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瓦尔登湖》被公认为是梭罗最杰出的著作之一,汇聚了梭罗一生的生态智慧和人生哲学。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两位译者处理译文是的不同选择做了对比分析。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和解读对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将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瓦尔登湖》;汉译;对比研究
一.《瓦尔登湖》概述
《瓦尔登湖》描述了著名的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梭罗通过该书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崇尚,对大自然的热爱,语言生动,意义深远。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1]通过大自然那般田园式的生活,《瓦尔登湖》充分展現了自然和社会环境,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二.《瓦尔登湖》的译文比较
本文主要从徐迟与王家湘两个译本在翻译策略与用此风格上的差异进行对比,也对梭罗的《瓦尔登湖》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赏析。
(一)从翻译策略上看
在对于不同的文本进行翻译时,人们往往会针对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而不同的人在翻译同一篇文章时也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下是节选自徐迟与王家湘的译文在翻译策略上进行的对比分析。
例1:Sometimes,having had a surfeit of human society and gossip,and worn out all my village friends,I rambled still farther westward than I habitually dwell,into yet more unfrequented parts of the toen,“to fresh woods and pastures new,”......The fruits do not yield their true flavor to the purchaser of them,nor to hi who raises them for the market.[2]
徐译:有时,对人类社会及其言谈扯淡,对所有村中的友人们又都厌倦了,我更向西而漫游,越过了惯常起居的那些地方,跑到这乡镇的更无人迹的区域,来到“新的森林和新的牧场”上......水果可是不肯把它的色、香、味给购买它的人去享受的,也不肯给予为了出卖它而栽培它的上人去享受的。[3]
王译:有的时候,过多地与人相处和闲谈,厌倦了村里的所有的朋友,我便向西信不走向比我惯常居住的地方更远的去处,来到镇里人更少去的地区,“去到新的森林和新的牧场”......果子并不把自己真正的滋味献给购买它们的人,也不给为了送到市场去卖而种植它们的人。[4]
徐迟在翻译时尽量保持了原文的语句,采用了顺译的方法,将整个句子拆开来译,再采用增补、删减等方法把分句连接起来。在翻译时,徐迟主要采取了将介词动词化的翻译策略,如将“than”译为“越过”,将“into”译为“跑到”,这样翻译出来的译文既忠实原文,又通顺流畅。王家湘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将“than”译作“比”,虽意义不错,但略显呆板。
(二)从用词风格上看
译者在翻译不同的文本时,也会根据文本的不同,翻译出符合原文风格的译文。当然,不同的译者在翻译时,也会带着自身的翻译特色,因此在风格上也会形成差异。
例2:The scenery of Walden is on a humble scale,and,though very beautiful,does not approach to grandeur,nor can it much concern one who has not long frequented it or lived by shore;yet,this pond is so remarkable for its depth and purity as to merit a particular description.[2]
徐译:瓦尔登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是宏伟,不常去游玩的人,不住在它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但是这个湖以深邃和清澈著称,值得给予突出的描写。[3]197
王译:瓦尔登湖的景色不很起眼,虽然很美,却谈不上壮丽,不常来的人,或不在湖边居住的人也不会对它有多大的兴趣;虽然这个湖是这样深,这样纯净,值得加以特别的描写。[4]178-179
如徐译 的“游玩”、“卑微”、“深邃”和“给予”等,相比王译“不起眼”、“来”以及“深”和“加以”更具神韵。而这种“神韵”时存在于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译文中不同的风格会根据译者的用词在文本中会得到体现。自《瓦尔登湖》从19 世纪 5O 年代发表以来,它独具的那种清新脱俗、质朴以及其独特神韵吸引了大批读者,而徐迟译文中浓郁的书卷气,及其深厚的文字功底都较好地再现了原作的神韵。
三.结语
通过以上两个译本可以看出:在翻译策略上,徐迟在翻译时多采用直译,较好的传达了原作的内容,保留了原作的结构,因此句式结构并不太符合传统表达习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接受;而王家湘主要采取意译的方法,更着眼于文字的流畅自然,必要时改变了句子的结构。从用词风格来看,徐迟的译文更古典,而王家湘的用语更直白,贴近生活。纵观全文,两位大师在翻译时都各自体现出了各自的特点,笔者认为徐迟的译本更胜一筹,整体感觉更符合原文的风格。但是《瓦尔登湖》核心并不是它的内容,而是它所传递出的安宁、恬静的情感。只有准确把握了这种神韵,才能将原文的精髓通过译文才能更好地传递出来,这也可能正是徐迟的译本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瓦尔登湖》是对原生态生活的一种追求,特别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是一种更具吸引力,更理想的体现。通过《瓦尔登湖》这部作品的阐述,让瓦尔登湖不单纯的只是作家梭伦独居的场所,它已经成为一个象征,一种对自然,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相互融洽的愿望。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从译文看议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J].外语教学,2006.4
[2] Henry David Thoreau.Walden [M].New York:E.P.Dutton & Co.Inc.,1937.
[3] 徐迟.瓦尔登湖译本序[C].梭罗.瓦尔登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 梭罗.瓦尔登湖[M].王家湘,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关键词:《瓦尔登湖》;汉译;对比研究
一.《瓦尔登湖》概述
《瓦尔登湖》描述了著名的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梭罗通过该书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崇尚,对大自然的热爱,语言生动,意义深远。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1]通过大自然那般田园式的生活,《瓦尔登湖》充分展現了自然和社会环境,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二.《瓦尔登湖》的译文比较
本文主要从徐迟与王家湘两个译本在翻译策略与用此风格上的差异进行对比,也对梭罗的《瓦尔登湖》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赏析。
(一)从翻译策略上看
在对于不同的文本进行翻译时,人们往往会针对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而不同的人在翻译同一篇文章时也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下是节选自徐迟与王家湘的译文在翻译策略上进行的对比分析。
例1:Sometimes,having had a surfeit of human society and gossip,and worn out all my village friends,I rambled still farther westward than I habitually dwell,into yet more unfrequented parts of the toen,“to fresh woods and pastures new,”......The fruits do not yield their true flavor to the purchaser of them,nor to hi who raises them for the market.[2]
徐译:有时,对人类社会及其言谈扯淡,对所有村中的友人们又都厌倦了,我更向西而漫游,越过了惯常起居的那些地方,跑到这乡镇的更无人迹的区域,来到“新的森林和新的牧场”上......水果可是不肯把它的色、香、味给购买它的人去享受的,也不肯给予为了出卖它而栽培它的上人去享受的。[3]
王译:有的时候,过多地与人相处和闲谈,厌倦了村里的所有的朋友,我便向西信不走向比我惯常居住的地方更远的去处,来到镇里人更少去的地区,“去到新的森林和新的牧场”......果子并不把自己真正的滋味献给购买它们的人,也不给为了送到市场去卖而种植它们的人。[4]
徐迟在翻译时尽量保持了原文的语句,采用了顺译的方法,将整个句子拆开来译,再采用增补、删减等方法把分句连接起来。在翻译时,徐迟主要采取了将介词动词化的翻译策略,如将“than”译为“越过”,将“into”译为“跑到”,这样翻译出来的译文既忠实原文,又通顺流畅。王家湘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将“than”译作“比”,虽意义不错,但略显呆板。
(二)从用词风格上看
译者在翻译不同的文本时,也会根据文本的不同,翻译出符合原文风格的译文。当然,不同的译者在翻译时,也会带着自身的翻译特色,因此在风格上也会形成差异。
例2:The scenery of Walden is on a humble scale,and,though very beautiful,does not approach to grandeur,nor can it much concern one who has not long frequented it or lived by shore;yet,this pond is so remarkable for its depth and purity as to merit a particular description.[2]
徐译:瓦尔登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是宏伟,不常去游玩的人,不住在它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但是这个湖以深邃和清澈著称,值得给予突出的描写。[3]197
王译:瓦尔登湖的景色不很起眼,虽然很美,却谈不上壮丽,不常来的人,或不在湖边居住的人也不会对它有多大的兴趣;虽然这个湖是这样深,这样纯净,值得加以特别的描写。[4]178-179
如徐译 的“游玩”、“卑微”、“深邃”和“给予”等,相比王译“不起眼”、“来”以及“深”和“加以”更具神韵。而这种“神韵”时存在于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译文中不同的风格会根据译者的用词在文本中会得到体现。自《瓦尔登湖》从19 世纪 5O 年代发表以来,它独具的那种清新脱俗、质朴以及其独特神韵吸引了大批读者,而徐迟译文中浓郁的书卷气,及其深厚的文字功底都较好地再现了原作的神韵。
三.结语
通过以上两个译本可以看出:在翻译策略上,徐迟在翻译时多采用直译,较好的传达了原作的内容,保留了原作的结构,因此句式结构并不太符合传统表达习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接受;而王家湘主要采取意译的方法,更着眼于文字的流畅自然,必要时改变了句子的结构。从用词风格来看,徐迟的译文更古典,而王家湘的用语更直白,贴近生活。纵观全文,两位大师在翻译时都各自体现出了各自的特点,笔者认为徐迟的译本更胜一筹,整体感觉更符合原文的风格。但是《瓦尔登湖》核心并不是它的内容,而是它所传递出的安宁、恬静的情感。只有准确把握了这种神韵,才能将原文的精髓通过译文才能更好地传递出来,这也可能正是徐迟的译本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瓦尔登湖》是对原生态生活的一种追求,特别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是一种更具吸引力,更理想的体现。通过《瓦尔登湖》这部作品的阐述,让瓦尔登湖不单纯的只是作家梭伦独居的场所,它已经成为一个象征,一种对自然,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相互融洽的愿望。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从译文看议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J].外语教学,2006.4
[2] Henry David Thoreau.Walden [M].New York:E.P.Dutton & Co.Inc.,1937.
[3] 徐迟.瓦尔登湖译本序[C].梭罗.瓦尔登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 梭罗.瓦尔登湖[M].王家湘,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