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的德育现象是伴随教育现象而共同发生的。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决定了德育不可遏制的社会化趋势,决定了现代德育概念更具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学校德育工作的社会化,是指在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前提下,注重沟通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协调社区的各种教育力量,优化社区德育环境,把德育工作涉及的三大要素(教育者、教育内容和形式、教育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注重三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各要素内部的结构调整与功能发挥,以求得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优化。
一、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立体德育网络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三者协调同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教育作用的结果。学校应着力推进学校德育的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构建立体德育网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一,加强与聋生家长的联系,统一德育理念。对聋生品德的养成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取得聋生家长的配合,帮助家长发挥他们应有的教育功能,对于聋生品德的养成极为重要。为此,我们利用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对聋生家长进行聋生心理与行为方面的专题辅导,并鼓励家长学习手语,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另外,还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习班等形式,密切学校与聋生家庭的关系,使家长积极地参与到聋生的德育工作中来,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得到保障。
第二,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聋生的法制教育。我校(兰州市聋哑学校)通过聘请法制副校长、定期开展法制讲座和法律咨询等活动,加强聋生的法律意识,解决他们在法律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充分发挥法制教育在聋生德育教育中的导航作用。
二、在社会活动中开展聋生的自省式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自省是一种自我检查行为。自省是对人自身思想、情绪、动机和行为的检查。自我反省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自省也是我们建立良好道德意识的必然要求,自省对青少年聋生品德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外出游玩活动中,我班一名学生趁老师不注意将佛龛前的零钞抓了一把塞进了自己的兜里,被管理员发现后遭到了严厉的斥责。在羞愧和尴尬之余,我想,一定要将这件事及时处理好才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于是我将学生暂时带离活动地点,告诉学生:“今天发生这样的事老师感到非常失望,如果你们今天不能处理好这件事,那么我们今天的活动就只能停止,我相信你们能够处理好这件事情。”同学们虽然神情都很沮丧,但还是积极地商议着各种解决办法。最后决定由班长带领犯错误的学生将偷拿的钱还给管理员,并主动道歉。事情虽然解决了,但它带来的影响却长久地留在我的心里。由于社会上一些聋人团伙的违法行为使得人们对聋人大多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聋人在社会中的形象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培养聋生优良的品德,帮助聋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正是我们特教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在社会实践中强化聋生的践行式教育
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育人”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践行,可以使聋生的道德品质发展由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实践,从道德动机转变为道德行动。因此,我校组织中年级聋生定期到周边军烈属、孤残老人家里开展陪护、打扫卫生、清洗衣物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体验到奉献的快乐,既培养了聋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也养成了他们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良好品德。
此外,我们还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每学期的团活动带动全体学生开展“让垃圾远离母亲河”、“人人动手,让街道靓起来”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积极保护环境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还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聋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道德实践中。
四、在探索中拓展聋生德育社会化的空间
德育社会化本身无论内容、形式,还是载体运作过程,都具有很大的普适性、普遍性和社会性。品德修养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聋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在心理的健康发展上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他们同样渴望与他人的真诚沟通,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理解。
近年来,我校先后与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以及周边的一些中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真诚的交流中,大学生们成了聋生的知心朋友和学习的好榜样。另外,我们还组织聋生深入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聋生到乡村学校调查、参观。在与农村孩子一同学习、劳动的过程中,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农村孩子的勤劳、质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他们树立起积极、正直、善良、友爱、勤奋的道德榜样,有效促进了聋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建立聋校德育社会化的新机制,要注重整合德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使聋生的德育形成合力。同时要善于整合德育的人力资源,让教师、家长、热心特殊教育的各界人士共同为聋生品德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一、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立体德育网络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三者协调同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教育作用的结果。学校应着力推进学校德育的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构建立体德育网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一,加强与聋生家长的联系,统一德育理念。对聋生品德的养成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取得聋生家长的配合,帮助家长发挥他们应有的教育功能,对于聋生品德的养成极为重要。为此,我们利用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对聋生家长进行聋生心理与行为方面的专题辅导,并鼓励家长学习手语,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另外,还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习班等形式,密切学校与聋生家庭的关系,使家长积极地参与到聋生的德育工作中来,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得到保障。
第二,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聋生的法制教育。我校(兰州市聋哑学校)通过聘请法制副校长、定期开展法制讲座和法律咨询等活动,加强聋生的法律意识,解决他们在法律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充分发挥法制教育在聋生德育教育中的导航作用。
二、在社会活动中开展聋生的自省式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自省是一种自我检查行为。自省是对人自身思想、情绪、动机和行为的检查。自我反省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自省也是我们建立良好道德意识的必然要求,自省对青少年聋生品德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外出游玩活动中,我班一名学生趁老师不注意将佛龛前的零钞抓了一把塞进了自己的兜里,被管理员发现后遭到了严厉的斥责。在羞愧和尴尬之余,我想,一定要将这件事及时处理好才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于是我将学生暂时带离活动地点,告诉学生:“今天发生这样的事老师感到非常失望,如果你们今天不能处理好这件事,那么我们今天的活动就只能停止,我相信你们能够处理好这件事情。”同学们虽然神情都很沮丧,但还是积极地商议着各种解决办法。最后决定由班长带领犯错误的学生将偷拿的钱还给管理员,并主动道歉。事情虽然解决了,但它带来的影响却长久地留在我的心里。由于社会上一些聋人团伙的违法行为使得人们对聋人大多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聋人在社会中的形象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培养聋生优良的品德,帮助聋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正是我们特教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在社会实践中强化聋生的践行式教育
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育人”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践行,可以使聋生的道德品质发展由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实践,从道德动机转变为道德行动。因此,我校组织中年级聋生定期到周边军烈属、孤残老人家里开展陪护、打扫卫生、清洗衣物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体验到奉献的快乐,既培养了聋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也养成了他们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良好品德。
此外,我们还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每学期的团活动带动全体学生开展“让垃圾远离母亲河”、“人人动手,让街道靓起来”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积极保护环境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还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聋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道德实践中。
四、在探索中拓展聋生德育社会化的空间
德育社会化本身无论内容、形式,还是载体运作过程,都具有很大的普适性、普遍性和社会性。品德修养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聋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在心理的健康发展上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他们同样渴望与他人的真诚沟通,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理解。
近年来,我校先后与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以及周边的一些中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真诚的交流中,大学生们成了聋生的知心朋友和学习的好榜样。另外,我们还组织聋生深入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聋生到乡村学校调查、参观。在与农村孩子一同学习、劳动的过程中,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农村孩子的勤劳、质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他们树立起积极、正直、善良、友爱、勤奋的道德榜样,有效促进了聋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建立聋校德育社会化的新机制,要注重整合德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使聋生的德育形成合力。同时要善于整合德育的人力资源,让教师、家长、热心特殊教育的各界人士共同为聋生品德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