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伯利亚是块宝地,除了黄金、石油,还产钻石。俄罗斯在2012年9月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称,在西伯利亚东部地区发现了一个巨型的钻石矿,有万亿克拉的储量,是全球钻石储量的几十倍,足够满足全人类3000年对钻石的需求。
这个消息让公众欢呼钻石“白菜价”时代的到来。
稀缺的石头?
其实,在地质学眼中,钻石还真是一块普通的、“白菜价”的矿石,绝大多数钻石都不会面世销售,因为它们的杂质太多,只有工业用途,几乎不值钱。
讽刺的是,正是这样一块由碳原子构成的石头,却是商人的印钞机、爱情的象征、甚至是战争的动机——先后有塞拉利昂、安哥拉、刚果等6个国家,超过200万人因为它而陷入长达10年的战乱。
早在18世纪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提出了钻石的价值悖论,没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能用它交换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很少的东西就可以换到水。相反,钻石没有什么用处,但可以用它换来大量的货品。
亚当‘斯密当时认为,这是由于钻石的稀缺性造成的。水是如此充足以至于提一下就能得到;而钻石是那么稀有。
在19世纪以前,钻石确实称得上稀缺品。只有在印度的河流和巴西的雨林里有少量的发现,全球的宝石级钻石的产量每年也不过几千克。因其无比坚硬的特性和华丽的外表,钻石一直被皇室和权贵所垄断。
钻石当时的产量虽然不高,但含量却谈不上少。
它的本质是碳,太阳系中含量第四位的元素。各种天体内部丰富的碳元素,在宇宙的某种巨大压力之下,形成了钻石。2012年10月,美国和法国的科学家联合宣布,发现了钻石行星的存在——整个行星表面布满了钻石,将其命名为巨蟹座55行星。
地球上也不乏钻石资源,但开采不易。它真正的家在地球深处一块被称为地幔的地方,整个地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上千摄氏度的高温、几万个大气压的压力下,碳粒慢慢地结晶成钻石。
在钻石当中,每个碳原子与其他4个碳原子牢牢结合,没有多余的自由电子,这种结合方式是自然界已知的最强的结合力,钻石也是自然界中已知的最坚硬的矿物质。这样的结合无法出现在压力较轻的地壳中。那里的碳元素被压成了薄片形态的物质。被称为石墨。
钻石之所以会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中,是火山爆发的结果,火山把钻石带到了地表,数百万年的地质变化中,极少一部分钻石被冲入了河流,古印度人就是首先在河流中发现了钻石,在2000年的历史中,印度也不过发现了2000万克拉(合4000千克)的钻石。
亚当·斯密曾经预言,如果能成倍地生产出大量的钻石,钻石的价格将大幅度下跌。
现代钻石工业拉开序幕后,成吨的钻石被开采出来,到2011年时,地底下已经挖出几亿块钻石,全球一年钻石的产量就高达1.24亿克拉,约24800千克,将近25吨。
然而,钻石的价格不但没有大幅度下跌,相反地,自1930年代的大萧条以来,钻石的价格一直在平稳地上涨。
这是因为钻石商人喜欢恐吓公众,钻石就要枯竭了。2010年开始,以戴比尔斯为首的钻石商人们就在宣扬钻石峰值理论:按照他们的说法,世界上的钻石资源正在日渐枯竭,现在已经探明的钻石储量约30亿克拉,按照现有的一亿克拉的年产量,钻石只够开采30年。
在这样一个依靠幻象和虚荣维持的行业里,钻石枯竭论大有市场。
俄罗斯新公布的巨型钻矿会不会打破这个幻象?
目前看起来并不乐观,这个位于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的珀匹盖陨石坑内钻矿,虽然储量惊人,但未必会有宝石级的钻石。
珀匹盖坑内的钻石又被称为“冲击钻石”,是由陨石等物体撞击富碳地质而形成的产物。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地质与矿物学研究所所长尼古拉·波希林科认为,珀匹盖钻石硬度是普通钻石的2倍,难以打磨,不适合制作珠宝首饰,但工业价值非常高,可用于制造飞机精密部件、耐磨轴承和钻头等。
早在40年前,地质学家就发现了这个巨大的钻矿,当时的前苏联政府考虑到本国在钻石业的利益,一直秘而不宣。
40年之后,俄罗斯钻石生产商埃罗莎的钻石产量第一次超过了垄断巨头戴比尔斯,亚洲市场的膨胀导致全球对钻石的需求高涨,俄罗斯此举是为了稳固其在钻石行业的利益,绝对不会让这个巨型钻矿影响到钻石的价格。
上海钻石交易联合管理办公室主任李牧甚至认为,就算珀匹盖能产出宝石级别的钻石,也不会对钻石价格造成影响。因为南非的戴比尔斯、俄罗斯的埃罗莎等钻石巨头早已达成垄断联盟,控制了钻石的来源和价格。
市场的掌控手
没有人知道钻石在真正自由交易市场上的价格,因为钻石贸易在124年前,自从戴比尔斯公司垄断了南非的钻石后,就失去了自由。
1870年。在南非的戴比尔斯兄弟的农场附近发现了大型钻矿,成吨的钻石被开采出来,突然间市场上钻石供应爆满,钻石价格开始应声下落。
开发南非钻矿的英国金融家们意识到:钻石本身没太大用处,不当吃不当用,钻石的价格完全靠它的稀缺性维系。如果继续不加节制地向市场投放钻石,它的价格将一泻千里。
钻矿的投资者们别无选择,只能强力控制钻石的产量,延续钻石稀缺的幻象,戴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应运而生。
戴比尔斯公司在19世纪末几乎控制了南非所有的钻矿,当时的南非的钻石产量占据了全球钻石产量的90%以上。
掌握了全球9成以上钻石来源的戴比尔斯公司,遣散了数千名工人,大规模消减了钻石的产量。
更重要的是,戴比尔斯当时的掌门人英国人罗德斯,建立了至今仍在运行的钻石的两大销售方式——人为地制造钻石的稀缺性,戴比尔斯垄断了南非的钻矿后,整个南非的钻石产量下降了40%;创立了钻石配售的单一渠道,戴比尔斯的钻石只被出售给伦敦钻石集团的极少数买家,再由这些少数买家投放市场,戴比尔斯是这个单一渠道的控制阀。 在戴比尔斯的控制之下,钻石的价格在一年之内,几乎翻了个倍。
能够打乱这个严密的钻石行销体系的,就是新的钻矿的出现。美国记者汤姆-佐勒纳在《欲望之石》里提到,他们对付新的钻矿的方式,不是吸收,就是破坏。任何新发现的钻矿,只要不在戴比尔斯集团势力范围之内,都是灾难。
当运砖工人托马斯·库里南1902年在约翰内斯堡附近发现新的钻矿时,戴比尔斯知道,新的威胁来临了。
这个钻矿运营刚满一年,产量相当于戴比尔斯所有钻矿产量的三分之一,在它的鼎盛时期,出产的钻石更是戴比尔斯所有钻矿的产量之和。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发现的最大的一块钻石,重达3000克拉的库里南钻石正是产自于此。
糟糕的是,钻矿的主人不肯卖给戴比尔斯。在这个钻矿投产的前十年里,戴比尔斯钻石产量的全球份额从90%下降到40%。第一次世界大战帮了戴比尔斯的忙,库里南的股票大跌,戴比尔斯公司终于收购了这个极品钻矿。
当地质学家在苏联境内发现一片密集的钻矿时,戴比尔斯更是如临大敌,这里的钻石产量能满足全球四分之一的市场。高官们纷纷飞往莫斯科,试图劝说前苏联政府加入这个垄断集团。
戴比尔斯公司警告前苏联政府,这些钻石一旦不经戴比尔斯之手流入市场。全球的钻石价格就会走低,苏联政府的这些钻石也就毫无价值。前苏联政府在戴比尔斯的劝说下与其签订了独家供货协议。
戴比尔斯南征北讨,吃下了南非和博茨瓦纳的钻矿和储备丰富的钻石海岸,遍地开花的收购合同更是让它鲸吞了来自安哥拉的数万克拉钻石。西伯利亚火山筒出产的上百万克拉钻石。
戴比尔斯公司的垄断生意在它的第二任掌门人犹太人奥本海姆的任上达到顶峰,他不但垄断了钻石生产。还垄断了钻石的销售。
奥本海姆抛弃了罗德斯时代操作钻石交易的伦敦钻石集团,取而代之的是戴比尔斯公司建立的中央销售机构(CSO),中央销售机构每年举办10次钻石“赏光”活动,不是所有的钻石商人都有机会参与这个赏光活动,只有被戴比尔斯精心挑选的“看货商”才有机会参与。
为数不多的看货商个个都是业内楚翘实力雄厚,拥有大型切割厂和庞大的销售网络。
但在钻石帝国的缔造者戴比尔斯面前,这些钻石大亨毫无谈判能力。戴比尔斯按照质量和成色搭配好钻石,密封在一个个小盒子内,看货商们只能看到盒子外的标价。他们只能选择买或者不买,既没有讲价的余地,也不能挑拣或者抱怨盒子里的钻石。
美国顶级珠宝品牌哈利·温斯顿的创始人,一度抱怨戴比尔斯的“邪恶”,立刻就被踢出了看货商的名单。但温斯顿又找不到新的钻石来源,只好乖乖认错,又回到了看货商的名单中。
看货商的顺从当然有好处,有稳定的钻石来源,意味着可观的利润。看货商从戴比尔斯手中购买钻坯后,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以色列的特拉维夫等切割中心打磨后,卖给大型批发商,接着转到中间商。最后才是零售珠宝商。
马修·哈特在《钻石的历史》中提到,当有小的钻石生产者试图跳开戴比尔斯,擅自出售钻石时,戴比尔斯就会把大批的钻石投入市场,造成价格下跌整垮竞争对手。
在整个20世纪的绝大多数时候,凭借着戴比尔斯对钻石资源的强力垄断,这套钻石交易体系正常地运转。
比黄金更保值?
整个20世纪,戴比尔斯公司用在生产钻石上的精力和用在压制钻石生产上的精力一样多。当澳洲沙漠地区发现阿尔盖钻矿时。就像所有出现的新矿区一样,阿尔盖立刻被戴比尔斯网罗至麾下,尽管阿尔盖出产的钻石只有5%能用于珠宝首饰,但戴比尔斯还是成为了它的最大买主,每年买进4万5千吨钻石。那段时间,戴比尔斯仅仅为了维持钻石价格的平稳,就损失了将近10亿美金。
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地的新钻矿不断涌现,戴比尔斯再也无法垄断所有的钻石资源。戴比尔斯出产钻石份额不断下滑,到20世纪末,戴比尔斯的钻石产量下滑到全球产量的60%。
戴比尔斯聘请了来一家咨询公司进行公司的战略评估,这家来自波士顿的贝恩公司建议戴比尔斯公司推出钻石市场价格监督者的角色,戴比尔斯对钻矿和产量的控制不过是给竞争对手百送了个大便宜,对方可以安心地享受戴比尔斯创造的稳步上涨的价格。
戴比尔斯接受了贝恩公司的建议,不再执著于对钻石资源的绝对垄断,开始把自己打造成钻石的“最佳供应商”,并专注于建立自有品牌的奢华商品。
戴比尔斯放弃了钻矿的垄断,截至2011年,戴比尔斯出产的钻石仍占全球钻石总量的40%之多,拥有另外40%的俄罗斯的埃罗莎,加上澳大利亚的矿业巨头必和必拓旗下的钻石,仍然是一个坚不可摧的联盟。
这个联盟的钻石以一个垄断价格卖给看货商,途经切割中心、各级珠宝批发商、制造商、零售商、商场,各种加价之后,才能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上。
刚出矿的钻石毛坯每年的销售额在60亿美元左右,但是在同一时期,珠宝零售业的销售额在560亿美元以上。
零售业的丰厚利润,是这个钻石界的共识,却鲜受到公开讨论,鲜有钻石的零售商愿意公开自己的利润。
根据美国珠宝零售商札雷公司提供给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的资料,其珠宝商品的毛利润为50%以上,而罕见的粉红色钻石、蓝色钻石的售价更是批发价的三到四倍。如果是蒂芙尼、卡地亚等奢侈品牌出售的钻石,价格只会上涨得更多。
戴比尔斯公司也垂涎三尺,他们在2001年与LV集团合作,建立起一系列专门销售戴比尔斯品牌珠宝的高档零售店,乐观地估计,这个新的零售店每年能创造5亿美元的纯利润。
中国的钻石零售商业不逞多让。多家媒体调查发现,出厂价3000元的钻石,进入商场要卖到10000元。
量贩式钻石商场美克拉美公司的创始人万子红称。在传统的百货模式下,消费者购买钻石的价格中,33%是给供应商的,各级中间商和品牌商占42%,商场收取25%。
根据万子红的说法,一股品牌钻石的零售价=工厂出厂价x4,加价率是300%;而卡地亚、蒂凡尼、宝格丽等奢华品牌,钻石的零售价=工厂出厂价×6或者8,加价率高达500%~700%。
高昂的终端价格似乎并不能浇熄人们对钻石的热情,钻石商除了赋予钻石代表永恒的爱情外,还信誓旦旦地保证,它可以保值。
珠宝商和媒体总喜欢讲述明星巨贾们卖掉钻石获利的故事,比如伊丽莎白·泰勒钻石,泰勒获赠这颗钻石时价格是100万美元,当她卖掉时,价格是300万美元。但这颗巨大的钻石未加工前重244克拉,切割和抛光后重达70克拉。它和每年市场上出售的上百万枚小钻石没有任何可比之处。
公众被灌输了一个观念,一克拉以上钻石可以保值,每年都以5%的速率上涨,从未跌过。
事实真的如此吗?1970年,伦敦的一本消费者杂志突发奇想测试一下钻石的投资价值,它花了400镑在一家珠宝商家买了两颗1.5克拉的钻石。1978年,当杂志的主编戴夫·瓦茨打算出售这两颗钻石时,大多数商店都拒付现金,瓦茨收到的最高的报价是500磅,如果考虑到当时的通货膨胀率,这个报价相当于1970年的167镑。瓦茨的结论是,赔得很惨。
荷兰消费者协会也做了个试验,他们购买了一枚超过1克拉的钻石,8个月后,向阿姆斯特丹20家最大珠宝商推销这枚钻石。其中19家珠宝商拒绝购买,只有一家肯收购这枚钻石,报价只有购买价格的一小部分。你用零售的价格购买一枚钻石。是钻石批发价的好几倍,等你出售时,只能以比批发价更低的价格卖给珠宝商,钻石的增值在出售的过程中损失殆尽。
尽管事实已经证明,钻石并不保值,也不稀罕,甚至没有太大用处,但只要支持钻石业的两大要素——虚荣和贪婪在人类社会不枯竭,钻石业就会继续繁荣下去。
这个消息让公众欢呼钻石“白菜价”时代的到来。
稀缺的石头?
其实,在地质学眼中,钻石还真是一块普通的、“白菜价”的矿石,绝大多数钻石都不会面世销售,因为它们的杂质太多,只有工业用途,几乎不值钱。
讽刺的是,正是这样一块由碳原子构成的石头,却是商人的印钞机、爱情的象征、甚至是战争的动机——先后有塞拉利昂、安哥拉、刚果等6个国家,超过200万人因为它而陷入长达10年的战乱。
早在18世纪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提出了钻石的价值悖论,没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能用它交换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很少的东西就可以换到水。相反,钻石没有什么用处,但可以用它换来大量的货品。
亚当‘斯密当时认为,这是由于钻石的稀缺性造成的。水是如此充足以至于提一下就能得到;而钻石是那么稀有。
在19世纪以前,钻石确实称得上稀缺品。只有在印度的河流和巴西的雨林里有少量的发现,全球的宝石级钻石的产量每年也不过几千克。因其无比坚硬的特性和华丽的外表,钻石一直被皇室和权贵所垄断。
钻石当时的产量虽然不高,但含量却谈不上少。
它的本质是碳,太阳系中含量第四位的元素。各种天体内部丰富的碳元素,在宇宙的某种巨大压力之下,形成了钻石。2012年10月,美国和法国的科学家联合宣布,发现了钻石行星的存在——整个行星表面布满了钻石,将其命名为巨蟹座55行星。
地球上也不乏钻石资源,但开采不易。它真正的家在地球深处一块被称为地幔的地方,整个地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上千摄氏度的高温、几万个大气压的压力下,碳粒慢慢地结晶成钻石。
在钻石当中,每个碳原子与其他4个碳原子牢牢结合,没有多余的自由电子,这种结合方式是自然界已知的最强的结合力,钻石也是自然界中已知的最坚硬的矿物质。这样的结合无法出现在压力较轻的地壳中。那里的碳元素被压成了薄片形态的物质。被称为石墨。
钻石之所以会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中,是火山爆发的结果,火山把钻石带到了地表,数百万年的地质变化中,极少一部分钻石被冲入了河流,古印度人就是首先在河流中发现了钻石,在2000年的历史中,印度也不过发现了2000万克拉(合4000千克)的钻石。
亚当·斯密曾经预言,如果能成倍地生产出大量的钻石,钻石的价格将大幅度下跌。
现代钻石工业拉开序幕后,成吨的钻石被开采出来,到2011年时,地底下已经挖出几亿块钻石,全球一年钻石的产量就高达1.24亿克拉,约24800千克,将近25吨。
然而,钻石的价格不但没有大幅度下跌,相反地,自1930年代的大萧条以来,钻石的价格一直在平稳地上涨。
这是因为钻石商人喜欢恐吓公众,钻石就要枯竭了。2010年开始,以戴比尔斯为首的钻石商人们就在宣扬钻石峰值理论:按照他们的说法,世界上的钻石资源正在日渐枯竭,现在已经探明的钻石储量约30亿克拉,按照现有的一亿克拉的年产量,钻石只够开采30年。
在这样一个依靠幻象和虚荣维持的行业里,钻石枯竭论大有市场。
俄罗斯新公布的巨型钻矿会不会打破这个幻象?
目前看起来并不乐观,这个位于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的珀匹盖陨石坑内钻矿,虽然储量惊人,但未必会有宝石级的钻石。
珀匹盖坑内的钻石又被称为“冲击钻石”,是由陨石等物体撞击富碳地质而形成的产物。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地质与矿物学研究所所长尼古拉·波希林科认为,珀匹盖钻石硬度是普通钻石的2倍,难以打磨,不适合制作珠宝首饰,但工业价值非常高,可用于制造飞机精密部件、耐磨轴承和钻头等。
早在40年前,地质学家就发现了这个巨大的钻矿,当时的前苏联政府考虑到本国在钻石业的利益,一直秘而不宣。
40年之后,俄罗斯钻石生产商埃罗莎的钻石产量第一次超过了垄断巨头戴比尔斯,亚洲市场的膨胀导致全球对钻石的需求高涨,俄罗斯此举是为了稳固其在钻石行业的利益,绝对不会让这个巨型钻矿影响到钻石的价格。
上海钻石交易联合管理办公室主任李牧甚至认为,就算珀匹盖能产出宝石级别的钻石,也不会对钻石价格造成影响。因为南非的戴比尔斯、俄罗斯的埃罗莎等钻石巨头早已达成垄断联盟,控制了钻石的来源和价格。
市场的掌控手
没有人知道钻石在真正自由交易市场上的价格,因为钻石贸易在124年前,自从戴比尔斯公司垄断了南非的钻石后,就失去了自由。
1870年。在南非的戴比尔斯兄弟的农场附近发现了大型钻矿,成吨的钻石被开采出来,突然间市场上钻石供应爆满,钻石价格开始应声下落。
开发南非钻矿的英国金融家们意识到:钻石本身没太大用处,不当吃不当用,钻石的价格完全靠它的稀缺性维系。如果继续不加节制地向市场投放钻石,它的价格将一泻千里。
钻矿的投资者们别无选择,只能强力控制钻石的产量,延续钻石稀缺的幻象,戴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应运而生。
戴比尔斯公司在19世纪末几乎控制了南非所有的钻矿,当时的南非的钻石产量占据了全球钻石产量的90%以上。
掌握了全球9成以上钻石来源的戴比尔斯公司,遣散了数千名工人,大规模消减了钻石的产量。
更重要的是,戴比尔斯当时的掌门人英国人罗德斯,建立了至今仍在运行的钻石的两大销售方式——人为地制造钻石的稀缺性,戴比尔斯垄断了南非的钻矿后,整个南非的钻石产量下降了40%;创立了钻石配售的单一渠道,戴比尔斯的钻石只被出售给伦敦钻石集团的极少数买家,再由这些少数买家投放市场,戴比尔斯是这个单一渠道的控制阀。 在戴比尔斯的控制之下,钻石的价格在一年之内,几乎翻了个倍。
能够打乱这个严密的钻石行销体系的,就是新的钻矿的出现。美国记者汤姆-佐勒纳在《欲望之石》里提到,他们对付新的钻矿的方式,不是吸收,就是破坏。任何新发现的钻矿,只要不在戴比尔斯集团势力范围之内,都是灾难。
当运砖工人托马斯·库里南1902年在约翰内斯堡附近发现新的钻矿时,戴比尔斯知道,新的威胁来临了。
这个钻矿运营刚满一年,产量相当于戴比尔斯所有钻矿产量的三分之一,在它的鼎盛时期,出产的钻石更是戴比尔斯所有钻矿的产量之和。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发现的最大的一块钻石,重达3000克拉的库里南钻石正是产自于此。
糟糕的是,钻矿的主人不肯卖给戴比尔斯。在这个钻矿投产的前十年里,戴比尔斯钻石产量的全球份额从90%下降到40%。第一次世界大战帮了戴比尔斯的忙,库里南的股票大跌,戴比尔斯公司终于收购了这个极品钻矿。
当地质学家在苏联境内发现一片密集的钻矿时,戴比尔斯更是如临大敌,这里的钻石产量能满足全球四分之一的市场。高官们纷纷飞往莫斯科,试图劝说前苏联政府加入这个垄断集团。
戴比尔斯公司警告前苏联政府,这些钻石一旦不经戴比尔斯之手流入市场。全球的钻石价格就会走低,苏联政府的这些钻石也就毫无价值。前苏联政府在戴比尔斯的劝说下与其签订了独家供货协议。
戴比尔斯南征北讨,吃下了南非和博茨瓦纳的钻矿和储备丰富的钻石海岸,遍地开花的收购合同更是让它鲸吞了来自安哥拉的数万克拉钻石。西伯利亚火山筒出产的上百万克拉钻石。
戴比尔斯公司的垄断生意在它的第二任掌门人犹太人奥本海姆的任上达到顶峰,他不但垄断了钻石生产。还垄断了钻石的销售。
奥本海姆抛弃了罗德斯时代操作钻石交易的伦敦钻石集团,取而代之的是戴比尔斯公司建立的中央销售机构(CSO),中央销售机构每年举办10次钻石“赏光”活动,不是所有的钻石商人都有机会参与这个赏光活动,只有被戴比尔斯精心挑选的“看货商”才有机会参与。
为数不多的看货商个个都是业内楚翘实力雄厚,拥有大型切割厂和庞大的销售网络。
但在钻石帝国的缔造者戴比尔斯面前,这些钻石大亨毫无谈判能力。戴比尔斯按照质量和成色搭配好钻石,密封在一个个小盒子内,看货商们只能看到盒子外的标价。他们只能选择买或者不买,既没有讲价的余地,也不能挑拣或者抱怨盒子里的钻石。
美国顶级珠宝品牌哈利·温斯顿的创始人,一度抱怨戴比尔斯的“邪恶”,立刻就被踢出了看货商的名单。但温斯顿又找不到新的钻石来源,只好乖乖认错,又回到了看货商的名单中。
看货商的顺从当然有好处,有稳定的钻石来源,意味着可观的利润。看货商从戴比尔斯手中购买钻坯后,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以色列的特拉维夫等切割中心打磨后,卖给大型批发商,接着转到中间商。最后才是零售珠宝商。
马修·哈特在《钻石的历史》中提到,当有小的钻石生产者试图跳开戴比尔斯,擅自出售钻石时,戴比尔斯就会把大批的钻石投入市场,造成价格下跌整垮竞争对手。
在整个20世纪的绝大多数时候,凭借着戴比尔斯对钻石资源的强力垄断,这套钻石交易体系正常地运转。
比黄金更保值?
整个20世纪,戴比尔斯公司用在生产钻石上的精力和用在压制钻石生产上的精力一样多。当澳洲沙漠地区发现阿尔盖钻矿时。就像所有出现的新矿区一样,阿尔盖立刻被戴比尔斯网罗至麾下,尽管阿尔盖出产的钻石只有5%能用于珠宝首饰,但戴比尔斯还是成为了它的最大买主,每年买进4万5千吨钻石。那段时间,戴比尔斯仅仅为了维持钻石价格的平稳,就损失了将近10亿美金。
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地的新钻矿不断涌现,戴比尔斯再也无法垄断所有的钻石资源。戴比尔斯出产钻石份额不断下滑,到20世纪末,戴比尔斯的钻石产量下滑到全球产量的60%。
戴比尔斯聘请了来一家咨询公司进行公司的战略评估,这家来自波士顿的贝恩公司建议戴比尔斯公司推出钻石市场价格监督者的角色,戴比尔斯对钻矿和产量的控制不过是给竞争对手百送了个大便宜,对方可以安心地享受戴比尔斯创造的稳步上涨的价格。
戴比尔斯接受了贝恩公司的建议,不再执著于对钻石资源的绝对垄断,开始把自己打造成钻石的“最佳供应商”,并专注于建立自有品牌的奢华商品。
戴比尔斯放弃了钻矿的垄断,截至2011年,戴比尔斯出产的钻石仍占全球钻石总量的40%之多,拥有另外40%的俄罗斯的埃罗莎,加上澳大利亚的矿业巨头必和必拓旗下的钻石,仍然是一个坚不可摧的联盟。
这个联盟的钻石以一个垄断价格卖给看货商,途经切割中心、各级珠宝批发商、制造商、零售商、商场,各种加价之后,才能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上。
刚出矿的钻石毛坯每年的销售额在60亿美元左右,但是在同一时期,珠宝零售业的销售额在560亿美元以上。
零售业的丰厚利润,是这个钻石界的共识,却鲜受到公开讨论,鲜有钻石的零售商愿意公开自己的利润。
根据美国珠宝零售商札雷公司提供给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的资料,其珠宝商品的毛利润为50%以上,而罕见的粉红色钻石、蓝色钻石的售价更是批发价的三到四倍。如果是蒂芙尼、卡地亚等奢侈品牌出售的钻石,价格只会上涨得更多。
戴比尔斯公司也垂涎三尺,他们在2001年与LV集团合作,建立起一系列专门销售戴比尔斯品牌珠宝的高档零售店,乐观地估计,这个新的零售店每年能创造5亿美元的纯利润。
中国的钻石零售商业不逞多让。多家媒体调查发现,出厂价3000元的钻石,进入商场要卖到10000元。
量贩式钻石商场美克拉美公司的创始人万子红称。在传统的百货模式下,消费者购买钻石的价格中,33%是给供应商的,各级中间商和品牌商占42%,商场收取25%。
根据万子红的说法,一股品牌钻石的零售价=工厂出厂价x4,加价率是300%;而卡地亚、蒂凡尼、宝格丽等奢华品牌,钻石的零售价=工厂出厂价×6或者8,加价率高达500%~700%。
高昂的终端价格似乎并不能浇熄人们对钻石的热情,钻石商除了赋予钻石代表永恒的爱情外,还信誓旦旦地保证,它可以保值。
珠宝商和媒体总喜欢讲述明星巨贾们卖掉钻石获利的故事,比如伊丽莎白·泰勒钻石,泰勒获赠这颗钻石时价格是100万美元,当她卖掉时,价格是300万美元。但这颗巨大的钻石未加工前重244克拉,切割和抛光后重达70克拉。它和每年市场上出售的上百万枚小钻石没有任何可比之处。
公众被灌输了一个观念,一克拉以上钻石可以保值,每年都以5%的速率上涨,从未跌过。
事实真的如此吗?1970年,伦敦的一本消费者杂志突发奇想测试一下钻石的投资价值,它花了400镑在一家珠宝商家买了两颗1.5克拉的钻石。1978年,当杂志的主编戴夫·瓦茨打算出售这两颗钻石时,大多数商店都拒付现金,瓦茨收到的最高的报价是500磅,如果考虑到当时的通货膨胀率,这个报价相当于1970年的167镑。瓦茨的结论是,赔得很惨。
荷兰消费者协会也做了个试验,他们购买了一枚超过1克拉的钻石,8个月后,向阿姆斯特丹20家最大珠宝商推销这枚钻石。其中19家珠宝商拒绝购买,只有一家肯收购这枚钻石,报价只有购买价格的一小部分。你用零售的价格购买一枚钻石。是钻石批发价的好几倍,等你出售时,只能以比批发价更低的价格卖给珠宝商,钻石的增值在出售的过程中损失殆尽。
尽管事实已经证明,钻石并不保值,也不稀罕,甚至没有太大用处,但只要支持钻石业的两大要素——虚荣和贪婪在人类社会不枯竭,钻石业就会继续繁荣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