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利用音乐的娱乐性引导幼儿在活泼愉快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对促进幼儿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幼儿学习歌曲和律动时,必须在记住歌词和动作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在音乐伴随下的活动需要能感知音乐的节奏、节拍及音乐的变化,需要不断地记忆,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除此之外,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很多文明礼貌用语、交通安全规则常识、卫生健康小常识等都被节奏化、音乐化,能增加幼儿学习的兴趣,加快记忆速度。长期的有效记忆刺激,使得幼儿大脑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有助于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及创造力具有独特的作用。让幼儿听音乐、学唱歌曲等,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刺激,有效促进幼儿智力的成长,使幼儿的情感表现得更为直接和强烈,能够激发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潜能。比如唱歌,要唱得音调准确、节奏正确、吐字清楚,就要培养唱歌技能。能做到会用歌声的变化表达感情,就要培养有声、有情、有表现力的唱歌能力,这就需要幼儿去不断地想象、思考甚至创新。因此,幼儿经过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在教学活动中表现美、创造美,使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增强。
三、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
幼儿的社会化是指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一开始,幼儿的社会化表现为明显的自我中心,正如教育家皮亚杰所说:“儿童早期的社会行为处于自我中心和真正的社会化之间的中间地位,只有当他们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具备了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协作的能力,社会便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一社会化过程中,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许多音乐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流合作。比如合唱、集体舞、游戏等,音乐活动把个体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不断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使其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分享合作的喜悦。
四、有助于提升自信心和塑造良好性格
在一些非音乐课堂教学中,每当老师提出问题后,总是一些脑筋反应比较快、性格活泼开朗的幼儿大显身手,表现自我,而那些天赋较欠缺、性格内向的幼儿则很少有表现的机会。这样就会出现“好坏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这种恶性循环,可能导致幼儿出现一定的心理缺损。所以,作为教育者,应在音乐活动中提出合适的要求,创设合理的情境,尽可能地使教育个别化,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有胆量、有信心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其自我表现的需要,激励幼儿,提高其自信心,从而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如,在幼儿欣赏《小小兵》音乐之后,没等教师提示,一些幼儿就做起了踏步的动作,并且做得刚健有力,这是幼儿对音乐力度的感受。可见,音乐教育能激发幼儿表现音乐美的心情,有助于培养幼儿快乐、积极向上的性格。
五、有助于陶冶情操和提升学习兴趣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通常会被奇妙的声响所吸引,很自然地接受和进入音乐。通过感知,幼儿将听到的音乐传入大脑,产生情感体验和对美的感知,增添兴奋情绪和积极动力。如果将音乐活动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幼儿将会情绪高昂、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和易于接受。幼儿经常接触音乐,接受音乐熏陶,陶冶情操的同时也提升了学习兴趣和效率。
六、有助于语言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语言导致行为的社会化”。有了语言,人们的内心活动才能彼此进行交流。因此,语言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音乐就具备了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作为音乐教育主要形式的歌曲都包含两部分:歌词与旋律。让幼儿多听优美的歌曲,促使幼儿积累许多优美、精练、富有感情色彩的语汇。音乐教育不仅对幼儿一般意义的语言发展有促进作用,还有助于幼儿特定意义上的语言——交际的发展。这种语言必须在交往中才能学会运用。比如在音乐游戏和舞蹈中,教师引导幼儿学习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如“我想和你跳舞”“请你和我一起玩”等。而这些语言正是交际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这些交际语言能够促进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1994年,美国人艾杰顿进行了一项有意思的研究,研究者在对发育迟缓(包括患孤独症的孩子)和发育正常的孩子进行分别教学时,将音乐整合到孩子的社会游戏中,发现音乐极大地促进了两个小组的理解力和参与社会游戏的能力。研究还发现,对小朋友使用背景音乐时,他们出现了更多的同伴交往行为。可见,音乐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社交能力。
七、结语
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设置培养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认真踏实地组织好每一个音乐活动,尽可能地关心照顾到每一个幼儿,使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发挥音乐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特约编辑施夏珍)
一、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幼儿学习歌曲和律动时,必须在记住歌词和动作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在音乐伴随下的活动需要能感知音乐的节奏、节拍及音乐的变化,需要不断地记忆,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除此之外,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很多文明礼貌用语、交通安全规则常识、卫生健康小常识等都被节奏化、音乐化,能增加幼儿学习的兴趣,加快记忆速度。长期的有效记忆刺激,使得幼儿大脑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有助于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及创造力具有独特的作用。让幼儿听音乐、学唱歌曲等,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刺激,有效促进幼儿智力的成长,使幼儿的情感表现得更为直接和强烈,能够激发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潜能。比如唱歌,要唱得音调准确、节奏正确、吐字清楚,就要培养唱歌技能。能做到会用歌声的变化表达感情,就要培养有声、有情、有表现力的唱歌能力,这就需要幼儿去不断地想象、思考甚至创新。因此,幼儿经过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在教学活动中表现美、创造美,使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增强。
三、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
幼儿的社会化是指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一开始,幼儿的社会化表现为明显的自我中心,正如教育家皮亚杰所说:“儿童早期的社会行为处于自我中心和真正的社会化之间的中间地位,只有当他们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具备了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协作的能力,社会便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一社会化过程中,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许多音乐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流合作。比如合唱、集体舞、游戏等,音乐活动把个体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不断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使其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分享合作的喜悦。
四、有助于提升自信心和塑造良好性格
在一些非音乐课堂教学中,每当老师提出问题后,总是一些脑筋反应比较快、性格活泼开朗的幼儿大显身手,表现自我,而那些天赋较欠缺、性格内向的幼儿则很少有表现的机会。这样就会出现“好坏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这种恶性循环,可能导致幼儿出现一定的心理缺损。所以,作为教育者,应在音乐活动中提出合适的要求,创设合理的情境,尽可能地使教育个别化,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有胆量、有信心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其自我表现的需要,激励幼儿,提高其自信心,从而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如,在幼儿欣赏《小小兵》音乐之后,没等教师提示,一些幼儿就做起了踏步的动作,并且做得刚健有力,这是幼儿对音乐力度的感受。可见,音乐教育能激发幼儿表现音乐美的心情,有助于培养幼儿快乐、积极向上的性格。
五、有助于陶冶情操和提升学习兴趣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通常会被奇妙的声响所吸引,很自然地接受和进入音乐。通过感知,幼儿将听到的音乐传入大脑,产生情感体验和对美的感知,增添兴奋情绪和积极动力。如果将音乐活动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幼儿将会情绪高昂、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和易于接受。幼儿经常接触音乐,接受音乐熏陶,陶冶情操的同时也提升了学习兴趣和效率。
六、有助于语言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语言导致行为的社会化”。有了语言,人们的内心活动才能彼此进行交流。因此,语言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音乐就具备了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作为音乐教育主要形式的歌曲都包含两部分:歌词与旋律。让幼儿多听优美的歌曲,促使幼儿积累许多优美、精练、富有感情色彩的语汇。音乐教育不仅对幼儿一般意义的语言发展有促进作用,还有助于幼儿特定意义上的语言——交际的发展。这种语言必须在交往中才能学会运用。比如在音乐游戏和舞蹈中,教师引导幼儿学习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如“我想和你跳舞”“请你和我一起玩”等。而这些语言正是交际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这些交际语言能够促进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1994年,美国人艾杰顿进行了一项有意思的研究,研究者在对发育迟缓(包括患孤独症的孩子)和发育正常的孩子进行分别教学时,将音乐整合到孩子的社会游戏中,发现音乐极大地促进了两个小组的理解力和参与社会游戏的能力。研究还发现,对小朋友使用背景音乐时,他们出现了更多的同伴交往行为。可见,音乐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社交能力。
七、结语
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设置培养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认真踏实地组织好每一个音乐活动,尽可能地关心照顾到每一个幼儿,使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发挥音乐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特约编辑施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