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听障学生犯罪问题逐渐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据统计,在学生犯罪中,听障学生比例占50%以上。诸如现在社会上常常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偷钱案、马路上的拎包案、入室盗窃案等都大多与听障学生有关,有的甚至组成犯罪集团,有的还参与贩卖毒品。作为培育听障学生主体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加强对听障学生进行法制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如何预防和减少听障学生犯罪现象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听障学生犯罪现象出现的原因
通过调查了解,听障学生犯罪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一是身体的残疾导致心理缺陷,从而诱发犯罪动机;二是家长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导致听障学生走上犯罪道路;三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如长期的封闭式教学,缺乏心理健康疏导,法制意识淡薄,法制教育搁浅,等等;四是社会关爱不够,法律监督和保障不到位。
二、预防和减少听障学生犯罪的策略
减少听障学生犯罪的策略是整个社会环境各方面影响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教育力量,尽量避免教育漏洞的出现,齐抓共管,共同努力,促使听障学生健康成长。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催化剂。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由家庭这个小环境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如果家长能抓住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和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感受到真、善、美的一面,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同时家长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美化学生心灵,预防学生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
(二)利用好学校教育这个主阵地,加强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
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补偿听障学生的身心缺陷,提高他们的素质和道德修养,还要利用各种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法制教育。
1.充分利用好各学科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在利用课堂教学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知识,并结合生活实际举一反三地引导学生,落实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各科教材都或多或少包含了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尤其是语文课程,更是包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第三册《雨中》一课包含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爱之情;又如第八册第一课《关心他人》列举了三种不同情况下不宜打扰别人的事例,目的就在于教育听障学生养成处处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的良好品德,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相应的道德规范行为模式。在具体道德规范教育活动中,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自身应有规范的道德行为,而且要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规范教育。
2.利用好班集体力量,在集体中教育。
集体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听障学生在没有进入学校前,往往都有孤僻和排他的性格,容易封闭自己,也就谈不上道德规范教育了。集体中的成员关系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集体的纪律也对每个学生产生作用,使他们互相督促,互相指正。在集体中,学生自然会将自己与别人相比较,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使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听障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是实现道德规范教育的重要途径。
3.有声有色地组织少先队活动教育。
人的品德是在积极的社会活动和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在对听障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时,少先队积极组织他们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有组织、有目的地将教育与具体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培养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等情怀。
4.学校配备专业的法制教育教师,开设专门的法制课。
特殊教育的发展程度标志着我国文明的进步程度。特殊教育工作者将带领越来越多的听障学生进行9年乃至12年的系统学习。听障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应和文化知识、职能技能一样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学校应配备从法律专业毕业的老师,开设法律课。法制课的教学要推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将课堂讲解、电教案例分析、民警示范相结合,讲解法律常识。要组织特校与普校的联谊活动,让听障学生从小与正常学生进行交流,开阔眼界,融入社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与权利。要组织听障学生到法庭参加旁听,将鲜活的案例以庭审的方式直观地展现在听障学生面前,以案说法,使之能够深切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教育学生在懂法的基础上守法、自觉树立与人为善的生活观,使其走上社会后多作奉献,多做工作,努力回报社会。
总之,要想减少和消除听障学生违法犯罪的行为,需要特殊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爱和保护,才能培养出一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祖国生力军,给生活添姿增彩,为祖国建设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丽萍.当前残疾人犯罪增多的原因及对策[J].2007.11.04.
[2]张宁生.听力残疾学生心理与教育[J].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一、听障学生犯罪现象出现的原因
通过调查了解,听障学生犯罪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一是身体的残疾导致心理缺陷,从而诱发犯罪动机;二是家长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导致听障学生走上犯罪道路;三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如长期的封闭式教学,缺乏心理健康疏导,法制意识淡薄,法制教育搁浅,等等;四是社会关爱不够,法律监督和保障不到位。
二、预防和减少听障学生犯罪的策略
减少听障学生犯罪的策略是整个社会环境各方面影响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教育力量,尽量避免教育漏洞的出现,齐抓共管,共同努力,促使听障学生健康成长。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催化剂。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由家庭这个小环境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如果家长能抓住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和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感受到真、善、美的一面,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同时家长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美化学生心灵,预防学生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
(二)利用好学校教育这个主阵地,加强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
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补偿听障学生的身心缺陷,提高他们的素质和道德修养,还要利用各种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法制教育。
1.充分利用好各学科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在利用课堂教学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知识,并结合生活实际举一反三地引导学生,落实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各科教材都或多或少包含了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尤其是语文课程,更是包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第三册《雨中》一课包含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爱之情;又如第八册第一课《关心他人》列举了三种不同情况下不宜打扰别人的事例,目的就在于教育听障学生养成处处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的良好品德,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相应的道德规范行为模式。在具体道德规范教育活动中,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自身应有规范的道德行为,而且要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规范教育。
2.利用好班集体力量,在集体中教育。
集体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听障学生在没有进入学校前,往往都有孤僻和排他的性格,容易封闭自己,也就谈不上道德规范教育了。集体中的成员关系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集体的纪律也对每个学生产生作用,使他们互相督促,互相指正。在集体中,学生自然会将自己与别人相比较,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使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听障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是实现道德规范教育的重要途径。
3.有声有色地组织少先队活动教育。
人的品德是在积极的社会活动和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在对听障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时,少先队积极组织他们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有组织、有目的地将教育与具体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培养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等情怀。
4.学校配备专业的法制教育教师,开设专门的法制课。
特殊教育的发展程度标志着我国文明的进步程度。特殊教育工作者将带领越来越多的听障学生进行9年乃至12年的系统学习。听障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应和文化知识、职能技能一样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学校应配备从法律专业毕业的老师,开设法律课。法制课的教学要推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将课堂讲解、电教案例分析、民警示范相结合,讲解法律常识。要组织特校与普校的联谊活动,让听障学生从小与正常学生进行交流,开阔眼界,融入社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与权利。要组织听障学生到法庭参加旁听,将鲜活的案例以庭审的方式直观地展现在听障学生面前,以案说法,使之能够深切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教育学生在懂法的基础上守法、自觉树立与人为善的生活观,使其走上社会后多作奉献,多做工作,努力回报社会。
总之,要想减少和消除听障学生违法犯罪的行为,需要特殊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爱和保护,才能培养出一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祖国生力军,给生活添姿增彩,为祖国建设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丽萍.当前残疾人犯罪增多的原因及对策[J].2007.11.04.
[2]张宁生.听力残疾学生心理与教育[J].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