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念珠菌感染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很常见,目前常用的一些诊断方法存在着种种缺陷.作者采用18SrRNA基因小亚单位,一个存在于所有真菌基因组中的高度保守序列为引物建立PCR方法以提高念珠菌感染的诊断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念珠菌感染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很常见,目前常用的一些诊断方法存在着种种缺陷.作者采用18SrRNA基因小亚单位,一个存在于所有真菌基因组中的高度保守序列为引物建立PCR方法以提高念珠菌感染的诊断率.
其他文献
为探讨硬皮病的病因、临床及预后,许多学者研究了硬皮病患者HLA-Ⅱ类基因、自身抗体与临床的相关性。发现每种自身抗体的出现均代表了一种较明确的临床亚类,其临床表现有所不同,自身抗体的产生主要与HLA-DQ、DR基因相关联。因此,检测硬皮病患者自身抗体,研究其与HLA-Ⅱ类基因的相关性,有助于了解硬皮病的病因、临床及预后。
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是念珠菌病的主要致病菌。常规分离鉴定念珠菌的方法既繁琐且所需时间长,迫切需要一种快速简便的实验方法。作者研究应用念珠菌产色培养基(CHROM)筛选念珠菌同时鉴定主要念珠菌,取得满意结果。
作者报道了4例局限性毛囊角化病,并回顾了文献。报道如下:共40例患者,男女各20例,发病年龄从婴儿到79岁,平均27岁。皮疹以躯干为主的单侧线状分布的褐色丘疹,日晒、出汗、受热时皮疹可加重。个别女性患者妊娠时皮疹加重,分娩后皮疹减轻。4例患者的皮损组织学显示:局灶性基底层上裂隙、棘层松解,表皮上层有单个角化不良细胞(圆体和谷粒)。治疗:大多数患者局部应用维A酸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生殖器外淋病并不罕见,由于许多患者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常被漏诊,故是重要的传染源.概述了咽部、直肠淋球菌感染、女性尿道淋球菌感染及播散性淋球菌感染的发病率、感染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及治疗的现状,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利于淋病的防治.
继核苷类似物和非核苷类似物类的抗逆转录酶类药物如齐多夫定、地丹诺新(双脱氧肌苷)、拉米夫定等出现后,近年来又筛选出了多种抗蛋白酶制剂并运用于抗HIV-1的治疗中。综述了英地那韦、沙奎那韦和利托那韦等多种抗蛋白酶类药物的作用原理、联合化疗方案以及效果与副作用等,并对时机及疗效的监测等进行讨论。
在美国,约90%以上的发内型头癣由断发毛癣菌引起。在过去40多年中,灰黄霉素一直为标准疗法。大多数患者有效,治疗至少需6周。疗效不佳多与个体不耐受、变态反应,耐药和再感染有关。
该文采取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研究探讨长期小剂量环孢素治疗掌跖脓疱病(PPP)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耐受性。
本文阐述了60年代以来对银屑病发病遗传学的研究。根据对大量孪生子、患病家系、多个国家间的银屑病发病情况调查,以及在HLA分型、易感基因位点、同胞间配对分析、印记和有丝分裂不稳定性研究,证实了银屑病与遗传有关。发现了银屑病的一些遗传学特点。然而有些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对疾病的遗传模型仍不明确,许多问题有待澄清。当医生给予患者遗传学咨询时应慎重。
着色芽生菌病是一种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该病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病原菌由一组密切相关的黑霉所致,各菌在培养中的显微镜下表现各异,但其组织相只有一种:硬壳小体。最常见的病原菌为裴氏外瓶霉、疣状瓶霉、卡氏枝孢霉,而水喙枝孢霉罕见。该研究分析了亚马逊地区在过去55年(1942~1997)中发生的325例着色芽生菌病病例。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皮损部位、职业等
多形性日光疹(PLE)是最常见的光线性皮肤病,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为10%~20%。其病因与发病机理尚不明,最近一些研究提示氧化损伤是可能的发病机理。目前PLE的预防措施很少。作者对外用3种不同配方的抗氧化制剂进行了安慰剂对照、随机双盲的研究以评价它们对实验激发的PLE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