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
关键词:教学方法;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引领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和多媒体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也从单纯的计算机技术的训练转变为在多元化和全面性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备优秀的计算思维是学生发展信息技术逻辑思考能力的重要前提。我国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中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这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我国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创造性学习型教育,当前信息技术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困难
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呈现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空洞、学生缺乏实践与创新力的现状,如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讲解时间严重超时,单纯依靠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实际操作;课堂上以老师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继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排斥心里导致教学效率低;教学内容以照本宣科为主,忽视了最新的社会信息;对于强调操作性的实践性知识往往用较理论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授,从而导致教学过程枯燥,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等。传统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只是没有创造力、与社会脱节的学生。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还客观存在一些困难。首先在应试教学的环境下,学生习惯于对知识进行直接获取,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弱,很多知识仅限于表面的了解,而对于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归类、总结、加工能力较弱,这也对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造成障碍。其次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副科,不像数、语、外这样的主课参与高考,很多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缺乏重视;另一方面现今很多学生都接触过电脑,对电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都满足于现状,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除此之外,还有针对于“素质教育推进缓慢”、“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经验缺乏”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二、创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培养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
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教师也在不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教学更加注重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融合多元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一般会在教学中融人一些能够活跃教学氛围的教学元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轻松地将文本、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元媒体嵌入课程教学,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多元媒体变静态晦涩、抽象难懂的理论为动态简易、鲜活可观的形象,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意、感其情,从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激发学生兴趣,顺利进入课程学习。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适时出现,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有利条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二)问题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上,教师只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而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需要学生具备计算思维和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学要求以及教材内容,有意识地以问题为载体来创设带有一定情感色彩的情境,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使其能自动地探索答案,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课堂内容设置具有科技感的问题情境,对问题进行拆解,启发学生对于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思考。如从课堂导入开始就实施问题教学,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过程中,教师的提问由浅入深,学生在任务型的问题情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体验到动脑动手操作的乐趣,进而增强了实际应用、操作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设计主题活动情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主题活动式教学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主题教学策略来改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深度挖掘教材,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活动”,选择合适的知识模块,了解知识模块的最终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生动场景,融入生活、人文等因素,形成一种探索知识的情景氛围,将知识点融入一定的活动中。
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探究主题活动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不走形式。让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领会和挖掘主题活动的价值和思想,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主题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实现学生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发布等技能的形成,完成学科教学目标和任务。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验证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探究和创新实践精神,提高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突破课堂二维时空,培養立体学习能力
教育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45分钟,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或许都会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教育的遗憾”。加之,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节奏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库,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开放性工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网络课程、微课、慕课等,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效释放学生学习活力,能极大弥补这些缺憾。课后学生自主挑选不理解的内容学习,既突破二维时空限制又减少教师一遍遍地讲解,学生在全方位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指导之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一直未能受到足够重视。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善于结合时代教育理念,结合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通创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5).
[2]庞育春.让学习真正发生—主题活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探究[J].信息与电脑,2016(7).
关键词:教学方法;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引领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和多媒体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也从单纯的计算机技术的训练转变为在多元化和全面性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备优秀的计算思维是学生发展信息技术逻辑思考能力的重要前提。我国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中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这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我国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创造性学习型教育,当前信息技术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困难
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呈现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空洞、学生缺乏实践与创新力的现状,如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讲解时间严重超时,单纯依靠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实际操作;课堂上以老师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继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排斥心里导致教学效率低;教学内容以照本宣科为主,忽视了最新的社会信息;对于强调操作性的实践性知识往往用较理论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授,从而导致教学过程枯燥,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等。传统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只是没有创造力、与社会脱节的学生。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还客观存在一些困难。首先在应试教学的环境下,学生习惯于对知识进行直接获取,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弱,很多知识仅限于表面的了解,而对于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归类、总结、加工能力较弱,这也对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造成障碍。其次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副科,不像数、语、外这样的主课参与高考,很多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缺乏重视;另一方面现今很多学生都接触过电脑,对电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都满足于现状,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除此之外,还有针对于“素质教育推进缓慢”、“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经验缺乏”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二、创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培养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
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教师也在不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教学更加注重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融合多元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一般会在教学中融人一些能够活跃教学氛围的教学元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轻松地将文本、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元媒体嵌入课程教学,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多元媒体变静态晦涩、抽象难懂的理论为动态简易、鲜活可观的形象,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意、感其情,从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激发学生兴趣,顺利进入课程学习。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适时出现,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有利条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二)问题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上,教师只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而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需要学生具备计算思维和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学要求以及教材内容,有意识地以问题为载体来创设带有一定情感色彩的情境,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使其能自动地探索答案,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课堂内容设置具有科技感的问题情境,对问题进行拆解,启发学生对于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思考。如从课堂导入开始就实施问题教学,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过程中,教师的提问由浅入深,学生在任务型的问题情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体验到动脑动手操作的乐趣,进而增强了实际应用、操作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设计主题活动情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主题活动式教学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主题教学策略来改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深度挖掘教材,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活动”,选择合适的知识模块,了解知识模块的最终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生动场景,融入生活、人文等因素,形成一种探索知识的情景氛围,将知识点融入一定的活动中。
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探究主题活动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不走形式。让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领会和挖掘主题活动的价值和思想,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主题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实现学生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发布等技能的形成,完成学科教学目标和任务。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验证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探究和创新实践精神,提高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突破课堂二维时空,培養立体学习能力
教育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45分钟,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或许都会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教育的遗憾”。加之,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节奏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库,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开放性工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网络课程、微课、慕课等,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效释放学生学习活力,能极大弥补这些缺憾。课后学生自主挑选不理解的内容学习,既突破二维时空限制又减少教师一遍遍地讲解,学生在全方位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指导之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一直未能受到足够重视。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善于结合时代教育理念,结合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通创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5).
[2]庞育春.让学习真正发生—主题活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探究[J].信息与电脑,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