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后练习题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编者的编写意图,提示了教学的思路,提炼了文本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教师备课时的指南针。人教版教材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与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对课后练习题作了精心的编制、修订。合理地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根据笔者对第二学段教材的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对课后练习的功能认识不到位或者对课后练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仍然把它等同于一般的练习,或者只是在课后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课后练习起不到真正的导向指引的作用。实验教材的课后练习在使用中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该如何更好使用它,发挥应有功能呢?
一、改进课后题的编排
1.细化要求,指向性要更明确
本区三年级上册的期末检测中曾经出现来自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的一道填空题:
大家()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的国旗敬礼。
结果,本区一个颇具声望的中心校有近35%的学生没有完全正确作答。执教的骨干教师质疑命题者:这段话不是课文中最重要的段落,教学参考书与练习中也没有有关这段文字的填空,从来没有要求学生背诵该段落,命题太偏。而命题者则认为,课后练习第一题中提出:课文写得很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既然练习中提出了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那么这一段也许就是某些学生喜欢的段落,所以本命题不是偏题。同时命题者认为本段蕴含相当多的课后词语表中要求掌握的新词,所填词语“穿戴”“打扮”“欢唱”“飘扬”是词语表中已经罗列的,同时在检测中能让学生对排比句式“同学们向……向……向……”加深印象,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造成以上分歧的原因,一是旧观念的负迁移作用。许多教师原来一直处在练习素材供给制的环境中,在教学中总是依赖有关教参与教辅出版物,形成了思维定势,现在一旦给了更多选择的权力,反而感觉像丢了拐杖一般无所适从。二是教材练习题的要求太宽泛。虽然许多课后练习注意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尊重了学生独特体验,但是却忽视了第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一学段的学生还不具备较强的分辨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他们“喜欢”的也许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无助于语言的积累与语文能力形成的句段“喜欢”与“最优化”无法完美结合。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两全其美呢?建议编者在提出指引性的大问题之后,适当提出让师生借鉴选择的方向,可以以选择题的形式指导学生做出自由选择。比如:“课文写得很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并选择背诵。我要背诵第一段。()我要背诵第二段。()我要背诵第三段。()”也可以在提出要求之前有意识指明选择的方向,比如:“我会背诵第二段了,你呢?”“在第二段中有许多词语用得特别好,让我把它背下来。”“我喜欢第三段,你喜欢第一段吗?让我们把它们都背下来。”要求的细化将使师生的教与学更加有章可循。
2.丰富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与义务教材的练习题相比,新教材中的练习注重整体把握课文,一改老教材练习琐碎、繁杂的缺点。尤其是初次拿到新教材时,许多师生都被练习设计的人文与温馨的语境所吸引。但是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许多课文后的练习形式雷同。比较第二学段的四本教材,课后练习基本上“一本书”、“一个话筒”、“一枝笔”,只是偶尔添加一次“小练笔”或“选做题”。我们明白编者删繁就简的编排原则,是为了让师生拥有更多的教与学的自由度。但是教材面对的毕竟是天真、童趣的孩子,他们对任何事物的兴趣来自于内容,也来自于形式,一成不变的形式会让学生对练习的关注慢慢减退。在调查中,教师们认为要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适当的训练仍然不可少。面对现在教材配套的有关练习本,教师们颇有微词,78%的教师认为配套的练习册存在题目偏难、与教材要求不相符合、人为拔高要求、学生难以独立完成等问题。教师们建议与其到课外寻找有关的题型进行巩固,不如在教材练习中适当增加有关词语理解、句式转换、修辞认识的题型。
2.面向全体,顾及农村学生
在前面已经提及教师弱化学习方式的指导,弱化操作性实践,喜欢以即时回答形式、书写形式完成所有的练习,用结果代替学习的过程。这一方面是教师的意识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和受教育者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自身原有的知识储备等条件有关。在调查中,来自农村的教师表示在课堂中只有10%左右的练习让学生讨论交流,由于时间、人数等方面的限制,更多的是“一言堂”、“几言堂”,甚至是教师说答案,学生记录。至于练习中提出的办墙报、搜集有关资料、观察事物等,近半数的教师坦言在课堂中只是有所提及,而真正实施具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教材中的一些练习需要在家长的帮助下借助有关材料才能完成,而广大的农村家长由于知识浅薄、农事繁忙、经济不宽裕等原因无法为孩子课外完成练习提供条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教师们建议编者在修订练习时能针对农村学生出示一些练习范例,比如在《花钟》课后有“我要写观察其他事物,还想写观察日记”,应该出示有关观察日记的范式。同时有46%的教师建议在课后增加“阅读链接”,“资料袋”,这对平时难以通过其他渠道阅读书籍、查找信息的农村孩子来说无疑是获取知识的有效平台。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证明,学生个体之间在遗传、文化、背景、认知方式和能力发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练习要发挥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二、优化使用课后题的策略
课后练习的作用是否能发挥,关键是教师的使用方法。教师使用好,引导好,会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以提高,而且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1.分散完成,融入教学各个环节
新教材灵活地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课文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及至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调查中显示,教师对课文中的学习提示较关注,97%的教师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认真落实,这可能与其所处的位置和问题的具体化有关。其实在教学中恰当使用课后练习更是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例如:三年级上册《蜜蜂》的课后练习有四题,分别是:①我把课文默读了几遍,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②我们来讨论讨论:作者从试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是怎样得出的?③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④选做题:我要查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根据练习要求,教学伊始,让学生带着问题“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默读全文。变练习为读书的目标,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读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后,在深入研读文本环节,组织小组或者同桌讨论第二个问题,这样既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在巩固复习阶段,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并阐明喜欢的理由,教师相机进行引导,告诉学生像“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的句子中,“几乎、大概”这些词语使用准确,值得积累。在作业布置阶段,把选做题——查找蜜蜂的知识作为课外选做作业,鼓励学生运用询问、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的方式查找,可以以图片或文字、实物等形式呈现,作业时间规定为一个星期。如此分散使用练习题,师生就不会感觉练习是一种重复、一种负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应该是课后练习使用的原则。教材是例子,是为我们教师所用的;练习是资源,是为我们把握重点、扩大语文学习的容量与空间而设置的。
2.扬长避短,突出重点
任何事物,都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应该承认,新教材并不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因此在使用课后练习时要做到扬长避短,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尤其是新的知识点初次出现,或者学生较难以完成的练习,教师一定要花时间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策略地步步深入。
“复述”是中年级很重要的一个学习要求。《盘古开天地》中的课后练习提出:我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对于初次接触这一知识点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并恰如其分地用上课文中的句子是有困难的。教师可以花半节课甚至是一节课时间做专门指导。具体步骤:①熟读课文,了解故事。②说说每段写什么,并把文章写作的顺序板书。③谈谈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教师板书。④教师按照板书示范复述一段。⑤学生模仿复述一段。这一个练习的顺利完成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巨人的献身精神,感受到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而且能掌握复述的基本要素。至于文后的其余两个有关“朗读”“积累词语”的练习,由于之前学生非常熟悉此类练习,所以不必作强调。
3.以一当百,学会创编
课本上的练习虽然经过专家审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认知、课时安排等情况,教师还是会感觉练习内容、形式上不切合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改、创编练习的能力。何况在新课标中也有“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阅读链接”“资料袋”是对文本知识的补充,一般没有提具体的练习要求。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根据内容提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也可以以此为资源,进行“小练笔”。借用课后练习把学生从课内学习引向课外拓展,增加语文学习的空间。
课后练习作为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位与价值不容忽视。只要我们把练习融入课文教学,把每道题落实到实处,扎扎实实进行语文训练,就一定能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一、改进课后题的编排
1.细化要求,指向性要更明确
本区三年级上册的期末检测中曾经出现来自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的一道填空题:
大家()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的国旗敬礼。
结果,本区一个颇具声望的中心校有近35%的学生没有完全正确作答。执教的骨干教师质疑命题者:这段话不是课文中最重要的段落,教学参考书与练习中也没有有关这段文字的填空,从来没有要求学生背诵该段落,命题太偏。而命题者则认为,课后练习第一题中提出:课文写得很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既然练习中提出了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那么这一段也许就是某些学生喜欢的段落,所以本命题不是偏题。同时命题者认为本段蕴含相当多的课后词语表中要求掌握的新词,所填词语“穿戴”“打扮”“欢唱”“飘扬”是词语表中已经罗列的,同时在检测中能让学生对排比句式“同学们向……向……向……”加深印象,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造成以上分歧的原因,一是旧观念的负迁移作用。许多教师原来一直处在练习素材供给制的环境中,在教学中总是依赖有关教参与教辅出版物,形成了思维定势,现在一旦给了更多选择的权力,反而感觉像丢了拐杖一般无所适从。二是教材练习题的要求太宽泛。虽然许多课后练习注意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尊重了学生独特体验,但是却忽视了第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一学段的学生还不具备较强的分辨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他们“喜欢”的也许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无助于语言的积累与语文能力形成的句段“喜欢”与“最优化”无法完美结合。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两全其美呢?建议编者在提出指引性的大问题之后,适当提出让师生借鉴选择的方向,可以以选择题的形式指导学生做出自由选择。比如:“课文写得很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并选择背诵。我要背诵第一段。()我要背诵第二段。()我要背诵第三段。()”也可以在提出要求之前有意识指明选择的方向,比如:“我会背诵第二段了,你呢?”“在第二段中有许多词语用得特别好,让我把它背下来。”“我喜欢第三段,你喜欢第一段吗?让我们把它们都背下来。”要求的细化将使师生的教与学更加有章可循。
2.丰富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与义务教材的练习题相比,新教材中的练习注重整体把握课文,一改老教材练习琐碎、繁杂的缺点。尤其是初次拿到新教材时,许多师生都被练习设计的人文与温馨的语境所吸引。但是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许多课文后的练习形式雷同。比较第二学段的四本教材,课后练习基本上“一本书”、“一个话筒”、“一枝笔”,只是偶尔添加一次“小练笔”或“选做题”。我们明白编者删繁就简的编排原则,是为了让师生拥有更多的教与学的自由度。但是教材面对的毕竟是天真、童趣的孩子,他们对任何事物的兴趣来自于内容,也来自于形式,一成不变的形式会让学生对练习的关注慢慢减退。在调查中,教师们认为要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适当的训练仍然不可少。面对现在教材配套的有关练习本,教师们颇有微词,78%的教师认为配套的练习册存在题目偏难、与教材要求不相符合、人为拔高要求、学生难以独立完成等问题。教师们建议与其到课外寻找有关的题型进行巩固,不如在教材练习中适当增加有关词语理解、句式转换、修辞认识的题型。
2.面向全体,顾及农村学生
在前面已经提及教师弱化学习方式的指导,弱化操作性实践,喜欢以即时回答形式、书写形式完成所有的练习,用结果代替学习的过程。这一方面是教师的意识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和受教育者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自身原有的知识储备等条件有关。在调查中,来自农村的教师表示在课堂中只有10%左右的练习让学生讨论交流,由于时间、人数等方面的限制,更多的是“一言堂”、“几言堂”,甚至是教师说答案,学生记录。至于练习中提出的办墙报、搜集有关资料、观察事物等,近半数的教师坦言在课堂中只是有所提及,而真正实施具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教材中的一些练习需要在家长的帮助下借助有关材料才能完成,而广大的农村家长由于知识浅薄、农事繁忙、经济不宽裕等原因无法为孩子课外完成练习提供条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教师们建议编者在修订练习时能针对农村学生出示一些练习范例,比如在《花钟》课后有“我要写观察其他事物,还想写观察日记”,应该出示有关观察日记的范式。同时有46%的教师建议在课后增加“阅读链接”,“资料袋”,这对平时难以通过其他渠道阅读书籍、查找信息的农村孩子来说无疑是获取知识的有效平台。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证明,学生个体之间在遗传、文化、背景、认知方式和能力发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练习要发挥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二、优化使用课后题的策略
课后练习的作用是否能发挥,关键是教师的使用方法。教师使用好,引导好,会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以提高,而且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1.分散完成,融入教学各个环节
新教材灵活地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课文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及至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调查中显示,教师对课文中的学习提示较关注,97%的教师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认真落实,这可能与其所处的位置和问题的具体化有关。其实在教学中恰当使用课后练习更是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例如:三年级上册《蜜蜂》的课后练习有四题,分别是:①我把课文默读了几遍,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②我们来讨论讨论:作者从试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是怎样得出的?③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④选做题:我要查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根据练习要求,教学伊始,让学生带着问题“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默读全文。变练习为读书的目标,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读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后,在深入研读文本环节,组织小组或者同桌讨论第二个问题,这样既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在巩固复习阶段,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并阐明喜欢的理由,教师相机进行引导,告诉学生像“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的句子中,“几乎、大概”这些词语使用准确,值得积累。在作业布置阶段,把选做题——查找蜜蜂的知识作为课外选做作业,鼓励学生运用询问、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的方式查找,可以以图片或文字、实物等形式呈现,作业时间规定为一个星期。如此分散使用练习题,师生就不会感觉练习是一种重复、一种负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应该是课后练习使用的原则。教材是例子,是为我们教师所用的;练习是资源,是为我们把握重点、扩大语文学习的容量与空间而设置的。
2.扬长避短,突出重点
任何事物,都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应该承认,新教材并不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因此在使用课后练习时要做到扬长避短,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尤其是新的知识点初次出现,或者学生较难以完成的练习,教师一定要花时间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策略地步步深入。
“复述”是中年级很重要的一个学习要求。《盘古开天地》中的课后练习提出:我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对于初次接触这一知识点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并恰如其分地用上课文中的句子是有困难的。教师可以花半节课甚至是一节课时间做专门指导。具体步骤:①熟读课文,了解故事。②说说每段写什么,并把文章写作的顺序板书。③谈谈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教师板书。④教师按照板书示范复述一段。⑤学生模仿复述一段。这一个练习的顺利完成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巨人的献身精神,感受到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而且能掌握复述的基本要素。至于文后的其余两个有关“朗读”“积累词语”的练习,由于之前学生非常熟悉此类练习,所以不必作强调。
3.以一当百,学会创编
课本上的练习虽然经过专家审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认知、课时安排等情况,教师还是会感觉练习内容、形式上不切合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改、创编练习的能力。何况在新课标中也有“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阅读链接”“资料袋”是对文本知识的补充,一般没有提具体的练习要求。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根据内容提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也可以以此为资源,进行“小练笔”。借用课后练习把学生从课内学习引向课外拓展,增加语文学习的空间。
课后练习作为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位与价值不容忽视。只要我们把练习融入课文教学,把每道题落实到实处,扎扎实实进行语文训练,就一定能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