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教育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建立,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提供支撑。学习《意见》精神,我们要准确把握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同时要理清我国教育目前面临的瓶颈问题、困难和挑战,能找准突破口,精准施策,将教育引导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来。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求突破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意见》对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在德育价值取向上明确要求,“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在内容上明确指出,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法治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方法途径上强调,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前不久教育部党组制定下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具体的方法途径设计为六大路径:即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首先要坚持课程育人。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强化德育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和英雄模范人物、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丰富德育课程资源。同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与各学科教学紧密结合,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细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其次要有效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学校办学理念为轴心,充分挖掘校史校风校训的教育作用,创新校园规章,形成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引领师生言行,让校园处处育人。再次注重实践育人。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平台,构建融参观学习、互动交流、模拟体验、实践探索等多种方式的课程体系,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互动。最后要重视管理育人。学校要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社会家庭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通过完善学校管理制度,落实学校民主管理,明确岗位职责,构建规范合法的学校生活和责任体系,正确规范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在协同育人方面强调,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共同育人的格局。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中小学德育不能走“封闭式德育”老路,要在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主体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注重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意识,提高社区和各个社会机构对于学生思想品质发展、成人、成才的重视程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一致的育人合力。
在深化教学改革上求突破
《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并提出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改进教学方式。要注重因材施教,积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始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二是改进学习方式。要坚持问题导向,采用小组合作、主题探究等方法学习,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变革教学组织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集中授课、小组讨论、个别辅导、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四是创新教学手段。要通过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促进个性化学习。五是改革学生评价方式。要围绕学生品德修养、学习进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丰富完善评价方式,重点通过突出能力导向,加强过程评价,注重综合评价,全面、真实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集中破解影响学生发展的
一些教育瓶颈问题上求突破
一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针对这一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体育,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保证课程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引导学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让运动成为学生的终身习惯。要改变美育薄弱局面。通过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形成课内校外相结合的美育体制,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服务。要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开设相应的劳动课程(项目),引导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要加强国防教育,切实提升学生的国防素养。二是学生课外负担过重的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主要措施是,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要通过提高教师解读教材构建课程的能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合理设计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二要健全课后服务制度。通过实行弹性离校时间,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三要改善家庭教育。要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锻炼和休息时间,改变“学校减负,家庭增负”的情况。四要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要通过严格办学资质审查、规范培训内容,严查与学校挂钩招生、利益输送等,最大程度地减少校外教育机构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響。四要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推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
在创新教师管理制度上求突破
一要健全加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要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评价中强化师德考查。构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加强尊师重教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二要改进各级各类教师管理机制。落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严格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健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深化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三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进绩效考核办法,使绩效工资充分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际业绩。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乡镇工作补贴,以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完善老少边穷岛等贫困艰苦地区教师待遇政策,依据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做到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越高。
在健全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求突破
一要完善教育标准体系,研究制定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二要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标准;三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建立贯通大中小幼的教育质量检测评估制度和标准健全、目标分层、多级评价、多元参与、学段完整的教育质量检测评估体系,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评价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四要完善教育督导体制,促进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落实督导评估、检查验收、质量监测的法定职责,完善督学管理制度,提高督学履职水平,依法加强对地方各级政府的督导,依法加强对学校规范办学的督导。
编辑:谢颖丽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求突破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意见》对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在德育价值取向上明确要求,“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在内容上明确指出,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法治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方法途径上强调,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前不久教育部党组制定下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具体的方法途径设计为六大路径:即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首先要坚持课程育人。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强化德育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和英雄模范人物、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丰富德育课程资源。同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与各学科教学紧密结合,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细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其次要有效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学校办学理念为轴心,充分挖掘校史校风校训的教育作用,创新校园规章,形成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引领师生言行,让校园处处育人。再次注重实践育人。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平台,构建融参观学习、互动交流、模拟体验、实践探索等多种方式的课程体系,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互动。最后要重视管理育人。学校要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社会家庭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通过完善学校管理制度,落实学校民主管理,明确岗位职责,构建规范合法的学校生活和责任体系,正确规范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在协同育人方面强调,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共同育人的格局。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中小学德育不能走“封闭式德育”老路,要在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主体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注重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意识,提高社区和各个社会机构对于学生思想品质发展、成人、成才的重视程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一致的育人合力。
在深化教学改革上求突破
《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并提出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改进教学方式。要注重因材施教,积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始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二是改进学习方式。要坚持问题导向,采用小组合作、主题探究等方法学习,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变革教学组织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集中授课、小组讨论、个别辅导、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四是创新教学手段。要通过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促进个性化学习。五是改革学生评价方式。要围绕学生品德修养、学习进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丰富完善评价方式,重点通过突出能力导向,加强过程评价,注重综合评价,全面、真实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集中破解影响学生发展的
一些教育瓶颈问题上求突破
一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针对这一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体育,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保证课程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引导学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让运动成为学生的终身习惯。要改变美育薄弱局面。通过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形成课内校外相结合的美育体制,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服务。要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开设相应的劳动课程(项目),引导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要加强国防教育,切实提升学生的国防素养。二是学生课外负担过重的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主要措施是,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要通过提高教师解读教材构建课程的能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合理设计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二要健全课后服务制度。通过实行弹性离校时间,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三要改善家庭教育。要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锻炼和休息时间,改变“学校减负,家庭增负”的情况。四要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要通过严格办学资质审查、规范培训内容,严查与学校挂钩招生、利益输送等,最大程度地减少校外教育机构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響。四要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推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
在创新教师管理制度上求突破
一要健全加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要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评价中强化师德考查。构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加强尊师重教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二要改进各级各类教师管理机制。落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严格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健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深化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三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进绩效考核办法,使绩效工资充分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际业绩。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乡镇工作补贴,以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完善老少边穷岛等贫困艰苦地区教师待遇政策,依据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做到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越高。
在健全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求突破
一要完善教育标准体系,研究制定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二要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标准;三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建立贯通大中小幼的教育质量检测评估制度和标准健全、目标分层、多级评价、多元参与、学段完整的教育质量检测评估体系,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评价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四要完善教育督导体制,促进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落实督导评估、检查验收、质量监测的法定职责,完善督学管理制度,提高督学履职水平,依法加强对地方各级政府的督导,依法加强对学校规范办学的督导。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