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的问题。新课程倡导建构性学习,主张学生学习知识的自我建构。《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变式创新等学习方式。”数学新课程呼唤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师生的互动,使我们的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再让学生从“我要学”出发,树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遵循以上原则,我和我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进行了积极地实验和探索。在永康市教研室陈宏老师的带领下,我对任教的班级进行了“变式探究学习摸式”的教学实验,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满意的实验效果。
一、实验方法与实验对象
本实验采用自然对比实验法,将自己任教的两个平行班,高二(5)班和高二(6)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确定高二(6)班为实验班,高二(5)班为对照班。为了保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实验前对两班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和及格率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在无显著性差异的条件下进行对比实验,即实验班采用“变式探究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五步”教学法进行教学。
二、“变式探究学习模式”的开展与实施
(一)控制实验因素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都使用同一教材,都由我执教,实验班与对照班授课时数、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均相同。
(二)“变式探究学习模式”的操作说明
1.变式教学应取材于最普通、最常见的问题,学生都能接受,不宜过难。对原题的解法不宜技巧性过高,应讲究通性通法,一切从简单开始。原题虽然简单,但需内容深刻,易于变式。如陈宏老师的案例《从“课本132页第6题”的学习中想开去》,选用了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二册(上)的一道很简单、内容却十分丰富的习题。问题一提出,大多学生都能找到解题思路。可是,陈老师的教学,并不是以解决该题,作为教学的终结,而是把它视为学生思维创新的开始。
2.“变式探究学习模式”是数学问题的条件、结论同时发散,是对一个问题由特殊到一般或由特殊到特殊的推广。一般是把条件或结论进行相似变换,即在条件元素的数量上或维数上进行推广。例如,在几何方面,常表现为线段或边数(角度)的增加或从平面到空间进行推广;在代数方面常表现为变量个数的递增;在三角方面常表现为角度或含角的三角函数的扩充等。
3.通过不同侧面的数量变化的研究,可推出不同方面的命题。有时,我们也可以运用类比性质的推广,得到一些形式相似的变式结论。
4.学生既是我们教学的客体,又是我们教学的主体。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还可以改变教师设计“变式”,学生应付“变式”的模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变式题,然后,再把编拟出来的变式题,留给其他学生探究和讨论,点燃学生变式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东阳横店高级中学的卢志华老师,在《异面直线的距离》这节课的教学中,就让学生围绕“异面直线的距离”这个主题,通过对“探究3”的条件作适当的变换,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完成变式题的编拟和探究。
(三)教学模式的锁定
本实验采用对比设计,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实验班采用“变式探究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按照“提出问题(精选习题)——变式探究——归纳拓展(升华)”的程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五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即按照“复习引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小结——作业”的模式进行教学。经过两学年的实验,本学年期末考试(金华市统一测试卷),对他们的数学卷面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从学习成绩变化的角度检验“变式探究学习模式教学”的实施效果;同时采用访谈、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变式探究学习模式”的评价,以及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学习素质产生的影响(即与实验前的数学成绩和问卷调查的原始数据进行比较)。
三、实验结果分析
(一)心理比较
在“变式探究学习模式”活动实施前和实施两学年后,我发现大多数实验班的学生喜欢这种模式的学习,“变式探究学习模式”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多數情况下,学生都有明确的解题思路,不仅增强了自信心,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对问题的理解也加深了。
(二)成绩比较
高中数学“变式探究学习模式”实施两年来,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在实验后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而且及格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班学生的及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班,即实验班的及格率为100%,而对照班的及格率为87%。
实验班实验前后的数学平均成绩、及格率也存在显著差异,而对照班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及格率则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实验班学生进步显著,对照班学生的进步程度不明显。
上述事实表明,“变式探究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无疑有明显的优越性。即“变式探究学习模式”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效果显著,学生进步明显。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通过该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变式探究学习模式”的实施,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形成了师生共同参与的氛围。这种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合作切磋的机会,有利于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下实实在在地走入中学数学课堂。其次,这种学习模式改变了学生满足于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了就万事大吉的不良习惯,提高了学生透过问题表象看本质,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变和创新能力。最后,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数学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变式探究学习模式”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规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符合中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展望
本实验研究只是一个开端,有待进一步探讨:第一,本实验研究,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外辅导方面引导不够。而且,我校作为省重点中学,升学压力较大,有些学生和家长在接受新的学习方式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因此,本实验结论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检验。第二,本实验时间不长,有些效果还不够明显,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变式探究学习习惯,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必须长期坚持下去,才能见成效。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有些习题的变式梯度不够恰当,数量不适度,使一些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引起部分学生的反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提高变式的质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四,本实验中,由于实验班与对照班是我一人任教,难免会相互干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的可信度。若条件允许,我准备到高三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轮换对比实验,以便进一步检验和改进这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长寿、张文娣,《中学数学变式教学与能力培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2
[2] 林婷,《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数学教学与研究》,2004.2
[3] 刘健,《变式教学中习题引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5
[4] 肖淑如,《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策略》,《中学数学研究》,2001.12
[5] 江访良,《一题多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教学通讯》,2004.5
一、实验方法与实验对象
本实验采用自然对比实验法,将自己任教的两个平行班,高二(5)班和高二(6)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确定高二(6)班为实验班,高二(5)班为对照班。为了保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实验前对两班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和及格率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在无显著性差异的条件下进行对比实验,即实验班采用“变式探究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五步”教学法进行教学。
二、“变式探究学习模式”的开展与实施
(一)控制实验因素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都使用同一教材,都由我执教,实验班与对照班授课时数、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均相同。
(二)“变式探究学习模式”的操作说明
1.变式教学应取材于最普通、最常见的问题,学生都能接受,不宜过难。对原题的解法不宜技巧性过高,应讲究通性通法,一切从简单开始。原题虽然简单,但需内容深刻,易于变式。如陈宏老师的案例《从“课本132页第6题”的学习中想开去》,选用了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二册(上)的一道很简单、内容却十分丰富的习题。问题一提出,大多学生都能找到解题思路。可是,陈老师的教学,并不是以解决该题,作为教学的终结,而是把它视为学生思维创新的开始。
2.“变式探究学习模式”是数学问题的条件、结论同时发散,是对一个问题由特殊到一般或由特殊到特殊的推广。一般是把条件或结论进行相似变换,即在条件元素的数量上或维数上进行推广。例如,在几何方面,常表现为线段或边数(角度)的增加或从平面到空间进行推广;在代数方面常表现为变量个数的递增;在三角方面常表现为角度或含角的三角函数的扩充等。
3.通过不同侧面的数量变化的研究,可推出不同方面的命题。有时,我们也可以运用类比性质的推广,得到一些形式相似的变式结论。
4.学生既是我们教学的客体,又是我们教学的主体。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还可以改变教师设计“变式”,学生应付“变式”的模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变式题,然后,再把编拟出来的变式题,留给其他学生探究和讨论,点燃学生变式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东阳横店高级中学的卢志华老师,在《异面直线的距离》这节课的教学中,就让学生围绕“异面直线的距离”这个主题,通过对“探究3”的条件作适当的变换,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完成变式题的编拟和探究。
(三)教学模式的锁定
本实验采用对比设计,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实验班采用“变式探究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按照“提出问题(精选习题)——变式探究——归纳拓展(升华)”的程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五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即按照“复习引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小结——作业”的模式进行教学。经过两学年的实验,本学年期末考试(金华市统一测试卷),对他们的数学卷面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从学习成绩变化的角度检验“变式探究学习模式教学”的实施效果;同时采用访谈、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变式探究学习模式”的评价,以及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学习素质产生的影响(即与实验前的数学成绩和问卷调查的原始数据进行比较)。
三、实验结果分析
(一)心理比较
在“变式探究学习模式”活动实施前和实施两学年后,我发现大多数实验班的学生喜欢这种模式的学习,“变式探究学习模式”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多數情况下,学生都有明确的解题思路,不仅增强了自信心,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对问题的理解也加深了。
(二)成绩比较
高中数学“变式探究学习模式”实施两年来,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在实验后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而且及格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班学生的及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班,即实验班的及格率为100%,而对照班的及格率为87%。
实验班实验前后的数学平均成绩、及格率也存在显著差异,而对照班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及格率则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实验班学生进步显著,对照班学生的进步程度不明显。
上述事实表明,“变式探究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无疑有明显的优越性。即“变式探究学习模式”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效果显著,学生进步明显。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通过该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变式探究学习模式”的实施,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形成了师生共同参与的氛围。这种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合作切磋的机会,有利于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下实实在在地走入中学数学课堂。其次,这种学习模式改变了学生满足于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了就万事大吉的不良习惯,提高了学生透过问题表象看本质,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变和创新能力。最后,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数学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变式探究学习模式”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规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符合中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展望
本实验研究只是一个开端,有待进一步探讨:第一,本实验研究,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外辅导方面引导不够。而且,我校作为省重点中学,升学压力较大,有些学生和家长在接受新的学习方式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因此,本实验结论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检验。第二,本实验时间不长,有些效果还不够明显,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变式探究学习习惯,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必须长期坚持下去,才能见成效。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有些习题的变式梯度不够恰当,数量不适度,使一些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引起部分学生的反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提高变式的质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四,本实验中,由于实验班与对照班是我一人任教,难免会相互干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的可信度。若条件允许,我准备到高三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轮换对比实验,以便进一步检验和改进这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长寿、张文娣,《中学数学变式教学与能力培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2
[2] 林婷,《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数学教学与研究》,2004.2
[3] 刘健,《变式教学中习题引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5
[4] 肖淑如,《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策略》,《中学数学研究》,2001.12
[5] 江访良,《一题多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教学通讯》,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