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莼羹末下盐豉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un0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说新语》有云:千里莼羹,末下盐豉。梁实秋解说“千里”“末下”乃地名,这莼菜难烹,须下盐豉来调解其味。而這两地相去甚远,说来道去不过一个“吃”,更兼一种叫着“家乡的味道”氤氲心间。
  中国人会吃举世闻名。有无辣不欢的川菜,重口劲爽的湘菜,精致可口的淮扬菜,甘甜健康的粤菜……一袭来自《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潮风靡全球,显现出中华美食迷人的魅力。
  自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江浙人民因经济发展迅速,变得极为富有。人闲下来了,有钱了,于是在“吃”上颇下功夫。一碗佛跳墙集各色山珍海味于一身,鲍鱼、火腿、牛肉、竹笋、杏鲍菇……也怪不得起名者赐“佛跳墙”这一名讳,得此美味,恐怕连四大皆空的佛也要翻越“荤戒”的樊篱来一尝美味了吧?
  这还仅是小小一隅,梁实秋先生在其著作《雅舍谈吃》谈其作为一个食客,回忆幼年的美味与中年时到各大酒楼品尝到的盛宴无一不令读者体内馋虫蠢蠢欲动。
  老北京的豆汁儿,核桃酪,核桃腰,窝窝头……这些寻常百姓家所食之物彰显着生活的疾苦与“苦中作乐”品尝美味的安宁幸福。东兴楼的爆炒猪肚儿,全聚德的全鸭宴,玉华台的狮子台与灌汤包……体现了食客以“吃”为欢的真性情。
  梁老书中所提似乎皆为真材实料,自然味美,那食客吃得肚皮圆圆的舒畅自在亦可想见。
  可惜今日之食客难以体味梁老的感受了。
  自前几年的某牌婴儿奶粉被曝含有三聚氰胺,食品安全问题越加严重,不法商家愈加猖狂。色素豆腐,塑料豆皮,激素水果,红心盐鸭蛋等等一些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堪忧。民以食为天,如今的这片天充斥着种种黑暗与阴霾。天都塌了,民何以存?加紧整治刻不容缓。
  俗话说饮食男女,一个“俗”字左边为人,右边为谷,人食五谷,自然无法免俗。而吃也是一门文明,它反映了人们最深刻的感受。国学大师钱穆说:人各有欲,而得其所欲则必在道。中华美食作为一种承载物,亦充满了优秀的中华文化与人文情怀。怎容他人因利益蒙蔽而予以玷污?只渴望重回游子尝得莼羹后胸中百转千回的日子。渴望还给百姓一片澄净的天,更渴望中华美食重现光华!
其他文献
近日,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发出一份公约《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实验小学教师公约之作业篇》。公约提及“认真批改作业,是每一位老师的基本职责!我们希望学生拥有这样的认识:检查作业是我自己的事,不是妈妈的事……从今天起,我们想改变‘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的现状,取消规定家长为孩子家庭作业签字的要求……”此事经媒体报道后,不少网友拍手叫好,称对家长而言是一种解放。  【述评】 家长检查孩子作业完并签字
期刊
我国古代家具的演变与悠久的历史文化更进是同步的,家具的发展随着人们起居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也或者说人们起居方式的变化随着家具的变化而变化。  一、家具的整体演变  我国早期的原始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野蛮而简单,没有文化也就没有家具。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具的蒙昧期,家具的形制都以席地跪坐为主,符合当时的生活习惯。到现在我们谈话小坐、郊外野炊,还习惯于说“席地而坐”,志同道合者这时一定是“
期刊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虽一生与功名无缘,却笔耕不辍,尤以散文创作而闻名,有“小品圣手”之誉。  崇祯十七年,年届知命的张岱遭遇天地巨变——甲申国难,骤然成为亡国遗民,这对他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此前的张岱出身显宦兼文艺世家,鲜衣怒马,梨园花鸟,一派名士风度。而国变之后,家道中落,只能避迹山居,布衣蔬食。况且“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弱柳夭桃、歌楼舞榭……百不存一”,于是“作《
期刊
阅读传记,仅仅弄清楚写的什么内容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学会跨过段落去概括、筛选文章的信息。如何快速地概括篩选信息?在日常的阅读中,我们可以“四入手”,即从传主的事迹入手、从他人对传主的评价入手、从作者对传主的褒贬爱憎入手、从自己读后的感觉入手。  从传主的事迹概括入手。  文题通常是一个很好的筛选思路,李济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第一段有“他主持了仰韶文化遗址考察,使现代科学考古进入中国”。第
期刊
1  “爸爸,为什么刚才吃饭的地方旁边的那一桌的人声音那么大啊?”“那是因为他们比较开心吧。”“那为什么你和我说话要那样小声说呢?”“一个人心里不能总是装着自己,要考虑到身边还有其他人。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做到什么,却可以要求自己不去做什么。”  【写作点睛】材料内容简单,就是两问两答。但是,给予我们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很大,像这种发散性很强的材料,运用时一定要吃透材料及其所能体现出的旨意,关键处就是“答
期刊
她,是个不善言辞的女孩,成绩不怎么突出,也没有什么朋友。  也许是女孩吧,她特别喜欢照镜子。但她并不像其他女孩那样臭美,她喜欢静静地看镜子,看着镜中的那个女孩。有时,她会对着“她”说话,把心中的小秘密、有趣的事情全部讲给“她”听。而“她”也如同一个好朋友一样,喜怒哀乐照单全收,并且从不告诉别人。女孩已经从心底里依赖这个朋友了,每天一放学,她首先要做的就是和“她”说几句话才会去写作业。  学校里种着
期刊
时常喜欢一个人偷偷地照镜子。  桃木桌上置有一面锈迹斑驳的铜镜,背面是镂空的花雕,煞是好看。记忆中,那昏黄的光将它的镜面揉碎又折叠,隐隐约约地似乎映出了阿婆的轮廓。  我有些惊讶地望着镜中的她,抬手去抚摸,却只能感受到彻骨的凉。窗口射进的阳光很晃眼,像打破了的琉璃,镜子缓缓地被筛去暗影。我怔怔地出神,眼眶不知怎的很是酸涩。  “丫头,快来梳头。”背后蓦地传来遥远的叫唤声,我心惊,回首只见阿婆坐在桃
期刊
如果世界一切作为人的语言都湮息下去,只剩了鬼话,是很荒凉的。古希腊的讽刺作家琉善曾经写过三十章鬼话,但即使在他的作品那完全黑暗了的背景里,也还有代表“人语”的一种鬼的意见在。譬如第十三章上面就有着这样的一段对话:  暴君(鬼):我是某国的暴君。  黑梅斯(鬼):到了这里,要这许多好看东西作什么?  暴:怎么呀,你要暴君脱得干干净净才到这里来么?  黑:一位暴君么!你当暴君的时候,我们原不敢这样烦你
期刊
在鲍勃迪伦的歌曲《答案在风中飘》中,有这样一段歌词:  一个人要抬多少次头才能看清天空?  一个人要长多少耳朵才能听见人们哭泣?  要死多少人才会知道太多的人已死去?  1963年8月27日,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著名演讲,当时22岁的迪伦,用口琴和木吉他唱出了这支民谣《答案在风中飘》。从他的歌词里,我们能看到一个歌手对灵魂的拷问。鲍勃迪伦是用灵魂写诗的人。诗不是死的。在迪伦的歌曲里
期刊
命题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前一句有三层意思,一是要有的动作行为(选择),二是对选择对象及对象的数量作要求(关键词、两三个),三是使用这样数量的对象要达到的目的(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后一句只有一个意思,就是用这两三个关键词来作文,一定要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出来(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从命题的呈现方式看,这道作文题是近几年变化最大的;从
期刊