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要求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突出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和有效,让学生在主动的沟通交流中进行合作学习。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多采用情景创设的方法,通过一些有效问题,让学生强化自己的思维意识,从而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笔者通过论述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指出问题情景设定方法,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问题情境;情境设定;小学数学;存在问题;应用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与践行,小学教学工作内容及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其中以问题情境设定方法为主的新兴教学模式逐渐得到全面应用,尤其是小学数学教育工作。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传统,学生兴趣不高
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比较弱,喜欢一些与众不同的创新问题。当前,数学教师采用较多的仍然是板书教学,灌输式教学在小学课堂上屡见不鲜,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学习,互动交流很少,教师的课堂提问方式和方法也值得商榷,提问中带有很多无效提问,比如“是这样么?”“你懂了么?”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无法回答,也影响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好数学。
(二)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相关的调查发现,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不足,很少利用道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教学或者分层次教学,采用最多的是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理解、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的过程,学生完成作业多是为了应付教师检查,本身并不喜欢主动的思考,学习数学最需要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不了,不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践
我们发现很多教师虽然刻意在课堂情景创设教学中增加生活化的场景,但是很多问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没有深入进行,比如在教学四则运算中,教师虽然将学生分组进行了一些生活化的买东西过程创设,但是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沟通交流能力较弱,教师不能还原真实的购物环境,简简单单的就结束了情景的创设,达不到该有的教学效果。
这些问题都可以认为教学没有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进行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
二、问题情境设定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当下的小学教育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要注意激发他们探究和追问的兴趣。而设计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能够凸显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一)创新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综合数学素养
教师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创新教学理念,将自己的定位由教学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和解惑者,课堂争取交给学生,自己只是整个教学活動的策划者,在学生遇到一些困难问题时,通过解惑和指导让学生自己找到解题方法,同时要增加课堂互动交流的机会,在问题情景设定时,多进行一些有效问题的设定,少一些无效问题设定。比如可以将问题情景进行故事化的设定,例如在教学数学分成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分苹果的方式,一共10个苹果,让学生将这些苹果合理的分给不同的同学,最后得出自己手中苹果的数量,让学生理解分成的概念和道理,教师要采用一边讲解一边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比如可以提问:“10的分成除了可以分成8和2外,还有几种分法?你能快速的说出来么?”可以通过游戏接力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成的速度,进而让他们具备基本的运算能力。总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理解特点,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将一些抽象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和具体化,提高学生的认识,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问题情景活动化
教师要努力将枯燥的课堂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味性,让学生主动的投入活动中,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学会沟通交流,自主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教师的强迫学习来接受知识。比如在学生认识长度和测量工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教学,通过多媒体演示一只正在爬行的毛毛虫,然后教师提问:“一寸虫住在草地上,你能描述一寸虫有多长么?”然后让学生两两合作,运用“一寸虫”当测量工具,依次摆放一寸虫,测量一寸虫的长度,当学生测量完成之后,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描述测量的过程以及自己理解的长度单位,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问题情境活动化是让同学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相应的数学知识,好处在于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教学活动中来。
(三)问题情景的生活化
数学问题很多都比较抽象,学生有时候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要有意识的将问题进行生活化的转变,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比如在教学比较难以理解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中,教师要知道通过本课堂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那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设置两位同学去书店买书的画面,总共买了多少本书,每本书多少钱,总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列式计算,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异同,归纳出小数加法的算法。这样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同时,教师良好的问题设置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课堂变得比较高效,体现出数学教育的目的。
总之,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与教师教学模式和手段单一有关。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多进行问题情景的设置,采用灵活的活动化和生活化问题,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能力。同时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自学、互学和展学活动,对于数学知识进行消化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魏万明.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文理导航(下旬),2019(09):12+14.
[2]李恭刚.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160.
[3]李慧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中华少年,2019(14):51.
关键词:问题情境;情境设定;小学数学;存在问题;应用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与践行,小学教学工作内容及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其中以问题情境设定方法为主的新兴教学模式逐渐得到全面应用,尤其是小学数学教育工作。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传统,学生兴趣不高
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比较弱,喜欢一些与众不同的创新问题。当前,数学教师采用较多的仍然是板书教学,灌输式教学在小学课堂上屡见不鲜,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学习,互动交流很少,教师的课堂提问方式和方法也值得商榷,提问中带有很多无效提问,比如“是这样么?”“你懂了么?”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无法回答,也影响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好数学。
(二)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相关的调查发现,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不足,很少利用道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教学或者分层次教学,采用最多的是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理解、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的过程,学生完成作业多是为了应付教师检查,本身并不喜欢主动的思考,学习数学最需要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不了,不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践
我们发现很多教师虽然刻意在课堂情景创设教学中增加生活化的场景,但是很多问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没有深入进行,比如在教学四则运算中,教师虽然将学生分组进行了一些生活化的买东西过程创设,但是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沟通交流能力较弱,教师不能还原真实的购物环境,简简单单的就结束了情景的创设,达不到该有的教学效果。
这些问题都可以认为教学没有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进行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
二、问题情境设定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当下的小学教育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要注意激发他们探究和追问的兴趣。而设计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能够凸显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一)创新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综合数学素养
教师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创新教学理念,将自己的定位由教学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和解惑者,课堂争取交给学生,自己只是整个教学活動的策划者,在学生遇到一些困难问题时,通过解惑和指导让学生自己找到解题方法,同时要增加课堂互动交流的机会,在问题情景设定时,多进行一些有效问题的设定,少一些无效问题设定。比如可以将问题情景进行故事化的设定,例如在教学数学分成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分苹果的方式,一共10个苹果,让学生将这些苹果合理的分给不同的同学,最后得出自己手中苹果的数量,让学生理解分成的概念和道理,教师要采用一边讲解一边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比如可以提问:“10的分成除了可以分成8和2外,还有几种分法?你能快速的说出来么?”可以通过游戏接力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成的速度,进而让他们具备基本的运算能力。总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理解特点,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将一些抽象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和具体化,提高学生的认识,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问题情景活动化
教师要努力将枯燥的课堂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味性,让学生主动的投入活动中,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学会沟通交流,自主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教师的强迫学习来接受知识。比如在学生认识长度和测量工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教学,通过多媒体演示一只正在爬行的毛毛虫,然后教师提问:“一寸虫住在草地上,你能描述一寸虫有多长么?”然后让学生两两合作,运用“一寸虫”当测量工具,依次摆放一寸虫,测量一寸虫的长度,当学生测量完成之后,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描述测量的过程以及自己理解的长度单位,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问题情境活动化是让同学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相应的数学知识,好处在于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教学活动中来。
(三)问题情景的生活化
数学问题很多都比较抽象,学生有时候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要有意识的将问题进行生活化的转变,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比如在教学比较难以理解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中,教师要知道通过本课堂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那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设置两位同学去书店买书的画面,总共买了多少本书,每本书多少钱,总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列式计算,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异同,归纳出小数加法的算法。这样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同时,教师良好的问题设置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课堂变得比较高效,体现出数学教育的目的。
总之,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与教师教学模式和手段单一有关。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多进行问题情景的设置,采用灵活的活动化和生活化问题,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能力。同时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自学、互学和展学活动,对于数学知识进行消化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魏万明.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文理导航(下旬),2019(09):12+14.
[2]李恭刚.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160.
[3]李慧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中华少年,2019(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