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源乡龙坵村位于靖安县北部,距县城75公里,是靖安县比较偏远的山区村。全村15个村民小组,农户310户,总人口1089人,劳动力589人,耕地2350亩,其中水田1873亩,林地26132亩,地广人稀,全村没有集体经济,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村民经济来源途径少,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260元,只相当于当年中源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6%,特困户60户,是江西省重点贫困村。龙坵村为2012-2014年江西省社保中心的扶贫点,为了切实做好定点扶贫工作,江西省社保中心于2012年年初成立了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侯仲华主任担任组长,并成立了定点扶贫工作组,由汤立新副主任担任组长。扶贫工作组结合龙坵村实际,因地制宜,在多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于3月制定了龙坵村三年扶贫工作规划,并明确了以项目推进扶贫工作的思路,采取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让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扶贫工作,共同参与扶贫项目实施,着力帮助转变村民思想观念,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自2012年年初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扶贫工作组给龙坵村带去全新的工作思路,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工作,这种务实的作风,得到许多群众的交口赞誉,一致认为扶贫工作组搅动了群众的思想、振奋了大家的精神,是在真心、倾心为龙坵村做实事、做好事,是群众的“贴心人、自家人”。同时,在靖安县和中源乡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扶贫工作组通过“六抓、六着力”做法,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就使龙坵村有了显著的变化。通过改建村部,打造了全新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完善了村“两委”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发展娃娃鱼、中华鲟养殖和珍贵苗木红豆杉种植,打造了新的村级经济增长点;通过走访慰问和结对子,努力帮助重点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通过新建村标识,展示了龙坵村“书法之乡”的文化底蕴和“绿野芳踪、六景昭然”的美景。村农民书法家叶存木题词“社会温暖万家庭,保障为国又利民,中源龙坵美景现,心系基层永记情”赠送给江西省社保中心,并对扶贫工作组给龙坵村带来的新变化表示衷心感谢。
一、抓调查研究,着力制定扶贫工作规划
扶贫工作组先后7次深入龙坵村实地调研,与中源乡干部一起到村民胡有赞家里实地考察珍贵苗木种植项目,到村民叶存沐家中实地考察中华鲟养殖项目,到罗湾村实地考察娃娃鱼养殖项目,详细了解当地的生产、生活情况,并与村部分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进行多次座谈,研究讨论这些产业发展项目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在这个基础上,扶贫工作组制定了《省社保中心定点扶贫靖安县中源乡龙坵村三年工作规划》。
1、确定扶贫基本思路和奋斗目标。按照江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主任会议精神,为使龙坵村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扶贫工作组紧紧围绕龙坵村实现早日脱贫致富这个中心,确定了以项目建设推进扶贫工作的基本思路,确定了“转变观念、服务群众、团结奋进、共建家园”的发展理念,明确了扶贫工作奋斗目标,就是以加强宣传教育,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村民收入提高;以实行分类指导,逐户落实帮扶措施;以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村民组织化程度;以拓宽自我发展门路,提高增收致富技能;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规范项目操作,提高村民自我发展能力。
2、确定扶贫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扶贫工作组紧紧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确定扶贫工作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帮助村干部在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村民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法律知识、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教育,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发展村级经济,争取到2014年末,龙坵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高于中源乡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通过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到2014年末,龙坵村基本实现“五通”(通路,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和通广播),解决人畜饮水难问题。并采取治穷与治愚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扶贫与扶志相结合、资金扶持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争取资金支持、建立沟通机制、培养致富带头人、动员村民广泛参与和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的工作措施,帮助龙坵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3、确定扶贫实施项目和力争项目。按照以项目推进扶贫工作的基本思路,将2012-2014年龙坵村扶贫项目划分为实施项目和力争项目。其中实施项目共有18个帮扶项目,分为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项目和服务类项目三类,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新建村标识、新建幼儿园、新建垃圾处理站、“靖安人家”工程建设、新农村建设、改建村综合服务中心、改建公路、改建水网、改建危房和改建有线电视;产业发展项目包括娃娃鱼养殖、中华鲟养殖、绿色油茶种植、珍贵苗木种植和“农家乐”旅游;服务类项目包括组织科技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和组织就读技校生。力争项目是在实施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实施的项目,力争项目包括改建公路、改建桥梁和引进企业。通过扶贫工作组与有关部门多方协调、沟通,有望在2012年争取江西省交通厅立项完成龙坵街、段下、钱家自然村公路改建。
二、抓村部改建,着力打造村级综合服务中心
2012年6月,扶贫工作组启动了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改建项目。为保证项目实施进度,扶贫工作组与村民同吃同住,大到制度建设、装修风格,小到房间定位、功能体现、家具购买等细节都亲力亲为,务实的工作作风感染了中源乡、村“两委”班子。在中源乡干部的支持配合下,集中力量,调集人员,保障了装修质量,保障了装修用电的供应,经过扶贫工作组与乡村干部的昼夜奋战,当年7月顺利完成了改建工作。
1、合理划分功能区域。扶贫工作组对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建立了集办公、信息交流、知识培训、文化宣传和计划生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了展览室、阅览室、警务室、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室、资料室等便民服务室,为村民学习知识、丰富业余生活和参与村务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 2、突出便民服务功能。通过设立阅览室,制定了书籍借阅制度,给“书法之乡”龙坵村村民提供了阅读书籍、练习书法、展示书法的环境,并新增了农业、技术培训、医疗卫生类书籍200余册,总量达到1400余册;通过设立党员活动室,完善了村党组织建设,新建了党员风采栏,提升党员荣誉感,增强了党员凝聚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设立警务室,给驻村民警提供良好的办公条件,便于及时出警和民事调解。
3、建立完善村工作制度。根据村“两委”工作职责和村实际情况,制定了村民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村规民约、书籍借阅制度、警务室工作职责、党员“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学习制度、党员管理制度、计划生育服务室工作职责等13项制度,同时建立了村务公开栏,用于公告上级政策、村财务收支、本村低保户等情况,真正做到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
三、抓特色产业,着力打造村级经济增长点
为了让困难群众从根源上脱贫致富,扶贫工作组主动引导村干部和村小组长树立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的理念,引导困难群众转变思想,增强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意识,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项目中来,以特色产业项目推进扶贫工作。
1、发展娃娃鱼、中华鲟养殖。中源乡水质纯净,适合养殖鱼类,是远近驰名的“娃娃鱼之乡”。为了保护和发展娃娃鱼养殖,中源乡成立了娃娃鱼科研所,专门负责培育娃娃鱼鱼苗、传授养殖技术和联系销路。扶贫工作组了解到,浙江、福建、上海、北京一带有人长期到中源乡收购娃娃鱼,目前每斤售价约在2000至2500元。为发展龙坵村娃娃鱼和中华鲟养殖项目,中源乡干部陪同扶贫工作组到罗湾村致富带头人家中考察娃娃鱼养殖基地,到娃娃鱼科研所详细了解养殖技术和产品销路等情况,并通过娃娃鱼科研所对龙坵村村民开展养殖培训。经过前期准备工作,龙坵村村民杨志长、熊传真、叶小华、叶小军、胡有赞在家中建造水池,养殖娃娃鱼200尾,投入近9万元,项目收益预计达38万元;老党员叶存沐发展中华鲟鱼种养殖2千尾、草鱼2万尾、连鱼2千尾、边鱼5百尾,投入7万元,项目收益预计达20万元。
2、发展珍贵苗木红豆杉种植。在龙坵村有许多直径一米以上的千年红豆杉,往年村民以每斤400至500元的价格出售红豆杉种子。扶贫工作组了解到红豆杉苗木种植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为进一步挖掘红豆杉种子的附加产值,深入村民家中了解红豆杉种植土质要求、种子价格、种植技术、生长周期和产品销路等情况。2012年4月初,在村民胡有赞家中进行珍贵苗木红豆杉种植试点,利用三分空闲地,投资4万元种植红豆杉苗2万棵,红豆杉苗现长势良好,已明确销路,收益预计达13万元。2012年下半年扶贫工作组准备扩大投入和种植规模,将愿意参与的13户村民合计11.5亩种植面积纳入到该项目实施范围。
3、发展“农家乐”旅游。龙坵村山青水秀,具有开展“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天然条件。近几年,靖安县大力推广“农宿文化”,中源乡农户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业,现经营户达135户,年接待南昌等地的游客达3000人次,年收入达160万元,已经成为中源乡长效增收项目之一。扶贫工作组通过走访、座谈,准备借鉴中源乡开展“农家乐”的经验,改建龙坵村空闲的旧学校、寻找符合条件的村民在家中创办“农家乐”。以此推进当地旅游业,带动经济增长,让百姓得到长久的实惠。
四、抓重点帮扶,着力帮助困难群众脱贫
扶贫工作组通过摸底调查,全面掌握了龙坵村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仔细分析困难群众的家庭情况、困难原因、技术特长和思想动态,确定了重点帮扶对象,并通过制定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等手段积极开展帮助困难群众脱贫工作。
1、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江西省社保中心主任侯仲华高度重视扶贫工作,2012年3月23日,亲临龙坵村考察扶贫项目实施情况,并走访慰问了老党员叶存沐和低保户刘爱莲。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扶贫工作组联合乡、村两级开展了“红七月”走访慰问活动。采取一户一策,一事一帮,走访慰问部分困难群众,送上生活必需品,同时积极发动他们参与扶贫项目,参与培训班,多措并举的解决了他们最迫切、最直接、最需要的实际问题。
2、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扶贫工作组积极推进村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开展“一帮一、面对面”救助帮扶活动,结对帮助困难群众13户。同时,发动群众积极参加新农保和新农合,解决了村民罗时森、刘爱莲生活、看病方面的困难。同时,扶贫工作组还组织困难群众种植高山有机大米,并由扶贫工作组联系销路,以此增加困难群众收入,让困难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3、推进水网改建。龙坵村村民常年挑山泉饮用,生活不便,扶贫工作组决定在三年扶贫工作期间对塘里老屋自然村、段下自然村、龙坵街、钱家自然村、沙段自然村、岭上自然村、河北组和曾家自然村的水网进行改建。2012年将对人口较密集的曾家自然村和段下自然村实施水网改建项目,先行解决72户、267人的饮水难问题。
4、组织就读技校生。针对困难群众少技术、少资金、少文化的情况,扶贫工作组与当地就业部门多次协调沟通,为龙坵村争取到了免费就读技校生的政策,在村范围内发动村“两委”班子进行摸底调查,寻找到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经过村干部的政策宣传、耐心解释,推荐村民叶涛免费就读宜春市技校。
五、抓文化建设,着力提升村民新形象
龙坵村有大批曾在此地上山下乡的知青,回龙坵时纷纷表示想在这里居住一段时间,扶贫工作组结合靖安县中源乡特有的“农宿文化”,实施新建村识项目、设立文化宣传教育窗口,开展相关活动。扶贫工作组还将逐步启动实施农家乐等项目,改变村民精神面貌。
1、改善村容村貌。为了改善村容村貌,扶贫工作组实施“靖安人家”工程,对曾家自然村和叶家自然村进行美化,通过清除道路两旁堆积物,改房改厕,统一房屋及窗户色调,乡办、村办企业统一挂上挂牌的方法,营造一个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的龙坵村。同时还实施了新建村标识项目,采用溪水中天然石头做素材,当地农民书法家题字的方式,展示了龙坵村“书法之乡”文化底蕴厚重的特点,宣传龙坵村“绿野芳踪、六景昭然”的美景,推动文化生态旅游发展。 2、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通过建立村民公约栏、信息公告栏、荣誉之窗等宣传窗口,充实村民精神生活。通过设立村民公约栏,树立了良好的村风民风;通过设立信息公告栏,村民足不出户就能知晓种子价格、产品销路、村中大小事等情况;通过设立荣誉之窗,宣传龙坵村获得的荣誉,增强村“两委”班子及村民的荣誉感和凝聚力。
3、推进村文化建设。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设立展览室,展示龙坵村概况、历史名人、村民书法、自然风光和扶贫工作等5个方面,全面介绍了龙坵文化;设立资料室,归类整理龙坵村有关资料及文件,按照档案保管要求编号后进行保存,便于查阅;设立计生服务室,宣传讲解国家有关计划生育的政策,不断提高村民的计划生育意识。
六、抓项目资金,着力多方筹集扶贫资金
根据三年扶贫工作规划,龙坵村三年扶贫计划总投资260万元。为了保障扶贫项目顺利开展,扶贫工作组积极主动向靖安县政府、交通、水利、财政等部门了解汇报扶贫项目情况,争取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同时进一步抓好项目资金管理,规范项目申报、立项、审核程序,坚持严守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扶贫项目咨询论证制、项目招投(议)标制、联合检查制、项目责任追究制、扶贫统计监测制等“七项制度”,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运行。
1、积极争取下拨扶贫资金。扶贫工作组通过与相关部门多方协调,要政策,要资金,共争取到下拨资金148万元。通过与省扶贫办多次沟通,争取到整村推进资金50万元,五年每年下拨10万元;与江西省人保厅外专局多次沟通,争取到“一村一品”资金30万元,三年每年下拨10万元;与新农村办多次沟通,争取到新农村建设资金48万元,三年每年下拨16万元。
2、千方百计自筹扶贫资金。江西省社保中心主任侯仲华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多次亲自主持召开中心主任办公会,研究、协调各方面社会资源,为龙坵村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同时积极联系县、乡两级政府,反复沟通、协调,通过项目的方式,自筹扶贫资金上百万。
3、积极争取项目立项。龙坵村至今仍有五条村组公路为泥巴路,路面高低不平,给600余名村民出行带来不便,村组公路总长7.6公里,预计项目建设总投入160万元。扶贫工作组为了解决出行难的问题,亲自带着龙坵村干部到江西省交通厅争取政策支持,2012年有望争取到3公里村组公路建设项目以及江西省交通厅30万的项目配套补助资金。
扶贫工作任务繁重,条件艰苦。江西省社保中心扶贫工作组将与龙坵村“两委”及广大群众一道,按照江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真抓实干,团结奋进,坚持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努力帮助龙坵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使龙坵村成为富裕、文明、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责任编辑:程文燕
自2012年年初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扶贫工作组给龙坵村带去全新的工作思路,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工作,这种务实的作风,得到许多群众的交口赞誉,一致认为扶贫工作组搅动了群众的思想、振奋了大家的精神,是在真心、倾心为龙坵村做实事、做好事,是群众的“贴心人、自家人”。同时,在靖安县和中源乡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扶贫工作组通过“六抓、六着力”做法,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就使龙坵村有了显著的变化。通过改建村部,打造了全新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完善了村“两委”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发展娃娃鱼、中华鲟养殖和珍贵苗木红豆杉种植,打造了新的村级经济增长点;通过走访慰问和结对子,努力帮助重点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通过新建村标识,展示了龙坵村“书法之乡”的文化底蕴和“绿野芳踪、六景昭然”的美景。村农民书法家叶存木题词“社会温暖万家庭,保障为国又利民,中源龙坵美景现,心系基层永记情”赠送给江西省社保中心,并对扶贫工作组给龙坵村带来的新变化表示衷心感谢。
一、抓调查研究,着力制定扶贫工作规划
扶贫工作组先后7次深入龙坵村实地调研,与中源乡干部一起到村民胡有赞家里实地考察珍贵苗木种植项目,到村民叶存沐家中实地考察中华鲟养殖项目,到罗湾村实地考察娃娃鱼养殖项目,详细了解当地的生产、生活情况,并与村部分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进行多次座谈,研究讨论这些产业发展项目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在这个基础上,扶贫工作组制定了《省社保中心定点扶贫靖安县中源乡龙坵村三年工作规划》。
1、确定扶贫基本思路和奋斗目标。按照江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主任会议精神,为使龙坵村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扶贫工作组紧紧围绕龙坵村实现早日脱贫致富这个中心,确定了以项目建设推进扶贫工作的基本思路,确定了“转变观念、服务群众、团结奋进、共建家园”的发展理念,明确了扶贫工作奋斗目标,就是以加强宣传教育,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村民收入提高;以实行分类指导,逐户落实帮扶措施;以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村民组织化程度;以拓宽自我发展门路,提高增收致富技能;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规范项目操作,提高村民自我发展能力。
2、确定扶贫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扶贫工作组紧紧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确定扶贫工作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帮助村干部在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村民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法律知识、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教育,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发展村级经济,争取到2014年末,龙坵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高于中源乡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通过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到2014年末,龙坵村基本实现“五通”(通路,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和通广播),解决人畜饮水难问题。并采取治穷与治愚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扶贫与扶志相结合、资金扶持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争取资金支持、建立沟通机制、培养致富带头人、动员村民广泛参与和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的工作措施,帮助龙坵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3、确定扶贫实施项目和力争项目。按照以项目推进扶贫工作的基本思路,将2012-2014年龙坵村扶贫项目划分为实施项目和力争项目。其中实施项目共有18个帮扶项目,分为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项目和服务类项目三类,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新建村标识、新建幼儿园、新建垃圾处理站、“靖安人家”工程建设、新农村建设、改建村综合服务中心、改建公路、改建水网、改建危房和改建有线电视;产业发展项目包括娃娃鱼养殖、中华鲟养殖、绿色油茶种植、珍贵苗木种植和“农家乐”旅游;服务类项目包括组织科技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和组织就读技校生。力争项目是在实施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实施的项目,力争项目包括改建公路、改建桥梁和引进企业。通过扶贫工作组与有关部门多方协调、沟通,有望在2012年争取江西省交通厅立项完成龙坵街、段下、钱家自然村公路改建。
二、抓村部改建,着力打造村级综合服务中心
2012年6月,扶贫工作组启动了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改建项目。为保证项目实施进度,扶贫工作组与村民同吃同住,大到制度建设、装修风格,小到房间定位、功能体现、家具购买等细节都亲力亲为,务实的工作作风感染了中源乡、村“两委”班子。在中源乡干部的支持配合下,集中力量,调集人员,保障了装修质量,保障了装修用电的供应,经过扶贫工作组与乡村干部的昼夜奋战,当年7月顺利完成了改建工作。
1、合理划分功能区域。扶贫工作组对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建立了集办公、信息交流、知识培训、文化宣传和计划生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了展览室、阅览室、警务室、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室、资料室等便民服务室,为村民学习知识、丰富业余生活和参与村务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 2、突出便民服务功能。通过设立阅览室,制定了书籍借阅制度,给“书法之乡”龙坵村村民提供了阅读书籍、练习书法、展示书法的环境,并新增了农业、技术培训、医疗卫生类书籍200余册,总量达到1400余册;通过设立党员活动室,完善了村党组织建设,新建了党员风采栏,提升党员荣誉感,增强了党员凝聚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设立警务室,给驻村民警提供良好的办公条件,便于及时出警和民事调解。
3、建立完善村工作制度。根据村“两委”工作职责和村实际情况,制定了村民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村规民约、书籍借阅制度、警务室工作职责、党员“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学习制度、党员管理制度、计划生育服务室工作职责等13项制度,同时建立了村务公开栏,用于公告上级政策、村财务收支、本村低保户等情况,真正做到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
三、抓特色产业,着力打造村级经济增长点
为了让困难群众从根源上脱贫致富,扶贫工作组主动引导村干部和村小组长树立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的理念,引导困难群众转变思想,增强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意识,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项目中来,以特色产业项目推进扶贫工作。
1、发展娃娃鱼、中华鲟养殖。中源乡水质纯净,适合养殖鱼类,是远近驰名的“娃娃鱼之乡”。为了保护和发展娃娃鱼养殖,中源乡成立了娃娃鱼科研所,专门负责培育娃娃鱼鱼苗、传授养殖技术和联系销路。扶贫工作组了解到,浙江、福建、上海、北京一带有人长期到中源乡收购娃娃鱼,目前每斤售价约在2000至2500元。为发展龙坵村娃娃鱼和中华鲟养殖项目,中源乡干部陪同扶贫工作组到罗湾村致富带头人家中考察娃娃鱼养殖基地,到娃娃鱼科研所详细了解养殖技术和产品销路等情况,并通过娃娃鱼科研所对龙坵村村民开展养殖培训。经过前期准备工作,龙坵村村民杨志长、熊传真、叶小华、叶小军、胡有赞在家中建造水池,养殖娃娃鱼200尾,投入近9万元,项目收益预计达38万元;老党员叶存沐发展中华鲟鱼种养殖2千尾、草鱼2万尾、连鱼2千尾、边鱼5百尾,投入7万元,项目收益预计达20万元。
2、发展珍贵苗木红豆杉种植。在龙坵村有许多直径一米以上的千年红豆杉,往年村民以每斤400至500元的价格出售红豆杉种子。扶贫工作组了解到红豆杉苗木种植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为进一步挖掘红豆杉种子的附加产值,深入村民家中了解红豆杉种植土质要求、种子价格、种植技术、生长周期和产品销路等情况。2012年4月初,在村民胡有赞家中进行珍贵苗木红豆杉种植试点,利用三分空闲地,投资4万元种植红豆杉苗2万棵,红豆杉苗现长势良好,已明确销路,收益预计达13万元。2012年下半年扶贫工作组准备扩大投入和种植规模,将愿意参与的13户村民合计11.5亩种植面积纳入到该项目实施范围。
3、发展“农家乐”旅游。龙坵村山青水秀,具有开展“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天然条件。近几年,靖安县大力推广“农宿文化”,中源乡农户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业,现经营户达135户,年接待南昌等地的游客达3000人次,年收入达160万元,已经成为中源乡长效增收项目之一。扶贫工作组通过走访、座谈,准备借鉴中源乡开展“农家乐”的经验,改建龙坵村空闲的旧学校、寻找符合条件的村民在家中创办“农家乐”。以此推进当地旅游业,带动经济增长,让百姓得到长久的实惠。
四、抓重点帮扶,着力帮助困难群众脱贫
扶贫工作组通过摸底调查,全面掌握了龙坵村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仔细分析困难群众的家庭情况、困难原因、技术特长和思想动态,确定了重点帮扶对象,并通过制定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等手段积极开展帮助困难群众脱贫工作。
1、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江西省社保中心主任侯仲华高度重视扶贫工作,2012年3月23日,亲临龙坵村考察扶贫项目实施情况,并走访慰问了老党员叶存沐和低保户刘爱莲。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扶贫工作组联合乡、村两级开展了“红七月”走访慰问活动。采取一户一策,一事一帮,走访慰问部分困难群众,送上生活必需品,同时积极发动他们参与扶贫项目,参与培训班,多措并举的解决了他们最迫切、最直接、最需要的实际问题。
2、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扶贫工作组积极推进村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开展“一帮一、面对面”救助帮扶活动,结对帮助困难群众13户。同时,发动群众积极参加新农保和新农合,解决了村民罗时森、刘爱莲生活、看病方面的困难。同时,扶贫工作组还组织困难群众种植高山有机大米,并由扶贫工作组联系销路,以此增加困难群众收入,让困难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3、推进水网改建。龙坵村村民常年挑山泉饮用,生活不便,扶贫工作组决定在三年扶贫工作期间对塘里老屋自然村、段下自然村、龙坵街、钱家自然村、沙段自然村、岭上自然村、河北组和曾家自然村的水网进行改建。2012年将对人口较密集的曾家自然村和段下自然村实施水网改建项目,先行解决72户、267人的饮水难问题。
4、组织就读技校生。针对困难群众少技术、少资金、少文化的情况,扶贫工作组与当地就业部门多次协调沟通,为龙坵村争取到了免费就读技校生的政策,在村范围内发动村“两委”班子进行摸底调查,寻找到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经过村干部的政策宣传、耐心解释,推荐村民叶涛免费就读宜春市技校。
五、抓文化建设,着力提升村民新形象
龙坵村有大批曾在此地上山下乡的知青,回龙坵时纷纷表示想在这里居住一段时间,扶贫工作组结合靖安县中源乡特有的“农宿文化”,实施新建村识项目、设立文化宣传教育窗口,开展相关活动。扶贫工作组还将逐步启动实施农家乐等项目,改变村民精神面貌。
1、改善村容村貌。为了改善村容村貌,扶贫工作组实施“靖安人家”工程,对曾家自然村和叶家自然村进行美化,通过清除道路两旁堆积物,改房改厕,统一房屋及窗户色调,乡办、村办企业统一挂上挂牌的方法,营造一个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的龙坵村。同时还实施了新建村标识项目,采用溪水中天然石头做素材,当地农民书法家题字的方式,展示了龙坵村“书法之乡”文化底蕴厚重的特点,宣传龙坵村“绿野芳踪、六景昭然”的美景,推动文化生态旅游发展。 2、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通过建立村民公约栏、信息公告栏、荣誉之窗等宣传窗口,充实村民精神生活。通过设立村民公约栏,树立了良好的村风民风;通过设立信息公告栏,村民足不出户就能知晓种子价格、产品销路、村中大小事等情况;通过设立荣誉之窗,宣传龙坵村获得的荣誉,增强村“两委”班子及村民的荣誉感和凝聚力。
3、推进村文化建设。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设立展览室,展示龙坵村概况、历史名人、村民书法、自然风光和扶贫工作等5个方面,全面介绍了龙坵文化;设立资料室,归类整理龙坵村有关资料及文件,按照档案保管要求编号后进行保存,便于查阅;设立计生服务室,宣传讲解国家有关计划生育的政策,不断提高村民的计划生育意识。
六、抓项目资金,着力多方筹集扶贫资金
根据三年扶贫工作规划,龙坵村三年扶贫计划总投资260万元。为了保障扶贫项目顺利开展,扶贫工作组积极主动向靖安县政府、交通、水利、财政等部门了解汇报扶贫项目情况,争取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同时进一步抓好项目资金管理,规范项目申报、立项、审核程序,坚持严守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扶贫项目咨询论证制、项目招投(议)标制、联合检查制、项目责任追究制、扶贫统计监测制等“七项制度”,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运行。
1、积极争取下拨扶贫资金。扶贫工作组通过与相关部门多方协调,要政策,要资金,共争取到下拨资金148万元。通过与省扶贫办多次沟通,争取到整村推进资金50万元,五年每年下拨10万元;与江西省人保厅外专局多次沟通,争取到“一村一品”资金30万元,三年每年下拨10万元;与新农村办多次沟通,争取到新农村建设资金48万元,三年每年下拨16万元。
2、千方百计自筹扶贫资金。江西省社保中心主任侯仲华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多次亲自主持召开中心主任办公会,研究、协调各方面社会资源,为龙坵村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同时积极联系县、乡两级政府,反复沟通、协调,通过项目的方式,自筹扶贫资金上百万。
3、积极争取项目立项。龙坵村至今仍有五条村组公路为泥巴路,路面高低不平,给600余名村民出行带来不便,村组公路总长7.6公里,预计项目建设总投入160万元。扶贫工作组为了解决出行难的问题,亲自带着龙坵村干部到江西省交通厅争取政策支持,2012年有望争取到3公里村组公路建设项目以及江西省交通厅30万的项目配套补助资金。
扶贫工作任务繁重,条件艰苦。江西省社保中心扶贫工作组将与龙坵村“两委”及广大群众一道,按照江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真抓实干,团结奋进,坚持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努力帮助龙坵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使龙坵村成为富裕、文明、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责任编辑: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