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由贸易园区建设有新动向了。一位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11月初,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有关部门联合在上海调研,主要就在上海浦东新区建设自由贸易园区进行实地情况了解,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快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步伐,寻求体制、税制上的突破。”
“此次中央来上海调研自由贸易园区,所涉及的问题有很多‘干货’(政策性的突破),涉及到了海关、税务等多个部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王新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总理改了一个字
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了此次调研的缘起。2009年,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起草了一个《关于中国在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设想》的文章,报给了温家宝总理。温总理非常关心,亲自批示将“自由贸易区”改为“自由贸易园区”,并请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联合组织、调研,才促成了11月的调研工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字之差”呢?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解释,所谓“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或单独关税区通过签署协定,在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形成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特定区域。
事实上,在浦东建设自由贸易园区并非属于“主权国家或单独关税区”的协定,而是主权国内的贸易自由化。所谓自由贸易园区(Free Trade Zone),指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境内设立的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的小块特定区域,类似于世界海关组织的前身——海关合作理事会所解释的“自由区”。
早在2008年,商务部、海关总署已下发了关于规范“自由贸易区”的函(商国际函〔2008〕15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央来上海调研‘自由贸易园区’,说明上海有机会进一步获得实质性的‘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海未来可能会获得的‘先行先试’政策比其他地方更多。”
四地暗战“自由贸易园区”
2003年底,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曾提出全国保税区分化发展的建议,提出试点成功的保税区向以国际物流业为主的自由贸易(园)区转型,不具备条件的改为出口加工区或经济开发区。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2005年之后,包括上海、深圳、天津、成渝地区都向国务院及各部委提交了关于保税区转型自由贸易(园)区的建议,准备向香港看齐。2008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已经先后多次到上海、深圳、天津等地进行课题调研。
一位陪同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来上海调研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虽然全国各地的保税区都在争取成为首批“自由贸易园区”,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11月初的上海调研显然会加快推进力度。
据了解,为了推动上海综合保税区的发展,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等政府职能部门近期将分别推出多项具有突破性的扶持政策和措施。目前,融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及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于一体的上海综合保税区,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保税区。在目前的政策设计中,该区域未来最有可能在国内率先探索建设具有自由贸易园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即在监管区内完全仿造香港自由港政策,不设置任何贸易壁垒,便捷通关,实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都也不需要缴纳税收)。
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贸易发展处处长陈希认为,上海综合保税区跟大家传统概念上的综合保税区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与海关总署批的全国99个特殊监管区域相比,上海综合保税区实际是在原有三个保税区合在一起,而“三区”内又分别拥有高桥港、浦东国际机场空港、洋山港。这意味着综合保税区把海、路、空进行了打通,实现了“三港三区”的联动。这在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的过程中优势明显。
事实上,获得具有自由贸易园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将大大提升上海在贸易领域的便利化程度。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商务委主任沙海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贸易便利化,这是我们一个重要的抓手和突破口。”
上海“三方面”争政策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想让上海获得类似香港的完全的自由贸易政策,仍存在诸多政策上的障碍。据悉,上海正在为逐步实现自由贸易做“趋近式”的努力,并将从“三方面”向中央要政策,希望争取一些国际上自由贸易区的通行惯例,进而向着完全的自由贸易园区靠拢。
“与上海推动建设国际金融、航运中心需要国务院出意见不同,在推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政策突破的问题上,上海主要需要和国务院及相关部委进行沟通和协调,若或批准即可实施。”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市发改院院长肖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目前上海正在就三个方面的政策突破与国务院及相关部委进行沟通,即推进贸易便利化(涉及海关、税务等部门);口岸贸易、离岸自由贸易、服务贸易转变(涉及离岸金融试点);上海打造购物天堂(涉及税收)等三方面。
针对这三方面的政策诉求,肖林认为,上海应该建立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和控制功能的国际离岸贸易中心,包括形成适应离岸贸易发展的框架、联动发展离岸贸易和离岸金融。在口岸贸易方面应该借鉴香港跟新加坡先进的经验,发挥上海辐射长三角的能力
肖林还认为,应该使上海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国际货物天堂。比如说免税商品购物区或商店,积极引领国际市场潮流,形成创意风向标的品牌和企业,全面优化购物环境、消费环境。不过,这些仍然需要中央政府进行统筹和政策支持。
“此次中央来上海调研自由贸易园区,所涉及的问题有很多‘干货’(政策性的突破),涉及到了海关、税务等多个部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王新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总理改了一个字
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了此次调研的缘起。2009年,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起草了一个《关于中国在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设想》的文章,报给了温家宝总理。温总理非常关心,亲自批示将“自由贸易区”改为“自由贸易园区”,并请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联合组织、调研,才促成了11月的调研工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字之差”呢?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解释,所谓“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或单独关税区通过签署协定,在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形成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特定区域。
事实上,在浦东建设自由贸易园区并非属于“主权国家或单独关税区”的协定,而是主权国内的贸易自由化。所谓自由贸易园区(Free Trade Zone),指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境内设立的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的小块特定区域,类似于世界海关组织的前身——海关合作理事会所解释的“自由区”。
早在2008年,商务部、海关总署已下发了关于规范“自由贸易区”的函(商国际函〔2008〕15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央来上海调研‘自由贸易园区’,说明上海有机会进一步获得实质性的‘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海未来可能会获得的‘先行先试’政策比其他地方更多。”
四地暗战“自由贸易园区”
2003年底,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曾提出全国保税区分化发展的建议,提出试点成功的保税区向以国际物流业为主的自由贸易(园)区转型,不具备条件的改为出口加工区或经济开发区。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2005年之后,包括上海、深圳、天津、成渝地区都向国务院及各部委提交了关于保税区转型自由贸易(园)区的建议,准备向香港看齐。2008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已经先后多次到上海、深圳、天津等地进行课题调研。
一位陪同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来上海调研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虽然全国各地的保税区都在争取成为首批“自由贸易园区”,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11月初的上海调研显然会加快推进力度。
据了解,为了推动上海综合保税区的发展,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等政府职能部门近期将分别推出多项具有突破性的扶持政策和措施。目前,融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及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于一体的上海综合保税区,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保税区。在目前的政策设计中,该区域未来最有可能在国内率先探索建设具有自由贸易园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即在监管区内完全仿造香港自由港政策,不设置任何贸易壁垒,便捷通关,实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都也不需要缴纳税收)。
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贸易发展处处长陈希认为,上海综合保税区跟大家传统概念上的综合保税区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与海关总署批的全国99个特殊监管区域相比,上海综合保税区实际是在原有三个保税区合在一起,而“三区”内又分别拥有高桥港、浦东国际机场空港、洋山港。这意味着综合保税区把海、路、空进行了打通,实现了“三港三区”的联动。这在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的过程中优势明显。
事实上,获得具有自由贸易园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将大大提升上海在贸易领域的便利化程度。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商务委主任沙海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贸易便利化,这是我们一个重要的抓手和突破口。”
上海“三方面”争政策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想让上海获得类似香港的完全的自由贸易政策,仍存在诸多政策上的障碍。据悉,上海正在为逐步实现自由贸易做“趋近式”的努力,并将从“三方面”向中央要政策,希望争取一些国际上自由贸易区的通行惯例,进而向着完全的自由贸易园区靠拢。
“与上海推动建设国际金融、航运中心需要国务院出意见不同,在推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政策突破的问题上,上海主要需要和国务院及相关部委进行沟通和协调,若或批准即可实施。”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市发改院院长肖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目前上海正在就三个方面的政策突破与国务院及相关部委进行沟通,即推进贸易便利化(涉及海关、税务等部门);口岸贸易、离岸自由贸易、服务贸易转变(涉及离岸金融试点);上海打造购物天堂(涉及税收)等三方面。
针对这三方面的政策诉求,肖林认为,上海应该建立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和控制功能的国际离岸贸易中心,包括形成适应离岸贸易发展的框架、联动发展离岸贸易和离岸金融。在口岸贸易方面应该借鉴香港跟新加坡先进的经验,发挥上海辐射长三角的能力
肖林还认为,应该使上海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国际货物天堂。比如说免税商品购物区或商店,积极引领国际市场潮流,形成创意风向标的品牌和企业,全面优化购物环境、消费环境。不过,这些仍然需要中央政府进行统筹和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