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正月初七“人日”节,花花绿绿的彩胜让您的眼睛在寒冬里过过颜色瘾。不过这只能算是“略饱眼福”,再等六七天,每年一度的“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来临,那才是您穿越到唐朝以后,能体验到的最欢乐、最疯狂、最刺激的娱乐时刻。
上元节:只有3天的夜文化
在我们唐穿之旅开始的第一夜,当您降落到长安城里以后,我们就郑重警告过您,赶紧找地方躲城管,因为唐朝实行“夜禁”,日落以后不让普通人在里坊外面的大街上行走。您看看,天上星月高悬,地上黑灯瞎火,条条街道寂静无声,只有负责巡逻的“金吾卫士”一队队吆喝着走过,这种环境下,好汉们想干点儿什么大事都不方便啊。
不过,这种情形,在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以及前后各一日)当中就完全不一样了。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夜禁”取消,金吾“放夜”,准许人们走出家门和里坊,上街观看花灯赏月、参与唱歌跳舞、耍杂技、跳大神,在大街上甚至皇宫前自由走动玩耍,一年里只有这3天哦!
正经地说,唐朝长安里也只有这3天会形成大规模的“夜文化”“夜经济”,那些一到晚上就被关在家里憋得猴急的市民,怎么肯放过如此珍贵的机会呢?所以唐诗说:“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既然街上摩肩接踵、人头涌动,那么英雄好汉们想混在其中打打架、泡泡妞,展示一下个人武力值吸引眼球,再在城管来抓之前跑掉,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唐朝的“花灯”,也只有老老实实用油脂木材点燃火制成的那种古老灯具,不过,各式各样的组合造型同样使它们具有强烈炫目令人称奇迷醉的感染力。
您走到安福门外,可能会看到一个巨大的灯轮,高达20丈,上面缠绕着五颜六色的丝绸锦缎,用黄金白银做装饰,灯轮悬挂花灯5万盏,如同彩云缤纷、霞光万道的花树一般。这还不算完,灯轮下面还有数千名身穿锦绣罗绮华服、满头珠翠、脂粉香气袭人的宫女,以及长安城内普通人家的妇女千余人,都聚集在这里日夜轮流歌舞,三天三夜不停歇。有人写诗:“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再往前走,您又看见了一座“灯楼”,通体都是用丝织品做的,高达150尺,灯楼上悬挂着珠玉、金银穗,微风吹来,金玉铮铮作响。灯上又绘龙凤虎豹,呈腾跃状,栩栩如生。那边又有一架“百枝灯树”,高80尺,巨大的树形灯托本身也安放在高冈上,点燃以后,100里范围内都能远远望见它,光明夺目。
这些巨型灯轮、灯楼、灯树下面,都有乐舞百戏,成千上万的宫廷艺人和民间的歌舞从业者及爱好者,在辉煌如昼的灯光下载歌载舞。有那爱面子的,倾家荡产也要在这一夜大出风头,一副花冠、一条霞帔就值万钱,美女通身上下的装饰至少需要30万钱,其奢侈富丽可想而知。
除了妇女歌舞,附近各地的乐队也来凑热闹比胜负。乐工们坐在牛车上吹拉弹唱招摇过市,都是身穿锦绣华裳,连挽车的牛都披虎皮,或者装饰成犀牛、大象。另有各种杂技百戏艺人,在花灯旁边跑旱船、走绳索、吞钢剑、口吐莲花、摔跤相扑、舞马斗鸡、拔河钻火圈……总之当时市面上流行的娱乐活动一应俱全,谁也不肯落下。所以这几天晚上出来游玩的人,除了看灯以外,更多的是看人,特别是歌舞杂技队里那些年轻漂亮的姑娘,更会吸引浮薄浪荡子们的目光。所谓“月下多游骑,灯前饶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
上巳节:长安水边多丽人
享受完“大唐狂欢夜”上元节之后,您是不是觉得还没过够吃喝玩乐的瘾呢?没关系,跟着我们穿越团,咱还有的是机会。
如果说以赏灯为主的上元节是“夜间狂欢”,那么一个多月以后,每年三月三日的“上巳节”则是“水边狂欢”。这个据说能追溯到《诗经》和《论语》的古老节日,最具代表性的标志就是“水”,绝大多数节庆活动都在水边进行……
三月三日,春回大地,气温转暖,河湖涨融,人们来到这样干净丰沛的水边,自然会觉得身上发痒,想要清爽一把。虽然这时候的水温还是比较凉,跳进去洗澡可能不算太舒服,但春季也是各种疫病的传染高发期,个人卫生不好好搞一搞,染病的概率更大,所以有点儿经验常识的人家都会鼓励家人洗一洗。当然,那时候科学不发达,这些生活经验一代代传下来,往往附会上迷信色彩,大家不说春天洗澡是为了防病,而说是为了“驱邪”,身上的污垢就代表疾病、灾祸、不祥,用洁净的流水加上柳枝、香草、桑叶、荠菜花等,把脏污洗掉,这一年就不会再惹上灾病。这个活动还有个现在已经很生僻的专门名词,叫“祓禊” 。
全村人一起露天洗澡,够刺激吧?这还不算什么,秦汉之前,啥封建伦理道德还不盛行,乡间民风淳朴野性,青年男女在河湖里洗着洗着对上了眼,就牵着手直奔小树林去幕天席地了。这还不是个别现象,到那天您要是往水边的长草灌丛里随便走走,大概隔几步就能发现一对野鸳鸯。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上古的“上巳节”还可以称为“性爱Party”,约等于现代海天盛筵什么的吧……
客人您口水擦擦,很遗憾啊,到了唐代,这些混浴风吕露点狂欢什么的,已经不太流行了。唐朝人还是会扶老携幼全家到水边来过节,但是“礼教”的观念已经深入全社会。人们在河湖里洗洗手、冲冲脚,也就算是“祓禊”,想更开心一点儿的话可以在水边唱歌跳舞谈情说爱。吃货们这天还会准备一些煮鸡蛋、大红枣,投入到流水中,让它们向下漂游,被下游的人们拾起来顺嘴吃掉,这叫“曲水浮素卵”“曲水浮绛枣”。当然文人们在水边吟诗作对,把酒杯放入流水,顺着回旋的波浪在人们之间穿行,落到谁身前谁拿起来一饮而尽、赋诗一首,这就是更加有名的“曲水流觞”了。
具体到您穿越的长安城,跟“上元节”情况相似,每年“上巳节”,城内百万人口几乎会全都集中到城南的“曲江池”“芙蓉园”一带春游踏青,倾城而出,万人空巷。当时人写诗说:“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 平时僻处城南郊野的曲江风景区,到了三月三日这一天,比繁华商业区和市区主干道还热闹拥挤。在城里特意去找而找不到的人,这地方都能遇见了。 清明节:欢欢喜喜去上坟
穿越到唐朝的一大好处,就是唐朝人特别豁达乐观、爽朗、爱热闹、抓紧一切机会享受生活。就说咱们现在体验的这些古老节日,在唐朝以前,很多都是为了纪念、追思、标志农时或驱邪趋吉等,但是到了唐朝人手里,一个接一个地全都变成大家开心娱乐享受美食美景美人的时光。
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寒食节”和“清明节”了。至少说到“清明节”,大家应该还都有个概念,知道这是给过世的亲友上坟扫墓的日子,但您知道丧心病狂的唐朝人在这一天都干些啥吗?
出城扫墓上坟时,您看看身边的家人亲朋,他们的情绪倒是挺高昂的,不但准备了酒食、果品、纸钱这些上坟用品,还眼错不见地往布囊里装了些杂七杂八的玩意儿。你们一同动身,出门骑马的骑马,坐车的坐车,穷人就靠两条腿慢慢走,出长安到城郊荒地坟墓集中的地方,一看,已经有好多人来这里上坟了。
哭声也有,主要发自新培的坟冢前,这是逝世不久的死者家人来怀念追思,感情还比较深厚,所以能哭得出来。大部分来扫墓的主要是给坟丘添一添土、浇几盏薄酒,把带来的食物供祭在墓前,纸钱扬撒或焚化,还要去附近的柳树上折几枝嫩绿枝叶插在坟上,或编成柳条圈给小孩子戴。最后是大人孩子依次向尊长坟墓叩头行礼祭拜,把酒食留下(会有看坟人或流浪汉享受),这算扫墓完成。
气氛本来应该是悲戚肃穆的,可您刚到坟前,还没开始正经拜祭,就听见旁边传来一阵吹拉弹唱嬉笑声。这谁家倒霉孩子来捣乱?扭头一看,咦,远远近近好几堆人在坟头之间席地而坐,一边奏乐歌舞一边吃喝谈笑,跟出来春游似的,就差摸出扑克牌来斗地主打双升了。我说你们上坟上成这样,也不怕死去的祖先气得从坟里爬出来敲你们?
心里刚刚这么嘀咕,突然听见那边爆出一大波响亮喝彩。凑过去瞧瞧,还没到近前,半空中忽地飞起一个大活人来,您怕是得吓一跳。适应一下,这是娘子们在打秋千呢。
寒食、清明节里打秋千,是唐朝妇女最喜欢的一项运动。提前找地方把高高的秋千架起来,参加活动的美女们一个个红裙绿袄、打扮得桃羞杏让、裙裾飘飘、衣带当风,比赛谁荡得更高,谁的姿态最优美,谁胆子最大、敢做特技动作(比如在空中松开双手做展翅状)。很多人荡到顶峰,高度都与大树树梢平行了,当时只顾着争强好胜笑闹,下了秋千架回头再看,才觉得心跳腿软了。
您看这清明上坟上得多热闹啊,女人踢足球打秋千,男人打马球斗鸡,有没有男女都能参加的游戏呢?有啊,这一天“拔河”也是必玩娱乐,连皇室朝廷都出面组织王公大臣们来拔河,分两队拉扯绳子,哪边力气大拉过界哪边赢。因为古人认为拔河有祈祷丰年、庆祝丰收的作用,而清明节正是春耕播种的时候,所以这活动正应景。
也正是由于唐朝百姓在上坟的时候玩出了这么多花样,只顾享乐,把本来应该悲哀肃穆的清明节弄得没点儿正形正样了,朝廷起初还觉得伤风败俗,曾经郑重其事地下诏要求禁断“寒食上墓作乐”,但是后来发现根本管不住,只好听之任之。不过仔细想想,那些已经埋在土里的祖先,如果下世时隔不远,也是唐朝鬼,那么看到后世子孙如此欢乐地享受着生活,大概也不会介意,而会一起吃着供品唱起歌来吧。
(连载完)
摘自《唐朝定居指南》
森林鹿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定价:39.80元
上元节:只有3天的夜文化
在我们唐穿之旅开始的第一夜,当您降落到长安城里以后,我们就郑重警告过您,赶紧找地方躲城管,因为唐朝实行“夜禁”,日落以后不让普通人在里坊外面的大街上行走。您看看,天上星月高悬,地上黑灯瞎火,条条街道寂静无声,只有负责巡逻的“金吾卫士”一队队吆喝着走过,这种环境下,好汉们想干点儿什么大事都不方便啊。
不过,这种情形,在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以及前后各一日)当中就完全不一样了。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夜禁”取消,金吾“放夜”,准许人们走出家门和里坊,上街观看花灯赏月、参与唱歌跳舞、耍杂技、跳大神,在大街上甚至皇宫前自由走动玩耍,一年里只有这3天哦!
正经地说,唐朝长安里也只有这3天会形成大规模的“夜文化”“夜经济”,那些一到晚上就被关在家里憋得猴急的市民,怎么肯放过如此珍贵的机会呢?所以唐诗说:“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既然街上摩肩接踵、人头涌动,那么英雄好汉们想混在其中打打架、泡泡妞,展示一下个人武力值吸引眼球,再在城管来抓之前跑掉,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唐朝的“花灯”,也只有老老实实用油脂木材点燃火制成的那种古老灯具,不过,各式各样的组合造型同样使它们具有强烈炫目令人称奇迷醉的感染力。
您走到安福门外,可能会看到一个巨大的灯轮,高达20丈,上面缠绕着五颜六色的丝绸锦缎,用黄金白银做装饰,灯轮悬挂花灯5万盏,如同彩云缤纷、霞光万道的花树一般。这还不算完,灯轮下面还有数千名身穿锦绣罗绮华服、满头珠翠、脂粉香气袭人的宫女,以及长安城内普通人家的妇女千余人,都聚集在这里日夜轮流歌舞,三天三夜不停歇。有人写诗:“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再往前走,您又看见了一座“灯楼”,通体都是用丝织品做的,高达150尺,灯楼上悬挂着珠玉、金银穗,微风吹来,金玉铮铮作响。灯上又绘龙凤虎豹,呈腾跃状,栩栩如生。那边又有一架“百枝灯树”,高80尺,巨大的树形灯托本身也安放在高冈上,点燃以后,100里范围内都能远远望见它,光明夺目。
这些巨型灯轮、灯楼、灯树下面,都有乐舞百戏,成千上万的宫廷艺人和民间的歌舞从业者及爱好者,在辉煌如昼的灯光下载歌载舞。有那爱面子的,倾家荡产也要在这一夜大出风头,一副花冠、一条霞帔就值万钱,美女通身上下的装饰至少需要30万钱,其奢侈富丽可想而知。
除了妇女歌舞,附近各地的乐队也来凑热闹比胜负。乐工们坐在牛车上吹拉弹唱招摇过市,都是身穿锦绣华裳,连挽车的牛都披虎皮,或者装饰成犀牛、大象。另有各种杂技百戏艺人,在花灯旁边跑旱船、走绳索、吞钢剑、口吐莲花、摔跤相扑、舞马斗鸡、拔河钻火圈……总之当时市面上流行的娱乐活动一应俱全,谁也不肯落下。所以这几天晚上出来游玩的人,除了看灯以外,更多的是看人,特别是歌舞杂技队里那些年轻漂亮的姑娘,更会吸引浮薄浪荡子们的目光。所谓“月下多游骑,灯前饶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
上巳节:长安水边多丽人
享受完“大唐狂欢夜”上元节之后,您是不是觉得还没过够吃喝玩乐的瘾呢?没关系,跟着我们穿越团,咱还有的是机会。
如果说以赏灯为主的上元节是“夜间狂欢”,那么一个多月以后,每年三月三日的“上巳节”则是“水边狂欢”。这个据说能追溯到《诗经》和《论语》的古老节日,最具代表性的标志就是“水”,绝大多数节庆活动都在水边进行……
三月三日,春回大地,气温转暖,河湖涨融,人们来到这样干净丰沛的水边,自然会觉得身上发痒,想要清爽一把。虽然这时候的水温还是比较凉,跳进去洗澡可能不算太舒服,但春季也是各种疫病的传染高发期,个人卫生不好好搞一搞,染病的概率更大,所以有点儿经验常识的人家都会鼓励家人洗一洗。当然,那时候科学不发达,这些生活经验一代代传下来,往往附会上迷信色彩,大家不说春天洗澡是为了防病,而说是为了“驱邪”,身上的污垢就代表疾病、灾祸、不祥,用洁净的流水加上柳枝、香草、桑叶、荠菜花等,把脏污洗掉,这一年就不会再惹上灾病。这个活动还有个现在已经很生僻的专门名词,叫“祓禊” 。
全村人一起露天洗澡,够刺激吧?这还不算什么,秦汉之前,啥封建伦理道德还不盛行,乡间民风淳朴野性,青年男女在河湖里洗着洗着对上了眼,就牵着手直奔小树林去幕天席地了。这还不是个别现象,到那天您要是往水边的长草灌丛里随便走走,大概隔几步就能发现一对野鸳鸯。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上古的“上巳节”还可以称为“性爱Party”,约等于现代海天盛筵什么的吧……
客人您口水擦擦,很遗憾啊,到了唐代,这些混浴风吕露点狂欢什么的,已经不太流行了。唐朝人还是会扶老携幼全家到水边来过节,但是“礼教”的观念已经深入全社会。人们在河湖里洗洗手、冲冲脚,也就算是“祓禊”,想更开心一点儿的话可以在水边唱歌跳舞谈情说爱。吃货们这天还会准备一些煮鸡蛋、大红枣,投入到流水中,让它们向下漂游,被下游的人们拾起来顺嘴吃掉,这叫“曲水浮素卵”“曲水浮绛枣”。当然文人们在水边吟诗作对,把酒杯放入流水,顺着回旋的波浪在人们之间穿行,落到谁身前谁拿起来一饮而尽、赋诗一首,这就是更加有名的“曲水流觞”了。
具体到您穿越的长安城,跟“上元节”情况相似,每年“上巳节”,城内百万人口几乎会全都集中到城南的“曲江池”“芙蓉园”一带春游踏青,倾城而出,万人空巷。当时人写诗说:“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 平时僻处城南郊野的曲江风景区,到了三月三日这一天,比繁华商业区和市区主干道还热闹拥挤。在城里特意去找而找不到的人,这地方都能遇见了。 清明节:欢欢喜喜去上坟
穿越到唐朝的一大好处,就是唐朝人特别豁达乐观、爽朗、爱热闹、抓紧一切机会享受生活。就说咱们现在体验的这些古老节日,在唐朝以前,很多都是为了纪念、追思、标志农时或驱邪趋吉等,但是到了唐朝人手里,一个接一个地全都变成大家开心娱乐享受美食美景美人的时光。
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寒食节”和“清明节”了。至少说到“清明节”,大家应该还都有个概念,知道这是给过世的亲友上坟扫墓的日子,但您知道丧心病狂的唐朝人在这一天都干些啥吗?
出城扫墓上坟时,您看看身边的家人亲朋,他们的情绪倒是挺高昂的,不但准备了酒食、果品、纸钱这些上坟用品,还眼错不见地往布囊里装了些杂七杂八的玩意儿。你们一同动身,出门骑马的骑马,坐车的坐车,穷人就靠两条腿慢慢走,出长安到城郊荒地坟墓集中的地方,一看,已经有好多人来这里上坟了。
哭声也有,主要发自新培的坟冢前,这是逝世不久的死者家人来怀念追思,感情还比较深厚,所以能哭得出来。大部分来扫墓的主要是给坟丘添一添土、浇几盏薄酒,把带来的食物供祭在墓前,纸钱扬撒或焚化,还要去附近的柳树上折几枝嫩绿枝叶插在坟上,或编成柳条圈给小孩子戴。最后是大人孩子依次向尊长坟墓叩头行礼祭拜,把酒食留下(会有看坟人或流浪汉享受),这算扫墓完成。
气氛本来应该是悲戚肃穆的,可您刚到坟前,还没开始正经拜祭,就听见旁边传来一阵吹拉弹唱嬉笑声。这谁家倒霉孩子来捣乱?扭头一看,咦,远远近近好几堆人在坟头之间席地而坐,一边奏乐歌舞一边吃喝谈笑,跟出来春游似的,就差摸出扑克牌来斗地主打双升了。我说你们上坟上成这样,也不怕死去的祖先气得从坟里爬出来敲你们?
心里刚刚这么嘀咕,突然听见那边爆出一大波响亮喝彩。凑过去瞧瞧,还没到近前,半空中忽地飞起一个大活人来,您怕是得吓一跳。适应一下,这是娘子们在打秋千呢。
寒食、清明节里打秋千,是唐朝妇女最喜欢的一项运动。提前找地方把高高的秋千架起来,参加活动的美女们一个个红裙绿袄、打扮得桃羞杏让、裙裾飘飘、衣带当风,比赛谁荡得更高,谁的姿态最优美,谁胆子最大、敢做特技动作(比如在空中松开双手做展翅状)。很多人荡到顶峰,高度都与大树树梢平行了,当时只顾着争强好胜笑闹,下了秋千架回头再看,才觉得心跳腿软了。
您看这清明上坟上得多热闹啊,女人踢足球打秋千,男人打马球斗鸡,有没有男女都能参加的游戏呢?有啊,这一天“拔河”也是必玩娱乐,连皇室朝廷都出面组织王公大臣们来拔河,分两队拉扯绳子,哪边力气大拉过界哪边赢。因为古人认为拔河有祈祷丰年、庆祝丰收的作用,而清明节正是春耕播种的时候,所以这活动正应景。
也正是由于唐朝百姓在上坟的时候玩出了这么多花样,只顾享乐,把本来应该悲哀肃穆的清明节弄得没点儿正形正样了,朝廷起初还觉得伤风败俗,曾经郑重其事地下诏要求禁断“寒食上墓作乐”,但是后来发现根本管不住,只好听之任之。不过仔细想想,那些已经埋在土里的祖先,如果下世时隔不远,也是唐朝鬼,那么看到后世子孙如此欢乐地享受着生活,大概也不会介意,而会一起吃着供品唱起歌来吧。
(连载完)
摘自《唐朝定居指南》
森林鹿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定价:3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