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生长发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接受教育同样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不应拒绝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应当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拿出自己的耐心,小心呵护孩子的心灵,让学生在“等待”中茁壮成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 等待 教育艺术 关爱
伟大的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学生的成长就像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生长一样也有季节性。他们接受教育(如知识的融会贯通,人格、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训练过程,需要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一切均需在潜移默化间进行。这就需要一种等待。
一、“等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学过程如果按照教师课前预设的那样顺顺当当地进行着:抛出的问题后,学生立即反应热烈,答者云集,无论让谁回答问题,站起来都能干脆响亮、滔滔不绝,答到点子上……对于教师来说,的确是件酣畅淋漓的事。可实际的课堂并不按照我们预设的轨道自由、平稳地滑行,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学生或词不达意,或一脸茫然,或嗫嚅不语,使原本轻松和谐的课堂空气变得紧张,甚至凝固。
案例:某教师执教《世界多美呀》一课,在最后课堂拓展说话练习时,教师提问:“出壳的小鸡还会跑到什么地方去参观呢?”班上鸦雀无声,无人举手。教师皱住眉头,再次提醒:“如果你是那只刚出壳的小鸡,来到这个五彩的世界,你想到哪儿去玩呢?”有几个男生眼睛一亮,立即举手了。
“老师,我想到公园里玩滑滑梯。”
“我要到天目湖去坐游轮。”
“我要去看动画片。”
……
教师眉头越皱越紧,敲敲教棒制止住学生的“胡言乱语”,开始暗示:“你们不想去景色优美的地方看看吗?比如说前两天我们刚去的……”她以饱含“希望”的眼神诱导学生说下去,但学生面面相觑,不敢作声了。
教师连问几遍,仍不见人回答,开始隐隐发怒“明示”:“风景优美的地方不多的是么:金灿灿的稻田,白茫茫的雪地,黄澄澄的桔园,绿油油的草地……”
显然,课堂中发生的情境与这位教师的预设发生了冲突。教师几次暗示都没能听到自己期望的“正确”回答,最后还是按捺不住,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地将知识填塞孩子们的头脑去……为什么不给孩子多一点动脑筋的时间呢?儿童认识事物有其自己的规律,当我们面对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时,我们不能以一种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孩子。就同一个知识点,对一个学生来说,掌握“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能知“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所以,课堂教学需要等待,对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程度的等待。
二、“等待”是对学生的关爱
首先,等待体现了对学生的扶持。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都不一样,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对学优生,要有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对后进生,要了解他们的困难,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在学习中取得成就。
其次,等待需要教师有一颗童心。儿童有其独特的心理。要了解孩子,需要耐心地坐下来,拿出童心,拿出宽容和理解力,去和学生做朋友。只有先去了解孩子,才能让孩子也理解我们,相信我们。这时,教育才更具说服力。
等待,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守望。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写道: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自尊心是脆弱的,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一些随意的批评、侮辱会严重地挫伤孩子的自信,甚至终身产生不良影响。要知道,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应有更重要的东西。因此,我们要做耐心的守望者,小心呵护孩子的心灵,满怀期望地给孩子一份自信、一份鼓励,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
由此可见,等待是教师在情感上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
三、“等待”让学生茁壮成长
案例: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的一个片断:
(一生读到“流连其间”时有些结巴。)
师:“流连其间——”,读。(生接着读,师鼓励并指导)
师:你再读一遍,不要着急,第三遍读不好还有第四遍,再读一遍。(生仍有些紧张,师走近生身边,弯腰帮助他拿起课本。)
(生终于读成功了。)
师:不是很好吗,看来人与人需要互相帮助,读了五遍终于成功读好了。掌声鼓励一下。(掌声)请坐……
这案例中的学生在读书时有些结巴,于老师耐心地等待,热情地鼓励,不但“弯腰帮助他拿起课本”,并且说“我给你拿着,读——”。在这等待过程中,于老师用鼓励的目光、真诚的微笑、激励的话语消除孩子心中的不安,用自己真诚的期待为孩子们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可见,教育中的等待绝不是一种不负责的放弃,而是一种遵循教育规律的理性选择,是宽容、耐心、期待、信任与尊重的化合物,是学生成长与进步的催化剂,是孕育欣喜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或其他种种原因,难免会出现一些后进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我们更加应该耐心地创设宽松的环境,等待他们的成长与进步。
可现实中,为什么总有那么多教育者缺乏等待?原因可能很多,如:长期的职业倦怠已经让他们懒于或不屑于或疏于去关注学生活生生的生命,只看只想成堆的没有多少变化知识多么轻松。
等待是需要耐心的,是远离功利的。它既是一种教育修养,也是一份神圣的誓言。只有大气的教师,只有靠心去滋养教育的教师,才会从含着露珠的嫩芽中嗅到硕果的清香,才会孩子的稚拙中发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的影子。
教育是一个过程,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等待,因此,教育不能拒绝等待!教育中需要等待!给学生一份期待吧!给学生一方晴空吧!他们定会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惊喜,带来收获!
参考文献:
[1]彭钢、蔡守龙执行主編,《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
[2] 孙春成,《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9)
[3] 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关键词:课堂教学 等待 教育艺术 关爱
伟大的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学生的成长就像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生长一样也有季节性。他们接受教育(如知识的融会贯通,人格、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训练过程,需要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一切均需在潜移默化间进行。这就需要一种等待。
一、“等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学过程如果按照教师课前预设的那样顺顺当当地进行着:抛出的问题后,学生立即反应热烈,答者云集,无论让谁回答问题,站起来都能干脆响亮、滔滔不绝,答到点子上……对于教师来说,的确是件酣畅淋漓的事。可实际的课堂并不按照我们预设的轨道自由、平稳地滑行,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学生或词不达意,或一脸茫然,或嗫嚅不语,使原本轻松和谐的课堂空气变得紧张,甚至凝固。
案例:某教师执教《世界多美呀》一课,在最后课堂拓展说话练习时,教师提问:“出壳的小鸡还会跑到什么地方去参观呢?”班上鸦雀无声,无人举手。教师皱住眉头,再次提醒:“如果你是那只刚出壳的小鸡,来到这个五彩的世界,你想到哪儿去玩呢?”有几个男生眼睛一亮,立即举手了。
“老师,我想到公园里玩滑滑梯。”
“我要到天目湖去坐游轮。”
“我要去看动画片。”
……
教师眉头越皱越紧,敲敲教棒制止住学生的“胡言乱语”,开始暗示:“你们不想去景色优美的地方看看吗?比如说前两天我们刚去的……”她以饱含“希望”的眼神诱导学生说下去,但学生面面相觑,不敢作声了。
教师连问几遍,仍不见人回答,开始隐隐发怒“明示”:“风景优美的地方不多的是么:金灿灿的稻田,白茫茫的雪地,黄澄澄的桔园,绿油油的草地……”
显然,课堂中发生的情境与这位教师的预设发生了冲突。教师几次暗示都没能听到自己期望的“正确”回答,最后还是按捺不住,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地将知识填塞孩子们的头脑去……为什么不给孩子多一点动脑筋的时间呢?儿童认识事物有其自己的规律,当我们面对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时,我们不能以一种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孩子。就同一个知识点,对一个学生来说,掌握“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能知“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所以,课堂教学需要等待,对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程度的等待。
二、“等待”是对学生的关爱
首先,等待体现了对学生的扶持。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都不一样,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对学优生,要有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对后进生,要了解他们的困难,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在学习中取得成就。
其次,等待需要教师有一颗童心。儿童有其独特的心理。要了解孩子,需要耐心地坐下来,拿出童心,拿出宽容和理解力,去和学生做朋友。只有先去了解孩子,才能让孩子也理解我们,相信我们。这时,教育才更具说服力。
等待,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守望。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写道: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自尊心是脆弱的,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一些随意的批评、侮辱会严重地挫伤孩子的自信,甚至终身产生不良影响。要知道,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应有更重要的东西。因此,我们要做耐心的守望者,小心呵护孩子的心灵,满怀期望地给孩子一份自信、一份鼓励,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
由此可见,等待是教师在情感上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
三、“等待”让学生茁壮成长
案例: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的一个片断:
(一生读到“流连其间”时有些结巴。)
师:“流连其间——”,读。(生接着读,师鼓励并指导)
师:你再读一遍,不要着急,第三遍读不好还有第四遍,再读一遍。(生仍有些紧张,师走近生身边,弯腰帮助他拿起课本。)
(生终于读成功了。)
师:不是很好吗,看来人与人需要互相帮助,读了五遍终于成功读好了。掌声鼓励一下。(掌声)请坐……
这案例中的学生在读书时有些结巴,于老师耐心地等待,热情地鼓励,不但“弯腰帮助他拿起课本”,并且说“我给你拿着,读——”。在这等待过程中,于老师用鼓励的目光、真诚的微笑、激励的话语消除孩子心中的不安,用自己真诚的期待为孩子们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可见,教育中的等待绝不是一种不负责的放弃,而是一种遵循教育规律的理性选择,是宽容、耐心、期待、信任与尊重的化合物,是学生成长与进步的催化剂,是孕育欣喜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或其他种种原因,难免会出现一些后进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我们更加应该耐心地创设宽松的环境,等待他们的成长与进步。
可现实中,为什么总有那么多教育者缺乏等待?原因可能很多,如:长期的职业倦怠已经让他们懒于或不屑于或疏于去关注学生活生生的生命,只看只想成堆的没有多少变化知识多么轻松。
等待是需要耐心的,是远离功利的。它既是一种教育修养,也是一份神圣的誓言。只有大气的教师,只有靠心去滋养教育的教师,才会从含着露珠的嫩芽中嗅到硕果的清香,才会孩子的稚拙中发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的影子。
教育是一个过程,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等待,因此,教育不能拒绝等待!教育中需要等待!给学生一份期待吧!给学生一方晴空吧!他们定会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惊喜,带来收获!
参考文献:
[1]彭钢、蔡守龙执行主編,《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
[2] 孙春成,《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9)
[3] 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