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工学校的教学有其特殊性,因为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厌学情绪比较普遍,教师如果运用常规教学来授课往往事倍功半。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的需求,要求技工学校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又具有一定的革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与现代化生产发展相适应的创造型技术人才,以满足新时期对于人才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是促进其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观动因之一;对教师而言,则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之一。下面,本人结合技工学校的机械基础课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机械基础课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问题。
一、要不断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积极兴趣则以能动性为标志。积极兴趣,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产生强烈而持久的求知欲。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其有无积极兴趣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没有兴趣的教学环境,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渗透到机械基础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1.教学要“新、奇、特”,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使技校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他们去学习,也就是使获得的知识能力在超越原来的学习情境的思维中应用。因此,应充分发掘教材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的内容,用知识本身去吸引学生学习,才能使学生越来越爱学,越来越会学。如在讲凸轮机构时,可以先用PPT动画演示投影一组凸轮的图片,告诉学生什么叫凸轮,凸轮的作用是什么。
凸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它不像弹簧、齿轮、轴承学生经常能看到。对于凸轮学生感性认知比较差,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多举例,多带学生下厂参观机器设备,观察开动的机器凸轮的运动,所起的作用,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学习对凸轮知识的浓厚兴趣。用一节课的时间在课堂上讲解,第二节课到校办工厂参观机器设备中的凸轮运动。使技校学生自始自终处于追求探索凸轮奥秘的积极状态之中,定能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多设“疑问”和“思考”,来发展学生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课堂教学若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就会热烈活跃,学生也会改变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自觉地、主动地获取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实践表明,仅仅是建立在好奇心理基础上的兴趣是不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校学生的兴趣很容易转移和衰退。为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讲完凸轮机构后,向学生提出:能否利用凸轮设计一种简单的切割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花几十分钟时间,启发、激励、引导学生探索,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课后,可以组织兴趣小组一起探索和设计,教师应该多鼓励多启发,并且可以参加到学生的兴趣小组中去,跟学生一起共同完成设计。只有不断地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和疑难,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持久、稳定的发展,即由低级的学习兴趣向高级的创造兴趣上发展。
二、加强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察能力
机械基础课教学,有些内容很抽象、枯燥、很多概念和原理比较深奥。讲解要通过直观、生动和形象化的事例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好理解,易掌握。这就需要通过观察,观察是认识和发展的基础,要想创造必须首选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中应遵循直观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地增加各种有益于学生感知的刺激材料,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做到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如各种模型和PPT图片,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能力。为提高演示的效果,把一般的感知活动转化为观察活动,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在演示中去观察、去发现。如在演示四连杆机构前,笔者预先向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观察内容:
一是注意看清各连杆的长短关系;
二是看清各连杆的链接情况和相对位置;
三是看当把与最短杆相邻的一个连杆固定时,其余各杆是如何运动的;
四是看改变固定杆件时,各杆的运动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会发现改变固定杆件后,各杆的运动状态也发生了变化,但对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感到迷惑不解。于是本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分析引起机构运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学生很容易理解,印象也特别深刻。采用这种方法经常不断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可逐渐形成勤于观察,乐于观察,精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具备一定观察习惯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独立的观察能力。如工厂里的各种机器,日常生活中的火车、自行车、缝纫机等等,无不与机械知识有关,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独立观察能力的很好素材。如讲链传动时,让学生观察自行车链传动结构,讲四杆机构的“死点”时,让学生到学校服装工厂观察缝纫机踏板机构。讲皮带传动课时,让学生去工厂观察皮带车床等等。总之,要把直观教学与指导观察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观察活动结合起来,把观察活动与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善于观察和思考,具有敏锐独立观察能力的学生。
三、不断启发学生产生联想,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要让学生学会联想,因为联想会带来各式各样创造性的设想。在教学中,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由此及彼地对各种事物进行类比联想,是培养学生再创造想象能力的好办法。比如在讲行星轮系的传动比公式时,首先用PPT进行演示和讲解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然后启发学生把行星轮系与太阳系进行类比,学生立刻领悟到中心轮就是“太阳”,行星就是“地球”。经过演示、观察、类比联想帮助学生鼓起想象的翅膀,完成了行星轮系转化为“定轴轮系”的再想象过程,即公式的推导过程。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想象。在讲解和演示前,最好先让学生对机构的图片或物体进行分析,观察,想象机构的运动情况,即建立未知的机构运动形象,再进行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从中培养他们再造想象能力。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要求的运动,构思满足运动要求的各种机构,创造对于学生来讲是未曾见过的机构形象,以培养更高的想象能力,即创造想象能力。这对学生今后从事技术革新,创造发明是大有益处的。
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育家陶行之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教学中应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设想与独特的做法,这样才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民主、宽容的教学气氛。创造思维是进行创造发明活动的高级心理过程,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中心任务。
创设镜界是培养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所谓创设镜界,是指通过设置一些具有多种答案,能一题多解的问题,能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发展的一种学习情境。例如,在“次轮机构”的教学中,笔者根据实习工厂的生产实例,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两根模数相同的圆柱直齿轮分别啮合,在工作过程中有一个齿轮许多齿被损坏,可用哪些办法确定该齿轮数,以便更换新齿轮。问题使学生置身于求这种学习情境中,把他们的思维引向了纵深的轨道,经过探索,学生提出了如下几种办法:(1)测出两轴中心距和另一轮的齿数模数,利用中心距计算式求出齿数;(2)将另一对齿轮齿之和减去与之啮合齿轮的齿数,即得该轮齿数;(3)用数学计算公式通过计算,求出该齿轮数。
这些方法看起来很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讲,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种生产实际问题,无疑,这种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不能剥夺了学生的思想自由,提出的这些办法就是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硕果。
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综合协调与不断循环的发展过程,因为求异思维主要是提供解决问题的种种方向或设想,而这些设想是否经济合理,问题能否圆满解决,则有懒于求同思维对此作出评估和选择。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仅要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而且要培养求同思维能力,如在上面实例中,我进一步组织学生根据提出的三种解决方法展开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明确方法2最为简单实用,带领学生完成了创造思维的全过程。
以往教师刻板的教学方法及学生的被动学习,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并阻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创新能力,也就无形中削弱了这种创新能力的激励和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默默聆听”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并且要根据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要求变换教学手段。才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活跃的状态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遵循其特点和方法,把握好培养两种思维的方向,让学生自己在“异”境中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从中寻觅通向成功之路的捷径,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轻工技工学校)
一、要不断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积极兴趣则以能动性为标志。积极兴趣,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产生强烈而持久的求知欲。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其有无积极兴趣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没有兴趣的教学环境,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渗透到机械基础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1.教学要“新、奇、特”,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使技校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他们去学习,也就是使获得的知识能力在超越原来的学习情境的思维中应用。因此,应充分发掘教材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的内容,用知识本身去吸引学生学习,才能使学生越来越爱学,越来越会学。如在讲凸轮机构时,可以先用PPT动画演示投影一组凸轮的图片,告诉学生什么叫凸轮,凸轮的作用是什么。
凸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它不像弹簧、齿轮、轴承学生经常能看到。对于凸轮学生感性认知比较差,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多举例,多带学生下厂参观机器设备,观察开动的机器凸轮的运动,所起的作用,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学习对凸轮知识的浓厚兴趣。用一节课的时间在课堂上讲解,第二节课到校办工厂参观机器设备中的凸轮运动。使技校学生自始自终处于追求探索凸轮奥秘的积极状态之中,定能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多设“疑问”和“思考”,来发展学生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课堂教学若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就会热烈活跃,学生也会改变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自觉地、主动地获取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实践表明,仅仅是建立在好奇心理基础上的兴趣是不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校学生的兴趣很容易转移和衰退。为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讲完凸轮机构后,向学生提出:能否利用凸轮设计一种简单的切割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花几十分钟时间,启发、激励、引导学生探索,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课后,可以组织兴趣小组一起探索和设计,教师应该多鼓励多启发,并且可以参加到学生的兴趣小组中去,跟学生一起共同完成设计。只有不断地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和疑难,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持久、稳定的发展,即由低级的学习兴趣向高级的创造兴趣上发展。
二、加强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察能力
机械基础课教学,有些内容很抽象、枯燥、很多概念和原理比较深奥。讲解要通过直观、生动和形象化的事例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好理解,易掌握。这就需要通过观察,观察是认识和发展的基础,要想创造必须首选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中应遵循直观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地增加各种有益于学生感知的刺激材料,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做到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如各种模型和PPT图片,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能力。为提高演示的效果,把一般的感知活动转化为观察活动,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在演示中去观察、去发现。如在演示四连杆机构前,笔者预先向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观察内容:
一是注意看清各连杆的长短关系;
二是看清各连杆的链接情况和相对位置;
三是看当把与最短杆相邻的一个连杆固定时,其余各杆是如何运动的;
四是看改变固定杆件时,各杆的运动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会发现改变固定杆件后,各杆的运动状态也发生了变化,但对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感到迷惑不解。于是本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分析引起机构运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学生很容易理解,印象也特别深刻。采用这种方法经常不断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可逐渐形成勤于观察,乐于观察,精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具备一定观察习惯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独立的观察能力。如工厂里的各种机器,日常生活中的火车、自行车、缝纫机等等,无不与机械知识有关,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独立观察能力的很好素材。如讲链传动时,让学生观察自行车链传动结构,讲四杆机构的“死点”时,让学生到学校服装工厂观察缝纫机踏板机构。讲皮带传动课时,让学生去工厂观察皮带车床等等。总之,要把直观教学与指导观察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观察活动结合起来,把观察活动与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善于观察和思考,具有敏锐独立观察能力的学生。
三、不断启发学生产生联想,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要让学生学会联想,因为联想会带来各式各样创造性的设想。在教学中,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由此及彼地对各种事物进行类比联想,是培养学生再创造想象能力的好办法。比如在讲行星轮系的传动比公式时,首先用PPT进行演示和讲解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然后启发学生把行星轮系与太阳系进行类比,学生立刻领悟到中心轮就是“太阳”,行星就是“地球”。经过演示、观察、类比联想帮助学生鼓起想象的翅膀,完成了行星轮系转化为“定轴轮系”的再想象过程,即公式的推导过程。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想象。在讲解和演示前,最好先让学生对机构的图片或物体进行分析,观察,想象机构的运动情况,即建立未知的机构运动形象,再进行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从中培养他们再造想象能力。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要求的运动,构思满足运动要求的各种机构,创造对于学生来讲是未曾见过的机构形象,以培养更高的想象能力,即创造想象能力。这对学生今后从事技术革新,创造发明是大有益处的。
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育家陶行之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教学中应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设想与独特的做法,这样才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民主、宽容的教学气氛。创造思维是进行创造发明活动的高级心理过程,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中心任务。
创设镜界是培养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所谓创设镜界,是指通过设置一些具有多种答案,能一题多解的问题,能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发展的一种学习情境。例如,在“次轮机构”的教学中,笔者根据实习工厂的生产实例,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两根模数相同的圆柱直齿轮分别啮合,在工作过程中有一个齿轮许多齿被损坏,可用哪些办法确定该齿轮数,以便更换新齿轮。问题使学生置身于求这种学习情境中,把他们的思维引向了纵深的轨道,经过探索,学生提出了如下几种办法:(1)测出两轴中心距和另一轮的齿数模数,利用中心距计算式求出齿数;(2)将另一对齿轮齿之和减去与之啮合齿轮的齿数,即得该轮齿数;(3)用数学计算公式通过计算,求出该齿轮数。
这些方法看起来很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讲,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种生产实际问题,无疑,这种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不能剥夺了学生的思想自由,提出的这些办法就是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硕果。
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综合协调与不断循环的发展过程,因为求异思维主要是提供解决问题的种种方向或设想,而这些设想是否经济合理,问题能否圆满解决,则有懒于求同思维对此作出评估和选择。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仅要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而且要培养求同思维能力,如在上面实例中,我进一步组织学生根据提出的三种解决方法展开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明确方法2最为简单实用,带领学生完成了创造思维的全过程。
以往教师刻板的教学方法及学生的被动学习,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并阻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创新能力,也就无形中削弱了这种创新能力的激励和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默默聆听”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并且要根据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要求变换教学手段。才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活跃的状态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遵循其特点和方法,把握好培养两种思维的方向,让学生自己在“异”境中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从中寻觅通向成功之路的捷径,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轻工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