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展示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行们:
  上午好,我今天课堂教学展示的是部编版语文九上第三单元第十三课的第三首词苏轼的《水调歌头》,共一课时。
  第一环节,阐述教学目标。
  本课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有两个:
  1.引导学生领会本词中作者寄予的复杂情感。
  2.激发学生领悟作者物我一体的自然观。(重难点)
  我设定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包括四个方面:
  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层面。在诗词理解的过程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在思辨性的问题讨论辩论中获得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在挖掘作者物我一体的世界观中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新课程标准层面。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理解的基础上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3.教材层面。通过诗文理解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懷。本课设定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领会本词中作者寄予的复杂情感”。
  4.学情层面。本人从初一开始便有计划地开展了课外阅读与口语表达综合实践活动,每学期一个主题,其中课外古诗文阅读范围包括《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的指定篇目,因此学生的古诗文知识水平相对较好,所以我设定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领悟作者物我一体的自然观”,希望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基础上,尝试破解源头问题,即作者的情感态度的动因。
  第二环节,规划教学活动。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本课教学活动的基本流程。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为明宗义、疑悲欢、辩醉醒、悟境界、迁能力。
  接下来我向大家讲述教学活动具体安排:
  一、小序导入明宗义(3分钟)
  不是所有诗词都有小序,而本词的小序则可以大做文章。我从本词的小序入手,先明确小序的字面意思,然后归纳诗词小序的一般作用(交代时间、地点、写作背景及作者心情)。我会有意识地聚集小序中的“欢”“醉”二字,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铺垫。
  二、疏通正文疑悲欢(14分钟)
  1.词人是“悲” 是“欢”?
  由小序中的“欢饮达旦”可自然引出对作者感情追溯,作者的情绪果真是欢快的吗?我会通过集体诵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词人是“悲”还是“欢”。
  经过归纳总结,可以达成共识:词人心怀天下却官场失意,此为一悲;中秋佳节却兄弟离散,此为二悲。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补充两个资料,一个是本词的写作背景,一个是苏轼与苏辙深厚的手足情。
  2.既然不“欢”,为何言“欢”?
  接下来教师基于不“欢”的结论,可以马上置疑,既然不“欢”,为何小序中又要言“欢”呢?这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欢”的情绪对“悲”的情绪的消解排遣意义。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援引本单元学过的另一篇文言文《醉翁亭记》欧阳修的例子,同样是仕途失意,却也能抒写身边的快乐,极力言“欢”。
  再读小序,可以明确“欢”的情绪是通过“饮”的途径来实现的,而且还“大醉”,这样可以自然过渡到第三个环节词人是“醉”是“醒”的讨论。
  三、情境代入辩醉醒(14分钟)
  1.词人到底是“醉”了还是“醒”了?
  这个环节有辩论的色彩。因为从古诗词表义含蓄凝练的特点,有许多需要想象力填补的空间,无论说“醉”还是说“醒”,应该都有很大的表述空间。因此不必拘泥答案是否“正确”,言之成理即可。同时还要结合朗读,鼓励学生在援引文本的时候,要读出“醉”和“醒”的意味,情境代入,从而在诵读中体会“醉”与“醒”的交互状态,并通过带有辩论性质的各抒已见,了解这种文字上的矛盾性背后,思想上的统一性。
  2.词人醉眼下的“青天”“明月”与词人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说到酒与诗,同学们还会想到李白,我利用李白的补充资料,发掘两人在醉态下,用醉眼看到的外物,如“青天”“明月”跟自己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这是一种平等共融的关系。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建立“物我一体”的概念,延展“醉”的含义。
  3.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也呈现了这种“物我一体”的自然观,苏轼在诗中曾写道“渊明吾所师,夫子仍其后”,他把陶渊明当作自己的老师,你从以下的陶渊明的诗句中通过哪些字眼能够看到这种“物我一体”自然观呢?
  在学生初步地建立了“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之后,再次援引苏轼与陶渊明的相关资料,进一步巩固“物我一体”的具体表现。
  这个资料中的诗句部分是学过的,没学过的字面意思也很简单,通过已学知识,适当拓展,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物我一体”的自然观。
  四、拓展阅读悟境界(8分钟)
  将苏轼与陶渊明横向对照后,通过对预习资料《前赤壁赋》(节选)的讨论,材料文中哪一个字写出了作者对自然的态度?结合本词谈谈它有哪几层含义?
  纵向拓展,领悟苏轼一以贯之的“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乐观旷达的人生境界。预习资料《前赤壁赋》虽然是粤教版高一的课文,但也是我班学生《古文观止》的指定阅读篇目,通过补充注释和课前预习,对于初三学生而言,表层意思容易理解,往深挖也许有难度,但值得尝试。
  五、致意先贤迁能力
  最后是本课的总结和课后作业。
  结合第13课的前两首诗《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总结三位诗(词)人在困难面前完成自我超越和成长的精神特质。
  课后作业:选择一位诗人,结合他的诗(词)作,运用两种及以上的修辞手法,为他写一首赞美辞,不少于150字。
  我会写一个下水的文段,供学生参考,明确写作的思路。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能力迁移,“以读促写”;也是对上课内容的一种验收考查,让同学们致意先贤,借鉴先贤。
  第三环节,讲解重点问题。
  这是我假设在第三个环节中,学生已经通过分析文本,辩论思考,明确了作者外“醉”而内“醒”状态。如何通过理解“物我一体”的自然观来认识“醒”与“醉”辩证关系呢?   我的讲解如下:
  同学们,正如大家所言,词人此时是“醉”中有醒,“醒”中带“醉”。从词人与天对话、月下起舞的行为上来看,好像真的是喝醉了,但从词人的细致的观察和心理活动上看,好像又是清醒的。对话和行为是别人看得到的,是外在的;自我的观察和内心的活动是别人看不到的,是内在的,所以我们说词人是处于一种外“醉”而内“醒”的状态中。那词人醉眼看到的外界,如青天、明月有什么不同吗?在“醉”的狀态下,作者可以把青天、明月作为叩问、倾诉、甚至是埋怨的对象,万物皆可对话,万物皆能相通。物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对象,而与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这便是“物我一体”的自然观。
  说到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不得不提到苏轼的偶像,他比苏轼大六百岁,两个不同时代,但苏轼却是他的死忠粉,还直接在诗里表白说,他就是我的老师,孔老夫子都要排在他的后面,还隔空跟偶像唱和了一百多首诗。这个人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爱酒、爱自然、有才、有脾气、不好惹,这都深深地影响着苏轼,我们从下面的几首陶诗中的句子中,便能发现这师徒俩一脉相承的“物我一体”的自然观。
  首先“性本爱丘山”中的“性本”强调了人与自然与生俱来的亲密关系;“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这是一种平行视角,山你再高,我也只是平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平等的关系;“复得返自然”中的“返”字强调了人从何处来,应回何处去。“托体同山阿”则是在思想上打破了人与自然的界限,死后我把我的身体融入自然,这是肉体与自然共通共融。“渊明吾所师”恰好也说明了两人“物我一体”的思想境界上的默契度。那么陶渊明写这些诗的时候,都是像苏轼一样喝醉了酒吗?应该不是,所以“醉”这种状态就有了更广义的理解。“醉”未必一定要靠酒,也可以指全身心地沉醉陶醉其间。如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记承天寺夜游》中,词人对月光泄地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如若不是身心沉醉于自然,哪里有这如梦似幻空灵至极的比喻。
  “醉”打通了人与自然的边界,能让词人毫无约束地充分融入自然,陶醉于自然。那词人不可能永远沉溺于自然,他还要面对现实,所以“醒”则是词人内心的精神自律,在自然中汲取的力量,以立足现实的眼光和乐观通达的态度看待人世的悲欢离合。词中尾处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自古难全,我又何必在意呢!于是他在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西北望,射天狼”;于是他黄州放歌“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于是他以惠州为家,乐不思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于是他以儋州为终,无怨无悔,“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就是苏轼,在困顿时,他总能主动地将自己置身于“醉”的状态,让自己更加清醒地看待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包括自然之无穷、人之渺小、造物者之神奇等等。因此,作者变得通透了,不再一叶障目、被眼前的困厄所挟持;作者变得圆润了,不再执拗固化、被许多的束缚所捆绑。
  所以,“醉”是“醒”的途径,“醒”是“醉”的最终目的。
其他文献
癌症是一种现代病?  英国《每日邮报》一则报道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两位科学家对埃及木乃伊和古代骨骼的研究发现,他们患有癌症的迹象微乎其微。他们因此推测癌症是一种现代病,古人无癌,癌症是“人造现代病”,甚至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死亡率开始急速飙升”……其实,戴维和齐默曼的研究漏洞颇多,其论断并不可靠。  国际癌症研究署环境与辐射部门负责人舒茨表示,年纪与癌症发生率紧密相关,90%的癌症发生在50岁
摘要: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的阅读教学为例,采用再批注的方式,通过“初读批注,辨识结构”“再读批注,指出依据”“三读批注,提出创见”三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充分挖掘统编教材批注的教学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再批注,使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得到有效训练。  关键词:再批注;审辩式思维;消息教学  审辩式思维,又称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让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的思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大多以
安娜·查普曼,一头红发,身材丰满,又有经济硕士学位,堪称才貌双全。2010年6月,安娜在纽约被美国FBI以俄罗斯间谍的名义逮捕。到了7月,美、俄经过交涉,安娜被美国驱逐出境,返回俄罗斯。间谍身份被暴露的安娜,还能做什么呢?2010年10月,传出安娜任职俄罗斯基金服务银行总裁顾问,次年6月又有媒体报道,安娜成为风险投资业报纸《风险投资新闻》的总编辑。  众所周知,间谍是在隐蔽中开展工作,一旦身份暴露
洞穴中发现716枚神秘圆盘  1937~1938年,北京大学的考古学家齐福泰率领的考古调查队,在西藏和青海交界的巴颜喀拉山脉中进行调查。  途中,在寻找休息场所时,他们偶然发现了一个洞窟,洞窟中的石壁上描绘着太阳、月亮、地球及其他太阳系的行星。继续往里走,在洞窟的深处,一些坟墓排成一列,不可思的是,坟墓中的遗骨基本上都长约120厘米,头骨比一般人的头骨大许多。遗骨的腰围直径是30厘米、厚度大约1厘
圣诞老人懂科技  神秘的圣诞老人,每年的12 月24 日晚上驾着驯鹿环绕全球送出礼物。很多人怀疑圣诞老人是否真的存在,这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他是用高科技武装自己的。  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解一下他的装备。  1、为了防止身上起火,圣诞老人使用了离子护罩,将其完美地包裹起来。  2、圣诞老人是在无摩擦力的太空中进行他的环球一夜行的。他的雪橇具有能够保持住一个大气层的人造引力
我的家鄉是沙田明珠,拥有广袤肥沃之土的中山市三角镇。我从小就在这样的土地里成长,虽然下田机会很少,但从家中的长辈那里也学会了种植不少东西,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家乡的特产——粉葛。  粉葛爽甜无渣,清热解毒,是一种具有很多功效的药膳,同时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美食,其中我就是它忠实的“粉丝”。  粉葛从早春种植下去,到春节前就有收获。阳春三月,细雨绵绵,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四处都洋溢着生机的气息。粉葛是一种
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曾这样说到:“尽管拥有完好发展的大脑、复杂的科技和数个世纪的科研进展,人类仍然是一个迷信的物种。迷信似乎在整个历史和不同文化里都约束着人类。”  只要改一改姓名的笔划,便可以飞黄腾达,逢凶化吉;只要在门口装个镜子,便可以消灾解难;只要把祖宗的墓穴选在适当的地方,便可以改变整个人生的命运,结束坎坷的生涯,撞上官运和财运……我们经常会听到算命的人这样说,也有很多人相信这些,希望幸运
女作家茹志鹃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帧条幅,上面写着两个字:“煮书”。茹志鵑曾经向人解释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读。读,就仔细得多了。然而,读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的烂熟、透彻,不是一遍两遍可成的。”
三岁那年,我随奶奶来到深圳,与早已南下打拼的父母一起生活。时逢奥运,刚从车站步出的我,被用鲜花团团围住的迎奥标语吸引了目光。依旧记得,奶奶在我耳边轻语道:“好好看看这大城市,长见识呢!”   早春时登上叠翠的羊台山,酷暑里踱步在葵涌的细沙上,入秋后随凉风转过一个个街角,冬日那热闹的花市敲锣打鼓地送走了时间。就这样,我与深圳朝夕相处了十多个年头。   我曾乘车游览深南大道的一片花海,于万紫千红中
脸型之谜  1974年3月29日,考古队在陕西临潼县西杨村秦始皇陵东侧的陶制兵马俑地下密室吃惊地发现,这八千余名士兵的脸形,加上他们的头型和发型,恰好与十个汉字的形状相一致。这些汉字分别是:日、甲、由、申、用、自、目、风、田和国。到底这十个汉字的含义是否能解开兵马俑背后的诸多谜团呢?在西方世界最为著名的汉英字典——《林语堂当代汉英字典》中得到了如下信息:“申”,即指猴,在中国的黄道十二宫图中是第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