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坑井水位观测系统体应变响应分析

来源 :防灾减灾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liang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井水位观测系统作为一种天然的体应变计,我们可以把固体潮理论值作为观测井的输入值,以维尼迪可夫调和分析结果的半日波M2波群的振幅比作为井水位观测系统的灵敏度,其倒数即为观测格值,然后就可将井水位观测转换成体应变值。本文以汤坑井为例,计算分析了由印尼远震、汶川地震、台湾地震共三种地震类型对汤坑井水位所激励的水震波,结果显示,所记录到的水震波是叠加在体应变固体潮背景上的一种阶跃,对三种地震类型都分别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响应,体应变固体潮响应幅度最高可达10-7,体应变响应幅度与地震能量成正比,响应延迟时间与震
其他文献
<正>~~
期刊
本文通过对近场强地震动合成方法的研究,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法合成了沈阳地区近场强地震动,将得到的断层附近加速度时程结果与已有的采用混合有限元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认为这一合成地震动的方法在重大工程选址以及缺乏强震记录地区开展抗震设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较详细的论述了伊舒断裂带的基本特征、活动性、断裂分段及地震活动性,重点探讨了伊舒断裂带南段的活动性,从活动断层工程评价方面,研究了该断裂带对拟建长春-辽源铁路工程的影响。
<正>~~
期刊
辽宁省目前的强震仪器具备大存储量、自动触发、自动报警、本地串口通讯、远程Modem或TCP/IP通讯等功能,这些功能为强震动数据记录、存储以及相关地震信息自动传输创建了硬件基础。随着辽宁省数字化强震动观测网络的逐步建成和完善,在现有通讯网络基础上,实现了强震台站信息管理自动化。
本文利用双差定位法对发生在吉林区域317次中小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265次地震定位结果,显示震中分布总体格局变化不大,但局部地区地震有向构造带及其交汇处集中的变化,震群分布
本文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研究1999年至2007年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及1999年岫岩5.4级地震和2000年5.1级两次中强地震发生阶段该地区的尾波Q值变化。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在地震活跃阶段,Qc值随时间变化起伏较大,平均值相对较高,在岫岩5.4级主震前有短时升高现象,之后Qc值并没有明显的降低,直到强余震序列结束之后Qc值逐步降低,趋于平稳,通过对比该区在地震活跃阶
利用二进正交离散小波,通过Mallat快速算法对形变倾斜资料进行了处理,并将计算结果与该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综合分析认为,小波分解的本质是窗口加权滑动平均的结果,能有效地对各种不同频率成分的形变序列按不同的频段分离和重构,可以起到明显放大低频段趋势成份的作用,为有效识别形变趋势异常提供一种可行方法。
辽宁省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已建成一个具有72个强震台站组成的数字强震动台网。本文从台网布局、技术系统、设备运行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辽宁强震台网的情况。
本文利用2007年5月-2010年6月间龙岗火山地震台网记录的火山区46个地震资料,采用Brune(1970)模式,通过几何扩散校正、介质衰减校正、仪器校正等将速度记录谱归算为震源位移谱,使用遗传算法计算拐角频率及零频极限,进而计算震源半径、地震矩等小震震源参数,并系统分析了各种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中使用地震事件的震级为ML1.6~5.0,震源深度为5~10km。结果表明:地震矩范围为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