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立志成为现代化的商业聚集地、国际化的消费目的地、便利化的时尚宜居地。
3月9日,夜幕降临,楚河汉街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各种购物、娱乐、休闲场所中,随处可见操着外地口音的游客。
来自成都的周洁茹就是其中一员,她在武汉已经玩了4天,游览了黄鹤楼、户部巷、东湖绿道、湖北省博物馆,看了知音号表演,吃了热干面、豆皮等美食。
她所不知道的是,自己已不知不觉与武汉最新战略扯上了关系。
2019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奋力把武汉建成“内陆消费中心”。本地、省内居民,以及来自天南地北的客人,是武汉实现目标的希望所在。
那么,内陆消费中心的定义是什么?武汉的“对手”又有哪些?提出创建内陆消费中心有何充分底气?本文将一一道来。
古有“九省通衢”之称,现今头顶“国家中心城市”光环,武汉的商业一直充满活力。如今,武汉在商业领域又有了新目标。
1月14日,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奋力把武汉建成内陆消费中心。
“内陆消费中心是省里提的,是个新概念。商务部层面目前提的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家消费中心城市。”武汉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对支点财经记者说。
2017年底,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表示,未来三年将打造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吸引境外消费回流。
这是继2016年原文化部开展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之后,国家部委层面提出的关于“消费城市”的最新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北上广深等城市更有优势。武汉更适宜以国家消费中心为目标。”上述负责人说。
2018年,武汉提出“高水平建设国家消费中心城市”,把武汉打造成现代化的商业聚集地、国际化的消费目的地、便利化的时尚宜居地。
采访中,上述负责人将如今武汉打造内陆消费中心的目标等同于当时提出的国家消费中心城市目标,“如果入围,自然称得上内陆消费中心”。
湖北省“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秦尊文也向支点财经记者表示,内陆消费中心是国家消费中心城市空间分布的一种形态,或者说,就是内陆地区的国家消费中心城市。
那么,为何武汉连续两年都强调“消费”?
“三驾马车,消费为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已连续9年下跌,出口阻力也逐渐增大,武汉乃至湖北的情况同样如此。消费充分发挥了经济增长‘压舱石’的作用。”秦尊文说。
包括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2019年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大力挖掘内需潜力。
“武汉提出建设‘内陆消费中心’,与中央培育强大国内市场的目标是契合的。”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对支点财经记者说。
无论是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是内陆消费中心,这些概念在政府层面都还缺乏细化定义及评估标准。譬如,“内陆”应如何定义,是中西部还是所有非沿海地区?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除了沿海就是内陆,包括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但对武汉来说,内陆消费中心辐射的范围应该主要是中部地区。”秦尊文说。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向支点财经记者表示,内陆一词可大可小,“大的内陆就是指中西部地区,狭义的内陆可以说是中部六省。”
当然,不论如何解读,内陆消费中心目标毕竟体现了武汉对消费的重视程度。名号之外,让本地商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更幸福,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从历史演进来看,武汉一直都是极具消费基因的城市。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称武汉为“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并对武汉的发展充满信心——“所以为武汉将来立计划,必须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从地理上看,武汉得中独厚,交通发达,是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国家地理中心,尤其汉口得水路交通之便,有发展商业贸易的先天条件。
20世纪初,汉口对外贸易总额高居全国第二,时人更是用“驾乎津门,直逼沪上”形容汉口。
尤其是武漢长江大桥的兴建通车,一举打通了纵贯南北的陆地交通。改革开放之后,资金、人才、创新等要素逐步向沿海地区集聚,但武汉的商业发展从未停歇。20世纪90年代,武汉有12家销售过亿元的大型商场。
从2006年开始,武汉将“工业复兴”摆在重要位置,“十二五”期间更是鲜明提出“工业倍增”计划。由此推动的经济发展,为商业提供了坚强支撑。
2012年,武汉GDP突破8000亿元大关,时隔22年再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这一年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简称“社零总额”)达3432亿元,同比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规模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为2008年的1.86倍。
到2018年,武汉GDP以14847.29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九,而社零总额达6844亿元,居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5位,同比增长10.5%。
在消费新业态方面,武汉也在不断探索。
去年4月武汉首家盒马鲜生落地,叫响3年内开50家门店的计划,阿里巴巴提出将武汉打造成“华中首座新零售之城”。
1月28日,一篇传播甚广的报道《建强大国内市场新动向,重庆西安武汉等多地近期打造消费中心》指出,“从消费能力来看,目前重庆、成都、武汉消费总量位列全国前十,为中国消费市场必争之地。若以消费占GDP的比重而言,武汉更是以46.2%雄踞十大城市之首。”
按常理推断,商务部层面确定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都会有一个“先来后到”的问题。 如此一来,评估对手实力便十分重要。支点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提出相关目标概念的非沿海城市确实不少。
早在2018年10月,湖南省商务厅便印发《湖南省消费升级行动计划》,提出“支持长沙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今年初,商务部提出要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试点”之后,众多城市闻风而动。
1月9日,南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争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
1月24日,重庆全市商务工作会上提出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1月27日,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西安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月19日,在2019年成都市商务工作会现场,成都市商务局局长陈麟强调将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在这些城市中,仅重庆、成都2018年GDP高于武汉,但提出的都是比武汉“国家消费中心”更高的“国际消费中心”目标。
不过,要成为一定区域内的消费中心,需要在各项各类与消费有关的统计数据中具备一定优势。其中,社零总额是最常用的指标。
公开资料显示,去年成都、南京、长沙社零总额分别为6801.8亿元、5832.5亿元、4765亿元,均低于武汉,唯有重庆较武汉高出不少。但在社零总额同比增速上,武汉也比重庆高出1.8个百分点。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能挣才会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高低,则表明市民有多少收入可用于购物消费。
去年,武汉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为42133元,重庆、成都、长沙分别为26386元、36142元、44647元。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能查到2017年数据,彼时武汉、重庆、成都、长沙人均消费支出为25852元,17898元、22039元、30055元。
可以看到,在以上一系列城市中,武汉这两个指标仅略低于长沙。
另外,要成为消费中心,需要拥有能吸引各地消费者的商圈或商业街。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的“2018中国内地顶级商业街排行榜TOP15”榜单中,来自武汉的江汉路步行街、楚河汉街分别位列第3名、11名,整体实力优于以上城市。
目前,武汉规模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商业网点数量接近600个,总建筑面积约3000万平方米,商业网点全面铺开。
从以上情况来看,大体可做如下判断:如将内陆范围限定在中西部,那么成都、重庆将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若限定在中部,长沙则是竞争者之一。
另外,支点财经记者暂未搜索到天津、杭州、苏州提过类似目标,这或许有靠近北京、上海,城市消费会被分流的缘故。
尽管数据不输于人,但要做大消费规模,武汉还有不少突破口,中高端消费是重要抓手。
“中高端消费这块巨大市场,将引导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产业调整,从高度同质化的低端市场转向差异化明显的中高端市场,并最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批一流产业和一流企业。”秦尊文说。
在过去,进出口一直是武汉相对于同等规模城市的短板所在。
秦尊文建议,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作为重点开拓的进口来源地,引导企业充分利用自贸协定优惠安排,加大国内消费升级需求的特色优质产品进口。
2018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武汉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19年1月3日,中国(武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在东湖综合保税区正式启动,未来跨境电商的发展,也可以拉动中高端消费。”叶青说。
要做到更多中高端供给,除了依靠进口外,还需要自身努力。
“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产业调整,不光在实物方面,还要在餐饮、家政、医疗、交通、教育等服务行业具备更强竞争力。”吴传清说。
一位业内人士则向支点财经记者表示,武汉整体零售物业开发、运营水平与一线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且缺少主题娱乐、文化演艺等复合性消费内容,“这些短板都需要补足。”
再次,做大服务消费已成为采访对象共识。
不管武汉还是国内其他地区,服务消费都已成为热点。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近期表示,预计国内消费主要增长点在服务消费,实物消费增速会慢慢回落。
高品质商品可以依靠流通来解决供给,但服务业供给主要得靠自己。下一步,武汉应推动文体娱乐、家政服务、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提速提质。
对此,吴传清尤其强调医疗方面的需求,“越是经济发达城市,花在大健康领域的消费就越多。像医疗消费,有的武汉人可能会去北京就医,武汉要想想怎么提升同济、协和等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怎么把大健康产业做得更好。”
不管是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是内陆消费中心,不光要考量消费能力、消费水平,还要看其辐射范围。
“从影响范围看,武汉只涉及湖北、湖南和江西北部、安徽西部、河南南部,几乎影响不到山西,距‘内陆消费中心’还有较大距离。”秦尊文说。
这并非武汉单个地区的问题,前文列出的其他城市,也或多或少面临着辐射范围“难以跨省”的问题。
因此,要想办法让更多“非武汉人”来汉消费,或通过电商在内的多种渠道享受武汉提供的产品及服务。
“武汉地处中心位置而且交通发达,在旅游旺季和开展全国性活动时,武汉周边的人都能方便地来武汉消费。”叶青说。
不过,上述武汉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长沙、郑州缺少国际航班,去不少地方必须从武汉走,侧面带动了当地消费,“如今随着这些城市国际航班数量的扩容,乘客能直接从长沙、郑州进出境,这块对我们也有一定影响。”
为弥补航空方面的差距,武汉也做出了多重努力。
去年8月12日凌晨,首批297名游客登上从武汉直飞毛里求斯的航班。这是武汉天河机场2018年继卢森堡、伦敦、胡志明、列日后新开的第5条国际航线。至此,武汉国际航线已达59条,国际通航点覆盖五大洲52个城市。
此外,中欧(武汉)国际班列也已延伸至34个国家、76个城市,是全国唯一进口列数超过出口列数的班列。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认为,武汉的国际通达能力越来越强,但航空客运和货运上与成都、郑州等地还有较大差距,水运能力没被充分释放,铁、水、公、空联运体系还没有完全建成,“武汉先天条件不错,但发展仍然不够,要打造大市场,需学习其他城市好的经验,把好政策落实到位。”
另一方面,旅游业关联度高、融合性强,对消费市场具有重要的关联和带动作用,而武汉在旅游领域相比重庆、成都还有不小差距。
2018年,中国旅游研究院曾基于旅游接待总人次、旅游总收入、总人次增长率、总收入增长率、人均花费等指标对副省级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价,成都、杭州以345.39分、328.42分位列前二,武汉以312.98分位居第3。
携程发布的《2019春节出入境自由行大数据报告》则显示,在“2019春节入境游十大目的地”排名中,成都第4、重庆第6、武汉第7。
再拿会展来说,近年武汉举办的展会越来越多,但与有的内陆城市存在差距。
去年11月2日,由商务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面向全国发布国内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中,成都第4、南京第7、重庆第8、西安第11、武汉第13。
武汉对会展经济的关注程度已在逐步增强,2019年武汉将陆续举办世界大健康博览会、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等,并将借办会契机全域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武汉可以争取更多体育性的国际比赛,譬如像赛马、网球、羽毛球之类,由此吸引来的游客会带来不少消费,助推武汉打造中部大市场。”叶青说。
3月9日,夜幕降临,楚河汉街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各种购物、娱乐、休闲场所中,随处可见操着外地口音的游客。
来自成都的周洁茹就是其中一员,她在武汉已经玩了4天,游览了黄鹤楼、户部巷、东湖绿道、湖北省博物馆,看了知音号表演,吃了热干面、豆皮等美食。
她所不知道的是,自己已不知不觉与武汉最新战略扯上了关系。
2019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奋力把武汉建成“内陆消费中心”。本地、省内居民,以及来自天南地北的客人,是武汉实现目标的希望所在。
那么,内陆消费中心的定义是什么?武汉的“对手”又有哪些?提出创建内陆消费中心有何充分底气?本文将一一道来。
内陆消费中心:一个全新的概念
古有“九省通衢”之称,现今头顶“国家中心城市”光环,武汉的商业一直充满活力。如今,武汉在商业领域又有了新目标。
1月14日,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奋力把武汉建成内陆消费中心。
“内陆消费中心是省里提的,是个新概念。商务部层面目前提的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家消费中心城市。”武汉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对支点财经记者说。
2017年底,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表示,未来三年将打造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吸引境外消费回流。
这是继2016年原文化部开展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之后,国家部委层面提出的关于“消费城市”的最新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北上广深等城市更有优势。武汉更适宜以国家消费中心为目标。”上述负责人说。
2018年,武汉提出“高水平建设国家消费中心城市”,把武汉打造成现代化的商业聚集地、国际化的消费目的地、便利化的时尚宜居地。
采访中,上述负责人将如今武汉打造内陆消费中心的目标等同于当时提出的国家消费中心城市目标,“如果入围,自然称得上内陆消费中心”。
湖北省“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秦尊文也向支点财经记者表示,内陆消费中心是国家消费中心城市空间分布的一种形态,或者说,就是内陆地区的国家消费中心城市。
那么,为何武汉连续两年都强调“消费”?
“三驾马车,消费为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已连续9年下跌,出口阻力也逐渐增大,武汉乃至湖北的情况同样如此。消费充分发挥了经济增长‘压舱石’的作用。”秦尊文说。
包括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2019年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大力挖掘内需潜力。
“武汉提出建设‘内陆消费中心’,与中央培育强大国内市场的目标是契合的。”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对支点财经记者说。
无论是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是内陆消费中心,这些概念在政府层面都还缺乏细化定义及评估标准。譬如,“内陆”应如何定义,是中西部还是所有非沿海地区?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除了沿海就是内陆,包括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但对武汉来说,内陆消费中心辐射的范围应该主要是中部地区。”秦尊文说。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向支点财经记者表示,内陆一词可大可小,“大的内陆就是指中西部地区,狭义的内陆可以说是中部六省。”
当然,不论如何解读,内陆消费中心目标毕竟体现了武汉对消费的重视程度。名号之外,让本地商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更幸福,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经济“底气”是重要支撑
从历史演进来看,武汉一直都是极具消费基因的城市。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称武汉为“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并对武汉的发展充满信心——“所以为武汉将来立计划,必须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从地理上看,武汉得中独厚,交通发达,是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国家地理中心,尤其汉口得水路交通之便,有发展商业贸易的先天条件。
20世纪初,汉口对外贸易总额高居全国第二,时人更是用“驾乎津门,直逼沪上”形容汉口。
尤其是武漢长江大桥的兴建通车,一举打通了纵贯南北的陆地交通。改革开放之后,资金、人才、创新等要素逐步向沿海地区集聚,但武汉的商业发展从未停歇。20世纪90年代,武汉有12家销售过亿元的大型商场。
从2006年开始,武汉将“工业复兴”摆在重要位置,“十二五”期间更是鲜明提出“工业倍增”计划。由此推动的经济发展,为商业提供了坚强支撑。
2012年,武汉GDP突破8000亿元大关,时隔22年再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这一年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简称“社零总额”)达3432亿元,同比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规模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为2008年的1.86倍。
到2018年,武汉GDP以14847.29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九,而社零总额达6844亿元,居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5位,同比增长10.5%。
在消费新业态方面,武汉也在不断探索。
去年4月武汉首家盒马鲜生落地,叫响3年内开50家门店的计划,阿里巴巴提出将武汉打造成“华中首座新零售之城”。
1月28日,一篇传播甚广的报道《建强大国内市场新动向,重庆西安武汉等多地近期打造消费中心》指出,“从消费能力来看,目前重庆、成都、武汉消费总量位列全国前十,为中国消费市场必争之地。若以消费占GDP的比重而言,武汉更是以46.2%雄踞十大城市之首。”
数据上颇有优势
按常理推断,商务部层面确定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都会有一个“先来后到”的问题。 如此一来,评估对手实力便十分重要。支点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提出相关目标概念的非沿海城市确实不少。
早在2018年10月,湖南省商务厅便印发《湖南省消费升级行动计划》,提出“支持长沙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今年初,商务部提出要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试点”之后,众多城市闻风而动。
1月9日,南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争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
1月24日,重庆全市商务工作会上提出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1月27日,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西安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月19日,在2019年成都市商务工作会现场,成都市商务局局长陈麟强调将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在这些城市中,仅重庆、成都2018年GDP高于武汉,但提出的都是比武汉“国家消费中心”更高的“国际消费中心”目标。
不过,要成为一定区域内的消费中心,需要在各项各类与消费有关的统计数据中具备一定优势。其中,社零总额是最常用的指标。
公开资料显示,去年成都、南京、长沙社零总额分别为6801.8亿元、5832.5亿元、4765亿元,均低于武汉,唯有重庆较武汉高出不少。但在社零总额同比增速上,武汉也比重庆高出1.8个百分点。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能挣才会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高低,则表明市民有多少收入可用于购物消费。
去年,武汉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为42133元,重庆、成都、长沙分别为26386元、36142元、44647元。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能查到2017年数据,彼时武汉、重庆、成都、长沙人均消费支出为25852元,17898元、22039元、30055元。
可以看到,在以上一系列城市中,武汉这两个指标仅略低于长沙。
另外,要成为消费中心,需要拥有能吸引各地消费者的商圈或商业街。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的“2018中国内地顶级商业街排行榜TOP15”榜单中,来自武汉的江汉路步行街、楚河汉街分别位列第3名、11名,整体实力优于以上城市。
目前,武汉规模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商业网点数量接近600个,总建筑面积约3000万平方米,商业网点全面铺开。
从以上情况来看,大体可做如下判断:如将内陆范围限定在中西部,那么成都、重庆将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若限定在中部,长沙则是竞争者之一。
另外,支点财经记者暂未搜索到天津、杭州、苏州提过类似目标,这或许有靠近北京、上海,城市消费会被分流的缘故。
应以服务消费为重点
尽管数据不输于人,但要做大消费规模,武汉还有不少突破口,中高端消费是重要抓手。
“中高端消费这块巨大市场,将引导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产业调整,从高度同质化的低端市场转向差异化明显的中高端市场,并最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批一流产业和一流企业。”秦尊文说。
在过去,进出口一直是武汉相对于同等规模城市的短板所在。
秦尊文建议,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作为重点开拓的进口来源地,引导企业充分利用自贸协定优惠安排,加大国内消费升级需求的特色优质产品进口。
2018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武汉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19年1月3日,中国(武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在东湖综合保税区正式启动,未来跨境电商的发展,也可以拉动中高端消费。”叶青说。
要做到更多中高端供给,除了依靠进口外,还需要自身努力。
“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产业调整,不光在实物方面,还要在餐饮、家政、医疗、交通、教育等服务行业具备更强竞争力。”吴传清说。
一位业内人士则向支点财经记者表示,武汉整体零售物业开发、运营水平与一线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且缺少主题娱乐、文化演艺等复合性消费内容,“这些短板都需要补足。”
再次,做大服务消费已成为采访对象共识。
不管武汉还是国内其他地区,服务消费都已成为热点。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近期表示,预计国内消费主要增长点在服务消费,实物消费增速会慢慢回落。
高品质商品可以依靠流通来解决供给,但服务业供给主要得靠自己。下一步,武汉应推动文体娱乐、家政服务、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提速提质。
对此,吴传清尤其强调医疗方面的需求,“越是经济发达城市,花在大健康领域的消费就越多。像医疗消费,有的武汉人可能会去北京就医,武汉要想想怎么提升同济、协和等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怎么把大健康产业做得更好。”
让更多“非武汉人”在汉消费
不管是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是内陆消费中心,不光要考量消费能力、消费水平,还要看其辐射范围。
“从影响范围看,武汉只涉及湖北、湖南和江西北部、安徽西部、河南南部,几乎影响不到山西,距‘内陆消费中心’还有较大距离。”秦尊文说。
这并非武汉单个地区的问题,前文列出的其他城市,也或多或少面临着辐射范围“难以跨省”的问题。
因此,要想办法让更多“非武汉人”来汉消费,或通过电商在内的多种渠道享受武汉提供的产品及服务。
“武汉地处中心位置而且交通发达,在旅游旺季和开展全国性活动时,武汉周边的人都能方便地来武汉消费。”叶青说。
不过,上述武汉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长沙、郑州缺少国际航班,去不少地方必须从武汉走,侧面带动了当地消费,“如今随着这些城市国际航班数量的扩容,乘客能直接从长沙、郑州进出境,这块对我们也有一定影响。”
为弥补航空方面的差距,武汉也做出了多重努力。
去年8月12日凌晨,首批297名游客登上从武汉直飞毛里求斯的航班。这是武汉天河机场2018年继卢森堡、伦敦、胡志明、列日后新开的第5条国际航线。至此,武汉国际航线已达59条,国际通航点覆盖五大洲52个城市。
此外,中欧(武汉)国际班列也已延伸至34个国家、76个城市,是全国唯一进口列数超过出口列数的班列。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认为,武汉的国际通达能力越来越强,但航空客运和货运上与成都、郑州等地还有较大差距,水运能力没被充分释放,铁、水、公、空联运体系还没有完全建成,“武汉先天条件不错,但发展仍然不够,要打造大市场,需学习其他城市好的经验,把好政策落实到位。”
另一方面,旅游业关联度高、融合性强,对消费市场具有重要的关联和带动作用,而武汉在旅游领域相比重庆、成都还有不小差距。
2018年,中国旅游研究院曾基于旅游接待总人次、旅游总收入、总人次增长率、总收入增长率、人均花费等指标对副省级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价,成都、杭州以345.39分、328.42分位列前二,武汉以312.98分位居第3。
携程发布的《2019春节出入境自由行大数据报告》则显示,在“2019春节入境游十大目的地”排名中,成都第4、重庆第6、武汉第7。
再拿会展来说,近年武汉举办的展会越来越多,但与有的内陆城市存在差距。
去年11月2日,由商务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面向全国发布国内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中,成都第4、南京第7、重庆第8、西安第11、武汉第13。
武汉对会展经济的关注程度已在逐步增强,2019年武汉将陆续举办世界大健康博览会、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等,并将借办会契机全域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武汉可以争取更多体育性的国际比赛,譬如像赛马、网球、羽毛球之类,由此吸引来的游客会带来不少消费,助推武汉打造中部大市场。”叶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