儿发生贫血的危险。
● 生长发育旺盛,铁的需求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
生长速度快的婴幼儿是容易发生贫血的阶段,如果未及时添加足够的含铁食物,就容易发生体内铁缺乏。正常足月宝宝出生时体内储存的铁大约为280毫克,仅能满足出生后4~6个月的铁需求。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的标准,婴儿对铁元素的参考摄入量,在6个月内仅为每天0.3毫克,而到6个月后则直接增加到每天10毫克。母乳喂养的宝宝,乳汁中铁吸收利用率高(约50%),但含铁量低,如果在开始添加辅食的阶段,没有及时给予富含铁的食物,就会导致宝宝铁摄入不足。
● 疾病引起
比如,不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胃肠疾病容易引起肠道铁吸收障碍;体内长期慢性失血,如消化道出血等容易造成铁丢失增多。这类情况在小宝宝的缺铁原因中不常见,医生诊断时会加以考虑。
研究证实孕期给孕妈妈补铁、延迟脐带结扎、保证4~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如果没有条件母乳喂养或部分母乳喂养的宝宝应采用铁强化配方奶喂养,这些孕育早期的预防策略都可以帮助宝宝预防缺铁。当然,对于宝宝自身来说,从辅食添加开始,适当补充富含铁的食物尤为必要。
强化米粉
我国《婴幼儿喂养建议》中提出,应将强化铁的(婴儿营养)米粉作为宝宝的第一种辅食,有助于降低婴儿缺铁和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通常建议宝宝在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旨在逐步补充纯母乳以外的营养需求,其中强化补铁是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
动物的血、肝脏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
食物中的铁有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两种形式,吸收率差别很大。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肉、禽、鱼等动物性食物中,吸收率可达40%。常见食物中,含这类铁的食物有:鸭血、猪肝、海参、虾米、猪血、虾皮、鸡蛋黄、羊肉、牛肉、猪肾、鹌鹑蛋等。
红枣、紫菜等含有非血红素铁的食物
非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吸收率较低,一般只有1%~5%。按照含铁量的高低,可以给宝宝选择的食物依次为:黑木耳、紫菜、芝麻酱、黑芝麻、口蘑、扁豆、香菇、葡萄干、黄豆、赤小豆、山核桃、小米、香米、蒜薹、紫糯米、毛豆、花生、菠菜、枣干等。
我国不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乡儿童的贫血发生率在30%左右,农村高于城市,据此估计我国患缺铁性贫血的2岁以下婴幼儿至少有1000万。大多数家长只知道化验血红蛋白低说明宝宝患了贫血,而实际上铁缺乏症,即包括体内铁缺乏但尚未表现为缺铁性贫血的情况更为常见。
铁缺乏症包括铁减少期、红细胞生成缺铁期和缺铁性贫血3个发展阶段,贫血是铁缺乏的最严重阶段。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铁缺乏症的患病率至少为缺铁性贫血患病率的2倍。
对于逐步添加辅食直至正常饮食的宝宝来说,除给其增加动物肝脏、动物血、红色瘦肉、菌类等富含铁的食物,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注意食物均衡、合理营养对于预防宝宝缺铁也很关键。
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常见疾病,特别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贫血患病率更高。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缺铁可影响到宝宝的生长发育,以及运动、免疫等各种功能。婴幼儿期的严重缺铁,对孩子认知、学习能力和行为发育的影响,甚至不能被后期补铁所逆转。可见对于铁缺乏症和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及时干预,特别是能在发生前积极预防,对于宝宝的健康至关重要。
宝宝缺铁,你注意到了吗?
由于缺铁的表现不特异,重在早期预防和定期的健康体检与筛查,多观察宝宝的情况,有助于及早发现异常并及时干预。
● 在铁缺乏阶段,宝宝可表现为易烦躁,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
● 患有贫血的宝宝,会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黏膜和眼结膜苍白,疲劳乏力、食欲下降、头晕、心悸、指甲脆薄等。
● 如果贫血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体力下降,身体发育、注意力、记忆力等均受到影响,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
宝宝缺铁,3个原因最常见
● 先天储铁不足
宝宝的储备铁主要来自妈妈,特别是在孕期的最后3个月储存最多,因此早产儿的铁储备较少,还有双胞胎、多胞胎或者妈妈孕期患严重贫血没有及时治疗等情况,宝宝都更易发生贫血。有研究显示,孕妈妈早期筛查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多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食物强化补铁和补充铁剂,不仅可降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更有助于降低婴儿发生贫血的危险。
● 生长发育旺盛,铁的需求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
生长速度快的婴幼儿是容易发生贫血的阶段,如果未及时添加足够的含铁食物,就容易发生体内铁缺乏。正常足月宝宝出生时体内储存的铁大约为280毫克,仅能满足出生后4~6个月的铁需求。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的标准,婴儿对铁元素的参考摄入量,在6个月内仅为每天0.3毫克,而到6个月后则直接增加到每天10毫克。母乳喂养的宝宝,乳汁中铁吸收利用率高(约50%),但含铁量低,如果在开始添加辅食的阶段,没有及时给予富含铁的食物,就会导致宝宝铁摄入不足。
● 疾病引起
比如,不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胃肠疾病容易引起肠道铁吸收障碍;体内长期慢性失血,如消化道出血等容易造成铁丢失增多。这类情况在小宝宝的缺铁原因中不常见,医生诊断时会加以考虑。
预防缺铁,宝宝需要这些食物
研究证实孕期给孕妈妈补铁、延迟脐带结扎、保证4~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如果没有条件母乳喂养或部分母乳喂养的宝宝应采用铁强化配方奶喂养,这些孕育早期的预防策略都可以帮助宝宝预防缺铁。当然,对于宝宝自身来说,从辅食添加开始,适当补充富含铁的食物尤为必要。
强化米粉
我国《婴幼儿喂养建议》中提出,应将强化铁的(婴儿营养)米粉作为宝宝的第一种辅食,有助于降低婴儿缺铁和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通常建议宝宝在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旨在逐步补充纯母乳以外的营养需求,其中强化补铁是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
动物的血、肝脏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
食物中的铁有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两种形式,吸收率差别很大。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肉、禽、鱼等动物性食物中,吸收率可达40%。常见食物中,含这类铁的食物有:鸭血、猪肝、海参、虾米、猪血、虾皮、鸡蛋黄、羊肉、牛肉、猪肾、鹌鹑蛋等。
红枣、紫菜等含有非血红素铁的食物
非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吸收率较低,一般只有1%~5%。按照含铁量的高低,可以给宝宝选择的食物依次为:黑木耳、紫菜、芝麻酱、黑芝麻、口蘑、扁豆、香菇、葡萄干、黄豆、赤小豆、山核桃、小米、香米、蒜薹、紫糯米、毛豆、花生、菠菜、枣干等。
别等到患缺铁性贫血了再补铁
我国不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乡儿童的贫血发生率在30%左右,农村高于城市,据此估计我国患缺铁性贫血的2岁以下婴幼儿至少有1000万。大多数家长只知道化验血红蛋白低说明宝宝患了贫血,而实际上铁缺乏症,即包括体内铁缺乏但尚未表现为缺铁性贫血的情况更为常见。
铁缺乏症包括铁减少期、红细胞生成缺铁期和缺铁性贫血3个发展阶段,贫血是铁缺乏的最严重阶段。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铁缺乏症的患病率至少为缺铁性贫血患病率的2倍。
分月龄,合理添加,告别铁缺乏
对于逐步添加辅食直至正常饮食的宝宝来说,除给其增加动物肝脏、动物血、红色瘦肉、菌类等富含铁的食物,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注意食物均衡、合理营养对于预防宝宝缺铁也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